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家国学(夏承焘卷)
分类
作者 夏承焘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家国学》者,夏承焘大师的国学修为,今日大众的国学养分也。

在“国学热”经由电视讲坛进入百姓视野、传统文化过度娱乐化。

而国学常识却明显匮乏的当下,听听昨天的大师怎么说,是一种补课,更是一种参照。

内容推荐

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别号瞿髯,浙江温州人。著名词学家,一代词宗,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4岁入温州师范学校。从1930年起,先后担任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教授及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以考信求实的态度研究词体、词乐、词律和词史等,构筑起超越前人的严整的词学体系,拓展了词学研究的疆域。著有《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姜白石词编年笺校》、《月轮山词论集》、《唐宋词欣赏》、《龙川词校笺》、《词学论札》等。同时创作《夏承焘词集》、《天风阁诗集》等诗词。

本书是关于夏承焘先生的国学读物。

目录

总 序

前 言

《月轮山词论集》之分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评李清照的《词论》

论陆游词

辛词论纲

论陈亮的《龙川词》

姜夔的词风

读张炎《词源》

词论八评

四声绎说

岳飞《满江红》词考辨

论杜甫人蜀以后的绝句

杜甫与高适

杜诗札丛

《唐宋词欣赏》之分

词的形式

长短句

盛唐时代民间流行的曲子词

敦煌曲子词

中唐时代的文人词

花间词体

不同风格的温(庭筠)、韦(庄)词

温庭筠的《菩萨蛮》

论韦庄词

南唐词

冯延巳和欧阳修

范仲淹的边塞词

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的悼亡词

苏轼的中秋词《水调歌头》

周邦彦的《满庭芳》

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

李清照的豪放词《渔家傲》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陆游的《鹊桥仙》

陆游的《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肝肠似火色貌如花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的《丑奴儿》

辛弃疾的《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的农村词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刘克庄的《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

谈有寄托的咏物词

填词怎样选调

词调与声情

词的转韵

词的分片

宋词用典举例

说小令的结句

《词学论札》之分

唐宋词叙说

唐宋词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风格

读辛弃疾的词

《楚辞》与宋词

 ——为辛弃疾逝世七百五十周年纪念作

唐宋词声调浅说

西湖与宋词

读《长恨歌》

 ——兼评陈寅恪教授之《笺证》

读《琵琶行》

说苏轼的西湖诗

林逋的诗与大中祥符的“天书”

“采诗”和“赋诗”

试读章节

姜夔号白石道人,鄱阳人。父噩,任湖北汉阳县知县。白石幼年随宦,往来汉阳二十来年。在湖南遇见福建老诗人萧德藻(号千岩),德藻赏识他的诗,把侄女嫁给他,带他寓居浙江湖州。因此,白石三四十岁以后便长住杭州。宋宁宗庆元三年(一九七),他作《大乐议》及《琴瑟考古图》上政府,五年,又上《圣宋铙歌》十二章,得到“免解”的待遇,与试进士,但仍不及第。宁宗嘉定年间(一二二。左右)卒于杭州,年六十余。在南宋作家里,他比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少三十来岁,比辛弃疾少十来岁,与叶适、刘过诸人同年辈。

白石一生不曾仕宦。除了卖字之外.大都是依靠他人的周济过活的。他的友人陈造有诗赠他说:“姜郎未仕不求田,依赖生涯九万笺;稠载珠玑肯分我?北关当有合肥船。”又说:“念君聚百指,一饱仰台馈。”他所依靠的人:在湖南、湖州是萧德藻;来往苏州时,是名诗人范成大;相依最久的是寓居杭州时的张鉴(平甫)。张鉴是南宋大将张俊的后裔,有庄园在无锡,曾经要割赠良田供养白石,这是白石四五十岁时候的事情。

南宋中叶是江湖游士很盛的时代。他们拿文字作干谒的工具,如宋谦父一见贾似道,得楮币二十万,造起阔房子(见方回《瀛奎律髓》)。因此有许多落魄文人依靠做游士过活,白石就是其中之一。不过,他并不是像宋谦父那样一流人。

白石一生经历南宋高、孝、光、宁四个朝代,在他二十至五十岁那一阶段,正是宋金讲和的时候,偏安小朝廷在这三十年“承平”日子里,朝野荒嬉,置恢复大业于度外。白石二三十岁时数度客游扬州、合肥等处。江淮之间在那时已是边区,符离战役之后,这一带地方生产凋敝,风物荒凉,曾经引起这位少年诗人“徘徊望神州,沉叹英雄寡”(《昔游诗》)的感慨,《扬州慢》、《凄凉犯》一类词也颇有“禾黍之悲”(《扬州慢》词序)。但三四十岁南归之后,他的行迹便不出太湖流域附近了。他所经常往来的苏、杭范成大、张鉴两家,都有园林之胜、声妓之娱。绍熙二年(一一九一),他从合肥归访成大,在他家里赏雪看梅,制成《暗香》、《疏影》两首自度曲,成大赠他一名歌妓;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张鉴带一队穿柳黄色的家妓同他观梅于西湖孤山,他作一首《莺声绕红楼》词,和国工吹笛。这种生活环境,使他长久地脱离现实,从而决定了他的作品不可能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只会走上研辞炼句、选声揣色的道路,这便是北宋末年周邦彦的道路。

自石存词共有八十多首,依它的内容来分:感慨时事、抒写身世之感的像《扬州慢》、《玲珑四犯》等有十四五首;山水纪游、节序咏怀的像《点绛唇》、《鹧鸪天》等;交游酬赠的像《石湖仙》、《蓦山溪》等各有十三四首:怀念合肥妓女的却有十八九首(白石二十多岁在合肥恋一琵琶妓,别后二十多年,仍是怀念不忘。详见拙作《白石行实考》);其余二三十首都是咏物之作(其中咏梅花的有十七首),算是他作品中分量最多的一类。比白石年辈稍后的如高观国、史达祖和后来的周密诸人,各爱好姜词,也各以咏物擅场。又白石咏梅有“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之句,咏蟋蟀有“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之句,宋末遗民也便多用咏物词寄托故国沧桑之感(不满民族压迫,而又不敢正视现实。这是他们的阶级意识)。白石这派词也就因此而广泛地被传诵仿效起来,它的影响一直下逮六七百年的清代浙派词。朱彝尊说“词至南宋始极其工,姜尧章氏最为杰出”(朱氏《词综发凡》),又说“词莫善于姜夔”(《黑蝶斋诗余序》),于是造成清代初年“家白石而户玉田(张炎)”的风气。我们看清代几百年之中,白石词集的刻本、写本多至三四十种,算是唐宋人词集版本最多的一家,这可见当时学习姜词的盛况。白石词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它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个时期里和他同类型的封建文人特别多。他们都依据自己的思想感情有选择地来学习、模仿姜词。其次,由于姜词在艺术技巧上,有其独特的成就,可以为后来者借鉴以抒写和他同类型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论词史,不能忽视他对后来的消极影响,在分析他的思想感情之外,还须对他的艺术造就作较全面的研究。

白石作品,在文学史上的评价是词比诗高。我现在论他的词,可先从他的诗说起。我以为若了解他的诗风转变的经过,是会更容易了解他的词的造就的。

白石少年就有诗名,二十多岁时。萧德藻介绍他去见诗坛老宿杨万里。万里期望他作“尤(袤)萧(德藻)范(成大)陆(游)四诗翁”的后起。白石是江西人,对当时盛行的江西派诗,曾下过一番工夫,但后来对江西派的看法有了转变。四十多岁时,过无锡访老诗人尤袤,尤袤问他作诗学哪一家,他答:“三熏三沐师黄太史氏(黄庭坚),居数年,一语噤不敢吐,始悟学即病,顾不若无所学之为得,虽黄诗亦偃然高阁矣。”(《诗集自叙》)晚年写定诗集时,自叙心得说:“作诗求与古人合,不若求与古人异;求与古人异,不若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同上)也是指学黄诗而言的。

P55-57

序言

《大家国学》这套丛书,是在“国学热”持续升温的氛围中问世的。承编者要我写几句话,考虑了一下,想有这样几点可说。

第一,我要讲的是,“国学”并不是“一阵风”式暂时流行的话题。

“国学”和“国学热”,现在已经成为媒体习见的热门名词。上海的《学术月刊》与《文汇读书周报》,曾将国学评选为“2005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6》,在历史学部分专设“国学热的挑战”一节,描述国学怎样“得到学者和媒体的强烈关注,引发了如何重新评价传统学术文化和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的地位及作用,当代中国是否需要‘重振国学’、‘重振国学’是要‘接续文脉’还是‘复辟返古’等问题的争论”。刚刚出版的《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7》,又设有“国学热的反响”一节,于叙说“国学热仍在持续,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之余,着重介绍了一些论作对这一潮流的批评讨论。不难预料,明年的《发展报告》还会把国学列为重点内容。

国学之所以热,决不是出于偶然,也非少数人炒作能致,应该说,这是历史必然趋势的一种体现。中国的振兴,正在国内外造成强烈的震撼。身历祖国由积弱转趋盛强的中国人,不会忘记反躬省察自己的文化传统,希望以其精华贡献于世界。外国人面对崛起的中国,也一定会更加关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要求有更多更深的了解,而这又增加了中国人探讨研究传统文化即国学的责任。这样看来,国学之热当前仅仅是开始,其高潮尚远在后面。

第二,我想说,“国学”是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范畴。

现在有了成熟的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学科,为什么还要谈什么“国学”?这样的问题,很早就有学者提出过了。前些时,我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和《光明日报》国学版合编的《年度国学2006》写了一篇题为《国学的存立》的小文,涉及这个问题。

我在那篇短文里提到,一九一一年初,王国维先生给《国学丛刊》撰序,主张“学无中西”,他说:“何以言学无中西也?世界学问,不出科学、史学、文学。故中国之学,西国类皆有之;西国之学,我国亦类皆有之。”到上世纪二十年代,钱穆先生在江南授课,其讲义《国学概论》弁言也说:“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需要指出王国维讲“学无中西”,其“学”是“专以知言”,即具体的知识,不能说中西的文化学术彼此一样,钱穆的“学术本无国界”,也应作如是观。

不仅文史,科学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这样。二○○五年,我在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开幕式上说过:科学作为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本身确无所谓中西,但作为科学产生和发展背景的社会、文化是无法摆脱地域或民族色彩的。事实上,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中,科学的形成、发展有着不一样的途径和过程,在社会、文化中科学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中国的学术文化有着非常明显的独特之处,从而“国学”终不可废。

第三,我还想建议,大家通过学术史的角度来认识国学。

“国学”一词,本由与“西学”区别而出现,通行既久,其涵义似乎人人明白。然而如果像北京话说的“较起真来”,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的内涵、外延如何,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争论。今天要求一下子讲清楚,实际是做不到的事。

经常有朋友、同学问我,要了解国学,初识门径,应该从哪些书人手,我总是推荐两本书,一本是章太炎的《国学讲演录》、一本便是上面提到过的钱穆《国学概论》。章书从小学谈到经、史、子、集,是横的分类介绍,钱书自孔子下及民国,’是纵的历史叙述。两书体例不同,但和其他类似著作一样,贯穿着作者本人的见解。如欲比较全面地知道国学的范围与内容,特别是学者各家的异同,还必须博览种种重要论著,即所谓原典。

当然,国学历代论著浩如烟海,绝非有限时间所能涉猎,这便需要选择与我们最关紧要的优先阅读。前辈学者为我们树有典范,重视学术史的研究,尤其是上一世代学术史的研究。例如梁启超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撰写《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对引导促进当时学术进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因为民国前期的学术文化是直接从清代延续变革而来。我们距离清朝已远,要接触学术文化传统,自然首先是二十世纪的国学诸家。认识国学,最好先来阅读二十世纪诸家的作品。

《大家国学》丛书,正是为此设计的。编者就二十世纪名家学者,“选择其关于国学、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学术等概论性、常识性的文字成一选本”,“以便于引导读者进一步了解、把握学者最基本的国学修养与学术思想”,这确是便利一般读者的创意。相信这套书会继续编印下去,对国学的普及和中国优秀文化的阐扬,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李学勤

二○○七年十一月一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