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四军的光荣历史可以追溯到秋收起义和百色起义时期。在历次革命战争中,都为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在每一个战斗过的地方,这支曾由邓小平、罗荣桓、张云逸、陈赓、苏振华、张爱萍、邓华、胡耀邦、曾思玉等我党、我军高级指挥员亲自指挥的英雄部队,都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和感人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雄风烈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四军征战纪实)/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征战纪实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于德学//袁占先 |
出版社 |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四军的光荣历史可以追溯到秋收起义和百色起义时期。在历次革命战争中,都为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在每一个战斗过的地方,这支曾由邓小平、罗荣桓、张云逸、陈赓、苏振华、张爱萍、邓华、胡耀邦、曾思玉等我党、我军高级指挥员亲自指挥的英雄部队,都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和感人的故事。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为二十六章详述了有着光荣历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四军的发展历程,在每一个战斗过的地方,这支曾由邓小平、罗荣桓、张云逸、陈赓、苏振华、张爱萍、邓华、胡耀邦、曾思玉等我党、我军高级指挥员亲自指挥的英雄部队,都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和感人的故事。 目录 序 第一章 井冈火种 创建于“三湾改编”中的特务连 跟随毛泽东转战井冈山 第二章 百色风暴 在百色起义中诞生的红七军 反击李宗仁的围攻 转战黔桂边 收复百色,巩固右江根据地 第三章 转战千里 向柳州方向进发 攻击四把村,激战长安镇 大战武冈,进占全州 会师兴国 第四章 反“围剿" 转战赣闽粤边界,参加第三次反“围剿” 进行黄陂、草台冈战斗,参加第四次反“围剿” 入闽作战,参加第五次反“围剿” 第五章 突破湘江保卫遵义 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 血战湘江 第六章 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 参加土城战斗 回师黔北 夺取娄山关,再占遵义城 沿赤水河两侧机动作战 抢渡金沙江、大渡河 第七章 反对分裂建奇功 翻越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护卫中共中央脱离险境 第八章 东征西讨 陕甘支队十三大队 参加直罗镇战役 参加东征、西征战役 第九章 出师晋察冀 改编出征,配合平型关战斗,阻援告捷 五台受命,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反敌围攻,除奸剿匪,建立抗日政权 三次出击平汉路 第十章 保卫五台反围攻 血战柏兰镇 整编后的二团马上投入战斗 大破“牛刀子战术” 第十一章 雁宿崖黄土岭龙台线 雁宿崖伏击战 黄土岭围歼战 血战龙台线 第十二章 参加“百团大战” 反摩擦,粉碎顽军挑衅 破袭正太路 攻涞源、战灵丘,三甲村瓮中捉鳖 粉碎日寇“报复扫荡” 第十三章 度过“艰难时期” 日军“秋季扫荡”,二团十月出兵 粉碎日寇“蚕食”根据地阴谋 军民携手,战胜极端困难 第十四章 挺进“敌后之敌后” 敌进我进,冲破日寇“铁壁合围” 第四十二团突袭阜平 阻止日寇“跃进蚕食” 粉碎敌人“辗转扫荡” 保卫神仙山 第十五章 冀晋军区成立 出击敌后,扩大解放区 在大生产、大练兵活动中成立冀晋军区 发起春、夏季攻势作战,参加全面反攻 第十六章 整编备战西征绥远 冀晋纵队成立 出征绥远 保卫古北口,坚守丰镇、集宁 阳高、古北口整训,冀晋纵队整编为第四纵队 第十七章 西攻东防 攻晋北,打应县,参加大同、集宁会战 保卫张家口 满城东歼敌 第十八章 鏖战华北 保南战役 保北战役 正太、青沧战役 大清河北战役 第十九章 浴血清风店 三出保北,引蛇出洞 强行军飞兵南下,寻求战机 分割、合歼北进敌第三军 第二十章 解放石家庄 剑指石家庄 强攻云盘山,打开胜利之门 突破内、外市沟 突入市区,巷战歼敌 第二十一章 激战新保安解放太原城 破击平汉线,出击察南,转战冀东 参加平津战役,‘在新保安歼灭敌三十五军 改称第六十四军,参加太原战役 第二十二章 陇东追击战 出击任山河,彻底隔断“青宁二马” 兵发银川,敦促敌八十一军起义 进军金积、灵武,张怀瑞雨夜入银川 第二十三章 入朝参战 跨过鸭绿江 突破临津江,迂回议政府 出击北汉江,激战金谷里,配合东线歼敌 第二十四章 礼成江防御德寺里攻坚 礼成江防御战 向德寺里美骑一师前哨阵地攻击 激战市边里,抗击敌人空中“绞杀战” 第二十五章 坚守马良山强攻高旺山 马良山防御,抗击敌人的“秋季攻势” 反击马良山,攻得下,守得住 强攻高旺山,对峙拉锯取胜利 第二十六章 防御与凯旋 近敌坚守防御,加强阵地建设 移防西海岸 凯旋回国 后记 试读章节 第六章 赤水河 金沙江 大渡河 参加土城战斗 中央红军攻占遵义后,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或者东进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师,便集中兵力向遵义地区推进,妄图把红军消灭在乌江西北、川黔边境地区。中央红军为摆脱敌人的围攻,按照遵义会议的决定,决定迅速北渡长江,向川西和川西北进军。 1935年1月19日,红三军团按照中革军委的命令,开始从遵义撤离,向土城、赤水前进。20日,.中革军委在作战指示中说:“红军目前的基本方针是由黔北地域,经过川南,渡江后转入新的地域,以粉碎敌人新的围攻。”中革军委命令中央红军迅速转移到赤水河、土城及其附近地域。命令红三军团,渡过赤水河,夺取蓝天坝、大渡口、江安三线各渡河点。 1月21日,中央红军分左、中、右三路纵队向土城、赤水前进。红三军团为左纵队。红五师随军团以急行军迅速脱离追敌经过花秋坝、放牛坪、兴隆场,于25日进占土城东南的回龙场、临江场等地。右纵队红一军团于24日攻占土城。此时,先于红军进入赤水城的川军两个旅对红一军团前锋部队进行反扑,阻止红军北进,另一部敌军两个旅尾追红军,其先头已到达土城以东地区。 中革军委和毛泽东为击败川军的围攻,排除渡江障碍,于1月28日晨命令彭德怀、杨尚昆指挥红三军团、红五军团和干部团,给敌刘湘的川军4个团以致命打击。 红三军团第五师主力于28日晨5时,由黑山、青杠坡向敌人右侧进击,一部由1005高地向石羔咀以东地区高地突袭。中革军委对红五军团和教导团的任务也作了具体部署。28日拂晓,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及干部团从南北两面向丰村坝、青杠坡发起进攻。各部与敌军激战到黄昏,虽然击溃敌军一部,但敌主力仍然继续顽抗,双方形成对峙的局面,而且敌人越打越多;后来从抓获俘虏中得知,敌人不是原来预计的4个团,而是3个旅近9个团,而且火力很强,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和中革军委决定撤出战斗。 在总结土城战斗时,毛泽东说,土城战斗打成了消耗战,虽然予川敌以重创,但红军遭受重大伤亡,是一次得不偿失的战斗。其根本原因,是对川军的数量和战斗力估计不足。中革军委通过土城战斗,摸清了川军的兵力,并侦察到川军的后续部队纷至沓来。为避免陷入重围,红军决定撤出战斗,寻机北渡长江。 29日拂晓,中央红军除以少数部队阻击敌人外,主力分三路以猿猴场、土城上下游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叙永地区前进。在彭德怀、杨尚昆的指挥下,红三军团直属队、红四师及红五军团在土城上游架浮桥过河。红五师和军委纵队第一梯队、干部团等为中央纵队;在土城下游架设浮桥通过赤水。 中央红军西渡赤水后,蒋介石大为震惊,一夜之间,几万红军去向毫无踪迹。川敌即以8个旅分路拦截,以4个旅在长江两岸布防。蒋敌、黔敌、滇敌也都纷纷出动,寻找红军决战。 2月6日上午,红二师行至天堂坝时,被尾追的川敌一个团三面包围。行军路过此处的红五师闻听枪声后,迅速、主动支援兄弟部队,激战至15时,红三军团1000多人又来增援。双方反复冲击10多次,敌人伤亡更多。入夜,敌军乘机转移阵地,扼守待援。此时,红三军团发现川军另一个团已在来援途中,遂决定撤出战斗。 2月7日,彭德怀、杨尚昆看到部队落伍掉队的较多,特向中革军委提出目前需争取一两天时间整理休息,然后向扎西(今威信)转移,并建议在川滇黔边建立根据地。毛泽东和中革军委鉴于敌人已加强了长江防御,并以优势兵力分路向红军进攻,原定在泸州、宜宾间北渡长江的计划已经不能实行。于是,接受彭、杨建议决定暂缓渡江。同时,命令各军团迅速向扎西地区集中。 2月9日,红三军团全部到达扎西附近。10日,中革军委发布《关于各军团缩编的命令》,指出:“为适应目前战斗的需要,并充实各连的战斗,以便有力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便于连续作战,军委特决定实行缩编各军团的战斗单位。”根据整编命令,红三军团取消师一级单位,全军编为四个团,原红四师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团番号不变。原红五师缩编为第十三团。红十三团团长彭雪枫、政治委员李干辉、政治处主任黄春圃(即江华)。 扎西整编后,第十三团士气高涨,斗志旺盛,增强了“不怕打、不怕走,不怕饿,不怕累”的精神。P75--77 序言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辉的序列中,第六十四军是一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部队,其行列中既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组建的红军团队,也有在抗日战争烽火中发展壮大起来的革命武装,其光辉的革命斗争历史可以上溯到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秋收起义和百色起义。正是这秋收起义和百色起义的火种,井冈山斗争的号角,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足迹,百团大战的烽烟,转战陕、甘、宁与冀中的猎猎战旗,抗美援朝的雄壮军歌,汇成了第六十四军的光荣历史。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六十四军第五七一团的前身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特务连在秋收起义部队“三湾改编”中诞生,后来发展为红一方面军特务团;第五七二团前身是在百色起义中创建的红七军。第六十四军前身各部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斗。长征路上,血战湘江,回师夺取娄山关,爬雪山,过草地。胜利到达陕北后,参加过青石咀、吴起镇、直罗镇战斗,三战三捷。后参加东征,歼敌、扩兵、筹款,战果显著。又挥师西进,夜战山城堡。 抗日战争时期,第六十四军前身各部在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序列里,东渡黄河北上抗日,首战平型关。在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领导下,参与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反敌多路围攻。庞家洼首战告捷,上下鹤山旗开得胜。奔袭雁宿崖,围攻黄土岭,毙日军阿部规秀中将。参加全面反攻,夺取抗战最后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从冀晋纵队到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四军,六十四军转战冀、察、晋、绥、热、陕、甘、宁八省,曾保卫古北口,坚守丰镇、集宁。参加过张家口保卫战,马刨泉、狼窝沟阻击战。易水作战,满东歼敌。保南战役,连克三城,受到毛泽东主席嘉奖。正太战役重创敌军,孤立了石家庄守敌,青沧战役攻克兴济,毛泽东主席发来贺电。保北战役引蛇出洞,飞兵南下清风店,歼灭敌三军,活捉敌军长罗厉戎,同兄弟部队协同作战强攻石家庄,生擒敌警备司令刘英,朱德总司令称赞“开创攻克大城市范例”。后出击察南,首战蔚县。转战冀东,连下五城,牵着敌人牛鼻子转。越过燕山长城,破击平绥线,攻占八达岭,参加平津战役,与兄弟部队协同阻敌三十五军于新保安,一举歼灭傅作义的“王牌军”,敌军长郭景云毙命。参加太原第二阶段战役,首歼西区之敌,击毙敌司令赵恭,配合了强攻太原城垣。进军大西北,八百里追击,苦战任山河,占领固原,钳制宁马,保障兰州战役胜利。迫敌八十一军起义,敌一二八军被歼,雨夜入银川,解放全宁夏。挺进大西北,修复宝天铁路,受到了彭德怀总司令的高度称赞,并亲笔题词表彰。 抗美援朝时期,六十四军第二批入朝参战,参加第五次战役,突破临津江,直插道峰山。其后,参加礼成江防御作战,强攻德寺里,阻击澄波里。马良山、高旺山先防后攻,大量歼灭敌人,有力配合开城谈判。1953年7月底,凯旋回国。 辉煌的战史,英雄的摇篮。在烽烟滚滚、战马啸啸、血火融融的战争舞台上,铸就了大批党和军队的栋梁英才。1990年10月2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同志视察六十四军时,在听取军长葛振峰介绍六十四军的辉煌历史后,江主席欣然挥豪题词:“扬百色雄风,立卫国新功。”这是江主席对六十四军历史的肯定并寄予亲切的厚望。言简意赅,鼓舞斗志,永励后人。 革命导师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中国革命的“过去”几经曲折,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地进行了20多年的武装斗争,在这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中,无数革命先烈和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埋骨青山,马革裹尸,用热血和忠诚铸就了不朽的丰碑。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恢弘的长卷中,《雄风烈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四军征战纪实》是群星中闪烁的一颗星,在这林林总总的光辉战例和英模人物中,我们能从宏观上触摸到这个军军史的辉煌壮丽,始终被一种强烈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激情感染着、熏陶着、推动着。《雄风烈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四军征战纪实》一书的出版,既是寄托了对先烈和先辈们的无限崇敬之情,更是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浩然史册留辉远,革命传统励后人。对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但要珍惜它,而且要传承光大。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自从有了战争,就有了军队。不义之师,乃战争之罪人;正义之师,是和平之卫士。军队,既是战争之工具,又是国家之长城。中华民族正义之师,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荣的传统。作为民族的精英,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血与火的熔炉中,不仅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军事理论,而且铸就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钢筋铁骨,培育了中国军队治国安邦的文韬武略,养成了不畏牺牲的浩然正气。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的历史地位要靠民族的殊死奋斗来赢得。伴随着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运动,面对当今世界变幻的风云,我们坚信中国军队将如先烈和先辈们一样用热血和忠诚铸就民族复兴、国家完全统一的新篇章。 在这和平的阳光下,我们不忘过去。 谨以《雄风烈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四军征战纪实》献给在六十四军征战中牺牲的先烈和幸存的先辈们。 六十四军的光辉业绩将与我们伟大的军队永远同存! 在六十四军征战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将与日月同辉! 后记 1997年6月,应六十四军的邀请,35位曾在这支部队工作过的老首长从北京、广州、武汉、济南、石家庄、沈阳、长春等地会聚在大连黑石礁招待所,在以曾思玉老首长为编委会主任的主持下,开始了重修六十四军军史会审工作。6月28日在会审结束会上,军政委宣布《第六十四军征战纪实》一书由我们来完成。此任务一下,着实让我们诚惶诚恐。著书立说对我们来说,实在难当此重任。但责任感和使命感鼓起了我们的信心和勇气,我们决心用这枝笨拙的笔,去谱写六十四军光辉而又悲壮的历史,讴歌那些为中华民族解放而壮烈牺牲和尚存的先辈们、战友们。 带着军领导和各位老首长的嘱托,为了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六十四军的光荣历史和征战纪实,从那年8月起我们就着手搜集、查阅有关史料。重点查阅了六十四军历次编写的战史资料,如《百色劲旅》、《抗日战争史》、《解放战争战斗史记》、《战斗在朝鲜》、《血铸丰碑》,以及《名将曾思玉》和马瑛著的《征途》等老首长回忆录。书稿出来后就送给了曾思玉老首长。九十岁高龄的曾老,对书稿进行逐章逐段的修改和批复。同时,书稿还送给了在六十四军工作过的老首长张怀瑞、马瑛、杨迪、王清涛等进行审查,他们提出了许多宝贵而中肯的意见。 军事科学院华国富研究员对书稿进行了认真的审读,并提出中肯的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知道,这本书,仅几十万字,绝对不足以描绘六十四军悲壮而辉煌的征程,但我们已尽了最大的努力。 由于本书篇幅有限,加之第六十四军历史悠长,有关人物、事件诸多,只能加以删选,难免有遗漏之处,诚请老首长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