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选篇章系根据海德格尔思想中最具有代表性、实用性、启迪性的作品编译而成,包含存在与时间、路标、林中路、人、诗意的栖居等,力求给读者提供一个了解海德格尔主要思想的精华读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海德格尔的智慧(海德格尔存在哲学解读)/读书堂西方大家智慧速读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德)海德格尔 |
出版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所选篇章系根据海德格尔思想中最具有代表性、实用性、启迪性的作品编译而成,包含存在与时间、路标、林中路、人、诗意的栖居等,力求给读者提供一个了解海德格尔主要思想的精华读本。 内容推荐 人被称作能思考的存在者,确实如此。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就包含在思中。作为理性的动物,人必须是能思的——假如他真想思的话。可是,情况也许会是这样:他想思,却不能思。更有甚者,当他想思时,由于所欲太多,反而所思甚少。人是在具有去思的可能性的意义上是能思的,但光有这种可能性还不能保证我们能思…… 本书所选篇章系根据海德格尔思想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实用性,最具有启迪性的作品编译而成,包括存在与时间、路标、林中路、人,诗意地栖居等章节,大致勾勒出海氏思想的轮廓与话题中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接近原著,进入海德格尔极富魅力的精神王国。 目录 第一辑 存在与时间 存在的探索 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 存在问题在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 存在问题在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地位 存在的意义得以阐释的境域 解析存在论历史的任务 探索工作的现象学方法 “在之中”之为“在之中” “在之中”的任务 在此——作为现身 在此——作为领会 领会与解释 命题 在此与话语,语言 闲言 好奇 两可 沉沦与被抛 此在的存在——操心 此在之存在——操心 实在、此在、世界之为世界 真理、此在、展开状态 第二辑 路标 形而上学 提出一个形而上学问题 追问一个“无”的问题 “无”是怎么回事 论真理的本质 真理的概念 符合的内在可能性 正确性之内在可能性 自由的本质 真理的本质 遮蔽 迷误 真理本质问题与哲学 第三辑 林中路 世界图像的时代 现代的根本现象 “企业活动” 现代之本质 现代之进程 尼采的话“上帝死了” 质朴的沉思 “上帝死了” 虚无主义 价值 强力意志 第四辑 人,诗意地栖居 诗人何为 上帝之离去 意愿 敞开者 生命的冒险 最宽广的轨道 世界内在空间 有意的贯彻意图者 人,诗意地栖居 生存与思 诗人的尺度 试读章节 海德格尔认为:尽管存在问题依然没有答案,尽管这个问题依然晦暗和茫无头绪,但是,在今天仍然有必要重提存在问题。为此,海德格尔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存在”这个概念不可定义;“存在(是)”是自明的概念。 当时代把重新肯定“形而上学”当作社会的进步时,关于“存在”这个先前哲学巨人们展开激烈争论的问题已被遗忘已久。人们认为自己无须重新展开对存在问题的探讨。况且,存在问题曾使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为之殚精竭虑,却收效甚微。因此,从那时起,对存在问题进行探讨的人已经是屈指可数了。 不仅如此,由希腊人对存在概念的最初解释而形成的教条认为:追问存在的意义是多余的。他们认为:“存在”是最普遍、最空洞的概念。因此,它本身就反对任何下定义的企图。而且认为这个最普遍、最空洞、最不可定义的概念也并不需要下任何定义。认为每一个人都不断地用到它,也知道它一向用来指什么。这样的解释,使古代哲学思想不得安宁的晦暗物竟变成了不言自明性的东西,以至于要是仍有人追问存在的意义,就会被人指责在方法上有所失误。这就是存在问题不被或很少被拿来探讨的原因之一。 然而,即便在今天,仍然有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1)“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认为:无论一个人于存在者处把握到的是什么,这种把握一定包含了其对存在的某种理解或是说某种领悟。但“存在”的“普遍性”不是种类上的普遍性。倘使存在者在概念上是依照类和种属来区分和联系的话,那么“存在”并不是对存在者的最高领域的界定。存在的“普遍性”超乎一切族类上的普遍性。依中世纪最流行的存在论术语,“存在是超越者。”亚里士多德将这个超越的“普遍者”的统一性视为类比的统一性,以此来与关乎事实的最高族类概念的多样性相对照。 虽然亚里士多德的主张依然依附于柏拉图对存在论问题的提法,虽然连他自己也没有澄明这些范畴之间的联系的晦暗处,但是,仅凭这一主张,他还是把存在问题置于了一个全新的基础之上。 中世纪时期,对“存在论”的讨论主要依循托马斯主义和司各脱主义的方向进行。尽管人们花费了很长时间和很多精力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讨。但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弄清这个问题。黑格尔最终把“存在”规定为“无规定性的直接性”,并且以这一规定来奠定他的《逻辑学》中所有更进一步的范畴阐述,在这一点上,他与古代存在论保持着相同的眼界,并没有显示他的高明之处。相反,关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与适用于事实的“范畴”的多样性相对的存在统一性问题,倒被他丢掉了。 由此可知,“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但这并不等于说,“存在”是最清楚的概念,再也用不着更进一步的讨论了。可以说,“存在”这个概念是最晦涩难懂的。 (2)“存在”这个概念不可定义 “存在”这个概念不可定义的观点是从“存在”的最高普遍性推论出来的。帕斯卡尔《思想录》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人无法在试图确定存在‘是’的同时陷入这样一种荒谬之中:无论通过直接的解释还是暗示,人都不得不以‘这是’为开始来确定一个词。因此,要确定存在‘是’,必须说‘这是’,并且使用这个在其定义中被确定的词。”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因此,大家也不能把“存在”理解为存在者。即便将存在者归属于存在,也不能使“存在”得到规定。存在既不能用定义方法从更高的概念导出,也不能由较低的概念来表现。这样说,并不是说“存在”不再构成任何问题了。而是说,“存在”不是某种类似于存在者的东西。因此,虽然传统逻辑的“定义方法”可以在一定限度内定义存在者,但这种方法并不适合定义存在。 (3)“存在(是)”是自明的概念 在所有的认识中,在所有的陈述中,在与存在者有关联的所有行为中,在对自己本身的一切关联行止中,都用得着“存在(是)”。而且这种说法“无需深究”,谁都懂得,就像懂得“天是蓝的”、“我是快活的”等。然而这种通常的可理解不过表明了不可理解而已——它挑明了:在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任何行止里面,在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任何存在里面,都先天地有一个谜。我们向来已生活在一种存在的领悟中,而同时,存在的意义却又隐藏在晦暗中,这就证明了重提存在的意义问题是完全必要的。 康德认为:“自明的东西”,而且只有“自明的东西”——“通常理性的秘密判断”——应当成为并且应当始终是分析工作的突出课题,即“哲学家的事业”。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在哲学的基本概念范围内,尤其涉及到“存在”这个概念时,去求助于自明性就实在是一种值得怀疑的方法。 通过以上这些分析,我们弄清楚了:存在问题依然没有答案,而且这个问题本身还是晦暗和茫无头绪的。所以,重提存在问题就意味着在对这一问题的提法前,要先进行一番充分的研讨。P3-5 序言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家庭,17岁时从一个神父那里借到布伦坦诺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多重意义》一书,由此对存在意义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3年,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27年,晋升教授,发表了未完手稿《存在与时间》。就是这样一本当时被官员判定为不合格的书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它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著名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的哲学主题,并不是揭示人的行为或是解析人的心理,而是通过确立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的最本质的东西来阐明存在这个概念,而这,无疑是哲学的真正任务。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认同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反对他的人说,海德格尔不过是一个语言的神秘主义者、一个形而上学的神学家;指责他所提的问题都是一些虚假的饶舌或是无聊的呓语、是一种琐碎的谬论。不可否认,海德格尔的思想确实有很多令人迷惑、费解的地方,尤以《存在与时间》一书最为费解。文中思想深奥,有不少术语是海德格尔生造的,所以文字极为晦涩。有些虽是传统的哲学概念,却被他赋予了新的意义,这些都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他。我们要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心态去探索海德格尔的深邃与神秘。 《海德格尔的智慧——海德格尔存在哲学解读》一书所选篇章系根据海德格尔思想中最具有代表性、实用性、启迪性的作品编译而成,包含存在与时间、路标、林中路、人、诗意的栖居等,力求给读者提供一个了解海德格尔主要思想的精华读本。当然,编译不能代替对原著的研究,我们编译本书的目的在于:一是让读者认识、了解海德格尔;二是为研究原著提供参考。但愿我们的付出对你有所裨益。 刘烨2007年夏于北京读书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