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苏州考古/苏州文化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钱公麟//徐亦鹏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要研究苏州文化,首先要研究吴文化,考古工作是先行军,没有科学的考古成果,有些问题就很难有较满意的结果。本书为“苏州文化丛书”之一,分为史前文化篇、吴文化篇和吴地文化篇。向世人展示苏州文化的综合实力,用以提高苏州人的文化素养,提高人的素质,用以吸引与沟通五湖四海的朋友。

苏州50年的考古工作,使世人重新认识了苏州,认识了苏州的文化。

内容推荐

苏州市文化局与苏州大学出版社推出一套《苏州文化丛书》,囊括了苏州的戏剧、绘画、园林、街坊、名人、名胜、民俗、考古、工艺……向世人展示苏州文化的综合实力,用以提高苏州人的文化素养,提高人的素质,用以吸引与沟通五湖四海的朋友。文化的沟通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具有一种强大的凝聚力,谁都知道,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来自于其民族文化,一个地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恐怕也是如此。

本书为其中一册,分为史前文化篇、吴文化篇和吴地文化篇。包括:东山村——苏州先民的第一个定居点、草鞋山——太湖流域原始文化发展的标尺、龙南——江南水乡的源泉、原始建筑——土木工程的先河、高台土墩——文明的曙光等内容。

目录

引 言

史前文化篇

东山村

 ——苏州先民的第一个定居点

草鞋山

 ——太湖流域原始文化发展的标尺

龙南

 ——江南水乡第一村

古稻田

 ——鱼米之乡的源泉

原始建筑

 ——土木工程的先河

高台土墩

 ——文明的曙光

吴文化篇

土墩石室

 ——保存最早、最完整的石建筑

真山大墓

 ——吴文化中心的佐证

吴王陵

 ——吴文化探索的基石

青铜文化

 ——吴文化生产力的标志

玉文化

 ——吴文化的杰出代表

越楚墓地

 ——文化交融的展示

吴地文化篇

釉陶文化

 ——苏州汉代考古中的主流

青瓷文化

 ——苏州六朝考古中的精华

七子山一号墓

 ——吴地经济繁荣的起点

娘娘墓

 ——张士诚建都苏州的实证

王锡爵墓

 ——封建没落时期的工艺极致

城市遗址

 ——吴地历史兴衰的见证

主要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真山大墓

——吴文化中心的佐证

1992年11月25日上午9时整,四位农民拿着一件残缺的青铜提梁盂盖来到苏州博物馆馆长室。钱公麟副馆长接过一看,心中暗暗一喜,详细了解了出土地点和情况后,即付50元酬金,并随即拨响了主管文物工作的苏州市文化局吴锡麟副局长的电话。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苏州市公安局、苏州市郊区政府、浒关镇政府…接到了通知。11时,往日只有手扶拖拉机的浒关真山采石场出现了一辆辆警车和小汽车。苏州市文化局、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安局、郊区和博物馆的同志到了真山出土现场。一座竖穴的大墓被炸,一部分文物散失……追缴文物的工作立即开始,到了下午,大部分散失的文物有了着落,抢救性发掘工作立刻得到落实,并具体实施。

11月26日,苏州博物馆考古部的同志从星火遗址工地撤离,来到了真山,筹备发掘工作。江苏省文化厅文物处领导闻讯赶到真山,进行观察,了解情况,提出方案。

11月27日,由苏州博物馆钱公麟、朱伟峰、张照根、陈瑞近、徐亦鹏以及南京博物院王奇志、田名利、李虎仁等同志组成的考古队进驻真山,抢救性发掘和调查工作开始。真山位于苏州市郊浒关镇西北1.5公里、312国道107.5公里处西侧,分大、小真山,大真山海拔76.9米,小真山海拔32.8米。被炸的墓位于小真山顶。经调查,真山上共分布57座土墩,小真山6座(编号为Dl一6),大真山51座(编号为D7—57)。被炸墓为D1,大真山顶峰土墩为D9。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张忠培教授、张学海研究员考察真山发掘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要作为王陵区一样进行发掘和调查。”

上海博物馆马承源馆长,汪庆正、黄宣佩副馆长带领一批专家考察真山。马馆长站在小真山顶峰指着大真山D9说,“这是最有希望的”。

发掘工作顺利地进行,D1、D2、D3发掘结束,出土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它们都是战国晚期墓葬。D6中的一部分墓葬被发掘,都为汉墓,是一墩多墓。其中根据DlMl墓的规模,出土文物中,特别是一方铜印“上相邦玺”,确认为春申君墓,其余的为其家族墓。

向大真山挺进,1993年5月,对大真山主峰D9北邻的D16进行了考古发掘,这墓是凿山为穴,文石为椁,出土了一批春秋中、晚期的原始青瓷器和几何印纹陶器。第一座吴国墓葬被找到了。D9这希望之星,露出了一丝曙光。

农民为了采石,在大真山西侧的炸石没有停止,D9面临着被炸的危险。

抢救性发掘D9的报告送到了国家文物局,得到了批准。

苏州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听取了汇报,决定先拨款20万元,支持真山考古发掘,并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首的各方领导组成的真山考古领导小组来指导、协调发掘工作。

1994年11月14日,由苏州博物馆钱公麟、朱伟峰、陈瑞近、陆彩霞、徐兴元和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姚继元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进驻真山,发掘工作正式开始。

D9位于大真山主峰,气势雄伟,远眺其墩极其醒目、壮观,如耸立在真山上的庑殿顶。此墩实为四面坡的长方形锥形封土台,东西长70余米,南北宽32米。从东、西两方向观其墩高达20余米,南观为10余米,北为15米。站在其墩顶部向东望,白石山、虎丘、何山、狮子山历历在目;南对观山、凤凰山、阳山,山势崇峻连亘若天然屏障。通贯吴县西部山区的水流要道——浒(关)光(福)运河从中间穿流而过。西眺茫茫太湖,旷达开阔。北携华山,犹如小丘,被312国道所分。真山如一个巨人屹立在环山傍湖的平原之中。  可是,D9表面却覆盖着乱竹杂树,荆棘丛草,寸步难行。幸亏这次专门从安徽黄山请来的民工,他们都有爬山砍柴的经验。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个工作面形成了。大家商量后,决定在D9和D16之间选一个点,也就是在D9的北坡中央开一条4米宽的探沟向D9的中心开凿。这一决定奏效了,几天后,在距墩中心十几米处发现了一道东西向的石墙,顺着石墙发掘,一条近30米的挡土墙被发现了。第一步成功了,喜悦之情洋溢在每一位考古队员心中。在长期生活于山区的民工的努力工作下,没多久,一条环山的小道开筑成了,整个土墩烘托在山巅上。这是一座人工堆筑的土台。面对着这万余方土石的封土台,第二步,就是按照考古发掘规程,取其四分之一。西北角的发掘开始了,表土层挖完,封土就出现了,奇怪的是,每一张平面、剖面图上反映的总是一道道从上而下的石墙,这种形式的封土台,还是个先例。外界舆论也开始沸沸扬扬:这不是墓葬,这是吴县西部山区常见的土墩石室;这是个土台,哪是墓葬?但是,由于D16的发掘,考古队员充满着信心,发掘工作正常地向前推进。真山考古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市长冯大江亲临工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指导工作。市长章新胜下班后,到真山工地慰问考古人员。副市长孙中浩三次到工地,关心发掘进程。市委、市人大、市政协、文化局、公安局、郊区等各方面的领导,都抽空前来工地,慰问,关心,指导,鼓励……特别是考古队顾问、吴县文管办龚金元主任买了几百元的猪肉慰劳民工,一时传为佳话。

凛冽的北风,寒冷的气候,艰苦的生活条件,都阻挡不住考古队员和民工。夯土出现了,墓葬,肯定是墓葬。1994年岁末,国家文物局专家严文明教授来到工地检查考古工作,他登上山顶,顶着北风,面对着这高大的封土剖面上一条条的水平线,亲自用锹去体验夯土的硬度。在条件简陋的宿舍中,他看到用四象法标写好坐标的一片片从封土内出土的陶片,都是春秋中、晚期的,时代明确,检查工作结束了。在总结会上,严教授提了不少中肯的看法和建议。当他提出这墓起码是吴国王室墓时,在场的每一位考古人员都激动不已。1994年,在一片胜利和欢悦的气氛中结束了。

1995年元旦后,丁金龙、张照根两位同志先后从其他考古工地来到了真山,民工也增加了,力量壮大了。工程进展明显加快。东南角开始动土了,东北角又启动了……真山考古工作被写人苏州市人民政府1995年的工作报告中,第二批20万元拨款又到位了,一切都在顺利地进行中,特别是在山下又发现了十多个当年的取土坑。

P104-108

序言

朋友,当您翻开苏州历史的画册,会惊讶地发现苏州考古就像轻轻撩开了苏州历史的神秘面纱一样,一件件遗物将历史上的神话传说变成了事实,一处处遗址将苏州的历史追溯到了千年前、万年前……

苏州考古新发现,正通过新闻媒介,为人们所认知。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新兴学科,是根据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作为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在宋代就已产生,而以田野考古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直至20世纪20年代才兴起。因为,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多埋没在地下,必须通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揭示,所以田野考古调查、发掘是其基础。特别是大量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掘和发现,更证明了中华文化和文明的源远流长。

苏州作为一个地区,也有其文化的源流。但仅仅依靠文献资料已经不能清楚地说明苏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例如,远古苏州的地貌如何?1980年9月9日,在上方山石湖附近西北角苏州电容器二厂挖机井时,在10米深处流沙层中出土了中更新世晚期距今5-15万年前的纳玛象的臼齿和肋骨化石。再有,在吴县三山岛发现了更新世晚期的动物化石群,这些发现无疑能反映出当时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又如,人类最早在这块土地上定居又是在什么时候?1990年,在张家港南沙镇东山村遗址的最下层,也就是北(8)层文化层中出土了碳,经过碳十四测定为7 260±120年(树轮校正为距今8060年),这说明了早在8 000年前先民已经在这里生存繁衍了。特别是吴县草鞋山遗址水稻田的发现,反映了早在6000~7000年前先民已种植了水稻……但毕竟考古学是近代才形成的新兴学科,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中,某些认识还不能形成共识,尤其是对一些以文献研究为主的史学工作者而言。例如,对吴文化的研究,吴文化应有一个特定时间、空间概念的文化范畴,它应该类同于楚文化、齐文化、越文化,是方国文化,而在秦统一中国后,吴文化融合于汉文化之中。在汉文化的一统天下,各地均应以地域文化相称为好,如吴地文化、楚地文化……从政治意义上讲更有利于统一。

再如,由吴文化所引起的一系列相关问题。例如,吴王陵在何处?在80年代,由于苏州没有发现大型的春秋墓葬,而在宁镇地区发现了一批春秋时期的青铜墓,随之提出了吴文化中心在宁镇之说。到了90年代,宁镇地区的考古工作者对这些青铜墓的国属提出了质疑,特别是真山大墓的发现和发掘,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是吴王墓,这就为吴国统治中心在苏州之说提供了佐证。

实际上,考古史料可以补充文献史料的不足,纠正文献史料中的一些谬误。随着考古材料的不断发现,某些观点应该逐渐得到补充、纠正,达到完善。

苏州的田野考古,追溯其源,可以从卫聚贤《吴越考古汇志》一文中了解一二:余于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二月二十九日应苏州东吴大学演讲,乘暇至苏州石湖旁游览,于磨磐山发现吴城,黄壁山发现越城……在城墙的遗址上露出很多几何形花纹陶器。三月二十一日,余与张乃骥、金祖同等再至石湖,除发现七子山为姑苏山外,在黄壁山得到鹿角一只、石斧一个……此外,又在苏州木渎灵岩山下,亦找到了几何形花纹陶器,不过不太多。

如果说卫聚贤在1936年8月30日成立的“吴越史地研究会”开了苏州考古的先河,那么苏州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应该是在解放后的五十年中才蓬勃发展起来的。

苏州考古50年来,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初创期:50年代,南京博物院、苏州文物保管委员会的考古人员在所进行的文物调查工作中发现了一批遗址,展开了一些小规模的抢救性发掘,为以后的苏州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但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较为肤浅,尤其是对年代、性质的认识不足,原因是没有比较,都是新发现。

二、形成期:60~70年代,苏州博物馆成立,有专职从事田野考古的考古组,不仅配合基建抢救性发掘了一批古墓葬,而且还参加了由南京博物院组织的遗址发掘,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在学术方面进展不大。

三、成熟期:80年代,苏州考古专业队伍在人员素质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机构亦健全了,全市性的文物普查工作更为苏州考古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尤其是文化部、国家文物局颁布了《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之后,以苏州博物馆考古部为主进行了一系列大遗址、墓葬的发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批考古报告、论文相继发表,反映了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

四、发展期:90年代,苏州考古人员不仅从事了一系列的遗址、墓葬的发掘,并开始了与其他学科相配合的田野考古工作,具有一定的影响,一批有较高质量的报告、论文相继问世,获得各界好评。

苏州50年的考古工作,使世人重新认识了苏州,认识了苏州的文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4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