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就其风格与题材而言,不啻为《相约星期二》的承继与延伸。自问世以来,这部作品连续占据美国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前五位,迄今已超过四十周。
小说讲述的是一位八旬老人爱迪的故事。爱迪是一个海滨游乐场的维修工人,在他八十三岁生日那天,他为了从一部坠落的游乐车下面救出一个小女孩,不幸丧生。当他醒来的时候,他已经来到了天堂。但是,天堂并不是他想象中的伊甸园,不是那个他可以同亲人相会,可以“在云头飘浮,在河中嬉戏,在山间漫游”的地方。他在天堂里遇见了五个人。这五个人中有他失去的亲人、熟人以及完完全全的陌路人。他们逐一地向爱迪讲述和解释了他生活中似乎与他毫不相关的故事和联系,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河底的卵石,一个牵连一个。爱迪终于领悟到,他在人世间自认为毫无意义的生活,其实正是他生命的价值所在。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以感人肺腑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而故事中揭示的人生哲理更为耐人寻味。每一位读过这本书的人,心灵都会受到震撼。
有些故事注定要从结局讲起的——其实,所有的结尾又何尝不是开端呢?
《相约星期二》随着莫里的阖然长逝而告终。六年后,在米奇·阿尔博姆的全新力作中,纪实换成了虚构;死亡从结局演变成了开端;主角还是一位老人——不是洞明世事的教授,而是到死都对自己的一生心存惶惑的退伍老兵,游乐场维修工。
他叫爱迪,八十三岁生日那天,为了拯救在突发事故中身处险境的女孩而殒命游乐场。醒来时,爱迪已身处天堂,这才发现:那里并不是牧歌萦绕的伊甸园,而是地球上生活片断的交叠重现。五个被爱迪或铭记或忽略或遗忘的人,轮流登场,引领他寻找逝去的时光,追问人生的谜底。无形间,天地间仿佛有一条巨大的锁链,爱迪只是其中的一环。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让每一个读完这本书的人都成了锁链中的一环,分享着同一个秘密:天堂里,会有五个人,为了五段不同的记忆,等候你长大、相爱、衰老、死亡,等待着解答你最后的疑问。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影响到另一个人,世界上各式各样的故事,说到底都是同一个。
结 局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字叫爱迪的人,故事从结尾处爱迪死在阳光下开始。从结尾开始讲一个故事,似乎颇为奇怪。但是,所有的结尾亦是开端。我们只是当时不知道而已。
爱迪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小时,像大部分其他时间一样,是在“红宝石码头”——壮观的灰色大海边上的一个游乐场里度过的。游乐场里有各种常见的游乐项目,一条木板搭成的海滨走道、一座阜氏巨型摩天轮、疯狂过山车、碰碰车、一个卖太妃糖的小亭子,以及一间你可以往小丑嘴里射水柱的电子游戏室。还有一座名叫“弗雷迪自由落体”的巨大的全新游乐车,爱迪将在这里发生的一次事故中丧生,这事故将登上全州的各家报纸。
临终的时候,爱迪是一个矮墩墩的白发老人,短颈阔胸,手臂粗壮,右肩上一个刺身军记依稀可见。此时的他,两腿瘦削,青筋暴突,战争中受伤的左膝,因关节炎而致残。他拄着拐杖走路。一副宽厚的脸膛被太阳晒得粗糙不平,胡子坚硬,下颚微突,使他看上去比实际上自负。他的左耳朵上夹着一根香烟,皮带上挂着一串钥匙。他脚穿胶底鞋,头戴一顶旧布帽子。从他身上穿的那套褪了色的棕色制服看,他是一个工人。他也确实是一个工人。
爱迪的工作是“维修”游乐设施,实际上就是保证它们的安全。每天下午,他在公园里巡视,检查每一项设施,从“漩涡激流”到“黑管历险”。他四处查看,寻找断裂的木板、松动的螺栓、损耗的钢筋。有时,他会停下脚步,两眼呆呆地凝视前方,过往的游人以为出了什么事。但是,他只是在聆听,仅此而已。经过这么多年之后,他说,他能在这些机器的哼哼唧唧中听出问题来。
在地球上的时间还剩下五十分钟,爱迪最后一次巡视“红宝石码头”。他经过一对老夫妇身边。
“伙计们,”他嘟哝了一句,手触了触帽檐。
他们礼貌地点点头。游客们认识爱迪,起码常客认识。年复一年,他们都会在夏天里见到他,那是一张会让你想起某个地方的脸。他工作服衬衫的胸口上有一块补片,上面写着“爱迪”,下面是“维修部”,有时,人们喊他,“你好!爱迪·维修部”,他可从来没觉得滑稽。
今天,碰巧是爱迪的生日,八十三岁生日。上星期,医生告诉他,他患了带状疱疹。带状疱疹?爱迪从来没听说过。他过去身体强壮得可以一手举起一匹旋转木马。但是,那是好久以前的事了。
“爱迪!”……“爱迪,带我!”……“带我!”
距离死亡还有四十分钟。爱迪走到排队等候疯狂过山车的人们前面。每座游乐车他一周起码坐一次,他要知道刹车和行驶都稳妥才放心。今天的节目是过山车——他们管这个叫“魔鬼过山车”——认识爱迪的孩子们嚷着要跟他坐一节车。
小孩子们喜欢爱迪。十几岁的少年不喜欢。少年们让他头痛。多年以来,爱迪估计,各式各样无所事事、出言不逊的少年他都见过了。但是,孩子们不一样。孩子们看着爱迪——他翘着下巴颏儿,总像海豚一样咧着嘴微笑——而且他们信任他。他们被他吸引住了,就像冰冷的小手伸向火焰。他们搂他的大腿。他们玩弄他的钥匙。爱迪通常只是哼哼,从不多言。他估计,就是因为他话不多,他们才喜欢他。
这会儿,爱迪用手拍了拍两个反戴着棒球帽的小男孩。两个孩子冲到车厢前,跌跌撞撞地坐了进去。爱迪将拐杖交给疯狂过山车的候车员,然后慢慢地放低身子坐进两个孩子中间。
“开车了……开车了……”一个孩子尖声叫着,另一个孩子把爱迪的手臂拉过来放在自己的肩上。爱迪把安全杆放下,压在他们的腿上,咔哒一咔哒一咔哒,他们朝上面开去。
有一个关于爱迪的故事到处流传。当爱迪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就在这码头边长大,有一回他卷进了一场巷斗。皮肯大街上的五个孩子把他的哥哥乔堵住,要揍他。此时爱迪正在一个街区以外的地方,坐在门廊上吃三明治。他听到哥哥在大叫大嚷。他跑进巷子,抄起一个垃圾桶盖子,把两个男孩送进了医院。
过后,乔几个月没搭理他。他觉得没脸面。乔是家里最大的孩子,长子,然而出头打架的却是爱迪。
“再坐一次行吗,爱迪?行吗?”
还能活三十四分钟。爱迪抬起安全杆,给两个孩子每人一根棒棒糖,拿回他的拐杖,然后,一瘸一拐地走到修理车间,避开暑热凉快一下。如果他知道死亡将至的话,他也许会去别的什么地方。但是,像我们所有人一样,他照例忙活他每天做的那些乏味事,好像世上所有的日子依然会到来。
一个身体瘦长、颧骨突出的年轻人正在一个溶解池前,把一个轮子上的油腻抹掉。他的名字叫多米尼克,是车间里的一个工人。
“呦,爱迪,”他说。
“多米,”爱迪说。
修理车间里有一股锯屑味。低垂的天花板和挂满了钻头、锯和锤子的木板墙使车间显得昏暗狭窄。游乐设施零配件随处可见:压缩机、马达、皮带、灯泡,还有一个海盗脑袋的天灵盖。靠墙堆成一垛的是装在咖啡盒里的钉子和螺丝,另一面墙前堆着成桶成桶不计其数的润滑油。
润滑游乐车的轨道,爱迪说,跟洗碗一样不需要动脑筋;惟一不同的是,你本人会越干越脏,而不是越弄越干净。这正是爱迪干的活:抹润滑油、调整刹车片、拧紧螺栓、检查电路板。有多少次啊,他渴望离开这里,找一份不同的工作,建立另一种生活。但是,战争爆发了。他的计划落空了。最后,他发现自己的头发越来越灰白,穿的裤子越来越宽松,便也无可奈何地接受了现实:这就是他,他永远都会是这个样子,鞋里揣着沙子,生活在机械的笑声和烤香肠的世界里。就像从前他的父亲,像他衬衫上的补片,爱迪就等于维修——维修部的头——或者,像孩子们有时称呼他的那样,是“‘红宝石码头’的过山车人”。
还剩下三十分钟。
“嗨,生日快乐,听说是你的生日,”多米尼克说。
爱迪哼一声。
“没有生日派对什么的?”
爱迪望了他一眼,好像他有毛病。一时间,爱迪忽然觉得,在这个到处是棉花糖味的地方日渐老去,真是奇怪呀。
“唉,别忘了,爱迪,下星期我不来上班,从星期一开始。去墨西哥。”
爱迪点点头,多米尼克跳了几步舞。
“我和特丽萨。去见全家人。派——对。”
他注意到爱迪在盯着他,停下了舞步。
“你去过吗?”多米尼克说。
“去过什么?”
“墨西哥?”
爱迪从鼻孔里出了口气。“孩子,我除了扛着枪被人运去的地方以外,哪里也没去过。”
他望着多米尼克回到水池旁边。他沉思片刻。然后,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小沓纸币,抽出仅有的二十元票子,一共两张。他伸手递过去。
“给你老婆买点好东西,”爱迪说道。 多米尼克望着钞票,绽开满脸笑容,说道:“得了,老兄。你肯定?”
爱迪把钱塞进多米尼克的手掌里。然后,他走出车间,来到车间后面存放杂物的地方。多年前,海滨走道的木板条上被锯开了一个小小的“钓鱼洞”,爱迪掀起钓鱼洞上的塑料盖。他用力拽了拽那条坠进海里八十英尺深的尼龙绳。一小块红肠还挂在上面。
“钓到什么没有?”多米尼克叫道。“告诉我,我们钓到了。”
爱迪不明白,这家伙怎么这么乐观。那条绳上从来没钓到任何东西。
“总有一天,”多米尼克大叫着,“我们会钓起一条大比目鱼。”
P3-9
先在人间爱起来吧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导读
假如你觉得自己满腹经纶,恨不得有一群弟子跟在后头随听随记,再编一部《论语》,这本书可以不看。这本书是写给准备“听话”而不是“说话”的人读的。它是小说,虚构的一个故事。我们知道,任何虚构都指向真实的生活,这本书也不例外。
跟别的小说不同,它虚构的不是一个人活着时候的生活,而是死后的“生活”(如果那也可以称为“生活”的话)。死了之后,还能想,还能看,还有人跟自己对话,实在超出我们的经验。一本谈死的书,谈天堂的书,通常比较神秘或恐怖。但读完此书,觉得并不神神鬼鬼、空洞玄虚,反而阳光灿烂。它给我们一个视点,跳出日常的纠纷,回观人的一生。就像在宇宙飞船上看到的地球。
作者很照顾人们对人生哲理的热爱,常常写出那些可以抄在漂亮本子上的句子。例如: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个真爱的瞬间特写。
世上没有偶然的行为。我们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你无法将一个生命和另一个生命分割开来,就像风和微风紧密相连一样。
这个叫爱迪的男人,瘸着一条腿,为救一个孩子死了。他在天堂遇见了五个人。他是不是把孩子救了出来,是不是在天堂乐不思蜀,这要看了书才知道。情节都在书中,写得很有章法,我不能抢先代作者透露。我可以说的是,爱迪在天堂,如同一个人得到珍贵的地图,终于看明白自己走了一生的道路,原来是那样勾连的。
我们也许没有救孩子的荣幸,我们没有经历战争也没钓过鱼,我们离天堂还远,但这些并不妨碍读读此书。当它是本闲书,可以消遣,可欣赏作者的细致与独到;当它是课本,可跟着走上一段,直到自己成了本文开头所说的那种智者。那五次相遇,如同五声寒山钟声。就当它是一次清夜扪心,一次大汗后的冲淋。
我再想说的是,这是一本劝人学好的书,积极的书。它强调爱,爱人们和爱生活,强调家的价值,强调人与人的沟通。尽管上世纪的文学,经典地揭示了人的无奈处境,人毕竟需要一点自我欣赏,架构这个世界的主要材料正是爱而不是别的。天堂的事情比较遥远,我们在人间先爱起来吧。
陈村
2004.7.11
在北美生活多年,虽然时常阅读当地的小说杂文,但能真正引起我的兴趣、甚至令我感动的书籍实在不多。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店里看到了这本《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买回家来,不经意地开始翻阅。几个小时过去了,书读完了,这才发现,自己已经在不觉中潸然泪下。
在小说结尾处的天堂里,有一条神圣的河,流水潺潺,阳光闪耀,如梦似幻。书读完了,那条河却在我的梦中继续流淌,流啊……流啊……流过我的手指,流过我的键盘,流到了我的电脑屏幕上。于是,这本《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便变成了我的同胞们可以欣赏的文字。
小说译完之后,我开始注意它在美国社会上引起的反响。不出所料,此书同作者的上一本书《相约星期二》一样,亦成为各主要媒体竞相推崇的对象。《纽约时报》称其为“一部能够真正感动和鼓舞人心的书”。《出版商周刊》则说,这是“一部美国现代寓言,它将受到广大读者的珍爱”。小说在2003年9月出版以后,立即登上了《纽约时报》、《出版商周刊》以及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位。在我撰写这篇小记之际,这本书已经在北美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前五位流连了四十周。
小说讲述的是一位八旬老人爱迪的故事。爱迪是一个海滨游乐场的维修工人,在他八十三岁生日那天,他为了从一部坠落的游乐车下面救出一个小女孩,不幸丧生。当他醒来的时候,他已经来到了天堂。但是,天堂并不是他想象中的伊甸园,不是那个他可以同亲人相会,可以“在云头飘浮,在河中嬉戏,在山间漫游”的地方。他在天堂里遇见了五个人。这五个人中有他失去的亲人、熟人以及完完全全的陌路人。他们逐一地向爱迪讲述和解释了他生活中似乎与他毫不相关的故事和联系,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河底的卵石,一个牵连一个。爱迪终于领悟到,他在人世间自认为毫无意义的生活,其实正是他生命的价值所在。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以感人肺腑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而故事中揭示的人生哲理更为耐人寻味。每一位读过这本书的人,心灵都会受到震撼。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作者浓墨重彩所描写并贯穿故事始末的一个“情”字。正是因为这个“情”字,主人公爱迪才会扑到游乐车下去救一个小女孩;正是因为这个“情”字,爱迪才会那么深切地爱他的妻子;正是因为这个“情”字,爱迪才会在受到父亲的极大伤害之后,仍然无法将他忘怀;正是因为这个“情”字,爱迪才能抛开自己生活的不如意,兢兢业业地维护游乐车的安全;也正是因为这个“情”字,爱迪终于在生命的尽头,找到了他一生所追求的宁静和慰藉。天堂,对西方笃信上帝的人们来讲,是至高无上的境界;然而,这个“情”字,这故事中所展现的人类情感,不正是我们当今社会极其缺少而人们又引颈渴盼的东西吗?
米奇·阿尔博姆不仅是一位无与伦比的故事讲述者,而且还是一位巧夺天工的文字工匠。《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语言简洁优美,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情景描写如诗如画。我衷心地希望,我的笨拙译笔没有辱没这位大师的超凡技能。愿这本书,这个故事,带给你一份沁人心脾的清香和暖意。
赵晓春
2004.7.4
当它是本闲书,可以消遣,可欣赏作者的细致与独到;当它是课本,可跟着走上一段,直到自己成为智者。那五次相遇,如同五声寒山钟声。就当它是一次清夜扪心,一次大汗后的冲淋。
——陈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