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中国古圣先贤性命学至理名言辑译。
本书汇集影响中国形成的三大家文化——儒家、道家、佛家关于性命学的精要语录并加以释译,重点选取各家性命学发展过程中从奠基至繁荣的关键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品及经典语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性命箴言录(经典彩图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李学智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诸子百家,中国古圣先贤性命学至理名言辑译。 本书汇集影响中国形成的三大家文化——儒家、道家、佛家关于性命学的精要语录并加以释译,重点选取各家性命学发展过程中从奠基至繁荣的关键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品及经典语录。 内容推荐 中国文化的特质是对个性生命的极度重视,是对自然的深切体语,因此研究生命本质及宇宙本源的广义性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本书汇集影响中国形成的三大家文化——儒家、道家、佛家关于性命学的精要语录并加以释译,重点选取各家性命学发展过程中从奠基至繁荣的关键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品及经典语录。 此外,本书对各派性命学的内容,特色和发展脉络进行了精要的论述,并介绍了性命学的学术渊源及研究方法,是全国了解中国古代性命学的案头读本 目录 前言 绪言 性命学——开启生命自由之门的学科 性命学的含义 性命学发展史略 性命学的研究方法 卷一 儒家性命箴言 儒家性命学简论 孔子及儒家经典的性命之道 孟子对儒家性命学的发展 易经——儒、道两家的性命学基石 治气养心——荀子的修养之道 宋明理学对儒家性命学的贡献 儒家立教心法 人心与道心 大学之道 性命学三纲领 三纲领的修养方法 修身八条 修身为本 慎独 位育天地的中和之性 道不可离 天命与修道 中和之性 天人之道 诚体化物 养吾浩然之气 诚能动物 气与意志 浩然之气的涵养 存心尽性求仁 学问之道,求其放心 万物皆备于我 充实之谓美 天地的准则 天地的准则——乾坤二卦 君子象天,自强不息 君子则地,厚德载物 大人之大,德合天地 敬义立而德不孤 弥纶天地、曲成万物之易 生生之谓易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形而上与形而下 治气养心之术 莫神一好 知道之法——虚壹而静 圣人养性,禀持中和 守窍之法 儒道两家的性命本源——太极 太极本无极 立天地之大义 太和之气本体论 性命之学与变化气质 观物 天道变化,神气一如 形、气、神的联系 以性处物,不以情蔽物 至理之学的原则——慎独、至诚、虚心 君子之学以润身为本 以心体物,以理观物,尽性至命 下学而上达 朱熹调息箴言 程明道的《识仁篇》 程明道的《定性书》 程明道语录 合内外之道 君子役物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心外无物 卷二 道家性命箴言 道家性命学简论 老庄之道——道家的本根性理论 气论及精、气、神 道家性命学的修养方法 道之概念、体相、性用 无名玄妙的天地本根 周行不殆的万物本源 超越概念与时空的宇宙本体 虚无无形的存在 道之体相——有情有信的真实 道之性用——与万物合光同尘 生生万物,永无穷尽 得道的修炼原则与方法 老子对婴儿的崇尚——返还赤子生机 老子对深不可测的得道者的描述 虚极静笃与天下为公 休息感官以长生 道家性命学的理想境界——真人及其修炼方法 庄子对理想人格——真人的论述 恬淡虚无,炼养之道 守神守一,朴素无为 形全精复,达乎性命 全神守气,几于真人 本体性理论——元气论 元气与道同体,为化生万物的本源 人体元气,生命之根本 精气神理论及其修炼方法 《管子》的精气理论及其修养方法 精气神三位一体 形气神的相互转化 精气在身,神为之主 铅丹辟谷,齐道为真 天一生水 内丹理论及其修炼方法 《入药镜》——内丹学的先锋 《金丹四百字》——内丹修炼的巅峰之作 先天与后天精气神的甄别与互用 三教合流的性命之学 性命之道 性命双修 卷三 佛家性命箴言 佛家性命学简论 佛学以生命的解脱为根本目的 佛家性命学的修习方法 佛家性命学的主要门派 如何识得妙明真心 直心是修场 修习的根本在于识自本心 妙明真心在何处 如何证得真心实相 如何降伏此心 离相见如来 法无定法 三无漏学 观世音菩萨的闻思修渐次 戒定慧三无漏学 理人与行人的次第关系 如幻三昧的修法 修习的三种方便与二十五种方法 修习“四病”:作、任、止、灭 小乘佛法之十念法门 十念法门 菩萨修行的方便法门 菩萨圆满六波罗蜜的方便法门 菩萨如何学习 般若波罗蜜多 天台止观坐禅法要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正修行第六 修行之人如何却病 天台止观六妙法门 试读章节 精气神三位一体 【原文】 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气。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为治。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太平经》) 【译文】 三种气其实为一,是神明之根蒂。一者为精,一者为神,一者为气。这三者本源于天地人之气,是三位一体的。神禀气于天,精禀气于地,气则禀受于中和之道,三者共同称为道。神以气为载体,精则居于其中。三者相辅为用。所以人想要长寿,应当爱惜其气、奉养其神、重视其精。 【原文】 名虽有三,其实则一,一者混元①之义;三者,分灵之谓,一是体,三是用。盖混元之体,纯一不杂为精,融通血脉为气,虚灵活动为神,三而一,一而三。所谓上药三品②者,用也;所谓其足圆成者,体也。不得专言三,亦不得专言一。(《抱混元仙术》) 【注释】 ①混元:又称混元一气。天地化生之前,阴阳未判,三才未定的原始状态。《云笈七签》:“混元者,记事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 ②上药三品:能却病延年之物称药,以之炼取丹药服食,以求长生,多为木石之品。后炼内丹者喻炼功时所利用或产生之物。李道纯在其《中和集》中说:“内药,先天玉精、虚无祖气、不坏元神。外药,交感精、呼吸气、思虑神。” 【译文】 精气神名虽为三,其实是一体的。所谓一,是从三者同出于混元一气的意义上讲;所谓三,是说各自特性的分化。其本体为一,其用为三。大概混元一气之体,其纯一不杂,化为精;能通行调和血脉,则为气;能虚灵不昧、活动自如,则为神。三者混化为一体,一体分化为三用。丹经所谓的精气神为上药三品,是说其用;至于其本自圆融、成就无障,是说其本体。不能专说是三,也不能只认作一。 形气神的相互转化 【原文】 道之委①也,虚化神②,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③。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④。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⑤。故藏之为元精⑥,用之为万灵⑦,含之为太一⑧,放之为太清⑨。是以坎离消长于一身,风云发泄于七窃⑩,真气薰蒸而时无寒暑,纯阳流注而民无死生,是谓神化之道者也。(五代·谭峭《化书·道化》) 【注释】 ①道之委:委,确实,真实情形。天道的真实情形,即由形而上的道至形而下的器世界的生化源委。 ②虚化神:虚,啄始虚无之气、道、本体。神,元气。 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塞,不通,引申为彼此独立成形,有形质的区别,不能相互取代。 ④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万物回归其本源虚无之气之时,则彼此无别,其气相互贯通、流动,此化为彼,彼化为此,此即为彼,彼即为此。 ⑤大同:消除有形无形、有质无质、形上形下、形『本与元气的对立与区别,使之相互转化、融通,出入有无没有障碍,完全统一的境界,叫做大同。 ⑥藏之为元精:元始精气。宇宙万物的本源,生成万物的最啄始、精微的物质,此物无形质可言可见,其中却包含有万物的信息,故日“藏”。 ⑦用之为万灵:万灵,犹言万有、万物,世间的万物。因古人认为一切事物均有灵气、灵魂,故又称生物为“含灵”。万物的产生是道之虚无一气的功用,故称之为万灵。 ⑧太一:太,至高至极之谓,一,绝对、唯一之意。老子道学中“道”的别名。在《吕氏春秋·大乐》中说:“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并提出“太一生两『义,两仪生阴阳”的说法。在《孔子家语·礼运》中有“夫礼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故与道家太极义理相近。有元始之气的含义。 ⑨太清:道教认为在三界之上,别有三清,为玉清、上清、太清,为神仙居住之仙境。 ⑩风云发泄于七窍:指头而五官两耳、两眼、口、鼻、舌七窍。道家及医家认为七窍是通于内外之地,有气出入,故说风云发泄于七窍。 【译文】 大道的真实情形是,先天虚无本源化为神妙元气,神妙元气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摩荡,化为有形质之事物。形质便是万物之所以区别间隔的原因。大道功能的应用是,万有的形体返还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返还为神妙元气,神妙元气返还为虚无本源,从本源上说,万物其实是相互连通、相互转化的。所以自古以来的圣人穷尽了形而上的一体贯通与形而下的区别间隔的道理,获得天地万物生化本源的真知,所以以此修养性命:忘掉形体以保养元气,忘掉元气以保养元神,忘掉元神以合于太虚本源。形上形下、有形无形、有质无质相互贯通转化,这就叫做大同。所以这个道,藏于无形则为元精,用于有形则化为万物,含藏于内则为本源之气,弥散于外则为太清神境。所以阴阳二气于一身中消长变化,内部的寒热变化变现于外,从七窍中发泄出来。真气薰煦蒸腾,无论寒暑从不问断,阳气流布循行,哺育万物生生不息。这就是具有神妙化育功能的道啊。 【原文】 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①,精化顾盼②,而顾盼化揖让③,揖让化升降④,升降化尊卑,尊卑化分别,分别化冠冕⑤,冠冕化车辂⑥,车辂化宫室,宫室化掖卫⑦,掖卫化燕享⑧,燕享化奢荡⑨,奢荡化聚敛⑩,聚敛化欺罔⑩,欺罔化刑戮⑥,刑戮化悖乱,悖乱化甲兵,甲兵化争夺,争夺化败亡。其来也势不可遏,其去也力不可拔。是以大人⑩以道德游泳之,以仁义渔猎之,以刑礼笼罩之,盖保其国家而护其富贵也。故道德有所不实,仁义有所不至,刑礼有所不足,是教民为奸诈,使民为淫邪,化民为悖逆,驱民为盗贼。上昏昏然不知其弊,下恍恍然不知其病,其何以救之哉!(《化书,神化》) 【注释】 ①形化精:精由形所化,精在形之下,所以这里的“精”,似指生殖、欲望之精,而非先天精气。 ②精化顾盼:左顾右盼,谓向四周环视。也有看顾、眷顾之意。此句意为有了欲望,就对所爱之物有了眷顾。 ⑧揖让: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代指礼仪制度。 ④升降:社会地位的分化。 ⑤冠冕:帽子。仕宦的代称。 ⑥车辂:绑在车辕上供牵挽的横木。车辂象征财物富贵。 ⑦掖卫:掖门之侍卫。掖门,宫殿正门两边的边门。 ⑧燕享:燕,同“宴”。宴享,盛宴食色等享受。 ⑨奢荡:奢华、放荡。 ⑩聚敛:聚敛财物。 ⑾欺罔:欺骗、虚妄。 ⑿刑戮:刑罚、杀戮。 ⒀大人:这里指王公大人、统治者。 【译文】 先天虚无本源化为神明元气,神明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化生有形物质,有行物质产生有欲之精,有欲之精导致喜爱眷顾,喜爱眷顾产生揖让礼仪,揖让礼仪产生社会地位的升降变化,地位升降产生尊卑高下,尊卑产生人们之问的区别分化,分化便有了仕宦阶层,仕宦的产生有了车马的享受,有了车马更要追求宫室之华美,有了宫室还要有侍卫差人,有了侍卫还要有宴饮食色,宴饮食色化为骄奢放荡,骄奢放荡产生对财物的聚敛,对财物的聚敛导致欺骗与虚妄,欺骗虚妄化为刑罚杀戮,有了刑罚杀戮便有违背动乱,违背动乱化为兵革战争,战争化为对财物土地的争夺,争夺导致国家及个人身家性命的衰败消亡。这种连续发展的势头来时不可遏制,消逝时无法挽回。所以统治者用道德规范洗涤人心,用仁义笼络人心,用刑罚礼制拘束人心,大概想以此保护其国家富贵。所以说道德并非人心实有,仁义有不能涉及之处,刑罚礼仪有不足之处。这样无异于引导百姓作奸诈虚伪之事,诱使百姓有淫邪之行,迫使百姓冒悖逆之乱,驱使百姓沦为盗贼。在上位的统治者昏昏然不知政治之弊端何存,在下的民众恍惚间不知生存的问题何在,这种局面还有什么可以救治的呢? 【原文】 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物。化化不问,由环之无穷。夫万物非欲生,不得不生;万物非欲死,不得不死。达此理者虚而乳①之,神可以不化,形可以不生。(《化书·道化》) 【注释】 ①乳:哺育。 【译文】 虚无本源化生神妙元气,神妙元气化生人之正气,人之正气化生血液津精,血液津精生出有形物质,有形物质长成婴儿,婴儿长成儿童,儿童成长为少年,少年成长为壮年,壮年变为老年,老年直至死亡。死亡又返还为虚无本源,虚无本源又化为神妙元气,神妙元气又生出世间万物。各种层次问的转化不断,如同圆环一样无有穷尽。受这一循环的牵引,万物本不欲生,而不得不生;万物本不想死,却不得不死。能够通达此理的人返本还源而不断哺育此道,神明元气既可以不向下分化,形体亦可以不生不死。 精气在身,神为之主 【原文】 目所不见,设明镜而见之;耳所不闻,设虚器而闻之。精神①在我,视听在彼。■趾②可以割,陷吻③可以补,则是耳目可以妄设,形容④可以伪置。既假又假,既惑又惑。所以知魂魄⑤魅我,血气醉我,七窍囚我,五根⑥役我。惟神之有形⑦,由形之有疣。苟无其疣,何所不可?(《化书·道化》) 【注释】 ①精神:精与神。《灵枢·本神》篇中解释精与神:“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这里精指生成人体的先天物质,即父母生身的先天之精。神,指与生俱来的认知功能。 ②■趾:跻,即“骈”。■趾,即两个相连生长的畸形脚趾。 ③陷吻:凹陷下去的畸形的嘴唇。 ④形容:外形、容貌。 ⑤魂魄:魂魄为人之五志之一。人的五志为:神、魂、意、魄、志。分属于心、肝、脾、肺、肾五脏,是人的神志功能的组成部分。《灵枢·本神》中说:“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⑥五根:指眼、耳、鼻、舌、身。 ⑦惟神之有形,由形之有疣:疣,身上皮肤上的赘生物。句中意指人受形拘,神受形累,犹如形体上有疣,受其所累。 【译文】 眼睛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借用明镜便可以看见;耳朵所不能听见的东西,借用空虚器物的放大便可以听见。人与生俱来的真精元神的认知功能在于我自身,而视与听的功能在于眼、耳及其他器物。长在一起的畸形脚趾可以切割治疗,生来下陷畸形嘴唇可以弥补,所以耳、眼等器官可说是虚设,形体和容貌可说是徒置。形体相貌耳目等物本来已经是虚假之物,人还要为之做些妆扮修整等虚妄之事,真是虚假中的虚假,迷惑中的迷惑。所以说,魂魄使我迷惑,血气使我沉醉,七窍使我受囚禁,五根使我受奴役。神志受形体的拘束,犹如形体受其上的赘物所累。如果身上无疣,神无形拘,什么事情不可能做到呢? 铅丹辟谷,齐道为真 【原文】 术有火炼铅丹以代谷食者①,其必然也。然岁丰则能饱,岁俭则能饥,是非丹之恩,盖由人之诚也。则是我本不饥而自饥之,丹本不饱而自饱之。饥者大妄,饱者大幻,盖不齐其道②也。故人能一有无,一死生,一情性③,一内外,则可以蜕五行、脱三光④,何患乎一日百食,何虑乎百日一食。(《化书·道化》) 【注释】 ①术有火炼铅丹以代谷食:指炼外丹以求辟谷长生之术。外丹,指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药物,以配制所谓服饵长生不死的金丹。亦称炼丹术、仙丹术、金丹术。 ②齐其道:从本源的角度对侍万物,彻上彻下,万物齐一。 ③情性:性为天性。情为掺杂人欲的感情。 ④三光:日、月、星称三光。《庄子·说剑》:“上法圆天,以顺三光。” 【译文】 有炼铅丹之术以求辟谷断食长生不老的人,这是必然能够做到的。然而如做到丰年能耐饱、荒年能耐饥,却并非是铅丹的功效,是出于人心的至诚至信。我之身体本不知饥饿,是心念觉知的饥饿;铅丹本来不能使人饱,是心念觉知的饱感。饥与饱均是人的虚幻感觉,大概是因为不能彻上彻下齐一万物。如果有人能够齐一有无、死生、情性、内外,就可以解脱五行、阴阳、日月的束缚。如果这样,一天内吃百顿饭,与百日内吃一顿饭,又有什么区别呢?P153-160 序言 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人类就从未停止过对宇宙运行规律和生命规律的追索,从未停止过对生命实质和天人关系的探寻。本书是一部阐述古圣先贤探讨宇宙、人生本质的著作,我们借用中国儒家和道家的提法称之为“性命学”。性命学是中国古代各大宗教及学术门派对哲学基本命题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同时也是古人进行修身养性等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它包含了古人认识世界和生命的方法学、方法论,是古人借以把握人生轨迹使之通向自由王国的门径。 中国性命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在远古至三代时期,性命学寓于原始崇拜、原始宗教及巫术活动中,属于人类不自觉地运用性命学原理的阶段;先秦时期,随着学术思想、哲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性命学成为圣贤倡导的人类认识宇宙、社会及生命的基本方法学,并形成了性命学不同学派的理论雏形;后世儒、释、道、医家的性命学虽立论不同,修炼形式多样,但都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派,出现了众多从事性命学研究与实践的人物。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中国性命学的诸家学派都逐渐从彼此的理论体系中吸收营养、寻求动力,互相融通、互相促进,从而形成了中国性命学门派众多、理论丰富、方法纷呈的繁荣局面。性命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多与宗教、学派、医家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又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地域、环境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古人把性命学的理论作为自己的宇宙观和生命观,用性命学的修养方法指导治学、治世及养生的实践。可以说,性命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性命学的语录浩如烟海,除了专门的论著外,还散见于综合性的学术著作、宗教典籍或文学著作中。面对浩繁而又瑜瑕互现的资料,今人常有眼花缭乱、无从下手之感。纵贯两干余年的性命学文献,因叙述零散、语意晦涩、文言难解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使许多读者望而生畏。为此,我们挑选了儒、释、道三家性命学经典中的重要内容,加以注释、翻译后汇集成书,目的是希望让读者能够轻松、扼要地了解中国古代性命学的内容,进而一窥古圣先贤修身治学的奥秘。 中国古代性命学本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身心并重的学问,各家门派众多、才人代出,理论及实践方法纷呈,这给本书选择和编译箴言语录带来了相应的难度。故本书择取的重点是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人物及其作品,且理论与实践并重,语录选择和注释尽量淡化宗教、政治色彩,以还原性命学客观、科学的面目。 如今,很多人忙于追逐金钱和物质享受,常常在浮躁中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在欲望的沉浮中丧失了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把握。而研究探讨生命的本质和意义,这正是性命学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研究性命学,不仅对传承祖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指导个体生命的发展也具有现实价值。本书所选录的性命箴言,是古人穷其身心领悟生命本源的文字,这些文字触及生命真谛及精神深层,对于重塑现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本书译释清晰流畅,图文并茂,是一本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性命学知识的通俗读本。希望古圣先贤的性命箴言能化解你心中的迷惑,希望本书蕴涵的智慧能指导你度过人生的激流险滩!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的哲学与生命的思考紧密相联,这是中国哲学的特质。 ——牟宗三(儒学大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