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军队以绝对的优势兵力向各革命根据地腹地发动进攻,气焰非常嚣张,企图一举将留下来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消灭。他们采取移民并村、保甲连坐、大肆烧杀等最残酷最毒辣的手段,反复“清剿”红军游击队。
本书介绍了当年陈毅、项英领导三年游击战争的光辉业绩,旨在告诉读者朋友们当年是什么东西支撑着红军游击队坚持斗争,取得了三游击战争的胜利,人民群众为什么冒死支援红军游击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能保留下来,并有所发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陈毅与项英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
作者 | 王新生 |
出版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军队以绝对的优势兵力向各革命根据地腹地发动进攻,气焰非常嚣张,企图一举将留下来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消灭。他们采取移民并村、保甲连坐、大肆烧杀等最残酷最毒辣的手段,反复“清剿”红军游击队。 本书介绍了当年陈毅、项英领导三年游击战争的光辉业绩,旨在告诉读者朋友们当年是什么东西支撑着红军游击队坚持斗争,取得了三游击战争的胜利,人民群众为什么冒死支援红军游击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能保留下来,并有所发展。 内容推荐 这是一段永远让人记忆的历史。在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的日子里,项英、陈毅受命于危难之中,率领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党政干部和红军,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绝对优势兵力,坚持依靠人民群众,红旗不倒,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上演了一场游击战争奇观。巍巍油山、雄浑梅关见证了这一切的一切…… 目录 第一章 临危受命 一、萧瑟秋风 二、项、陈携手 三、策应主力转杉 四、黑云压城 第二章 战略转变 一、准备突围 二、中央来电 三、杀开血路 第三章 油山红旗 一、挺进油山 二、艰难会合 三、重振雄风 第四章 打破“清剿” 一、奇袭乌径 二、再胜游仙圩、钨矿山 三、照单收货 四、敌变我变 第五章 巩固内部 一、北山事件 二、将心比心 三、思想教育 第六章 岁寒松柏 一、反封坑斗争 二、风餐露宿 三、亲密无间 第七章 军民鱼水 一、人民支援 二、彭坑情深 三、舍命保红军 第八章 扩大新区 一、积极出击 二、“白皮红心” 三、“黄色村庄” 四、两面政权 第九章 艰难时刻 一、风云突变 二、与敌周旋 三、梅岭风云 第十章 曲折谈判 一、历史新阶段 二、大庾谈判 三、赣州舌战 四、南昌交锋 第十一章 改编、出征 一、部署集中 二、项英北上 三、奔走湘赣 四、开赴前线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章 战略转变 一、准备突围 1934年11月底,形势越来越紧张。国民党南路军由广东边境回防赣南,从东、南两面向中央苏区的“最后坚持阵地”进攻,与国民党北路军配合,南北合围,企图将留守根据地的红军一网打尽。在敌人优势兵力之下,红二十四师、独立第三团、第十一团,在宁都、瑞金交界处进攻敌军一个团,激战两天一夜失利,红二十四师伤亡400人。在接着的牛岭战斗中,红军以五个团的兵力去攻打一个团左右的敌军,因战术失误,被敌人各个击破,遭到严重损失,“最后坚持的阵地”也失守了。 12月中旬,项英在宽田主持中央分局会议,讨论形势问题。陈毅在会上提出了要迅速地全面地转入游击战争的意见,得到与会绝大多数同志的赞同。会议决定派张鼎丞到福建龙岩、永定、上杭地区,领导闽西南游击战争;中共赣南省委书记钟循仁调任闽赣省委书记,阮啸仙调任中共赣南省委书记;成立中共瑞西特委,将闽赣省委书记赖昌祚调任特委书记,领导瑞金、瑞西、西江三县游击战争;并抽调部分武装组成特委独立营,由赖绍尧任独立营营长;派胡海到吉安东固地区,担任中共公(略)万(泰)兴(国)特委书记;派中共赣南省委组织部长罗孟文到杨殷县、赣县一带,任杨赣特委书记兼杨赣军分区政治委员;派李乐天、杨尚奎等率一个独立营,挺进赣粤边的油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但这种转变只是局部,还没有完全转变战略方针。 12月底,项英、陈毅率领党政军机关转移到黄龙的井塘村。这时,项英才下最后决心,让陈毅起草一个全面转入游击战争的指示,通过电台发给各地。然而为时已晚,由于敌人的分割包围,交通断绝,中央分局同湘赣、赣东北、闽北、闽赣、赣南等地的电台联系不上,分局的指示无法传达下去。 对于自己没有及时转变战略方针造成的失误,项英深感沉痛。1937年12月,项英在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在书面汇报《三年来坚持的游击战争》中曾这样写道: “当着野战军(指进行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主力——引者)由南方突破敌人封锁线后,广东军队全部向广东边境撤退,南方大块地区都空出来了,最有利于我们的发展,特别是开展以后游击战争新的基础。虽然我们当时对于这一有利时机非常重视,曾动员一部分武装力量和工作人员到安远信丰一带,去争取这一地区。可是我们的主力和基干部队仍然集结在‘三角地区’周围作消极的防御,没有转向这一带实行进攻,消灭这一带地主武装,争取群众造成将来开展游击战争的一个重要根据地,这是我们一个很大的失策,也是我们在第一个阶段中转变的最大的关节,影响于中央苏区游击战争的坚持和发展。由于在战略上及整个军事方针上不能及时彻底转变,等到敌人新的进攻到来,在遭受不断打击中感觉自己的错误而力求转变的时候在空间时间上都来不及了。而表现手慌脚乱而遭受了最大的损失,这种损失是我们最悲痛的损失!是我们不能忘掉的血的教训!” 在向党中央汇报三年游击战争的光辉历史时,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项英的可贵之处。 还在项英未同意转变战略方针之前,陈毅就未雨绸缪,积极做开展游击战争的准备工作,并亲自指挥群众把中央苏区生产的钨砂埋藏起来。 钨的硬度高,延性强,是最难熔的稀有金属。在常温下,钨不受空气的侵蚀,可用于特种钢,属于战略物资。赣南钨砂的蕴藏量非常丰富,有“世界钨都”之称。 中央苏区所辖的仁凤山(盘古山)、丰田(铁山垅)、上坪等山区,早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就开始开采钨砂,大小矿井星罗棋布,矿工多达一二万人。在中央根据地创建前,钨砂都被恶霸和买办强占,出口到英、美、德等帝国主义国家。中央根据地建立后,这些地方的矿山先后被苏维埃政府接管。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为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非常重视钨砂的生产,于1932年2月在会昌县的丰田成立中华苏维埃钨砂公司。中华苏维埃钨砂公司成立之初,辖有国营丰田矿和民营仁凤山、上坪两个矿场,后来又开办了国营泰和县小垅矿场。国营丰田矿有矿工5000余人,按军事编制编成大队、中队和小队。苏维埃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还曾兼任过钨砂公司总经理。中央苏区的钨砂年产量约在1800吨,由苏维埃政府对外贸易局组织出口到白区,换回了大量的现洋和苏区急需的物资。为了不使珍贵的钨砂落人敌手,陈毅带领群众把收割后的稻田的稻根拔掉,将钨砂包好埋进去。他告诉群众,无论如何不要让敌人知道,这是革命的财产。 当时,中央苏区还有兵工厂、被服厂、印刷厂、材料厂等。这些家当也是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为了保护这些家当,陈毅布置厂里的干部、职工,将机器拆开装箱,埋到山里。同时,对留下来的一些档案材料也进行了处理。 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的还有一些领导人和一些干部的家属,其中有毛泽东与贺子珍的三岁的儿子小毛,贺子珍的父母贺焕文、温吐秀,毛泽覃的妻子贺怡,陆定一的妻子唐义贞,傅连障的妻子刘锡福。项英、陈毅、梁柏台等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负责人的家属,当然也都留了下来。 陈毅和妻子赖月明是在1932年的重阳节在李富春、蔡畅主持下结的婚。赖月明是一个兴国姑娘,性格泼辣、开朗,18岁就当上了区妇女改善委员会主任,积极动员妇女参加打土豪、分田地、支援前线等革命活动。婚后由于陈毅大部分时间是在前线,俩人聚少离多,但生活是幸福的。在硝烟弥漫的前线,陈毅总是在昏暗的油灯下,摊开纸,给赖月明写下长长的、充满思念之情的信。当赖月明接到陈毅充满真情的信时,读着读着,总是情不自禁地流下幸福的热泪。每当陈毅回到后方,只要处理完公事,第一件事就是要警卫员把心爱的妻子接过来,享受短暂而又幸福的时光。陈毅受伤后,组织上把赖月明调过来,照顾陈毅的生活。这段时间是他们夫妻在一起最长的时间。P28-31 后记 从1934年10月到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红军主力相继战略转移后留下来的一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的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在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河南等八省的赣粤边、闽赣边、湘赣边、湘鄂赣边、湘南、皖浙赣边、闽西、闽东、闽粤边、闽北、鄂豫皖边、浙南、闽中、鄂豫边和琼崖等十几个地区,展开了英勇的三年游击战争。 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军队以绝对的优势兵力向各革命根据地腹地发动进攻,气焰非常嚣张,企图一举将留下来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消灭。他们采取移民并村、保甲连坐、大肆烧杀等最残酷最毒辣的手段,反复“清剿”红军游击队。国民党军所到之处,血流遍地、一片废墟。面对这种极端困难的局面,红军游击队和人民群众一起,进行了英勇的抵抗,表现出了无比坚强的斗志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他们钳制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在战略上配合了红军主力的长征,而且保存了革命的种子,坚持了游击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后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南方的战略支点。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中国革命战争的奇观,在人民军队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我在少年时代就阅读过一些老红军、老游击队员关于三年游击战争的回忆文章,尤其对陈毅写的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反映三年游击战争生活的《赣南游击词》印象特别深刻。2001年和2004年,作为中共党史研究者,我两次到陈毅、项英当年战斗过的赣南考察。在当地党史工作部门同志的陪同下,我们从广东的南雄方面沿古道拾阶而上,登上雄浑的梅关,体验陈毅、项英当年因“北山事件”夜闯梅关一身压两省的感觉。由周篮嫂的儿子陪同,我们来到大余县池江乡彭坑村周篮嫂的家。我们登上阁楼,察看当年陈毅、项英落脚这里,敌人前来搜查,他们又是怎样从阁楼的偏门出去,踏着一块搭在通向后山小路的木板脱险的。我们还来到油山上乐村,亲自登上上乐塔,体验交通员是怎样把情报放到塔上隐秘位置,游击队员又是怎样把情报取走的过程。脚踏这片热土,耳听陪同人员介绍当年陈毅、项英领导三年游击战争的光辉业绩,我不禁思绪万千:这是一段辉煌的历史,这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大力宣传、大力弘扬。作为一个中共党史的专业研究者,自己有责任做这项工作,告诉大家,当年是什么东西支撑着红军游击队坚持斗争,取得了三游击战争的胜利,人民群众为什么冒死支援红军游击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能保留下来,并有所发展。 今年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胜利70周年,笔者在业余时间,写成了这本书,以献给陈毅、项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献给当年参加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老红军、老游击队员,献给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牺牲的烈士。 由于时间紧,本书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提出批评意见,以便在本书再版时予以改正。 中共党史出版社社长张琦同志为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责任编辑韩冬梅同志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劳动,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笔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于2007年7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