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游记(上下专家名师解读版)/中华国学经典读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明)吴承恩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神魔章回小说的代表作,也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三藏去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皆成正果的故事。小说充满了神奇的幻想,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幻想世界。

《西游记》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艺术宫殿,相信它会给每一个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内容推荐

《西游记》全书共100回,可分成三大部分,主要描写孙悟空的出世和大闹天宫、唐僧的出世和取经缘由以及后来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而归的故事。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这一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同严肃的批判巧妙结合起来,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具有重要地位,《美同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从19世纪起,《西游记》就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10多种文字流行于世。

目录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第四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第五回 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八回 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

第九回 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第十回 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

第十一回 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萧瑀正空门

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十六回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第十八回 观音院唐僧脱难 高老庄大圣除魔

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第二十回 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

第二十一回 护法设庄留大圣 须弥灵吉定风魔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

第二十四回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

第二十五回 镇元仙赶捉取经僧 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第二十六回 孙悟空三岛求方 观世音甘泉活树

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群妖聚义 黑松林三藏逢魔

第二十九回 脱难江流来国土 承恩八戒转山林

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

第三十一回 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

第三十二回 平顶山功曹传信 莲花洞木母逢灾

第三十三回 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

第三十四回 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圣腾挪骗宝贝

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获宝伏邪魔

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傍门见月明

第三十七回 鬼王夜谒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婴儿

第三十八回 婴儿问母知邪正 金木参玄见假真

第三十九回 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间生

第四十回 婴儿戏化禅心乱 猿马刀归木母空

第四十一回 心猿遭火败 木母被魔擒

第四十二回 大圣殷勤拜南海 观音慈善缚红孩

第四十三回 黑河妖孽擒僧去 西洋龙子捉鼍回

第四十四回 法身元运逢车力 心正妖邪度脊关

第四十五回 三清观大圣留名 车迟国猴王显法

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强欺正法 心猿显圣灭诸邪

第四十七回 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

第四十八回 魔弄寒风飘大雪 僧思拜佛履层冰

第四十九回 三藏有灾沉水宅 观音救难现鱼篮

第五十回 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

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计 水火无功难炼魔

第五十二回 悟帝大闹金蛲洞 如来暗示主人公

第五十三回 禅主吞餐怀鬼孕 黄婆运水解邪胎

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来逢女国 心猿定计脱烟花

第五十五回 色邪淫戏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坏身

第五十六回 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

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

第五十八回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

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第六十回 牛魔王罢战赴华筵 孙行者二调芭蕉扇

第六十一回 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第六十二回 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

第六十三回 二僧荡怪闹龙宫 群圣除邪获宝贝

第六十四回 荆刺岭悟能努力 水仙庵三藏谈诗

第六十五回 妖邪假设小雷音 四众皆遭大厄难

第六十六回 诸神遭毒手 弥勒缚妖魔

第六十七回 拯救驼罗禅性稳 脱离秽污道心清

第六十八回 朱紫国唐僧论前世 孙行者施为三折肱

第六十九回 心主夜间修药物 君王筵上论妖邪

第七十回 妖魔宝放烟沙火 悟空计盗紫金铃

第七十一回 行者假名降怪犼 观音现象伏妖王

第七十二回 盘丝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

第七十三回 情因旧恨生灾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

第七十四回 长庚传报魔头狠 行者施为变化能

第七十五回 心猿钻透阴阳窍 魔王还归大道真

第七十六回 心神居舍魔归性 木母同降怪体真

第七十七回 群魔欺本性 一体拜真如

第七十八回 比丘怜子遣阴神 金殿识魔谈道德

第七十九回 寻洞擒妖逢老寿 当朝正主救婴儿

第八十回 姹女育阳求配偶 心猿护主识妖邪

第八十一回 镇海寺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众寻师

第八十二回 姹女求阳 元神护道

第八十三回 心猿识得丹头 姹女还归本性

第八十四回 难灭伽持圆大觉 法王成正体天然

第八十五回 心猿妒木母 魔主计吞禅

第八十六回 木母助威征怪物 金公施法灭妖邪

第八十七回 风仙郡冒天止雨 孙大圣劝善施霖

第八十八回 禅到玉华施法会 心猿木母授门人

第八十九回 黄狮精虚设钉钯宴 金木土计闹豹头山

第九十回 师狮授受同归一 盗道缠禅静九灵

第九十一回 金平府元夜观灯 玄英洞唐僧供状

第九十二回 三僧大战青龙山 四星挟捉犀牛怪

第九十三回 给孤园问古谈因 天竺国朝王遇偶

第九十四回 四僧宴乐御花园 一怪空怀情欲喜

第九十五回 假合真形擒玉兔 真阴归正会灵元

第九十六回 寇员外喜待高僧 唐长老不贪富贵

第九十七回 金酬外护遭魔蛰 圣显幽魂救本原

第九十八回 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

第九十九回 九九数完魔灭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

第一百回 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

试读章节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话表美猴王得了姓名,怡然踊跃,对菩提前作礼启谢。那祖师即命大众引孙悟空出二门外,教他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节。众仙奉行而出。悟空到门外,又拜了大众师兄,就于廊庑之间,安排寝处。次早,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凡所用之物,无一不备。在洞中不觉倏六七年,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真个是: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孙悟空在旁闻听,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忽被祖师看见,叫孙悟空道:“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悟空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祖师道:“你既识妙音,我且问你,你到洞中多少时了?”悟空道:“弟子本来懵懂,不知多少时节。只记得灶下无火,常去山后打柴,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祖师道:“那山唤名烂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从我学些什么道?”悟空道:“但凭尊师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

祖师道:“‘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傍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哪一门哩?”悟空道:“凭尊师意思。弟子倾心听从。”祖师道:“我教你个‘术’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术门之道怎么说?”祖师道:“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不能!不能!”悟空道:“不学!不学!”

祖师又道:“教你‘流’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又问:“流字门中,是甚义理?”祖师道:“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若要长生,也似‘壁里安柱’。”悟空道:“师父,我是个老实人,不晓得打市语。怎么谓之‘壁里安柱’?”祖师道:“人家盖房,欲图坚固,将墙壁之间,立一顶柱,有日大厦将颓,他必朽矣。”悟空道:“据此说,也不长久。不学!不学!”

祖师道:“教你‘静’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静字门中,是甚正果?”祖师道:“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悟空道:“这般也能长生么?”祖师道:“也似‘窑头土坯’。”悟空笑道:“师父果有些滴达。一行说我不会打市语。怎么谓之‘窑头土坯’?”祖师道:“就如那窑头上,造成砖瓦之坯,虽已成形,尚未经水火煅炼,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滥矣。”悟空道:“也不长远。不学!不学!”

祖师道:“教你‘动’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动门之道,却又怎样?”祖师道:“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悟空道:“似这等也得长生么?”祖师道:“此欲长生,亦如‘水中捞月’。”悟空道:“师父又来了!怎么叫做‘水中捞月’?”祖师道:“月在长空,水中有影,虽然看见,只是无捞摸处,到底只成空耳。”悟空道:“也不学!不学!”

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人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唬得那一班听讲的,人人惊惧,皆怨悟空道:“你这泼猴,十分无状!师父传你道法,如何不学,却与师父顶嘴?这番冲撞了他,不知几时才出来啊!”此时俱甚抱怨他,又鄙贱嫌恶他。悟空一些儿也不恼,只是满脸陪笑。原来那猴王,已打破盘中之谜,暗暗在心,所以不与众人争竞,只是忍耐无言。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人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

当日悟空与众等,喜喜欢欢,在三星仙洞之前,盼望天色,急不能到晚。及黄昏时,却与众就寝,假合眼,定息存神。山中又没支更传箭,不知时分,只自家将鼻孔中出人之气调定。约到子时前后,轻轻的起来,穿了衣服,偷开前门,躲离大众,走出外,抬头观看。正是那:

月明清露冷,八极迥无尘。

深树幽禽宿,源头水溜汾。

飞萤光散影,过雁字排云。

正直三更候,应该访道真。  P12-14

序言

明代的长篇小说创作,自开国之初《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问世之后,经过百余年的沉寂,到万历年间出现一部别开生面的长篇巨著《西游记》。明代中叶以后陆续产生许多以神仙鬼怪为题材的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这些作品称为神魔小说,《西游记》是这类小说的代表。

一、取经传说和《西游记》

《西游记》取材于唐僧取经故事,这些故事曾经在民间广泛流传,并由艺人表演,最后经文人加工而写定。

唐贞观三年(629),僧人玄奘(602—664,)为求取佛教真义,前往天竺取经,历经百余国,费时17载,取回佛经600多部。归国后奉诏口述沿途见闻,由其门徒辨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介绍西域的风土人情、地理形势、历史宗教等。其后,他的另外两个门徒慧立、彦惊编成《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增加不少神话传说。这两部书成为《西游记》最早的文献来源。

到了宋代,玄奘取经故事流传得更为广泛,当时刻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可能是讲经的话本,其中出现了猴行者、深沙神形象,取经途中遇到许多妖魔鬼怪,唐僧取经故事已经演变成神话传说,猴行者成为主要角色。元代出现的《西游记平话》虽然已经失传,但从《永乐大典》和朝鲜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所保留的片断来看,《西游记》的基本故事情节在元代已经大体定型。金、元及明初杂剧也有许多以唐僧取经故事为题材。

《西游记》的作者一度被认为是元代道士邱处机,到清代乾隆年间,吴王搢在《山阳志遗》中首先提出《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后来通常采用这种说法。

吴承恩(约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幼年既已名冠乡里,但几次科举考试均以失败告终,约40岁始补岁贡生。60岁时因母老家贫曾出任长兴县丞两年,后因耻于折腰,拂袖而归。晚年放浪诗酒,孤贫而死。吴承恩善谐好谑,有《射阳先生存稿》4卷传世,《西游记》是他留下的不朽巨著。

现存最早的《西游记》是金陵世德堂刊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200卷,lOO回,一般认为是刊于万历二十年(1592)。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古今小说集成》,就是影印世德堂刻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的《西游记》也是世德堂本排印。

二、从美猴王到斗战胜佛

《西游记》是一部借神魔以写人间世事的神魔小说,吴承恩通过对前代取经故事的加工改造,创造出一个多姿多彩的神魔世界。他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小说主人公孙悟空身上,叙述他从一个天产石猴到斗战胜佛的成长历程。

小说第1回对孙悟空的出身作了详细介绍。孙悟空出生在东胜神洲的花果山,在天下四大洲中,东胜神洲是仅次于西牛贺洲的胜地,佛祖如来和孙悟空的授艺师傅须菩提祖师居住于西牛贺洲。孙悟空的出生地向人们暗示,他与佛界有很近的缘分,很有可能成为佛界的成员。花果山是一座灵山,孙悟空又是这座山上的一块灵石所产,吸纳天地灵异之气,没有受到自然之外因素的浸染,保持着原始野性,也蕴藏着丰富的生命能量。

孙悟空飘洋过海,寻仙访道,在西牛贺洲遇到须菩提祖师。祖师之所以教他72般变化和翻筋斗云的本事,正是看中他的“天地生成”,欣赏他美好的自然天性。孙悟空离开菩提祖师之后,连续闯下许多祸:龙宫强借兵器、冥界勾销生死籍,直到大闹天宫。这一系列举动都是他自然天性的充分表现,真率坦诚,无拘无束,虽然破坏了神界秩序,却显得顽皮可爱。  大闹天宫之后,孙悟空受到严厉惩罚,但是,特异的禀赋使他的本事有增无减,八卦炉里炼就铜筋铁骨和火眼金睛,五行山下因饥食铁丸、渴饮铜汁而变得更加强健神异。

跟随唐僧取经是孙悟空生命的转折点,在此过程中,孙悟空身上的原始野性逐渐减少,社会性增多;动物的蛮性减少,人的善性增多。至于他的本事,由于和天生禀赋密切相关,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西行路上的磨难如春风化雨,使孙悟空由最初的美猴王最终成为斗战胜佛。

和孙悟空相对立的是玉皇大帝及西行路上的各种妖魔鬼怪。作为天庭至尊的玉皇大帝并非是一位圣主,而是一位昏君,根本不想任用贤才。在唐僧师徒西去的路上,经历9个人间国度,见到的昏君也不少。第45回,车迟国王让三个妖魔把持朝政,四处捉拿和尚服役。第78回,比丘国王被女妖迷惑,要用小儿心肝作药引。

西行路上遇到的妖魔,分别来自天庭、佛界和地上。这些妖魔与神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天神下凡可以为妖魔,妖魔升天又可以为神仙。孙悟空一路上荡魔伏妖,他所真正除掉的只是少数几个没有太大本事的土妖怪,那些来自天上或土生土长又本事高强的凶魔都被神佛带回上界。

天上人间,全无净土,这是从孙悟空降妖伏魔经历中得出的结论,天上人间的龌龊与花果山的洁净形成鲜明的对照。把孙悟空的成长经历置于从净土到秽土的背景下加以表现,寄托着小说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三、取经路上的聚散离合

到西天取经,对唐僧师徒是一场严峻的宗教考验。同是走在取经路上,四人的心态是不同的。

唐僧是如来高足转世,因此,虽然有时不辨人妖,胆小怕事,但取经的信念非常坚定,不曾有过动摇。孙悟空的取经,开始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这是他脱离五行山的唯一途径。正因为如此,所以受了委屈就想回花果山当他的美猴王。如果孙悟空不是动辄就打退堂鼓,紧箍儿也不会套在他的头上。但随着一路上与唐僧师徒感情的加深,受唐僧慈爱之心的感化,兼及受到被解救百姓的爱戴,使他善念大增,取经对他而言逐渐成为神圣的事业,信念也逐渐坚定。猪八戒的西去取经是期望换回一个好出身,但因本性好色,又有懒惰贪吃的毛病,使他取经的决心和毅力打了折扣,动辄要回高老庄当女婿,见到女色就被迷惑,遇到险难有时会动摇。但是,他终于战胜自身这些弱点,一直向西走去。沙僧既不像孙悟空那样心高气傲,也不像猪八戒那样有各种凡俗的欲望,在美好前景的召唤下,他的取经心态在师兄弟三人中最为稳定和坚决。

唐僧取经最终获得成功,这一故事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第一,凡事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有志者事竟成。唐僧师徒秉持的是一种宗教信仰,当这种信仰坚定时,师徒就能同心协力,患难与共;当这种信仰动摇时,就会分崩离析,各走各的路。第二,战胜艰难险阻要靠群体的力量。在取经队伍中,唐僧是师父,是这个群体的核心,对三位徒弟具有凝聚力。沙僧在师徒四人中起着粘合剂的作用,许多矛盾和冲突都是由他化解的。正因为有了唐僧和沙僧这两位能把大家团结在一起的角色,师徒四人才能胜利完成取经的使命。第三,作为群体的领导,必须有正确的判断力。纵观取经队伍的聚散离合,许多次散伙都是唐僧判断失误造成的。第四,要想成就一项事业,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如果没有孙悟空一路上降魔除妖,取经要想成功是不可思议的。

四、神魔世界的奇幻和诙谐

《西游记》作者具有奇丽的幻想,创造出一个光怪陆离、奇幻莫测的神魔世界。这里有风光如画的花果山、神奇缥缈的天国、晶莹瑰丽的龙宫、阴森恐怖的地府、乌烟瘴气的魔窟、奇峰迭嶂的恶山,又有玉皇大帝、佛祖如来、南海观音、四海龙王、阎罗判官、妖魔鬼怪等,还有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智擒红孩儿、三调芭蕉扇、误人小雷音、遭困无底洞等神奇的故事情节。

《西游记》中的许多神魔,既有人的社会性,又有超自然的神性,还有某些动物的特性。孙悟空的雷公嘴、毛脸、火眼金睛、罗拐腿、拐子步,有时露出红屁股、尾巴,以及急躁敏捷,显示的是猴的动物属性;同时,他又有人的机智、乐观、争强好胜的特点;还有神的72般变化,腾云驾雾、上天人地等超自然的本领。猪八戒原是天蓬元帅,因酒醉调戏天女获罪,错投猪胎。因此,他粗憨莽撞,好吃懒做,贪睡,显示的是猪的特征。他的贪恋美色,既有前世渊源,同时反映出人的世俗欲望。此外,狮魔能一口气吞下十万天兵,老鼠精刁钻狡猾,牛魔王蛮横好斗等,作者结合动物原形的各种特点,把这些妖魔写得面目各异、姿态万千。把各种角色的社会属性和动物性糅合在一起,使得许多形象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

《西游记》作者在营造神魔世界的奇幻特点时,往往运用诙谐、幽默甚至调侃的文笔,或善意嘲笑,或辛辣讽刺,或严肃批判,使许多章节妙趣横生。

五、多种文化因素的融汇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论及《西游记》时说道:“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日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假诸端,皆混而又析之,统于二元,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赅括矣。”鲁迅指出了《西游记》是儒释道三教融汇的结晶,作品确实体现了这种属性,即以《西游记》的主角孙悟空为例,他的大闹天宫、被压在五行山下、西行取经成正果,实际是由放心到定心,再到修心的过程,既宣扬道家的修心养性,又表现佛家的明心见性,是佛教与道教的融汇。第78回孙悟空在比丘国降妖除害,第87回在凤仙郡祈雨,表达的是为苍生造福,拯救灾民的心愿,是明显的儒家人世精神的写照。

《西游记》体现的文化融汇是多方面的,不限于儒释道三教的兼收并蓄,而是还有更丰富的内容。

《西游记》是一部浪漫杰作,它吸收了许多中国古代原始宗教和神话的因素。孙悟空的72变,各种花妖木精的出现,以及那些半人半兽的形象,乃是原始宗教和神话生命一体化、物物相生理念的艺术显现。《庄子·寓言》篇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西游记》中多种多样的变形,正是万物以形相禅的生动体现。至于那些半人半兽的形象,早在《山海经》中就已经大量出现。

《西游记》以取经故事为题材,明显吸收了外域文化的因素。同时,作者在进行创作时,更多的是立足于中国古代的本土文化,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许多因素都巧妙地融人其中。唐僧的坐骑称为白龙马,是龙所变。《周礼·夏官·庾人》称:“马八尺以上为龙。”《礼记·月令》则直接把驾御马车称为驾龙。至于称为白龙马,是因为在中国古代五行说中,与西方相配的色彩是白。唐僧前往西方取经,因此,他的坐骑是白龙马,这个名称出自中国古代龙马相通的理念和五行学说。第32回“莲花洞木母逢灾”涕38回“金木参玄见假真”、第89回“金木土计闹豹头山”,反复出现名字带有金、木、土的几位角色,明显是沿用五行说。至于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佛祖如来的五行山,也都是脱胎于中国古代传统哲学。

六、金线穿珠式的艺术结构

《西游记》100回,可分为三部分。1至7回写大闹天宫前后的孙悟空;8至12回写江流儿故事、梦斩泾河龙故事。这是前面的两部分,共由3个故事组成。这3个故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相互关联。前一个故事先介绍孙悟空的来历,为他后来取经埋下伏线,后两个故事交待唐僧的出生及其取经缘起,三个故事和第三部分的取经故事相贯通。13至100回写取经的始末,包括41个小故事,各个故事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串联。

《西游记》的结构犹如金线穿珠,是由众多短篇联缀而成。作者用取经这条线把几十个短篇串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叙事前后照应,有时用一个角色、一件物品、一个事件把各自独立的故事前后相连在一起,使故事与故事之间松中有紧,似断实连。例如牛魔王这个角色,在孙悟空称霸花果山时与他结拜为兄弟,到第41、42回,红孩儿阻拦取经,作者交待他乃牛魔王之子。孙悟空与他续谈前情,但红孩儿不肯认亲,两人大战,这使孙悟空与牛魔王一家结仇。第53回,唐僧、八戒喝子母河水怀孕,孙悟空去求落胎泉水,红孩儿的叔叔如意真仙为侄儿报仇,与晤空恶斗。到第59至61回,因过火焰山,孙悟空向红孩儿的母亲铁扇公主借芭蕉扇,又与铁扇公主及牛魔王发生正面冲突。比如第7回,孙悟空被太上老君关在八卦炉中,他从八卦炉中冲出时带倒炉子,其中尚有余火的几块砖跌落下来,遂成为凡界的八百里火焰山。又如第49回老鼋驮唐僧师徒过通天河,托他们向如来打听自己如何可得人身。唐僧等人却把这件事忘记,当返回东士时,老鼋把他们甩入水中,酿成取经的第81难。这些相互独立的故事前后照应,构成因果关系,从而使得《西游记》的整体结构浑然一体,极其严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14: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