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力量对比悬殊的惨烈撕杀,空中洒满了中国蓝天勇士们的鲜血;这是一场关系民族存亡的生死较量,中国之鹰第一次在空中开辟了反侵略斗争的新战场;这是一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唯一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年轻的中国空军在空中为侵略者准备了一个又一个坟墓。
在长达八年的铁血抗战中,从东海之滨到万里长江,从九州岛上空到喜马拉雅山之巅,到处留下了中国雄鹰战斗的影子。八年间,中国空军不仅以骄人战绩,更以中国空军独有的战斗精神风貌,感动了四万万中国军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燃烧的天空(烽火)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杜博宁 |
出版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场力量对比悬殊的惨烈撕杀,空中洒满了中国蓝天勇士们的鲜血;这是一场关系民族存亡的生死较量,中国之鹰第一次在空中开辟了反侵略斗争的新战场;这是一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唯一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年轻的中国空军在空中为侵略者准备了一个又一个坟墓。 在长达八年的铁血抗战中,从东海之滨到万里长江,从九州岛上空到喜马拉雅山之巅,到处留下了中国雄鹰战斗的影子。八年间,中国空军不仅以骄人战绩,更以中国空军独有的战斗精神风貌,感动了四万万中国军民! 内容推荐 世纪三十年代,正是中华民族的危机时刻,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主人公杜少龙出身贫寒,日本侵略者的所作所为,让他从小就明白了弱肉强食的道理。同时,也坚定了他报效祖国的决心。一个意外的机会,杜少龙有机会进入笕桥航校,这是一所培养对日空军的中坚力量的出色学校,就是这些年轻人,要驾驶着老旧破的飞机与先进的日本战机在蓝天撕杀。 1936年,中国东面那个隔海相望的弹丸小国——日本,终于按耐不住,蠢蠢欲动了。国内形势风云变换,日本侵略者空军竟赫然选出一名“驱逐之王”,洋洋号称天下驱逐机的霸者,羽翼未丰,艰难成长的中国空军,迟早要和装备精良的日本帝国空军交锋于蓝天。祖国的上空,杜少龙和他的战友们,代表祖国,代表空军,为了尊严和荣誉而战…… 在随后长达8年的铁血抗战中,从东海之滨到万里长江,从九州岛上空到喜马拉雅山之巅,到处留下了中国雄鹰战斗的影子。8年间,中国空军不仅以骄人战绩,更以中国空军独有的战斗精神风貌,感动了四万万中国军民。 目录 序幕 第一章 巨龙的黎明 第二章 风雨燕双飞 第三章 雏鹰踏征途 第四章 燎火的大地 第五章 最爱上海滩 第六章 男儿闯魔窟 第七章 阴霾锁南京 第八章 还我河山梦 尾声 试读章节 千万里的胸怀,五千年的色彩,孕育了多少中华豪杰;养我浩然正气,塞于天地之间…… 一九三一年,外强欺凌,天下大乱,盗贼蜂起,奸雄鹰扬。 日本关东军铁骑强占中国东北三省。长江上,游弋着日军的炮舰,耀武扬威。日租界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比比皆是。 一个屈辱的乱世,一个需要男儿挺身而出的大时代! 旅顺,初冬。 逃难的人群,越来越多。 这个城市的早晨,似乎还在睡,似乎已经醒了。 很多不愿离开黑土地逃亡关内的东北军人在这里零星地打着游击,仿捷克式轻机枪,独步火枪,二十响儿德制“大镜面”驳壳枪……中国军人用一切武器顽强抗击着日军昭和式机枪,七五野炮,三菱B/M3俯冲轰炸机的强悍冲锋,显示不屈的自尊! 枪声时而密集,时而稀稀落落的……红日,被硝烟涂抹成灰色。 懵懵懂懂的早晨,一道霞光划破层层云朵,漏着晨曦的晨雾,浓得散不开。这雾笼罩着临海的一座座暗红屋顶的俄式小公寓,整齐料峭的房顶笔直地朝一个方向耸立;这雾也笼罩着公寓旁那大片低矮得只能弯腰进出的肮脏难民屋,很多黑黝黝地蚕茧似的难民歪七扭八地伏在屋外地上。 公寓里最先在清晨响起来的是“唰唰”的洗马桶的声音。声音通常是由女佣卖力的动作传出来的,这些由老家逃难过来,人老实些的,长相敦厚些的女人们会被这些公寓里的主人们雇用来做佣人。 杜少龙的娘,就是一个这样的女佣。 黑龙江和吉林的难民,在九一八事变以后,大批蜂拥到了旅顺,准备剩船逃往南方的大城市——上海。大家都传“上海遍地是金子”,为了离开了家园,躲开日本人的飞机大炮,大伙儿都愿意去上海拣金子。那些没钱买船票的穷人,滞留在旅顺码头,连容身之处都没有。 公寓群的小路,终日有扫街夫清洁打扫,整得比普通人家都要干净。逃难的人有的实在太累了,把铺盖一滚,想就着温暖的太阳在这干净的小道地头睡个午觉,便有穿制服的巡警过来赶人,挥舞警棍,敲在背脊上,就是一条深深的红印子。 于是,无依无靠的难民们便在离这不远的大片空地上,搭建起了一个一个矮小的,潮湿的,散发腐败气味的木板屋。屋子,是没有窗的,挂个草帘当门,只能弓着背进进出出,屋子里面除了睡觉的铺盖便没有别的东西。 旅顺城里,也有人没有安身之所,是那些孱弱的老人和幼小的孩子。他们用捡来的木条和麻绳搭一个小小的担架,腾空搁在那些能避雨的大一点的难民屋檐下,找些或者乞讨些破棉袄旧棉絮,铺在上头,也能当作一个避身的小小的天地。 段晴,十三岁。她的“小天地”是这旅顺城中千千万万个无家可归的小孩子们中的一个。她的小窝儿搭在难民区的东北角。这地方虽然靠海,但还算干净些,是杜少龙找了很久,认定是个很妥贴的地方才安置段晴的。 睡在这“小天地”里的段晴正发烧,身上裹着旧的棉衣,破的棉被,满身都是棉絮,但是又处处漏风,在这冰冷的清晨,冻得她直抖。小小的脸双颊红彤彤,红得有些焦,嘴唇青紫紫,紫得裂开来。眼皮半盖半闭,好像刚刚过去的那一夜她并没有睡实,紧紧皱着小眉头,恍然之间渡过几个噩梦似的,嘶哑地无力地喃喃地呼唤着“少龙哥,少龙哥。” 杜少龙,十五岁。身材结实的他头发乱蓬蓬炸着,跟豪猪差不多,正蹲在码头的一个仓库里升煤炉。通天的烟,熏得自己直打喷嚏。他在给这仓库的守夜大爷熬稀粥,在火旺的煤球炉上放上小铜锅,注了水,把黄豆碎丁儿与大米一起放在锅内煮。 守夜人喜欢在粥里面加个蛋花,才来两天的杜少龙便记得在粥快要煮沸的时候敲个蛋进去,用筷子在粥里滑两下,心里却在盘算怎么把这锅子内的粥盘剥一点出来给段晴带去。 幽蓝的火苗在扇子下窜着。杜少龙的心里也上着火,担心着那个睡在海风里发着烧的段晴,手里的蒲扇不由得下了几下重手去扇,掀起一阵升腾腾的火焰来。他赶紧用扇子挡着眼前的烟火,眼睛火辣辣地疼。 那一天,奉天城的初秋已经萧瑟得像深秋了,日本鬼子却杀进来了。 杜少龙的家起了腾腾的大火,热气喷洒,好像酷暑一样炎热。他被娘紧紧抱在怀里,躲在隔壁到处都有碎布的“绸布店”矮柜子中。那些拿刺刀的日本兵,在街上扫荡。每个兵脸上都很兴奋,五官纠结到一起像见到肉骨头的狗似的。 一个矮小的,腿短得跟萝卜似的日本兵,满脸还都是稚气,但是已经带上了淫荡的残忍。他冲进店里,揪住绸布店掌柜的年过四十的三姨太,拖拽去后院,然后就传来鬼子野兽般的嘶吼和女人沙哑的哭嚎声。 杜少龙气得攥起了拳头正要冲出去,却被娘紧紧捂抱住。 千辛万苦,娘带着他挤到那艘开往旅顺逃难的破木船上。船被挤得满满当当,到处都是愁眉苦脸的带着大包小包行李的难民。 天空里,六架灰色的像蝙蝠一样可怕的日军中岛轰炸机呼啸掠来,船上的难民急忙蹲下,抱着头,娘把杜少龙紧紧护在自己身子下。 日本人的轰炸机阴魂不散似的,盘旋着,卑鄙地吓唬着这船上已经流离失所的中国难民。船上静得出奇,大家都蹲着,不叫,也不胡乱奔跑,屏息静气,忍受着日机的蔑视。 他们的家在东北黑土地上,刚刚发生了震惊了世界的“九一八事变”,他们不知道那些政界军界的头脑们如何仓皇失措,他们只知道自己的家一夜之间就没有了,他们有些亲人也没有了。他们举家仍要生存,便拿着有限的行李和家当往旅顺逃去,目的地是上海,拼死也要把自己的子女送去那里。 终于,有的女人忍受不了日本轰炸机无休无止的恐吓,开始慢慢哭泣起来。拥挤在船舱里人堆里的杜少龙,目光里透出仇恨,小脸铁青盯着低空盘旋的飞机。 杜少龙的娘望着自幼没爹的小少龙,心如刀绞。自打从山东青岛逃难到东北后,母子两人相依为命,好不容易日子有了些起色,灾难就又来了。 鬼子飞机玩得腻了,航空炸弹顷刻间扑了下来,落在船的四周,升腾起一道道巨浪!船上的人终于真正地恐慌起来,大声尖叫着寻求逃跑的生机。 喀嚓!船被炸裂开,人肉碎块漫天狂舞,炸弹的冲击波摩擦着滚热窒息的空气把杜少龙卷向船尾,一个黑影袭来……那是半拉血糊糊的孩子脸,杜少龙的意识瞬间飞了。 周围一切是混沌的……再醒过来的时候他依然在船上,但似乎是另一艘。周围陌生的人群里,娘紧紧抱着他。这是另一艘满载难民开往旅顺的木船,在经过遭遇日机袭击已经破碎不堪的难民船时,把他和他娘救了起来。 不过杜少龙没有看见,船的另一侧角落里,正蜷缩着一个衣着很高贵的小女孩儿,她就是段晴。 段晴是在奉天沦陷后,在城中混乱的人群里和姑妈走散的。她是北伐军名将,第六军段铁扬少将的爱女,去奉天姑妈家探亲时赶上了这场浩劫,她用身上所有钱挤进了这艘难民船。 此刻,美丽动人的小段晴,一片茫然。银月般的圆脸儿很憔悴,洁白的学生装满是乌黑的烟尘,小皮鞋也跑丢了一支,光着的一只小脚在船舱的甲板上被积水浸泡得有些肿。 船缓缓靠在了旅顺码头。 段晴病恹恹地,迷惘地望着这码头,和码头外如云的人潮。她糊糊涂涂不认路地到处乱走。为什么脚步这样沉重?而这脚下的青石板路好像总也走不完。她学着一路上看到的小乞丐,伸着手向来往的穿得略为体面的行人乞讨。能得一点残羹冷炙,她每天饿着肚子,漫无目的地在寒冷的街头徘徊着。 怎么才能回到杭州她的家里呢?谁可以把她从这种煎熬里解救出来? 终于有一天,段晴饿得脚下打飘,一个倒栽葱,仰倒在路边。她望着眼睛上方的湛蓝的,白云朵朵的天空,澄澈得没有任何污点,想起母亲教她的词: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清明时分,会有人找到我的尸骨么? 当段晴醒过来时,看到的却是杜少龙黑溜溜的眼睛,好像充满无限生气似的,兴奋地迎接她的醒来。 杜少龙大声嚷嚷道:“娘,这个小妹妹醒了!”然后喜滋滋地从简陋的“厨房”上端出一碗放着咸菜的泡米饭来,递给段晴吃,又张开小手,撒了些白白的东西在饭上,说:“这是盐,小妹妹。” 段晴饿了多天,一碗米饭吃的狼吞虎咽,但杜少龙并不见怪,待她吃完以后,就接过碗来,将最后几个米粒儿吞了下去。 “看这姑娘长得,多漂亮啊!”杜少龙的娘心疼地摸出一条白手绢,给小段晴抹干净了脸上污泥。 “谢谢,谢谢你们。”段晴羞涩地说,望着面前的母子俩人,心一下温暖了很多。 杜少龙晃晃小手笑嘻嘻道:“没什么的,只要你没有事情就好!我叫杜少龙,你叫什么名?” “我叫段晴。” “哦,段晴,好听的名字。”杜少龙又问:“你家被鬼子毁了,父母都死了?” “嗯。”段晴犹豫了一下,没有说真话,因为她觉得自己可能永远回不去杭州了。 杜少龙用脏手扒拉着地上的烂菜叶,说:“段晴,还有亲人么?” “在杭州有亲戚的。” “杭州,这么远!” 就这样,段晴她被杜少龙母子救进了这个难民窟里还算好一点的屋子里。因为多了段晴,杜少龙就抱着个破毯子睡在屋外面,还欣然说:“不要紧,外面空气好,我再去找些芦席和木条就又可以扎个小屋了。” 几天很快过去了。 杜少龙的娘每天都去对面的公寓里当清洁马桶的女佣,几晚回来都是佝偻着腰让段晴给锤锤背。段晴就坐在她的背后,用小拳头一下一下认真地锤。 这天下午,杜少龙带段晴去码头附近的小学扫地,酬劳是一个铜板。不过他们可以在扫地的间歇倾在教室窗前听老师讲课。 讲古诗的老先生正在讲岳飞的《满江红》。P7-1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