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文化丛书》囊括了苏州的戏剧、绘画、园林、街坊、名人、名胜、民俗、考古、工艺……向世人展示苏州文化的综合实力,用以提高苏州人的文化素养,提高人的素质,用以吸引与沟通五湖四海的朋友。
本书为丛书之一,系统地介绍了苏州评弹。苏州评弹发源于苏州,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这两个曲种的合称。评弹历史上出现的响档、名家,也以苏州人为多。现在评弹的流行地区已扩大到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北部地区,听众很多。但她仍然是苏州土生土长的一门艺术,是苏州人应该关心的一门艺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苏州评弹/苏州文化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周良 |
出版社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苏州文化丛书》囊括了苏州的戏剧、绘画、园林、街坊、名人、名胜、民俗、考古、工艺……向世人展示苏州文化的综合实力,用以提高苏州人的文化素养,提高人的素质,用以吸引与沟通五湖四海的朋友。 本书为丛书之一,系统地介绍了苏州评弹。苏州评弹发源于苏州,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这两个曲种的合称。评弹历史上出现的响档、名家,也以苏州人为多。现在评弹的流行地区已扩大到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北部地区,听众很多。但她仍然是苏州土生土长的一门艺术,是苏州人应该关心的一门艺术。 内容推荐 《苏州文化丛书》向世人展示苏州文化的综合实力,用以提高苏州人的文化素养,提高人的素质,用以吸引与沟通五湖四海的朋友。本书为丛书之一。 苏州评弹发源于苏州,至今仍用苏州话说唱。评弹历史上出现的响档、名家,也以苏州人为多。现在评弹的流行地区已扩大到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北部地区,听众很多。但她仍然是苏州土生土长的一门艺术,是苏州人应该关心的一门艺术。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苏州评弹的称谓 第二节 苏州评弹常用的名词和术语 第三节 苏州评弹的由来和兴盛 第四节 苏州评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发展 第二章 苏州评弹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评弹与小说之异同 第二节 评弹与戏曲之异同 第三节 苏州评弹与其他曲种的区别 第三章 苏州评弹的叙事方式 第一节 用口头语言叙事 第二节 创作主体的语言 第三节 说书人的全知视角和书中人物的限知视角 第四章 苏州评弹演出本的文学特色 第一节 篇幅 第二节 题材 第三节 语言 第四节 情节和结构 第五节 人物塑造 第六节 景物描写及其他 第五章 苏州评弹传统书目反映的社会生活 第一节 认识历史的通俗教材 第二节 重气节是优秀的传统道德 第三节 全面地认识清官 第四节 揭露旧社会的黑暗 第五节 评弹里的侠 第六节 男女自由婚姻的尝试和追求 第七节 冷冰冰的人际关系 第八节 下层群众的心声 第六章 苏州评弹的演出 第一节 演出形式 第二节 说功 第三节 唱功 第四节 起脚色 第五节 面风、手面及其他 第六节 口技 第七节 演出的场所 第七章 苏州评弹的演员和听众 第一节 创造者和欣赏者的结合 第二节 娱乐和教育作用的统一 第三节 艺术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互为作用 第八章 陈云和评弹艺术 第一节 要创造新书目 第二节 传统书目要整理 第三节 出人、出书 第四节 学习陈云著作 后记 试读章节 五六十年代的书目工作是有成绩的。听众中增加了不少新成员,其中有文艺工作者、干部、知识分子。随着听众面的扩大,听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书目题材面也扩大了,文学性也提高了。值得重视的是,有积极意义的书目增加了,消极平庸的书目减少了。在书目建设中,很多好的作品不能保留下来,浪费了人力、物力。一些传统书的优秀部分不能保留,不但脱离了群众,也影响了评弹艺术的提高和积累。 和各个艺术门类一样,苏州评弹艺术在“文革”中受到很大的摧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停止了演出。恢复演出后,也只能组成若干小组,演出一些被称为“评歌”、“评戏”的小节目。后来有了一些中篇和短篇,大都是“样板戏”的移植和一些歌颂“造反”,批判“走资派”的作品,为极“左”路线张目。粉碎“四人帮”以后,评弹演出逐渐恢复分档说长篇。先是演出现代题材的长篇,而后恢复传统长篇和“二类书”。在三四年时间里,评弹的演出是非常兴旺的。 到八十年代以后,评弹的听众逐步减少,书场也减少了,演员队伍萎缩。为了争取听众,演员抢“关子”做,说的书愈来愈短,行书愈来愈快,失去了评弹的艺术特色,使听众感到乏味。到八十年代末,书台上演出的传统书已经很少了。经过几年的提倡和艺术团体的工作,传统书逐步恢复到能占上演书目的一半左右。现代和当代题材的书目,在恢复演出传统书后逐渐减少。到八十年代中期,已经很少演出了。虽然江浙沪评弹工作领导小组曾经举办了一次现代长篇书目竞赛,有《筱丹桂之死》、《九龙口》等七部长篇得奖。但评弹面临的困难还在加重,这批书目演出的时间也不长。至今,只有《筱丹桂之死》(刘敏、周孝秋改编演出)和《三个侍卫官》(龚华声改编)偶而还有人演出。 因为演出的需要,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产生了一大批新的二类书。其中有的好的、比较好的,已经演出了好些年,这些新书如能不断加工、提高,有可能成为保留节目,丰富评弹艺术的库藏。在恢复阶段,受外界影响和票房价值的驱使,出现过几个热点。如在八十年代初,出现过说武侠书热。主要是将港台武侠小说改编为评弹书目,一时很受欢迎。武侠书曾占评话演出书目的四分之三,整个评弹演出书目的近三分之一。但盛极而衰,没有几年,逐渐消退了。侠客书之后,接着兴起的是一批宫闱书,主要是弹词书目,反映历代宫廷内部的斗争。受电影、电视影响,以唐、清代的为多。有的有史实依据,有的凭空杜撰。其中较有意义的是忠奸斗争题材,但在思想、艺术水平上超过传统书(同类故事)的很少。不少故事、人物形象有现代化倾向,反映了作者和演员缺少学习和不了解历史。有一部分书目受“戏说”影响,故弄玄虚,毫无根据,也就缺乏认同价值。还有一些书目,则在不同程度上有美化帝王和宫廷生活的倾向。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受港台影视的影响,评弹中还出现说“上海滩”书热。一批反映旧上海社会生活的长篇书目还带出了几部以往有人说的传统书目,如《黄慧如与陆根荣》、《枪毙阎瑞生》、《山东马永贞》、《霍元甲》等。这批书目中,有比较好的,揭露了旧上海的黑暗和黑社会的种种黑幕。但普遍有暴露多、批判少的弱点。还流露出对腐朽生活和黑社会的炫耀情绪。 有一批书目是传统书的延伸,所谓熟人生故事,容易受到欢迎。这些书目是一批传统戏曲和小说改编的作品。这一时期产生的新二类书数量很多,它们使书场能够维持经常演出,书目和演员一起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评弹艺术也得以延绵不断,这是很大的功绩。 苏州评弹在建国以后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前17年,这在评弹历史上是一个鼎盛时期。艺术上可以说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书目上的变化,已如上述。书目的题材,从明清、民国初年,发展到现、当代。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进入了评弹书目。不但有改编的书目,还有创作的书目。如中篇弹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真情假意》和《白衣血冤》,长篇评话《江南红》,长篇弹词《九龙口》等,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又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结构的紧凑,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思想感情的描写。建国后长篇逐渐变短,就是根据上述要求引起的变化。几条线的故事,变成几段书说。去掉繁琐、冗长的部分,淘汰一部分糟粕和艺术上的累赘。叙事中抒情成分加强,增强了以情动人的力量。 弹词音乐的丰富和提高更为明显。弹词开篇(图12)原来只是在说唱正书之前加唱的小段。逐渐形成独立的节目,而且成为进行政治宣传的手段之一。用文艺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任何时候都是文化艺术应该承担的任务。但是,这种文艺的宣传教育作用不能夸大。过去,“说中心、唱中心”,都有夸大和失误,是政策和口号本身的缺点。 但是,弹词音乐的一部分,离开说书而独立发展,这也是客观存在。弹词开篇进入了广播电台,后来又进人了电视,还进入了音乐会、各种晚会。在音乐家们的帮助下,弹词音乐更加丰富,增强了表现力。一个时期的弹词音乐又发展了谱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词和谱唱古典诗词。如毛泽东的《蝶恋花》、《咏梅》等,还有叶剑英、陈毅的诗词。唱古典诗词如《新木兰辞》(1959年夏史改编,徐丽仙唱)。这些作品广为流传,扩大了评弹的影响。 弹词音乐的丰富和发展,形成许多新的流派唱腔和一批以唱见长受听众欢迎的演员。如徐丽仙的“丽调”,朱雪琴的“琴调”,侯莉君的“侯调”,尤惠秋的“尤调”,王月香、薛小飞的唱调。已经获得声誉的徐调和蒋调,继续发展了新的唱法。在音乐工作者的帮助下,周云瑞等艺人总结了弹词音乐的经验和规律,为弹词音乐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P44-47 序言 苏州的历史源远流长,建城二千五百多年以来,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在这块得天独厚而又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苏州人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吴地文化,并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而在华夏文化史上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苏州地灵水秀,人文荟革。先辈们在这里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丰厚性体现在古城名镇、园林胜迹、街坊民居以至丝绸、刺绣、工艺珍品等丰富多彩的物化形态,体现在昆曲、苏剧、评弹、吴门画派等门类齐全的艺术形态,还体现在文化心理的成熟、文化氛围的浓重,等等。千百年来苏州人才辈出,如满天繁星,闪烁生辉。文化底蕴的厚重深邃和文化内涵的丰富博大,是苏州成为中华文苑艺林渊薮之区的重要原因。 面对这么丰厚的文化遗产,我们有理由为此感到光荣与自豪,但不应当因之而自我陶醉。文化之生命力在于繁衍不绝、生生不息的传承和开拓,文化长河之内在生机在于奔腾不息、永不终止的流淌与前进。苏州的文化经久不衰,源于世世代代不息的继承和传播,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又正是由于一代一代人的辛勤探索与不断创新,使苏州的文化日益根深叶茂,绚丽多彩。 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苏州人民正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我们的目标是,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科教先进、文化繁荣、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的地区,成为二十一世纪新的“人间天堂”。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文化的繁荣,渊源于悠久的历史,植根于今天的实践。全面、系统而深入地研究苏州文化资源开发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一项任务,就是要认真总结、研究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苏州文化的丰富宝藏,博采八方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苏州市文化局和苏州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一套《苏州文化丛书》,是苏州文化建设中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有感于斯,写了以上的话,聊以为序。 1999年夏 后记 这是一本介绍苏州评弹的书,因此,有些部分比较简略,没有展开。如苏州评弹历史的介绍,没有涉及有待讨论的问题。苏州评弹的形成,我在八十年代初提了一个约略的说法:明末清初。后来有同志赞同并引用了这个说法,也有明代以至唐代的说法,我认为那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前身,而不是苏州评弹。能不能再进一步说得具体明确一些呢?有待继续研究。苏州评弹发展的历史,如何分阶段?本书只是按历史分期约略介绍。 在评弹历史上,还有些要研究的问题,都未展开。如“拟弹词”问题,过去在对弹词作文本研究的阶段,从文体来看,说唱过的本子和没有说唱过的本子,是没有区别的。以往出版的弹词目录,也是不加区别的。统称弹词。现在把苏州弹词作为说唱艺术的一个曲种来研究,就要区别演唱过的和没有演唱过的本子。没有演唱过的,不是说唱艺术的演出脚本,而是阅读本。我建议称之为“拟弹词”。我还写了一本《弹词经眼录》,开始做这项区分的工作。 还有一个“女弹词”问题。前人著作中,用“女弹词”一词,包括了几个意思。一是指女的弹词演员,但用的人不多,同曲种的男女演员不必分开叫。二是指拟弹词,因为这部分作品的作者以女的为多。三是指一种过渡形态的弹词。从晚清同治年间出现,盛于光绪,到清末就衰落了。对这种过渡形态的弹词女,前人笔记中,称之为女弹词。能否归人说唱,今有异议。此外,还有一些要研究的问题,以及正在实践中的问题,本书没有展开。 评弹艺术的特征,评弹之所以能独立存在而不能为其他艺术所代替的依据,近年来曾经展开过讨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既有理论性,又对实践有重要影响。所以,本书谈得比较多,既有专章介绍,又在评弹的叙事方式、演出文本和演出的特色等章节,涉及到艺术特征的问题。因此,似有一点重复,但介绍时有繁有简,有所侧重。 苏州评弹发源于苏州,至今仍用苏州话说唱。评弹历史上出现的响档、名家,也以苏州人为多。现在评弹的流行地区已扩大到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北部地区,听众很多。但仍然是苏州土生土长的一门艺术,是苏州人应该关心的一门艺术。 本书的照片,是请祁连庆同志拍摄复制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