本书介绍了我国古代经典的几种建筑样式:亭、楼、廊、桥、塔、宫殿、园林设计等,通过讲述建筑背后的典故和传说,配以丰富的图片,让读者在看故事的同时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体会我国古建筑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建筑独特的建筑体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凝固的历史(中国建筑故事)/家庭书架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房厚泽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介绍了我国古代经典的几种建筑样式:亭、楼、廊、桥、塔、宫殿、园林设计等,通过讲述建筑背后的典故和传说,配以丰富的图片,让读者在看故事的同时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体会我国古建筑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建筑独特的建筑体系。 内容推荐 本书是“家庭书架”系列之一的“中国建筑故事”专集,具体介绍了:中国建筑漫话、中国建筑的布局、中国的园林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大师、中国的佛塔建筑、多元化风格的形成、古典建筑最后的辉煌、北京和新中国的象征、悬空而立的神奇佛寺、现存最早的高层佛阁等方面的内容。 目录 上篇 中国建筑漫话 大兴“土木",缘何无“石"——中国建筑的材料 中国建材的“大当家”——木 建筑材料的先驱——土 不同凡响的配角——石、砖、瓦 重要的附属材料——金属 百层之台,起于垒土——中国建筑的结构 房屋的脊梁骨——建筑结构综述 扎根于大地的部分——台基 “墙倒屋不塌”的功臣——柱子 中国建筑的独特语言——斗拱 建筑之上的美丽冠冕——屋顶 中国建筑的“面子”——大门 “小”中自有大气派——建筑小品 雕梁画栋,美不胜收——中国建筑的装饰 扮靓房屋的活儿——建筑装饰 线条与色彩的艺术——彩画 “鬼斧神工”——雕刻 “顶”级的装饰——藻井 庭院深深,秩序井然 ——中国建筑的布局 建筑布局的法则——聚合扩展、轴线对称 皇家的威严——宫廷建筑的布局 围合的小天地——四合院的布局 塔殿之争——寺庙的布局 阴阳有道,风生水起——中国建筑的风水 科学与迷信的杂糅——风水文化 寻龙捉脉——都城、皇宫的风水 生者安居之法——住宅(阳宅)的风水 死者安息之道——坟墓(阴宅)的风水 世界名园,以斯为母——中国的园林建筑 好山好水入园来——中国园林的发展 “有亭翼然”——园林中的建筑 “虽由人作,宛白天开”——园林的自然情趣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园林的文化意境 佛门之花,怒放神州——中国的佛塔建筑 西或浮图东土塔——佛塔在中国的发展 重峦干仞塔——中国佛塔的形制 万变不离其宗——中国佛塔的结构 班门弄斧,后继者谁——中国古代建筑大师 建筑业的祖师爷——鲁班 隋代建筑奇才——宇文恺 造“歪塔”的建筑家——喻皓 《营造法式》的,仨者——李诫 首屈一指的造园大师——计成 清代御用工匠世家——“样式雷”家族 千年巨构,煌煌大观——中国建筑发展简史 挖土为穴、构木为巢——穴居与巢居(旧石器时代) 建筑始祖——原始建筑(新石器时代) “高台榭、美宫室”——高台建筑盛行(夏商周) 秦陵汉墓——砖石建筑的成就(秦汉) “南朝四百八十寺”——佛教建筑的繁荣(魏晋南北朝) 盛世开元、物华天宝——古典建筑的成熟(隋唐五代) 他乡之石——多元化风格的形成(宋辽金元) 紫禁奇观——古典建筑最后的辉煌(明清) 下篇 中国建筑集锦 权力的象征——帝王建筑 官府楼阁 北京故宫:“殿宇的海洋” 天安门城楼:北京和新中国的象征 布达拉宫:世界屋脊上的宫殿 恭王府:现存最完好的王府 黄鹤楼:“天下绝景” 岳阳楼:“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滕王阁:秋水共长天一色 真武阁:神奇的悬柱建筑 家庙祭坛 天坛:世界最大的古代祭坛 太庙:明清皇帝祭祖的家庙 社稷坛:“天子”祈福的地方 孔庙:儒家文化的圣地 晋祠圣母殿:宋朝殿宇的代表作 陵墓 黄帝陵:“人文初祖”的衣冠冢 秦始皇陵:举世称奇的帝王陵墓 唐昭陵:开“依山造陵”先河的帝陵 成吉思汗陵:“一代天骄”的长眠之所 明孝陵:六朝古都最大的帝王陵 明十三陵:举世闻名的帝王陵墓群 满城汉墓:“天下第一崖墓” 将军坟:东方金字塔陵墓 灵魂的寄托—一宗教建筑 寺观 登封少林寺:禅宗的“祖庭” 白马寺:中国第一古刹 悬空寺:悬空而立的神奇佛寺 雍和宫:由王府改建的喇嘛寺 外八庙:著名的喇嘛寺庙群 南禅寺大殿:最古的唐代木构建筑 善化寺:辽金寺院的代表作 塔尔寺:“十万佛像”的寺院 大昭寺:藏传佛教的金色圣殿 隆兴寺:京外名刹之首 独乐寺观音阁:现存最早的高层佛阁 华严寺:契丹族的建筑精品 灵谷寺:最大无梁殿的坐落地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宫观的海洋 永乐宫:以壁画而闻名的宫观 泉州清净寺:现存最早的清真寺 佛塔 崇圣寺三塔享誉中外的古塔 应县木塔古代木构建筑的第一高度 嵩岳寺塔:最古老的高层砖石建筑 历城四门塔:现存最古老的石塔 开封铁塔:现存最古老的琉璃塔 大雁塔:楼阁式砖塔的代表 小雁塔:创造“神合”奇迹的塔 大白塔: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 繁塔:又矮又胖的怪塔 石窟 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的宝库 龙门石窟:石刻艺术博物馆 云冈石窟:秦汉雕刻与佛教艺术的结晶 大足石刻:“宗教的人间化” 人天的交融——园林建筑 皇家园林 颐和园:中国造园艺术的典范 圆明园:曾经的“万园之园” 避暑山庄:中国园林史上的里程碑 私家园林 苏州园林:古典名园甲天下 巨龙的腾跃——万里长城 彩虹的投影——桥梁建筑 赵州桥:建筑水平最高的古代石桥 卢沟桥:“独一无二的桥” 尘世的足迹——特色民居建筑 徽州古民居:徽州文化的卓越代表 侗寨鼓楼: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傣家竹楼:亚热带风情的住宅 蒙古包:草原上的流动建筑 中国建材的“大当家”——木 试读章节 木与石——中西建筑的不同抉择 去过希腊、意大利、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旅游的人,一定都会对那里的古典建筑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那一座座耸入云天的大教堂。而这些宏伟的建筑,绝大多数都是用石材建造的。除西方建筑之外,印度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也都是以砖石结构居多。惟独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受中国影响的国家)建筑体系,千百年来一直是以木结构为主。古代中国,是当之无愧的“木建筑王国”。 很多人以为这一定是因为中国自古缺少适于建筑的石料而造成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砖石(尤其是砖)一直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角色,只是从来不曾担任过主角。在宗教气氛浓厚的西方,人们用石头砌造他们心目中最神圣的教堂。而在中国,这些石头长期以来只用于建造台基、栏杆和铺设路面。支撑房屋和巨大屋顶的,一直是木材。 那么,西方的建筑材料缘何以石料为主,而我们的祖先又为何对木材情有独钟呢?是因为中国多良木而西方多佳石吗? 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实际情况也并非如此。尽管我国的商、周、秦、汉历朝都定都在黄土高原,并进行过大规模的宫殿建设,但黄土高原上除了少数地区外,森林资源并不丰富。一个并不盛产木材的国度,却发展起庞大的木结构建筑体系,实在令人费解。而在以砖石建筑为主的某些西方国家,古代的森林覆盖率非常之高,英国威尔特郡埃夫伯里的巨石阵,尽管人们对这些巨石的用途尚无定论,但是很明显,古代西方人正试图用这些大石块做点什么,他们要做什么呢?难道——这就是他们最早的建筑?但木材在它们那里的建筑体系之中,却与砖石在中国建筑体系之中的地位一样。由此看来,造成中西建筑在主要材料上的差异,还有其他更深层的原因。 现世为重——木头当家的奥妙 先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西方。西方所处的地域纬度较高,气候不像亚洲那样温和。而且西方人不如华夏先民对天象了解得多,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有一种强烈的畏惧心理。因此,他们很早以前就建筑厚重的石墙以遮蔽身体,同时还将最理想的石构建筑用于宗教目的,供奉给神,以祈求神的护佑,赐给他们风调雨顺的好天气。也就是说,西方的石构建筑产生于两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一是为遮蔽,二是为奉神。因此,西方人对建筑物的要求:一是要坚固厚实,二是要传之久远。能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建筑材料,在钢铁尚属稀缺之物的古代,自然是以石材为佳。西方建筑的这个特点,使得它们众多的经典建筑都流传至现代,令世人可尽情领略其震撼人心之美,如帕提农神庙、万神庙、斗兽场、科隆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等,均是西方石头建筑的不朽佳构。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就没如此幸运了。一方面,木材的寿命不像砖石那样恒久;另一方面,更有怕火的致命缺点。因此,虽然我们的祖先发明了许多的保护方法,但仍然不能让历史上绝大多数经典建筑流传下来。唐代以前的传统木构建筑基本都已湮没无闻,如今,我们只能根据历史资料,在头脑中再现唐代以前那一座座美轮美奂的木构奇观。尽管如此,如果单从纯粹建筑技术观点而论,并不能说木结构比砖石结构低劣,因为木结构的优点正是石结构的缺点,反之亦然。 与西方教堂建筑恨不能高达天庭不同的是,华夏先民们似乎更喜欢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布局向平面方向发展,以单层建筑为主,除佛塔以外,高层建筑较少。解决单层建筑的结构问题,木材最为灵活自如。先民们似乎还受到一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建筑的坚固程度采取相对的态度,即在使用期内的坚固,并不要求建筑物千年不朽。不仅如此,他们甚至还希望建筑易于改造,好用来满足新的使用要求(唐代尤其热衷于此种“改造”,唐以前建筑的湮灭与此不无关系)。 这样一来,木结构建筑在节省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时间方面,比石头建筑优越了许多。在施工时间上,同时代、同规模的中国建筑比西方建筑不知快了多少倍。西方大多数古代经典建筑,无不经历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建造过程。而在中国,像北京紫禁城那样规模宏大、举世无双的建筑群,营造过程也不过十几年时间。所以,与西方石头建筑相比较而言,中国木结构建筑更省时省力,更具实用性。 既然中国建筑最初选择了木头作为“大当家”,自然就走上了与西方建筑截然不同的道路。用一位西方人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西方人)占据了天空的一角,而他们(中国人)却占据了广阔的大地。”P17-19 序言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建筑是历史的纪念碑。今天,当我们被未来的美景所吸引,步履匆匆、愈行愈远之时,若能于心中存此一碑,稍抒怀古之幽情,不亦乐乎!话虽如此,可终日在城市里穿梭的我们,举目所见的,不过是高楼大厦的巨影、玻璃幕墙的闪光。历史的身影又在哪里? 是的,历史之河已流过多时了,我们现在要溯流而上,到它的源头去看一看。 根据中国的古书记载,使用着粗糙石器的华夏先民,最初是“穴居而野处”的。所谓穴居,就是在高原地带选择或创造洞窟而居。同时,低洼地区的先民们也“构木为巢”,过着“巢居”的生活。穴与巢虽承担建筑的部分功能,但走兽亦会打穴,飞禽亦多能筑巢,因此它们俱非人类的专利,离建筑的概念还有些远。此时,建筑就如同一颗种子,尚未萌芽,只深埋在华夏先民的期盼里。 当历史的脚步行进到距今7000年,人类使用的石器更精致一些的时候,建筑这颗种子终于萌芽了。在著名的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考古人员惊喜地发现,他们找到了中国最早的建筑。从河姆渡人留下的建筑遗迹来看,他们已懂得用榫卯连接木构件了,这种技术后来一直被国人使用,直到今天。而半坡人给我们的印象,更像是中国建筑的先驱者。他们运用的建筑材料、建筑布局、房屋结构、建筑装饰等,在后世的建筑中似乎都能找到一些影子。 在半坡人的身后,中国人迎来了最初的文明。社会开始飞跃发展,建筑亦从中得益。究其本质,虽然建筑也不过是供人类居住和活动而已,但人类毕竟与打穴的兽、筑巢的鸟不同,他们需要的东西更多。正如人类发明文字之后,就拿它来创作文学一样,人类也赋予建筑以艺术的属性,以“乐生”而著称的中国古人,似乎更为热衷其事。他们先用土堆起一座座高台,再用木头在其上构筑豪华的宫殿, “大兴土木”之说即肇始于此。奴隶主为他们的“高台榭、美官室”欢笑了,而笑声里也伴随着奴隶的悲鸣。 终于到了秦朝。“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在《阿房宫赋》中,诗人杜牧用这样不无夸张的开场白,勾画出一座空前壮丽的阿房宫。中国建筑此后的景象,似乎从这一诗句中便已初露端倪。 先说“六王毕,四海一”。这可引申为国土的分合、朝代的更迭,但无论怎样,“君臣父子”的封建人伦总是不变的,由此而衍生出的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自然要反映在建筑上。于是,中国特有的“合院式”的建筑布局出现了,以“择吉避凶”为主旨的建筑风水出现了,等级森严的建筑形式、装修规格也出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逐渐被打上了浓重的阶级烙印。另外,与西方建筑强调突出个体的高大不同,中国建筑更多的是通过整体来展现优势。古代中国固然难以出现西方科隆大教堂那样的高大建筑,但北京故宫9000多间房屋的规模,也不是古代西方能够望其项背的。 再说“蜀山兀,阿房出”。在诗人的想象中,秦始皇为了建阿房宫,居然把蜀山上的树木都砍伐光了,极言阿房宫所费木材之巨。中国是木建筑的王国,历朝历代,木结构建筑均遍及全国,而砖石建筑不过是其陪衬。直到封建社会划上句号的那一天,以木结构为主的传统才随之湮灭。而在古代西方,人们则更青睐于石块,并以它为材料构筑了无数雄伟的教堂、神庙。如果说西方建筑史是一部以教堂、神庙为中心的历史,那么,中国建筑史便是一部以宫殿、坛庙为中心的历史。 当然,木头不像石头那么容易保存,雷火和战火都是它的死敌。宫殿建筑似乎也比不上宗教建筑那么受人尊重,就连秦始皇倾力营建的阿房宫,也在其死后不久就被项羽一把火烧了个精光。这,似乎预示着木结构建筑的命运。尽管在数千年中独领风骚,但能流传至今的木结构建筑,实在可用“凤毛麟角”一词来形容。故宫建筑集中体现了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特色,但其历史也不过500多年。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的砖石建筑遗留到今天的要多得多,其中包括明代重建的、令国人倍感骄傲的万里长城。然而,相比于砖石建筑,木结构建筑也有诸多优点,比如省时省料、易于建造等。西方大教堂的建造时间,动辄就要上百年,而那么大的故宫,前后也不过仅仅耗时14年而已。正因如此,中国的能工巧匠们才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建筑物进行精雕细琢,用种类繁多的装饰,赋予中国传统建筑超凡的美学价值。 提起中国建筑,还不应该忘记中国的园林。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前者崇尚自然,后者青睐人工。在一草一石之间,也不难看出两种文化观念的碰撞。就国内而言,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也是旨趣大异,北京园林和苏州园林分别为其代表。 在有些人看来,中国建筑长期以来封闭发展,变化极少,这多少有些道理。在整个中国建筑史上,你很难看到跳跃式发展的景象。在我们的祖先看来,与创新求变相比,“先王之法”的分量似乎更重一些。但正因如此,中国建筑才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而不像古埃及建筑那样,早早并入了西方的轨道。在世界建筑史上,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伊斯兰建筑鼎足而立,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现在就捧起这本书,开始一段唯美的怀旧之旅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