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馆除了是一个能够供应咖啡的地方,更是一个能表达个人思想、自由言论,提供文化教养以及休闲娱乐的场所。对许多人而言,喝咖啡是一种感觉,在咖啡馆里喝咖啡则是对生活的一种认同。一个人喜欢喝怎样的咖啡、上怎样的咖啡馆,即代表着此人对自我及自己生活方式的态度。人们在咖啡馆时,不光是可以谈论天气、时事、商业与政治,同时也谈论着音乐、文学、戏剧与生活。这样一种沉浸在咖啡香气里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人们的生活态度与处事哲学:它可以是种激昂、是种悠闲;也可以是种对生活的敏感、对生命的冥想,同时亦是与人交流的悸动或自我陶醉的静寞。
对现今全球数亿的咖啡迷而言,喝咖啡是一种“生活仪式”,至于咖啡馆呢,则是一所所的“殿堂”。就如同世上其他的仪式和殿堂一般,“咖啡殿堂”里蕴含着许多惊险、浪漫、激昂,而且至今仍余波荡漾的历史传奇。
1000多年前,阿拉伯地区流行一种可以代替美酒的兴奋饮料。这种饮料可以为夜里诵经的僧侣提神,因此也成为了伊斯兰教世界的宗教饮品。在奧斯曼帝国兴盛的16世纪,这种饮料的种子为帝国赚进大笔收入,于是被称之为“黑色金子”。
16世纪的末几年,威尼斯商人将此种名为咖啡(cavee)的果实运到了欧洲。17世纪中期,法国第一家咖啡屋开张;几十年后,理性启蒙的咖啡香,掺杂着政治气息,漫衍在巴黎4000家的咖啡馆中:伏尔泰和狄德罗在“普赫寇普”咖啡馆撰写百科全书;卢梭在“摄政”咖啡馆高谈阔论;1789年,法国革命分子更是站在“佛依”的咖啡桌上宣示起义,点燃了法国大革命。就在这些至今仍然存在的咖啡馆中,咖啡客改写了世界史。
大革命冲淡了欧洲咖啡的政治气息,取而代之的是布尔乔亚式的精致咖啡,还有波西米亚风的率性咖啡。在这两种风格的激荡下,印象派、存在主义等等人文的浪潮在欧洲咖啡馆诞生,冲击了全世界的文化风貌。到了现代,每天有数以万计的咖啡迷拥入巴黎“朝圣”,百万座的咖啡殿堂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街道上,酝酿着下一波咖啡风潮——咖啡的传奇方兴未艾。
序
咖啡事典
Ⅰ.咖啡的起源传说
发现咖啡——人类与咖啡的偶遇
早期阿拉伯世界的“黑色金子”
旅游见闻中的咖啡身影——西方探险家与咖啡
咖啡起源的“正统之争”
航向新世界——咖啡船起航
Ⅱ.欧洲咖啡版图
威尼斯的咖啡商人
凡尔赛咖啡宴会——“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咖啡外交
城外的咖啡香——维也纳围城事件
咖啡与日耳曼啤酒的角力
荷兰与法兰西的咖啡竞赛——早期西方殖民地的咖啡栽种
波士顿茶党事件——北美洲咖啡与茶叶的心结
拿破仑的大陆政策与菊苣联盟
Ⅲ.时尚与革命的居所——1600年至1860年的欧洲咖啡馆
世界咖啡馆的先驱——500年前的阿拉伯咖啡屋
英伦的“商务咖啡”与“便士大学”
欧洲咖啡殿堂的原型
洛可可的阶级调和性
咖啡馆内的启蒙之声
咖啡文人圈众生相
革命年代的引信
政治咖啡馆与咖啡馆政治
Ⅳ.咖啡的“美好年代”——1800年以后的巴黎咖啡馆
城市的扩张与咖啡馆的发展
在精致与浮华之间——布尔乔亚的咖啡馆
在现实与浪漫之——间咖啡馆里的波西米亚
下工后的劳工咖啡聚会
艺术山丘上的歌舞咖啡馆
19世纪末的咖啡盛宴
华丽与气派的塞纳河右岸
文艺与学术的塞纳河左岸
咖啡大事记
虽然咖啡在今日已成为普遍性的全球饮料,但关于咖啡是如何被发现的,至今仍是一团迷雾。从古至今,许多历史学家试图依据遗留下来的文献与地方传说,拼凑出人类与咖啡相遇的情境与过程。但最后唯一能被确定的是,咖啡的原生地是在今日的埃塞俄比亚高原。至于人类是如何与咖啡相遇,流传下来的只有令人感到神秘的传说。
关于咖啡起源的传说,在各个文化或地区都有自己的版本与说法。不论版本的长短、发生的场景多么迥异,这些早在公元1500年以前就普遍流传于阿拉伯世界的传说,故事内容大多脱离不了动物、发现者、伊斯兰教清真寺及僧侣,甚至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本人。然而在这些传说中,最广为流传的是“卡尔迪与跳舞的羊群”与“欧玛尔与歌唱的鸟儿”这两个故事。
卡尔迪与跳舞的羊群
这个故事大约是发生在公元850年左右。据说有一位住在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牧羊人卡尔迪(Kaldi),在偶然的一天里,发现他的羊群在嚼食一种野生的红色果子之后,兴奋得踢跳乱舞。他惊讶纳闷之余,也跟着羊群试吃了这种红色果实。食用过这果实之后的卡尔迪,亦如他的羊群般精神抖擞、心情愉悦,并且连续在漫漫长夜里看顾羊群也不会觉得累。这种情形持续了一段时间后,附近清真寺里的僧侣开始注意到这位年轻人总是精神奕奕,看顾羊群时也有高度警戒心,这令僧侣们感到好奇与不解。于是,他们将卡尔迪叫来,询问他事情的原委。
一开始,清真寺里的僧侣们都认定,卡尔迪所吃的红色果实,一定是魔鬼用来诱惑人心的工具。在这种恐惧之下,他们将附近所能见到的红色果实全部丢人火堆焚毁。这一丢掷,竟丢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被丢入火堆的果实,燃烧之后,竟释放出一股令人兴奋难抑的芳香气味。由于这股香气令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无法抗拒,于是他们赶紧从火堆中将这些被烤过的果实拾起,并对这些果实有丫新的看法。他们不再将它视为撒旦的信物,转而宣告这是一种极具神性的食物。
在这之后,红色的神秘果实在伊斯兰教清真寺里流传了开来。僧侣们将这些果实烤来吃,目的是为了提振精神,使自己能在晚祷中全神贯注;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希望能够以这食物祛除魔鬼,使其不得入侵人心,并借由它的神力让僧侣们有足够清醒的力量来守护清真寺。据说该果实最后被人们拿来当做提神良药,并且颇受当时阿拉伯地区医生们的好评。
欧玛尔与歌唱的鸟儿
关于人类遇到咖啡的第二个传说,是“欧玛尔与歌唱的鸟儿”的故事。这个故事被记载在伊斯兰教徒席艾克·阿布达尔·卡迪(sheik Abd-al-kadir)在1587年所出版的《咖啡由来手札》一书中,而故事的舞台是发生在1258年左右的也门乌萨(Wusab)山林。
根据阿布达尔@卡迪书中的记载,1258年。有一位伊斯兰教僧侣兼医生欧玛尔(ALiben Omaralshadili),他在摩卡地区为罹患传染病的人们治疗疾病。公元13世纪,不知名的瘟疫蔓延在整个摩卡地区,连当时摩卡国王的美丽女儿也难逃感染而生命垂危,国王为此召请欧玛尔进宮医治公主。
美丽的公主在欧玛尔的医治下痊愈了,但欧玛尔却因为整夜为公主治病而被戴上行为不轨的莫须有罪名,并且因此被放逐到也门的乌萨山区。被放逐的欧玛尔在山区里以山洞为家,采集草木果腹,过着流浪者的生活。有一天,他流浪到瓦萨巴地区。饥饿且疲惫不堪的他在一棵树下稍事休息。放眼看去,周遭一片荒凉。身上又没有食物,饥疲交加的他,无意间看到一个奇特的景象。他看到,树上有只羽色奇特的小鸟,因啄食树上所结的红色果实而精神饱满地啼叫不停。心感好奇的他,就将附近的这种红色果实都采集下来,放入随身携带的小锅子内加水熬煮成糊状喝下,当他饮尽这种饮料之后,原本疲惫的精神立即为之一振。 于是在接下来的路途中,他见着这种神奇果实就摘下;在旅途中遇到病人时,便将果实熬成汤汁,用来治疗病患。后来,摩卡地区又流行起一种怪异的发痒症,居民求救无门,突然想起了被放逐的欧码尔还有他广为流传的行善事迹。人们纷纷向他求医,并且在喝了他熬煮的汤汁之后也都奇迹似的痊愈。这件事使得摩卡国王撤回了他的放逐令,摩卡地区的人们也恭迎他归来。其后,欧玛尔因他的神圣事迹,被摩卡地区的咖啡种植者、咖啡屋经营者以及咖啡饮用者视为咖啡守护圣人。
有关欧玛尔发现咖啡的传说流传着好几种说法。尽管在细节叙述有所不同,但是医治摩卡国王的美丽公主、遭到放逐的山野生活,以及动听的小鸟啼声等等情节,却是各种版本的共通之处。这些情节引导着主角欧玛尔到达生长咖啡果实的灌木林,这为发现咖啡的传说增添了不少英雄及神奇的色彩。
神赐旨意说
另外还有一个关于发现咖啡的奇迹传说,直接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有所关联,一般被称作为“神赐旨意说”(Divine Connotations)。根据伊斯兰教的文献记载,穆罕默德曾经一度罹患严重的嗜睡症,对于此一症状,穆罕默德的御医也束手无策。直到有一天夜里,穆罕默德梦到大天使长加百利(Archandrl Gabriel)手拿了一根树枝来到穆罕默德面前,并告诉穆罕默德说,他手中树枝所结的红色果实具有神奇的提神效用,并且在梦中将这红色的果实交给了穆罕默德。穆罕默德醒来后,发现自己手中握着红色的果实,惊讶之余他将这些果实熬成汤汁饮用,顿时发现身体活力倍增、精神饱满,困扰他许久的嗜睡症也自此痊愈。其后,穆罕默德进一步借由这些红色果实所具有的提神效用,解决了当时伊斯兰教僧侣在修行时被睡意困扰的问题,并且也为他极力推行的禁酒令找到了替代性的饮料。
尽管对于人类与咖啡相遇的传说,存在许多相似或相异的版本;但当咖啡脱离植物的本质成为人类饮食生活的一环,与人类的时空相互交流之后,咖啡就在经济上成为一种高价值作物、在政治上成为变动的催化剂,而在文化上就如同它振奋精神的特性一般,适时适地地刺激着人类文化的发展。所以当人们着迷在这些美妙传说中的同时,也会打从心里庆幸着:幸好,人类与咖啡相遇了!P10-14
历史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人类文化的淀积,是人类长期历史与社会实践中的产物,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因此,当我们提到“文化”此一名词时,它代表韵不仅是学术与思想领域的常用概念,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日常用语。人类所创造的一切均可被视为是文化的内容,而它所涉及的是人类整个活动的方式及成果的总和。因此,当咖啡及咖啡馆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一种文化之后,它与人类的社群组织、民众的日常生活,还有群体的心理意识以及社会的传播方式都有着紧密的关系,并且在时代潮流的推波助澜之下,与西方近代文明产生密不可分的关联性。
从16世纪中叶开始,当咖啡的饮用普遍存在于阿拉伯世界时,也开启了西方世界对此一饮料及其原料的好奇。历经一个多世纪对这神秘褐色豆子及液体的探索、接触、引入和争论后,18世纪咖啡风潮的兴起与咖啡馆的出现,对西方文明而言,是一种引领时尚与生活品味的呈现,同时也代表着理性公共领域的形成,并在之后的历史洪流中发展成独特的咖啡与咖啡馆文化。
18世纪以来,近代西方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咖啡馆从未缺席过。从专制王权到共和体制、从启蒙运动到浪漫狂飙、从写实主义到印象主义,咖啡馆为每一位到来的顾客,提供一个充满咖啡香气的空间去实践他们的理想、建构他们的哲理与挥霍他们的才华。然而,咖啡馆的概念与形式,会因时代变迁、坐落的地区,以及市民社会的性质差异而有不同的风貌。大致而言,18世纪西方的咖啡馆所酝酿出来的是一种以知识分子和贵族士绅所引领的菁英文化,代表着社会上层的生活品味;然而,随着时代潮流以及历史演进的影响,19世纪市民社会的蓬勃发展,为咖啡文化造成一种“大众化”的冲击。新大陆的咖啡种植带来平价咖啡的供应机会,而布尔乔亚的兴起与城市的扩建,让咖啡馆的形式及风貌更加多元,同时也让咖啡馆在历经两百年的历史后,获得了精致、绚丽、多彩的文化面向;而这样的精致、绚丽与多彩,正是由人类文明中的理性与情感所交织而成的。
咖啡馆除了是一个能够供应咖啡的地方,更是一个能表达个人思想、自由言论,提文化教养以及休闲娱乐的场所。因此无论咖啡馆的形式如何变化,它在人类各历史文明中所扮演的角色始终重要,从维也纳的“我不在咖啡馆,就是在往咖啡馆的路上”到巴黎的“我们在咖啡馆见”,如此鲜明的社交方式,反映出咖啡馆所营造的独特氛圈,人们在咖啡馆时,不光是可以谈论天气、时事、商业与政治,同时也谈论着音乐、文学、戏剧与生活。这样一种沉浸在咖啡香气里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人们的生活态度与处事哲学:它可以是种激昂、是种悠闲;也可以是种对生活的敏感、对生命的冥想,同时亦是与人交流的悸动或自我陶醉的静寞。
对许多人而言,喝咖啡是一种感觉,在咖啡馆里喝咖啡则是对生活的一种认同,一个人喜欢喝怎样的咖啡、上怎样的咖啡馆.即代表着此人对自我及自己生活方式的态度,对我而言,咖啡,如同阳光、如同空气、如同水般地自然存在,如此的不餐边际但又必要,而在咖啡馆里喝咖啡,则是日常生活的必需。许多生命中美好的事物都是在咖啡馆中完成的。我在咖啡馆里独自沉思、在咖啡馆里阅读与书写,在咖啡馆里与朋友分享生活与人辩论真理,在咖啡馆里体会陌生城市的气息与异地文化的风貌,在咖啡馆里感受同一空间中每一个人的律动及其背后可能隐藏的故事,透过一杯杯热腾腾的咖啡及其所带来的温暖力量与勇气。
2004年的夏天,我在咖啡馆里完成我的咖啡书写,过程中陪伴我的是一杯杯温热的Cafe latte,与所有爱喝咖啡与不爱暍咖啡的亲友的温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