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西游记》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臻于第一流的伟大作品。它也是明代长篇小说的重要流派之一神魔小说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翘楚、浪漫文学的代表,作者以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建构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并塑造出以孙悟空、猪八戒为代表的一批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文学形象,数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本书为名家导读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游记名(原著足本)/家导读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
分类 |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小学语文 |
作者 | 吴承恩 |
出版社 | 未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西游记》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臻于第一流的伟大作品。它也是明代长篇小说的重要流派之一神魔小说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翘楚、浪漫文学的代表,作者以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建构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并塑造出以孙悟空、猪八戒为代表的一批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文学形象,数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本书为名家导读版。 内容推荐 《名家导读·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是以教育部“新课标”推荐的书目为依据,切实为广大中小学生量身打造的一套好书。其参编者,多是作家或特级教师,这是本丛书品质的保证。毋庸置疑,经过他们的悉心指导,阅读会轻松许多,深入许多。本书为丛书之一。 目录 第 一 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 二 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第 三 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第 四 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第 五 回 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第 六 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第 七 回 八封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 八 回 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 第 九 回 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第 十 回 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 第十一回 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瑀萧正空门 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相化金蝉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十六回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第十八回 观音院唐僧脱难 高老庄大圣除魔 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第二十回 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 第二十一回 护法设庄留大圣 须弥灵吉定风魔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 第二十四回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 第二十五回 镇元仙赶捉取经僧 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第二十六回 孙悟空三岛求方 观世音甘泉活树 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群妖聚义 黑松林三藏逢魔 第二十九回 脱难江流来国土 承恩八戒转山林 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 第三十一回 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 第三十二回 平顶山功曹传信 莲花洞木母逢灾 第三十三回 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 第三十四回 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圣腾挪骗宝贝 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获宝伏邪魔 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旁门见月明 第三十七回 鬼王夜谒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婴儿 第三十八回 婴儿问母知邪正 金木参玄见假真 第三十九回 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间生 第四十回 婴儿戏化禅心乱 猿马刀圭木母空 第四十一回 心猿遭火败 木母被魔擒 第四十二回 大圣殷勤拜南海 观音慈善缚红孩 第四十三回 黑河妖孽擒僧去 西洋龙子捉鼍回 第四十四回 法身元运逢车力 心正妖邪度脊关 第四十五回 三清观大圣留名 车迟国猴王显法 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强欺正法 心猿显圣灭诸邪 第四十七回 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 第四十八回 魔弄寒风飘大雪 僧思拜佛履层冰 第四十九回 三藏有灾沉水宅 观音救难现鱼篮 第五十回 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 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计 水火无功难炼魔 第五十二回 悟空大闹金(山兜)洞 如来暗示主人公 第五十三回 禅主吞餐怀鬼孕 黄婆运水解邪胎 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来逢女国 心猿定计脱烟花 第五十五回 色邪淫戏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坏身 第五十六回 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 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 第五十八回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 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第六十回 牛魔王罢战赴华筵 孙行者二调芭蕉扇 第六十一回 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第六十二回 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 第六十三回 二僧荡怪闹龙宫 群圣除邪获宝贝 第六十四回 荆棘岭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谈诗 第六十五回 妖邪假设小雷音 四众皆遭大厄难 第六十六回 诸神遭毒手 弥勒缚妖魔 第六十七回 拯救驼罗禅性稳 脱离秽污道心清 第六十八回 朱紫国唐僧论前世 孙行者施为三折肱 第六十九回 心主夜间修药物 君王筵上论妖邪 第七十回 妖魔宝放烟沙火 悟空计盗紫金铃 第七十一回 行者假名降怪犼 观音现相伏妖王 第七十二回 盘丝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 第七十三回 情因旧恨生灾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 第七十四回 长庚传报魔头狠 行者施为变化能 第七十五回 心猿钻透阴阳窍 魔王还归大道真 第七十六回 心神居舍魔归性 木母同降怪体真 第七十七回 群魔欺本性 一体拜真如 第七十八回 比丘怜子遣阴神 金殿识魔谈道德 第七十九回 寻洞擒妖逢老寿 当朝正主救婴儿 第八十回 姹女育阳求配偶 心猿护主识妖邪 第八十一回 镇海寺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众寻师 第八十二回 姹女求阳 元神护道 第八十三回 心猿识得丹头 姹女还归本性 第八十四回 难灭伽持圆大觉 法王成正体天然 第八十五回 心猿妒木母 魔主计吞禅 第八十六回 木母助威征怪物 金公施法灭妖邪 第八十七回 凤仙郡冒天致旱 孙大圣劝善施霖 第八十八回 禅到玉华施法会 心猿木母授门人 第八十九回 黄狮精虚设钉钯宴 金木土计闹豹头山 第九十回 师狮授受同归一 盗道缠禅静九灵 第九十一回 金平府元夜观灯 玄英洞唐僧供状 第九十二回 三僧大战青龙山 四星挟捉犀牛怪 第九十三回 给孤园问古谈因 天竺国朝王遇偶 第九十四回 四僧宴乐御花园 一怪空怀情欲喜 第九十五回 假合形骸擒玉兔 真阴归正会灵元 第九十六回 寇员外喜待高僧 唐长老不贪富贵 第九十七回 金酬外护遭魔毒 圣显幽魂救本原 第九十八回 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 第九十九回 九九数完魔灭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 第一百回 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 导读 试读章节 忽一日,祖师与众门人在三星洞前戏玩晚景。祖师道:“悟空,事成了未曾?”悟空道:“多蒙师父海恩,弟子功果完备,已能霞举飞升也。”祖师道:“你试飞举我看。”悟空弄本事,将身一耸,打了个连扯跟头,跳离地有五六丈,踏云霞去勾有顿饭之时,返复不上三里远近,落在面前,杈手道:“师父,这就是飞举腾云了。”祖师笑道:“这个算不得腾云,只算得爬云而已。自古道:‘神仙朝游北海暮苍梧。’似你这半日,去不上三里,即爬云也还算不得哩!”悟空道:“怎么为‘朝游北海暮苍梧’?”祖师道:“凡腾云之辈,早辰起自北海,游过东海、西海、南海,复转苍梧,苍梧者,却是北海零陵之语话也。将四海之外,一日都游遍,方算得腾云。”悟空道:“这个却难!;却难!”祖师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悟空闻得此言,叩头礼拜,启道:“师父,为人须为彻,索性舍个大慈悲,将此腾云之法,一发传与我吧,决不敢忘恩。”祖师道:“凡诸仙腾云,皆跌足而起,你却不是这般。我才见你去,连扯方才跳上。我今只就你这个势,传你个‘筋斗云’吧。”悟空又礼拜恳求,祖师却又传个口诀道:“这朵云,捻着诀,念动真言,攒紧了拳,将身一抖,跳将起来,一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路哩!”大众听说,一个个嘻嘻笑道:“悟空造化!若会这个法儿,与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不管哪里都寻了饭吃!”师徒们天昏各归洞府。这一夜,悟空即运神炼法,会了筋斗云。逐日家无拘无束,自在逍遥,此亦长生之美。 一日,春归夏至,大众都在松树下会讲多时。大众道:“悟空,你是哪世修来的缘法?前日老师父附耳低言,传与你的躲三灾变化之法。可都会么?”悟空笑道:“不瞒诸兄长说,一则是师父传授,二来也是我昼夜殷勤,那几般儿都会了。”大众道:“趁此良时,你试演演,让我等看看。”悟空闻说,抖擞精神,卖弄手段道:“众师兄,请出个题目,要我变化什么?”大众道:“就变颗松树吧。”悟空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做一颗松树。真个是: 郁郁含烟贯四时,凌云直上秀贞姿。全无一点妖猴像,尽是经霜耐雪枝。 大众见了,鼓掌呵呵大笑,都道:“好猴儿!好猴儿!”不觉地嚷闹,惊动了祖师。祖师急拽杖出门来问道:“是何人在此喧哗?”大众闻呼,慌忙检束,整衣向前。悟空也现了本相,杂在丛中道:“启上尊师,我等在此会讲,更无外姓喧哗。”祖师怒喝道:“你等大呼小叫,全不像个修行的体段!修行的人,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如何在此嚷笑?”大众道:“不敢瞒师父,适才孙悟空演变化耍子。叫他变颗松树,果然是颗松树,弟子们俱称扬喝采,故高声惊冒尊师,望乞恕罪。”祖师道:“你等起去。”叫:“悟空,过来!我问你,弄什么精神,变什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悟空叩头道:“只望师父恕罪!”祖师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吧。”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叫我往哪里去?”祖师道:“你从哪里来,便到哪里去就是了。”悟空顿然醒悟道:“我自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来的。”祖师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悟空领罪:“上告尊师,我也离家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祖师道:“哪里什么恩义?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 悟空见没奈何,只得拜辞,与众相别。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判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叫你万劫不得翻身!”悟空道:“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 悟空谢了,即抽身,捻着诀,丢个连扯,纵起筋斗云,径回东胜。哪里消一个时辰,早看见花果山水帘洞。美猴王自知快乐,暗暗地自称道: 去时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轻体亦轻。举世无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当时过海波难进,今日回来甚易行。别语叮咛还在耳,何期顷刻见东溟。 悟空按下云头,直至花果山,找路而走,忽听得鹤唳猿啼,鹤唳声冲霄汉外,猿啼悲切甚伤情。即开口叫道:“孩儿们,我来了也!”那崖下石坎边,花草中,树木里,若大若小之猴,跳出千千万万,把个美猴王围在当中,叩头叫道:“大芏,你好宽心!怎么一去许久?把我们俱闪在这里,望你诚如饥渴!近来被一妖魔在此欺虐,强要占我们水帘洞府,是我等舍死忘生,与他争斗。这些时,被那厮抢了我们家火,捉了许多子侄,叫我们昼夜无眠,看守家业。幸得大王来也!大王若再年载不来,我等连山洞尽属他人矣!”悟空闻说,心中大怒道:“是什么妖魔,辄敢无状!你且细细说来,待我寻他报仇。”众猴叩头:“告上大王,那厮自称混世魔王,住居在直北下。”悟空道:“此间到他那里,有多少路程?”众猴道:“他来时云,去时雾,或风或雨,或电或雷,我等不知有多少路。”悟空道:“既如此,你们休怕,且自顽耍,等我寻他去来!” 好猴王,将身一纵,跳起去,一路筋斗,直至北下观看,见一座高山,真是十分险峻。好山: 笔峰挺立,曲涧深沉。笔峰挺立透空霄,曲涧深沉通地户。两崖花木争奇,几处松篁斗翠。左边龙,熟熟驯驯;右边虎,平平伏伏。每见铁牛耕,常有金钱种。幽禽觇皖声,丹凤朝阳立。石磷磷,波净净,古怪跷蹊真恶狞。世上名山无数多,花开花谢蘩还众。争如此景永长存,八节四时浑不动。诚为三界坎源山,滋养五行水脏洞! 美猴王正然观看景致,只听得有人言语。径自下山寻觅,原来那陡崖之前,乃是那水脏洞。洞门外有几个小妖跳舞,见了悟空就走。悟空道:“休走!借你口中言,传我心内事。我乃正南方花果山水帘洞洞主。你家什么混世鸟魔,屡次欺我儿孙,我特寻来,要与他见个上下!” P12-14 序言 一 《西游记》是以唐代僧人陈玄奘取经故事为线索,以孙悟空大闹天宫后皈依神怫,与师弟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师父唐僧赴西天取经为主要故事内容的长篇神话小说。 《西游记》里描绘了神奇而广阔的领域:天上、人世间、地下、水下无所不至,那充满大险、大惊、大奇、大异的人妖神魔的斗争拼搏与诡谲变化,既然闹非凡、又理趣迭出,使读进在获得审美愉悦之后,产生某种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并且增长了见识。倘若,我们把阅读视角暂时离移开那令人忍俊不禁,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取经故事,从较深层次上做些思考,特别是通过对孙悟空的喜悲人生际遇的思索,不难看出:人们要取得一生事业的成就,获得完整的人生之旅,就得勇往直前、吃苦耐劳,排除万难、付出代价,历经“追求”、“挫折”、“成功”三部曲。小说中写到的四十一个取经小故事中,所涵纳的九九八十一难,正是人生创业建树与苦难历程的双重形象反映;同时也揭示出:举凡人生事业的成功,均需多种因素的集合与融入,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或称射阳居士)。他是淮安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他生存在明代正德与万历年间,即1504——1582年。 吴承恩自幼好学上进,读正史外,野史稗言、神话传奇,也着意搜觅。他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泥涂困穷”,屡遭挫折。到了隆庆元年(1567)方出任浙江长兴县丞,分管“粮马、巡捕”职事。后归居故里,贫老而终。 吴承恩在中晚年时,依据个人的生活经历见闻及对人生的感悟,在借鉴前人有关“取经”题材的各类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又充分汲取民间文学的素养,妙笔生花地创作了雅俗共赏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此外,他还有过别的作品刊印流播。 迄今为止,在百回本的《西游记》的版本系统中,明代金陵(南京)世德堂所刊行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简称“世本”)是最早的一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读到的《西游记》,就是以“世本”为底本,参校他本整理而成的,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不过,近年来,各地也相继出版了多种《西游记》的新校注本。 《西游记》成书期间,正是明代社会吏治腐败之时。经济不振,自然灾害不断发生,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明世宗嘉靖皇帝厚熄,崇道灭佛、不理国事,到处觅仙求药,企求羽化升天。皇帝的昏聩无能,官员与地方恶势力的勾结,施暴于乡里,所有这封建社会的黑暗、芸芸众生的痛苦,在《西游记》中,均有直接的或曲折的表现。所以,时至今日,《西游记》仍有它一定的社会认识价值。 二 从《西游记》的故事情节结构上看,小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小说的一回到七回。写孙悟空出世以及大闹天宫、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第二部分,是小说的八回到十二回。写唐僧出世及他早年历经的苦难(即前四难),写取经的由来。第三部分,是小说的十三回到一00回,写取经活动,写唐僧一行经历七十七难,取得真经、“五圣成真”。 在上述三个部分中,第一部分孙悟空大闹天宫,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故事内容,但却是小说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凤头”。孙悟空是只人格化的神猴,他出世不凡,出世后就追求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如渡海求艺(一回);他学成归山,仍然追求“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约束”(一回)的独立人格,闹海、闹阴司地府、闹天。闹海,向龙王索宝,得到了具有神异功能的如意金箍棒;闹阴司地府,抡棒打人森罗殿,就手一抹,一笔勾销了被登记在生死簿上的“九幽十类”的各自名号;闹天,他三闹天宫,居然对玉帝提出“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追求个性自由、追求个人才干的充分施展、追求人生价值的充分体现,这便是孙悟空性格的基本特征。小说中孙悟空与神仙魔鬼的比试较量,有声有色的动态竞技斗争场面描绘,在一定程度上曲折地表现了封建社会中,人民群众的反抗意愿。即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怕、鬼不怕,敢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主宰天地人及万物的玉皇大帝。另外,孙悟空大闹天宫的事件,客观上为唐僧西天取经,培养和造就了保护神。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取经活动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因为,西天路上的妖魔,没有不知晓齐天大圣的,稍闻其名便心生怯怕之心。同时,因为悟空曾大闹天宫,各处神佛道仙,都知晓他,悟空与师父有难,他们或救助、或指点、或放行,使西天取经得以顺利进行。 第二部分,取经缘起。唐僧因受唐王(李世民)委托“超度冤魂”,受佛祖如来邀请“劝人为善”而去西天灵山取经。这一部分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故事内容,但从小说结构上看,却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因为,没有唐僧取经的缘起,也就没有孙悟空的复出,也就没有孙悟空在西天路上的接连除害的实绩,孙悟空的战斗英雄史,也就成了断尾巴蜻蜓;西天路上的妖魔罪恶史,也就难以形象的展现。所以,取经缘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于小说结构而言,决不可缺少。 第三部分,西天取经。唐僧取经,史有其人其事。不过,史实并非像小说所写的那样:唐僧与唐太宗系结拜弟兄,唐王为他送行时,弹土入酒,以及又有神通广大的徒弟护送洧那么多的妖魔要吃他,也不是往返十四年,行程十万八千里路等等。历史上的唐僧曾犯法,私自出境求佛,历经十七年,行程五万里归来。可见,《西游记》中的唐僧取经,已元离历史史实。不过,历史上的唐僧取经活动,它那带传奇性的史实内容,它那鲜明的宗教文化色彩,为小说中的取经活动的再度创作,提供了浪漫思想的启迪和原始材料。也更为这场域外探险活动,开辟了宽广深邃的环境背景。 唐僧等人西天之行,目的在于求取佛经三藏。此事,显然有着宗教色彩,旨在弘扬佛法而已'但这只是取经活动的表象意义。取经活动的最为本质的内容,却应该看作是中华民族追求理想信念的一次伟大的境内外的集体涉险壮举,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英分子所具有的坚强心志与诸多技能。西天路上,无论是来自山林洞穴、河流水潭的妖魔,还是来自于天上、地下的精灵,它们设置陷阱加害唐僧,无一得逞。有的还是受神佛派遣下界,变着法儿来“考察”唐僧的,但统统以失败告终。总之,妖魔精灵,大多败于孙悟空和他师弟的手下。所以,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一行,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征服超自然力量的化身,成为_正义力量的化身,从而集中与形象地展示了人类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的无比智慧和拼搏精神。 唐僧一行西去,历经了哈吣国、乌斯藏国、宝象国、乌鸡国、车迟国、西梁女国、祭赛国、朱紫国、比丘国、灭法国、舍卫国、天竺国,到达灵山雷音寺。他们一路所见到的国王们,有昏聩无能之辈,只知求仙升天;也有暴戾恣睢武夫,只晓倒行逆施;也有甘为人妻的女王。小说作者,写孙悟空对他(她)们给予了调侃戏谑,甚至类似于恶作剧了。如让乌鸡国国王做挑夫;朱紫国国王所服的“圣药”,却是用马尿调制的锅黑泥;灭法国国王一夜之间头发脱尽,成了和尚头。孙悟空对帝王们的不恭敬,联系到他对玉帝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对神权、君权的蔑视,是一以贯之的。同时,也说明小说作者对封建社会的统治者的品格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 《西游记》对道教持批判态度。小说中写到的坏人坏事,多与道士及其所为有关连。小说对道教人物,讥讽嘲弄,使他们出尽了洋相。最为大胆的是把“三圣”像,扔入粪池中。此外,还隐约提出了“道不如佛”的观点。如五庄道观的人参果树,是被观音救活的。(二十六回)小说中的抑道,与明代中叶朱厚熄崇道,形成了鲜明反差,吴承恩的创作用心,自是不言而喻了。 《西游记》对佛教崇尚,这与小说的取经主题有关。但是,对佛神也不乏微辞。如孙悟空对观音调侃说“该她一世无夫”(三十五回),充满了幽默风趣;孙悟空还曾说过:“这都是我佛如来坐在那极乐之境,没得事干,弄了那三藏之经!若果有劝善,理当送上东土,却不是个万古流传?只是舍不得送去,却教我等来取。怎知道苦历千山,今朝到此丧命!”(七十七回)这段话指出佛祖心存奸滑,由他送经易如平常之事,却要凡人来取,受尽苦难,而他却在乐境享福。又如,孙悟空戏称如来佛是妖精的外甥(同前)。这些都是对佛祖的调侃之语,谐趣横溢。 《西游记》宣扬的佛释道“三教合一”的观点,也值得注意。“三教合一”,这是中国古代宗教发展史上的新变化。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华民族文化对任何外来的有益文化,从不排斥拒纳,而是为我所用。 三 唐僧是《西游记》取经活动中的一号人物。唐僧对取经事业是心诚志坚的,他不受外界色欲所惑,也不为外财所诱,时常怀有济世度人之心,并能以身作则,守法护法。但他又时时是非不分。例如,他竭力阻止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并把他赶走,冒冒失失误入波月洞,为黄袍怪擒获。他软弱、无能、迂腐,一旦被妖精擒拿,就哭哭啼啼,经常是未被擒拿,就吓得跌下马来。又如,他不识人参果,引致孙悟空毁坏仙树。他十分轻信,见佛就拜,使妖精有机可乘。此外,他有时还显得自私,孙悟空杀六贼,他大加斥责,“此事若告到官”,做为师父,“怎能脱身”?又如,孙悟空打死—伙强盗。他却对死鬼说:“你到森罗殿下讼词”,“他姓孙,我姓陈”,“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 简而言之,动不动就念“紧箍儿咒”的唐僧,实在是不讨人喜欢的。尽管如此,作为一个性格复杂的艺术形象,他自有光彩的一面。 唐僧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他们有着奇特的形貌、奇特的武器、奇特的武艺、奇特的变化及奇特的身世和生命力。在西天路上斗妖降魔,护师前进,终于到达了灵山。如来佛授称,唐僧被授旃檀功德佛,三徒弟依次被授为斗战胜佛、净坛使者、金身罗汉。取经中的白马,也被授为八部天龙,这一取经队伍可谓功成正果。 孙悟空机智、乐观、幽默、诙谐,而且勇敢果断,具有向一切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敢于向取经队伍内部的某些缺点和不良行为作斗争。他虽是西天路上的斗战胜佛,但也有失败时。不过,他善于并且能够转败为胜。碰到对手强硬,他不硬攻,而是向山神、土地神、天神、水神等等调查,询问对手的出身、来历,然后寻求神佛帮助,降妖伏魔。此外,孙悟空还另有更绝的招数,那就是有针对性的打入敌人内容、打入对手肚皮内作战。可见,斗战胜佛,对于孙悟空来说,是名实相符的。 猪八戒是有缺点的战将,更是位喜剧角色。他性格滑稽、语言幽默;天真憨厚、心直口快,他不隐瞒自己的缺点和观点。取经路上,一遇到困难,就嚷嚷要回高老庄去做女婿。这一方面说明了他的不彻底性的弱点,但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他热爱生活,热爱实实在在的充满情爱的人世间生活。这是他追求人性与个性解放,谴求脱离佛教礼义束缚的表现,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他具有劳动者本色。西天路上,专司挑担,在乌鸡国驮尸、荆棘岭、稀柿同开道出了大力。平时,他有些呆头呆脑,关键时刻却粗中有细,如智激美猴王,在真假孙悟空,打得难分难辨时,他提醒师父念那紧箍咒儿。他虽与悟空有矛盾,但他公开“捉弄”对方,是阳光下的阴谋。他还有着非常丰富的水中、水下生活经验,这一点,孙悟空自愧不如。他的色欲心重了些,为此出了洋相、吃了苦头。猪八戒的这段风流史,使人忍俊不禁,可笑又可爱。他还有贪吃、贪睡、贪财、说谎话之类的缺点,而且不恪守佛门“八戒”规定。小说作者用游戏笔墨,对这个人物做了调侃和戏谑。 沙和尚与他的两位师兄一样,吃苦耐劳、勇敢善战,在西天路上降妖伏魔的许多战斗中,出了力、立了功。他同样也是位性格丰满的艺术形象。 四 《西游记》有着独特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小说作者用游戏笔墨、幻想色彩,把西天路上的诸多妖魔,描摹刻画得形象生动和性格各异。其中,有的法术非凡,竟然没收了孙悟空的金箍棒;有的本领平平、不堪一击。更有趣者,十二生肖,除去马外,均有描写:鼠怪、牛怪、虎怪、兔怪、龙怪、蛇怪、羊怪、猴怪、鸡怪、狗怪、猪怪等。以动、植物为原型的妖魔系统,还有鹿怪、蜘蛛怪、蜈蚣怪、狮怪、象怪、鹏怪和松树怪、杏树怪等等,这些妖魔的纷纷出现,使《西游记》的战斗场面,更为诡谲多变和绚丽奇特,从而也为《西游记》神话世界增辉不少。 小说作者在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心理描写方面,也很见长。特别是关于“丑”的认识与评价,更富有审美价值。丑人要否悦纳自我?唐僧一行对此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如,“丑自丑,甚是有用”(十六回)、“老孙丑自丑,却有些本事”(十八回)、“我们丑自丑,却都有用”(二十回)。乃至“貌丑、心良”(八十八回)、“丑则虽丑,倒颇有些法力”(九十一回)、“丑自丑,还有些风味”(九十三回),这些认识,具有美学价值。 《西游记》的语言,极富个性化。如孙悟空对百花羞公主说:“你原来没眼色,认不得人。……咱老孙小自小,筋骨结实。”(三十一回)又如,孙悟空所述“药引”:“半空飞的老鸦屁,紧水负的鲤鱼尿,王母娘娘搽脂粉,……”‘(六十九回)又如,猪八戒说:“你看娘说的话,哪个没有三房四妾?就再多几个,你女婿也笑纳了。”(二十三回)这些话儿,既幽默滑稽、诙谐有趣,又展现了小说人物的各自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 此外,作品中的民间俗语俚言以及诗词骈文,也使作品别开生面、妙趣颇生。 五 《西游记》中的糟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宗教文化的负面价值在小说中的显现。如,封建迷信、长生不老、成仙成佛,以及死而复生、佛法无边的思想,在书中均有表现和流露。这在阅读时,需要特别注意鉴别和剔除。 田 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