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改革的大潮席卷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开放的狂飚冲击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千奇百怪的社会问题,呼唤新闻记者去接触它、了解它、剖析它、报道它。
本书是解放日报的资深记者陈斌同志1987年至2004年间部分作品的汇编。全书50余篇文章,或扫描各类社会现象,或聚焦诸多典型人、事,从不同侧面生动记录了社会转型期间的世相人心,为和谐社会建设留下了丰富而真实的历史档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记者笔下的社会百态(陈斌专稿特稿与报告文学选编)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斌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1978年,改革的大潮席卷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开放的狂飚冲击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千奇百怪的社会问题,呼唤新闻记者去接触它、了解它、剖析它、报道它。 本书是解放日报的资深记者陈斌同志1987年至2004年间部分作品的汇编。全书50余篇文章,或扫描各类社会现象,或聚焦诸多典型人、事,从不同侧面生动记录了社会转型期间的世相人心,为和谐社会建设留下了丰富而真实的历史档案。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是解放日报的资深记者陈斌同志,收集在本书中的文章,大都是1987年至2004年间发表在《解放日报》和其他报刊杂志上的以反映社会现象、问题、动态为主的报告文学、专稿特稿。全书50余篇文章,或扫描各类社会现象,或聚焦诸多典型人、事,从不同侧面生动记录了社会转型期间的世相人心,为和谐社会建设留下了丰富而真实的历史档案。 目录 命运与共 ——上海人民怀念小平同志 “世界东方纽扣中心” ——来自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的报告 华夏文明又一支“烛火” ——来自良渚文化遗址墓群的报告 在“炮打张春桥”的前前后后 ——胡守钧劫后余生话当年 “十六铺”人群像 为了让孩子早日进入艺术世界 都市里的“垃圾王国” 上海滩的外来人 个体户婚恋风情录 二十二名大学生受伤以后 你能理解与接受吗? 刘源,历史正注视着你 “内战”奇闻录 今日井冈山儿女 上海人不屑一顾 外地人大发其财 上海,突然停电以后 痛苦的伊甸园 校园里有个“联合国” 上海滩上的黑市漩涡 一场腐败与反腐败的较量 ——嘉定县某些领导干部违纪案查处纪实 零点行动 上海“党义” 令人眼花缭乱的精品世界 上海滩上的洋太太 为了43个同胞兄妹 中小学升学奇闻 新闻追踪 自古英雄出少年 话说票贩子 挡不住的“后门” 热呵,热 雨呵,雨 冷呵,冷 大漠炼狱 回头就是岸 请你选择 改革没有“抒情诗” OK,“黑猫警长”! 编辑部的故事 科克伦跨越三峡的前前后后 共筑明天的辉煌 ——记启动中的复兴东路拓宽工程 东进序曲 创业者之歌 破解世界级“考题” 情系百姓献丹心 ——记原南京西路警察署警长韩莺莺 为了让人民满意 ——记豫园警察署署长王宏庆 丹心献人民 ——记南汇公安分局原坦直派出所所长丁旭日 警察本色 ——记虹口交巡警支队民警孙华虎 这样的好民警人人夸 ——记新华路派出所民警费兴耀 高瞻远瞩的创举 一笔一画写“和谐” 附文 妈妈,我要对您说 后记 试读章节 开设在山坳里的纽扣市场 瓯江北岸,菇溪上游,紧邻温(州)金(华)公路的山坳里,有一个小镇——永嘉县桥头镇。三年前,这个浙南小镇还鲜为人知,如今却名扬中外。香港《文汇报》誉它为“世界东方纽扣中心”;海外商人称其是“东方布鲁塞尔”(比利时首都,国际宝石中心)。国务委员谷牧、陈慕华曾兴致勃勃专程荃此视察,全国各地新闻记者竞相前往采访。 当你漫步在这座山坳小镇的街上,你会为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盛况感到惊讶,你会为摊位林立、生意兴隆的情景感到愕然。这里各种小商品和服务性的店摊竟多达1030个,其中纽扣摊位特多,有700多个,每天在市场里经营的个体老板逾3000人! 当你浏览这座山坳小镇,你会发现这里成了纽扣的山,纽扣的海!一个小小的桥头镇竟然荟萃了全国300多家纽扣厂和本县130多家纽扣厂的产品,计有130余个品种,型号多,规格全,式样新,价格廉,可谓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贾在这里洽谈业务,议购议销,看样定货,每天成交额达16万元左右。 据永嘉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统计,桥头纽扣市场的纽扣畅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不少海外商人也慕名前来选购。 纽扣交易市场是怎么形成的? 桥头镇是我的祖籍所在地,是我父亲的诞生地。至今我的三伯父、小叔叔和二十多个叔伯兄弟等亲人都居住在这个镇上。我二伯父的长子陈源梅1964年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后被组织派到辽宁省去搞“四清”(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来,因身体不适合在寒冷的北方工作,又不能回上海,他主动要求调回了祖籍老家,在永嘉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是局里上下皆知的“一支笔”。大哥陈源梅告诉了我纽扣市场形成的经过。 说来也简单。1979年8月,桥头镇从事弹棉花的叶克春、叶克林兄弟俩从黄岩等地捎回一些军衣纽扣、铁路制服纽扣,摆在街。上叫卖,没想到这些纽扣很快销售一空。叶氏兄弟见销售纽扣有利可图,便改行从事纽扣买卖,获利甚丰。一家赚钱,大家跟着学。像滚雪球一样,步叶氏兄弟后尘贩卖纽扣的商贩日益增多,花色品种也越来越多。由于当地服装行业发展很快,小小的纽扣成了桥头市场的热门货,摊位越摆越多,生意越做越兴隆,名气越做越大,由此一个纽扣交易市场就从偶然走向必然,自然而然形成了。 纽扣市场初步形成后,其发展和繁荣主要靠信息灵、经营善、服务好。桥头人具有温州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特点,十分注意收集市场信息,并根据市场信息有针对性地组织货源,以此吸引了各地的采购员和商贩。他们善于做生意,经营方式灵活,以薄利求多销,每颗纽扣的赢利往往都是以“分”、“厘”甚至“毫”计算的。永嘉县工商局因势利导,对市场一手抓管理,维持正常的经营秩序;一手抓服务,为个体工商户代储代管商品,代汇货款,提供市场信息咨询服务等,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纽扣市场的积极作用 桥头纽扣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对繁荣乡镇经济,发展农村商品生产,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帮助广大山区农民脱贫致富起了很大的作用,给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都带来了益处。 促进了乡镇工业和家庭工业的发展。随着纽扣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桥头镇已经办起130多家专业生产纽扣的乡镇企业,年产值达1700多万元,家庭纽扣厂更似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目前已逾300家。记者的堂弟陈明道、陈明友和侄子陈芝飞、陈芝利等都办起了纽扣厂、拉链厂,由此走上了小康之路。陈源梅说,原本是当地服装生产的发展促成了纽扣市场的形成和繁荣,现在是纽扣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反作用于服装生产业,推动了服装业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桥头镇已有50多家服装厂,1000多家服装个体工商户,年产值1300多万元。仅桥头镇壬田村110户农民就办起了80多家成衣加工厂,从业人员1000多人,产品营销全国各地,年产值230多万元。 为农村剩余劳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永嘉县本来就是人多地少,有“七山二水一分地”之说。桥头镇25个行政村,4079户人家,23000多人,人均耕地面积仅2分8厘,剩余劳动力高达75%。显然,靠这点土地解决不了温饱,难以养家糊口。所以,桥头人历来就有以副补农的传统,中青年劳力外出打工、经商,甚至漂洋过海,到国外谋生。纽扣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直接提供了就业机会。全镇8000多个男女劳力,做纽扣生意的就有5000多人。纽扣专业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还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和繁荣。1979年,整个桥头镇只有一家饮食店,如今已经发展到35家;旅馆从四年前的2家增加到现在的45家。五金、电器、修理、运输等行业也应运而生。在桥头镇,你可以看到每天来自天南地北的商客熙熙攘攘,每天运输纽扣等商品的货车通往全国各地川流不息。记者的一个堂哥陈明迪和一个侄子陈芝彪分别经营旅馆业和运输业,并靠此发财致富。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招工。另外,相当多的个体工商户需要聘用保姆管理家务。因此,不仅为当地的剩余劳动力,还为青田、瓯海、黄岩等毗邻县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为生产企业打开了产品的销路。桥头市场为全国300多家纽扣厂家开拓了销售管道,特别是给那些因产品长期积压滞销而面临困境的企业带来了生机。浙江省桐乡县有机化工厂日产“金鱼牌”有机玻璃纽扣100多万粒,因销售管道不通产品大量积压在仓库里,资金无法周转,生产难以为继,工厂濒临倒闭。1982年该厂同桥头市场挂钩,产品由桥头20多位销售人员推销。结果,“金鱼”活了,很快“游”向全国。1983年桥头市场为这个厂推销了价值500多万元的各种有机玻璃纽扣,使工厂1984年盈利120万元,职工从60多人发展到570人。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桥头市场的形成与繁荣,还为当地许多农民提供了一条生财之道——出租房屋。向外地来桥头经商人员出租一间20平方米的房屋,一个月可收租金1000至1500元,靠近市场的黄金市口更是寸金难买寸地。记者大伯父的长子陈明云是个复员军人,本人与妻子皆因体弱多病,难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陈明云夫妇膝下育有二子一女,家庭经济比较拮据。桥头纽扣市场形成后,陈明云看准商机,将临街的房屋出租,每年的租金就多达10多万元。房屋前的空地也增了值,仅一张书桌大小的尺寸之地每月也可收百多元的租金。陈明云就靠出租房屋这一着率先脱贫致富,不仅新盖了四合院式的楼房,还为两个儿子各办了一家纽扣厂和拉链厂,整个家庭的生活从此真的像芝麻开花——节节高。陈明云还偕妻子坐飞机去北京等地观光旅游,成了中国最早自费坐飞机旅游的农民之一。据银行统计,桥头镇农民储蓄成倍增长,1983年比1979年增长8.6倍,达80.2万元。全镇三年来共建房4000余间,约30万平方米,平均每户住房100多平方米。镇所在地的3个村,家产万元以上的占60%,高档家具、高档家用电器在这里已经得到了普及。 国家增加了收益。统计表明,桥头镇在1979年纽扣市场形成之前,几乎无税上交国库。纽扣市场形成后上交税收逐年增加,1982年上交税收35万元,1983年上交95万元,1984年上交182万元,是1982年的5倍多。P11-15 序言 为社会和谐鼓与呼 陈斌同志是解放日报的资深记者。他精通新闻业务,文字功底扎实,勤奋多产,著述甚丰。从1985年从事新闻工作至今,陈斌同志已有350多万字的作品见诸媒体,广涉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论文和报告文学等各类体裁,赢得了全国性及上海的众多专业奖项和社会荣誉。他还出版了5本著作,加入了上海作家协会。在上海乃至全国新闻从业者中,这样的业绩和成功是相当突出的。 即将付梓的《记者笔下的社会百态》(简称《社会百态》)一书,是陈斌同志1987年至2004年间部分作品的汇编。全书50余篇文章,或扫描各类社会现象,或聚焦诸多典型人、事,从不同侧面生动记录了社会转型期间的世相人心,为和谐社会建设留下了丰富而真实的历史档案。它的新闻价值自不待言,而在我这个社会学教育和研究工作者看来,其中颇多篇章的可读之处,更在于证明了社会学理论在新闻采访和报导实践中的生命力。 社会学工作者都清楚,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的助产婆,也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而新闻报道要以事实说话,也只能凭借采访调查。这种新闻职业的基本功和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脉相通。纵观《社会百态》一书,全都是真人真事真话,读来真实可信。只有真实可信,才能正确导向,引发思考,坚定信念。以《命运与共——上海人民怀念小平同志》为例,从“人的命运:是他使我们有了报效祖国的机会”,到“家庭的命运:是他使千万个家庭过上好日子”,再到“城市的命运:是他让艰难的上海生机勃发”,直至“未来的命运:是他构想了一个更好的明天”,作者广泛采访,对象既有科学工作者、国企老总、私企老板,也有居委会干部、政府官员。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赞颂,一个个坎坷命运的变化,一件件对比鲜明的事实,通过作者饱蘸传统文化汁养的深情笔触,表达了对小平同志丰功伟绩的无尽追思,也无可争辩地证实了改革开放不可逆转、和谐社会人心所向的历史趋势。陈斌同志采访调查的功力,在这本作品集中可见一斑。 社会学理论有着系统的概念和范畴,例如人的社会化,社会流动,社会控制,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和社会工作等等。在《社会百态》中,与这些概念和范畴相印证的新闻事实比比皆是。《大漢炼狱——来自西部监狱的报告》讲述了青海塘格木劳改农场的几百名上海籍重刑犯人性和良知复苏的故事,是那里的劳改干警精诚所至而“顽”石为开!《回头就是岸——通缉令发布之后》,说的是几名通缉犯经历痛苦而激烈的内心挣扎,终于走向了自新之路。这些就是人的社会化(从反社会而重新回归社会)的典型事例。《“十六铺”人群像》、《上海滩的外来人》、《个体户婚恋风情录》、《痛苦的伊甸园——涉外婚姻纠纷种种》、《上海滩上的洋太大》、《挡不住的“后门”——一个重点小学的奇遇》、《今日井冈山儿女——来自井冈山的考察报告》,则从个体户的生存创业,外来人口于城市的利弊,洋太太于上海的融入,教育领域的畸变,革命根据地的困境,为林林总总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变迁留下了真实写照。《你能理解与接受吗?二中外合资企业扫描》、《改革没有“抒情诗”——来自上海分析仪器厂的报告》,以中外合资企业新型经营管理制度带来的观念和行为的冲突,揭示了社会现代化的阵痛。《零点行动——石狮大扫黄》、《上海滩上的黑市漩涡》、《话说票贩子》、《请你选择》、《高瞻远瞩的创举——上海率先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从腐朽文化的冲击、经济违法活动的泛滥,家庭婚姻的崩溃对少年儿童的负面影响等方面,强调了社会控制和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也提出了相应的尖锐课题…… 上述这些从社会学角度所作的归类,当然是泛泛粗略之论。陈斌同志的作品不是社会学理论著作,我只是想以此说明陈斌同志《社会百态》一书的社会学内涵。事实上,一个忠诚于事业,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新闻记者,就是社会航船上随时注视着航线和目标的观察哨,这和我们社会学教育和研究工作者直面社会,服务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功用完全一致。许多新闻记者的报导,往往在社会学工作者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工作中成为触发灵感和深入开掘的基本素材,他们的工作值得我们尊重和感谢。 去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作为党报记者,陈斌同志牢牢把握舆论导向“主旋律”,视野宽阔,观察敏锐,富于激情,具有相当的敢策水平和思想深度。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代大格局中,他为和谐社会建设发出的每一次或喜或忧的报告,都体现了“党的喉舌”的高度自觉。在这些方面,《社会百态》一书可以说是陈斌同志具有说服力的阶段性自我总结。 希望陈斌同志写出更多的好作品,继续为和谐社会鼓与呼。 2007年7月1日 (本文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社会学家、杂文家、上海大学教授) 后记 1978年12月,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多灾多难的中国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跨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时期。改革的大潮席卷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开放的狂飚冲击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千奇百怪的社会问题,呼唤新闻记者去接触它、了解它、剖析它、报道它。我的新闻生涯恰逢其时,收集在本书中的文章,大都是当年我发表在《解放日报》和其他报刊杂志上的以反映社会现象、问题、动态为主的报告文学、专稿特稿。 我始终认为,处在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时代,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人民的代言人和社会发展的吹鼓手,新闻记者理所当然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度的敏锐性,细心观察,及时反映改革开放中的社会现象、社会动态、社会变化、社会问题。我是这样身体力行的。读者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我的视野与笔锋,涉及许多社会领域。我所写的文章,既有对新生事物的讴歌,也有对社会问题的透视,既有对站在改革潮流前头的勇敢探索者的赞颂,也有对改革开放引发的诸多社会现象的思考。我不能自诩这些文章有多少深度和价值,但是,我可以毫不羞愧地说,我履行了一个新闻记者的职责,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自己的答卷。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真实而又清晰地反映当年我的思考,这些文章都保留了原貌。 邓伟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专家、理论家、作家和教授,我与他相识相知20多年,他是我敬重的长辈和良师益友,每每与邓先生交往、相谈,我总能得到教诲,得到启迪,得到知识。邓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我这本书写了序,他以社会学家的眼光审视我的作品,并从社会学的角度为本书内容作了提纲挈领的归类与介绍。我衷心感谢邓伟志先生为我这本书写的序。他对我褒奖有加,我当有自知之明,作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书中有的文章是我与报社内外同行陈毛弟、董强、范幼元、熊能、陈晓春、王唯铭、孟知行等同志合作采写的。在与他们愉快的共事与合作过程中,他们给予我很多帮助。在此,我谨向他们和所有曾经为我采访提供帮助的朋友们表示真诚的谢意。同时,我衷心感谢我的妻子姜荧荧对本书编写所给予的帮助。 在我编写本书的时候,我挚爱的母亲因病逝世。母亲勤劳、善良、慈爱、俭朴的品质对我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是永不磨灭的。我在追悼会上的发言完全是我真情实感的流露。没有母亲,便没有我的一切。忘记母亲,就意味着背叛。为此,我特将悼念母亲的发言附在本书,以作为永恒的纪念。 作者 于2007年7月17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