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金时代(一个荷兰船长的亚洲冒险)/发现世界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林昌华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荷兰最著名的航海日日志,出现在成为荷兰“黄金时代”的17世纪初。16世纪末以来,荷兰境内出现许多航海日志,有的记录了珍奇的动植物,有的记录了航海沿途所见的奇风异俗,这些都引起当时荷兰国民极大的兴趣,因此东印度公司的林林总总成为荷兰年轻人前往海外探险的原动力。然而班德固的航海日志中,除了可以见到前述事项的描述外,尚可以见到人在性命攸关时,如何维持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如何在看来绝望的处境之下仍然坚持他的希望,这是班德固的航海日志的特别之处。

内容推荐

黄金时代,一个为追求财富、权力、梦想而向远洋挑战的大航海时代,整个欧洲的社会制度、文化思想、科学发明,都在为这个时代作准备,也从这个时代吸取新的发展动力。这些充满知识、勇气与耐力的欧洲冒险家,在长达年余的海上航行中,面对许多不可知的挑战:未曾走过的航线、互相敌对的国家、不曾接触过的生物、坏血病、土人、暴风……是什么驱使他们向前迈进?除了财富之外,是否有更深的信念?在初次遭遇遥远异国的人、事、物之时,这些自诩为上帝选民的西方人又是如何面对与看待?

本书以17世纪初一位远渡大西洋,经过非洲到东南亚载运香料及白银的荷兰船长班德固的航行日志为主轴,并补充大量专题解说及辅助图片。原日志自1646年首次出版至今,已出有20余个版本,再印70余次,并改编为青少年故事,是荷兰人纪念大航海时代历史的最重要读物,也是海上贸易初期,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最佳见证。

目录

谁的黄金时代

译著者序

专题:荷兰的“黄金时代”

专题: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的诞生

专题:荷兰的航海传奇——班德固船长

专题:荷兰前往东印度的航线

专题:17世纪的荷兰船只

第一章 航向东印度

航向东印度

专题:航海日志的原始形态

绕过好望角

专题:大帆船的人员配置

登上留尼汪岛

留尼汪岛上的日子

专题:荷兰文献中的毛里求斯岛

圣玛莉亚岛

专题:海上的杀手——坏血病

船上失火

船只爆炸

海上漂流

饥饿

发现陆地

专题:17世纪荷兰另一件著名的船难事件

在不知名的岛屿上

进入村庄

逃亡

火酒

抵达巴达维亚

专题:荷兰东印度公司最重要的总督——杨·彼得森·库恩

航行于东印度

专题:来自东印度的香料

巴达维亚的两年

专题:17世纪的巴达维亚社会

第二章 前往中国

出发前往中国

初抵澳门

专题:西班牙与葡萄牙在亚洲的经营

驻扎澎湖

专题:16世纪末荷兰旅行家林硕登

六名船员的冒险

劫掠沿海村落

再次开战

登陆探险

言而有信的中国俘虏

彼得的来信

寻求和平贸易

下毒事件

专题:朋季荷兰入侵澎湖的文献残档

三艘船的共同决议

第三章 返乡

起航回乡

飓风侵袭

“密德堡”号的求助

整修船只

两名船员的逃离

水源之争

归乡路

去旅行,去努力向前

专题:荷兰与英国在亲印度的霸权争夺

试读章节

荷兰的“黄金时代”

17世纪的欧洲是个辉煌灿烂的时代,旧的权威正逐渐退位,新的文化力量正在为新的时代作奠基的准备。这一时期是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散发光芒的时代,是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被传诵的时代,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努力建构新世界观的时代,也是牛顿为物质世界找到整体秩序的时代。就在这辉煌的17世纪,荷兰人创造了他们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是指荷兰在17到侶世纪间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当时的荷兰,无论在国势、经济实力、思想开放及科学发展等方面,都是当时欧洲国家难以匹敌的,吸引了许多地区的人民前往寻求发展的机会。

17世纪的荷兰奇迹

“无论是经由通商或航行的第一手接触印象,或是经由图画、书籍的间接描述,荷兰共和国的新世界都让十七八世纪的欧洲人和非欧洲人印象深刻。这种新的社会类型吸引许多国家的外交人员、学者、商人、教会人士、军人、旅行家及艺术鉴赏家的兴趣,也成为开启近代初期欧洲文明史的重要篇章。这些访客惊异荷兰不断向外扩张的航运和商业、工艺和财政上的复杂技巧、井然有序和清洁的美丽城市、宗教及思想上的宽容、孤儿院和慈善机构的优异经营、教会权力的限制、军人对文人领导的顺服,以及荷兰令人惊叹的艺术、哲学和科学成就。”这是英国牛津大学的历史学者乔纳森·以色列(Jonathan Israel)对当时荷兰共和国所开创的局面的一个赞叹。

十七八世纪的荷兰,刚脱离外族统治,仅是位于北海沿岸的一个欧洲小共和国。它的自然资源无法和相邻的德、法相比,国内资金也无法与拥有出产黄金的南美殖民地国家,如西班牙与葡萄牙匹敌。但在几个因素的交互影响下,荷兰不但创造了“经济奇迹”,也促成荷兰“黄金时代”(De Gouden Eeuw)的诞生。“黄金时代”是对当时荷兰整体社会面貌的描述,它陈述了一个充满朝气和光明前景的乐观气氛,是个富裕而且充满民族自信的时代。

当时的荷兰,无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上都有过人之处。在经济上,它的联合东印度公司不但赚取大量的利润,而且让每一位荷兰市民都有权购买公司股票.能共同分享利益。在文化上,它的思想十分自由活跃,欧陆其他地方被视为异端的基督教教派可以在荷兰存在,包括重洗派的门诺会、犹太人和犹太教等。在艺术上,荷兰最伟大的画家,如伦勃朗(Rembrant)、约翰内斯·弗美尔Uohannes Vermeer,1632—1675)及简·斯腾(Jan Steen,1625—1679)等,都属于这个时期。

另外,在社会制度上,荷兰本着改革宗教会的传统,关怀社会中孤苦无依的寡妇和孤儿,在全国各地设有公、私立的孤寡老妇安养院及孤儿院。这些安养机构借着善心人士的奉献,让无依者可以受到相当程度的照顾,减少许多的社会问题,让青壮者可以安心投入工作。

“黄金时代”也代表一个充满自信心的民族,带着他们的梦想和创造力前往海外,经历各式各样的冒险,创造出一个拥有丰饶财富、航海、医学、植物学及各式传说故事的时代。这种民族自信心,表现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第四任总督库恩,将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总部命名为“巴达维亚”(Batavia,今名雅加达,属印度尼西亚)一事上,因为这隐含着希望在东印度地区建立荷兰人的海外国度之意义。

巴达维亚的神话

传说居住在尼德兰地区的种族“巴达维亚人”(Batavian),曾在上古时代由克劳丢斯·西非利斯(Claudius Civilis)领导,反抗罗马帝国的统治,并将罗马人赶走。后来荷兰人进一步诠释“巴达维亚”的涵义,将它由种族的名称,转化为具有政治上、道德上、自信心等精神意义的概念。于是“巴达维亚人.便象征了英勇、道德与爱好和平,而且这个民族的品质凌驾于周围的种族之上。到了16世纪中叶及17世纪的黄金时代,这个传说进一步成为荷兰人文化上身份认同的标志,只要居住在尼德兰或其附近的人,都是巴达维亚人的后代,而这些巴达维亚人所居住的地区则称为祖国(Patria)。

荷兰能够在17世纪成为庞大的海上帝国,除了文化自信心外,也必须有客观条件的配合才行。首先,它必须有一个安定的母国基地,才能进行长期的投资;其次,必须聚集足够的商业资本,在政治上也必须拥有足够的支持;然后,必须清楚了解欧洲到亚洲航路的每一个细节,并具有优越的造船技术;可以随时将陆上的武力转化成海上的武力;最后是能够切入当时在欧洲竞争非常激烈的香料、胡椒及蔗糖市场。

1590年的荷兰虽然和西班牙处于战争状态,但这也有助社会团结气氛的形成;加上安特卫普(Antwerpen)的资金在1585年转进阿姆斯特丹投资.葡萄牙也有一些犹太人及其资本移往阿姆斯特丹,为后来前往东印度的远洋航行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

在16世纪之时,荷兰就已经具有相当基础的造船业,他们使用北欧所生产的硬木,利用国内到处可见的风车锯成船板来建造船只。但是在东印度的航行成为荷兰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后,荷兰的造船业进入另一个新的高峰,船只制造的技术及远洋航行的知识,都在这个时候有长足的进步。

不过,所有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西班牙王腓力二世于1590年撤销对荷兰的贸易禁运,阿姆斯特丹取代德国的汉堡成为亚洲香料、胡椒及蔗糖供应北部欧洲的集散中心,大量的财富从此涌进这个城市。

17世纪时,香料、胡椒、蔗糖、丝绸、瓷器等亚洲货品是一个欧洲国家由贫穷通往富裕的钥匙,谁拥有这个神奇的钥匙,谁就拥有通往财富的通行证。1602年,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vereniade Oost-Indiesche Compagnie)成立,并垄断了东印度地区的香料货源,荷兰国内的财富遂不断累积,于是荷兰进入富裕国家之林,黄金时代因此展开。P8-11

序言

我出生于花莲港边称为鸟踏石的渔村,祖父是一个讨海人,记得每天清晨四点多,他捕鱼的同伴都会来我家敲门,将我由睡梦中唤醒,也将祖父从温暖的被窝中叫出门,然后我会听见祖父踩着那台巨大的脚踏车,发出吱吱嘎嘎的声响离开家。

因为祖父的关系,当时念小学四年级的我,对于他赖以为生的海洋有着亲密的情感,总认为祖父和海洋是一体两面的。在没有上课的暑假期间。我喜欢到渔港等着祖父。双眼巴望着白灯塔底下堤防的尾端,仔细观看每一艘进港的大小渔船,直到祖父划着那艘自己建造的小舳舨从堤防旁边转进入港的水道,心里才感觉踏实下来。

一年后祖父过世,自此每见到大海心里总觉得悲恸不已,每天上学时都会不经意地望向白灯塔的转角,期盼可以见到祖父划着舢舨出现在堤防的角落,就像以前一样。几年以后花莲港扩建,白灯塔被炸毁,整个鸟踏石渔村被夷为平地,我们家也搬到靠近山边的花莲新站附近;远离了海洋,不再听见生命律动般的浪涛声,也不再闻到自小熟悉的海水香味,海洋的记忆自此埋藏在我心底深处,那个不容易触碰到的角落里。

直到负笈荷兰,在研读东印度公司的档案时,见到那些船员离开故乡前往遥远的东印度,搭着脆弱的帆船,航行在无边无尽的大海中。似乎可以闻到里面深深的海洋气息,也逐渐了解祖父作为一位讨海人和海洋间的爱恨关系,这是我翻译编写这本书背后的动机。

当教授拿着班德固的航海日记,作为我们研读17世纪荷兰文的教材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发音——崩德枯、崩德枯——让我觉得好笑,但是当我开始阅读之后,却被书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书里所洋溢出的海水昧不就是童年时所想象的海洋吗?

本书是荷兰最出名的航海曰志,出现在称为荷兰“黄金时代”的17世纪初。当时荷兰还只是东印度海洋的新兴势力,它在印尼群岛尚未具有绝对的影响力,而且对中国的贸易只能完全依赖福建华商的间接接触。当时荷兰的敌国——葡萄牙与西班牙分别占有中国的澳门与菲律宾,可以封锁追击往来的荷兰船只,使得巴达维亚东印度公司总部的人如芒刺在背,无法有一个稳定的货源供应。因此当时的总督杨·彼得森·库恩希望透过军事征伐,建立起一个长治久安的殖民规模,所以他派出以雷尔森为首的舰队,前往中国韵澳门以及东南沿海的漳州一带封锁劫掠,希望借此敲开与中国直接贸易的大门;而班德固就是在那种环境底下来到东印度地区。

班德固的航海日志可以粗分为三个主要的段落:第一段是从船只离开荷兰开始,一直记录到班德固停留于巴达维亚两年为止。记录中所呈现的是一艘17世纪的船只,由欧洲前来东印度地区的航行过程,及马达加斯加岛和附近岛屿的风土民情。其中并撰述了一件发生在南印度洋上,一个不应该发生的火灾所造成的毁灭性结局——一百多人随着“新荷恩”号沉入海底,侥幸活下来的人又必须面对饥饿与口渴、盼望与绝望的煎熬。

第二段记录发生的舞台是在印度尼西亚群岛以及台湾海峡附近。这是班德固的航海日志和中国台湾有关的部分,虽然那段时间荷兰人还没有以台湾岛作为它的殖民地,而且班德固本人并没有登上台湾本岛,但是仍然可由本书看到荷兰的船只在台湾海峡活跃的情形。

第三段记录班德固船长回航荷兰.当中包括征伐中国澳门和东南沿海其他地方的情形、及舰队指挥官雷尔森和前往澳大利亚的船长苏登的结局。

本书的架构是一条主线和一条支线交织进行着,主线是班德固的航海日志.而支线则是根据主文的需要撰写的十几篇短文。这十几篇短文涵盖班德固的简传、荷兰的黄金时代、东印度公司、航海日志的原貌、荷兰著名的航海家、荷兰往东印度的航线、航行中的坏血病问题、文献当中的毛里求斯岛、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亚洲的经营、荷兰与英国在摩鹿加群岛上的竟逐及东印度的香料等文章。这些短文的目的是希望借此能让读者对于17世纪大航海时代的荷兰,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

16世纪末以来,荷兰境内出现许多航海日志,有的记录了珍奇的动植物,有的记录了航海沿途所见的奇风异俗,这些都引起当时荷兰国民极大的兴趣,因此东印度公司的林林总总成为荷兰年轻人前往海外探险的原动力。然而班德固的航海日志中,除了可以见到前述事项的描写外,尚可以见到人在性命攸关时,如何维持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如何在看来绝望的处境之下仍然坚持他的希望,这是班德固的航海日志的特别之处。

本书能够完成,要感谢果实出版社的王思迅先生、张海静以及林纯纯小姐,如果不是他们的支持和协助,相信本书还只是编译者的个人阅读经验而已。

谨将本书献给瑟芬和望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