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筮之法流行了几千年,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为之产生兴趣。在诸多人为发明的“筮法”当中,要数“京房易筮法”最为“源远流长”,其鼻祖就是西汉时的易学博士京房(公元前77~前37年)。
对于任何文化现象,无论要发表什么样的意见,其首要任务就是先要“入于其内”,然后再“出于其外”。只有做到了“入于其内而出于其外”,方能有发言权。如果您要了解西汉京房易学术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分析其在人文领域中的影响,阅读本书将会开卷有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京氏易源流/名师说易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郭彧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卜筮之法流行了几千年,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为之产生兴趣。在诸多人为发明的“筮法”当中,要数“京房易筮法”最为“源远流长”,其鼻祖就是西汉时的易学博士京房(公元前77~前37年)。 对于任何文化现象,无论要发表什么样的意见,其首要任务就是先要“入于其内”,然后再“出于其外”。只有做到了“入于其内而出于其外”,方能有发言权。如果您要了解西汉京房易学术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分析其在人文领域中的影响,阅读本书将会开卷有益。 内容推荐 在诸多人为发明的“筮法”当中,要数“京房易筮法”最为“源远流长”,其鼻祖就是西汉时的易学博士京房(公元前77~前37年)。 京房在董促舒尊儒术的氛围下探讨了易学与社会、自然界的多方面的联系,他企图建立起易学宇宙模式,天人模式,企图建立起宇宙或天地间一切事物相互关联的模式,并企图从其可能建立的模式中解释和预测一些事件的发生和趋向。本书通过对京房现存于世的资料的探讨,建构出京房学术的系统,阐明了京氏易学及其对后世的学术影响。 如果您要了解西汉京房易学术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分析其在人文领域中的影响,阅读本书将会开卷有益。 目录 第一章 京房的生平事迹及其著作 第二章 京氏易传卷上 第三章 京氏易传卷中 第四章 京氏易传卷下 记《京房易传后》 第五章 《京氏易传》的分类解析 一 八宫卦 二 起月与建候 三 积算法 四 纳干支说 五 卦气说 六 世应与飞伏说 七 六亲说 八 五行生克说 九 互体说 十 占星说 十一 象之数说 第六章 京房易筮法的发展演变 一 《火珠林》的主要内容 二 火珠林法 三 火珠林(题麻衣道者著) 第七章历代对京房易学与术数的阐述与评价 一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 二 李鼎祚《周易集解》 三 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 四 宋张浚《紫岩易传》 五 宋朱震《汉上易传》 六 南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 七 《朱子语类》(卷六十六) 八 《文公易说》 九 南宋林至《易裨传》 一○ 宋俞琰撰《周易参同契发挥》 一一 俞琰《读易举要》 一二 南宋朱元升《三易备遗》 一三 南宋丁易东《周易象义》 一四 元雷思齐《易筮通变》 一五 元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 一六 明刘伯温《黄金策千金赋》 一七 明胡广等奉敕撰《周易大全》 一八 明倪元璐《儿易外仪》 一九 明董守谕《卦变考略》 二○ 清钱澄之《田间易学》 二一 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 二二 清王宏撰《周易筮述》 二三 毛奇龄《易小帖》 二四 清胡渭《易图明辨》 二五 清惠栋《易汉学》 二六 惠栋《易例》 二七 江永《河洛精蕴》 二八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 二九 尚秉和《纳甲考》 第八章 历代学者编辑京房易遗文汇总 一 清人辑京房易学遗文简介 二 京房易学事迹及遗文汇总 第九章 纳甲筮法的应用及其批判 第十章 尚秉和先生《周易古筮考》纳甲筮法十二例 一 晋郭璞避难筮所诣 二 晋郭璞筮景绪病食兔必瘥 三 晋郭璞为仍叔宝筮伤寒疾 四 北齐颜恶头为人筮父死 五 晋郭璞为王导筮国事安危 六 晋郭璞避乱筮诣阳泉 七 晋郭璞为顾球筮姊病 八 五代刘龚筮国祚长短 九 晋郭璞为殷祐筮怪兽 十 晋郭璞为桓茂伦筮嫂病食兔必愈 十一 梁武帝筮同泰寺灾 十二 梁武帝与闯公射鼠 附录一 有关京房易术的图表 附录二 《五行记》 自序 五行记卷一 第一 释名 第二 辨体性 第三 论数 五行记卷二 第四 论相生 第五 论配支干 第六 论相杂 第七 论德 第八 论合 第九 论扶抑 第十 论相克 第十一 论刑 第十二 论害 第十三 论冲破 五行论卷三 第十四 论杂配 五行论卷四 第十五 论律吕 第十六 论七政 第十七 论八卦八风 第十八 论情性 第十九 论治政 五行记卷五 第二十 论诸神 第二十一 论五帝 第二十二 论诸官 第二十三 论诸人 第二十四 论禽虫 试读章节 第三章 京氏易传卷中 坤(坤上坤下) 纯阴用事,象配地,属土,柔道光也。阴凝感,与乾相纳,臣奉君也。《易》云“黄裳元吉”。六二内卦阴处中,臣道正也。与乾为飞伏。癸酉金,壬戌土。宗庙居世,三公为应。未免龙战之灾,无成有终,阴臣阳君,臣不敢为物之始,阳唱阴和,君命臣终其事也。初六起履霜,至于坚冰,阴虽柔顺,气亦坚刚,为无邪气也。建始甲午至己亥。芒种,小满。积算起己亥至戊戌,周而复始。纯土用事人积算定吉凶。五星从位起太阴,太阴水星入卦,西南方之卦,镇星入卦配坤西南。星宿从位降癸酉金。二十八宿入卦星宿降坤上六癸酉金。分气候三十六。起积为数三十六。阴中有阳,气积万象,故曰阴中阴。阴阳二气,天地相接,人事吉凶,见乎其象。六位适变,八卦分焉。六位变动,八卦显著。阴虽虚,纳于阳位称实,六五、六三之类也。升降反复,不能久处,千变万化,故称乎易。易者变也,阴极则阳来,阴消则阳长,衰则退,盛则战。《易》云“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阳属。乾配西北积阴之地,阴盛故战。乾坤并处,天地之气杂,称玄黄也。阳荡阴,坤内卦初六适变,入阳曰震,阴盛阳微,渐来之义,故称复。次降阳人地雷复卦。 复(坤上震下) 阴极则反,阳道行一作正也。《易》云“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又曰“七日来复”,七日,阳之称也。七、九称阳之数也,谓坤上六阴极阳战之地,阴虽不能胜阳,然正当盛阳,不可轻犯,六阳涉六阴反下七爻在初,故称七日,日亦阳也,六爻反复之称,注在前。《易》云“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反至初九,阳来阴复去违也。六爻盛卦之体总称也,月一阳为一卦之主。与震为飞伏。庚子水,乙未土。初九元士之世,六四诸侯见应。建始乙未至庚子。大暑,大雪。见候起坤六月至十一月,戊子为正朔,见复之兆。积算起庚子至己亥,积算起庚子至己亥,十月至十一月,年亦然,周而复始,土水见候。五星从位起岁星,岁星,木星入复卦,合水土配吉凶。张宿从位降庚子。二十八宿分张宿入复卦庚子水上。分气候二十八。积算起数二十八,定吉凶六爻。坤上震下,动而顺,是阳来荡阴,阴柔反去,刚阳复位。君子进,小人退。《易》云“休复,元吉”。阳升阴降,变六二入兑象,次并临,二阳将进内为悦。阴去阳来气渐隆,阴不敢拒阳,奉命而已。火之入地泽临卦。 临(坤上兑下) 阳长阴消,悦而顺。金土应候,刚柔分。震入兑,二阳刚,本体阴柔降入临。临者大也,阳爻健顺,阳交退散。《易》曰“君子之道”,《易》云“至于八月凶”,建丑至未也,阳长,六爻反复,吉凶之道可见矣。至于八月入遁。与兑为飞伏。丁卯木,乙巳火。九二大夫立世,六五至尊应上位。建始丙申至辛丑。立秋,大寒。七月积气至六月,吉凶随爻考汗隆,旺则隆,衰则汗。积算起辛丑至庚子,积算起金土入卦,推休咎于六爻。五星从位起荧惑,荧惑火星入卦用事。翼宿从位在丁卯。二十八宿冀宿入卦九二爻木上。分气候三十六。定阴阳之数,起于三十六积算。坤下见兑,悦泽临,阳升阴降,入三阳,乾象入坤即泰卦,临卦内象,先阳长,逼阴成乾为泰象。外坤积阴,内兑亦为阴,二阳合体,柔顺之道不可贞。吉凶以时配于六位,用于阳长之爻,成临之义。六三将变阳爻,至次降入泰卦。次入地天泰卦。 泰(坤上乾下) 乾坤二象,合为一运,天入地交泰,万物生焉。小往大来,阳长阴危,金土二气交合。《易》云“泰者,通也”,通于天地,长于品汇,阳气内进,阴气升降,升降之道成于泰象。与乾为飞伏。甲辰土,乙卯木。三公立九三为世,上六宗庙为应。候建始丁酉至壬寅。秋分,立春。积算起壬寅至辛丑,周而复始。金土位上起积算吉凶。五星从位起镇星,土星入卦。轸宿从位降甲辰。分气候二十八。积算起二十八数于甲辰位。地下有天,阳道浸长不可极,极则否成,三阳务上,坤顺而往,往而不已,否道至。存泰之义,在于六五,阴居阳位,能顺于阳,阴阳相纳,二气相感,终于泰道。外卦纯阴,阳来刚柔成于震象,阴降阳升,居乾上成大壮。次降阴升阳入雷天大壮卦。 大壮(震上乾下) 内外二象动而健,阳胜阴而为壮,内阳升降,二象俱阳曰大壮。《易》曰“羝羊触藩,赢其角”,进退难也。壮不可极,极则败。物不可极,极则反。故曰“君子用罔”、“小人用壮”。与震为飞伏。庚午火,癸丑土。九四诸侯之世,初九元士在应。建始戊戌至癸卯。寒露至春分。积算起癸卯至壬寅,土木入卦起积算。五星从位起太白,太白金星入卦。角宿从位降庚午。二十八宿入卦配角宿,入大壮庚午九四爻上。分气候三十六。积算起数庚午火定吉凶。雷在天上,健而动,阳升阴降,阳来荡阴,吉凶随爻。著于四时。九四庚午火之位,入坤为卦之本,起于子,灭于寅。阴阳进退,六位不居,周流六虚。外象震入兑,为阴悦适,爻为刚长。次降入央,阳决阴之象。入泽天央卦。 ■(兑上乾下) 刚决柔,阴道灭,五阳务下,一阴危上。将反游魂,九四悔也。泽上于天,君道行也,央五世六位周而复始为游魂,至九四成阴入坎为需。与兑为飞伏。丁酉金,癸亥水。九五立世,九二大夫为应。九五在兑象为世,泽小于天也。建始己亥至甲辰。小雪,清明。积算起甲辰至癸卯,周而复始。金木分乾兑人坤象。入坤宫起积算。五星从位起太阴,太阴水位入卦起算。亢宿从位降丁酉。二十八宿配亢宿入央卦丁酉金上起。分气候二十八。积算起官,二十八入卦,甲辰还丁酉金上定吉凶。《易》云“泽上于天”、“央,扬于王庭”。柔道消,消不可极,反于游魂。九四柔来文刚,阴道存也。阴之道不可终否。刚柔相济,日月明矣。天地定位,人事通也。凡卦阴极阳生,阳极阴生,生生之义不绝之貌,日月循环,天地交泰,阴阳相荡,六位交分,万物生焉。故曰雷动风行,山泽通气。人之运动,体斯合矣。人禀五常三焦九窍,风火递相兼济,以一位亏四体赢焉。阴阳升降,反复道也。次降入游魂水天需卦。(P22-P24) 序言 《周易·系辞传》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孔子的观点,卜筮尚占乃是“圣人之道”之一。清代四库馆臣说:“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诗》寓于风谣,《礼》寓于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卜筮者崇尚变占,就是本着《易》寓教化于筮占的手段“推天道以明人事”,用“天道”去解决人们于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疑惑。“龟卜”与“筮占”不同,龟卜是根据钻灼龟甲而形成的纹兆断定吉凶,有象而无数;筮占则是“极数知来之谓占”,是一象与数结合的机制。显然,二者所表现出的“神秘意义”也各自不同。“筮”字从竹从巫,“巫”则是人与神祗联系的媒介。大干世界芸芸众生,身为万物之灵而有心灵思考的人类,于生活中免不了会有各种疑惑。当具体的个人有了疑惑之后,在谋于亲戚、朋友等手段不能解除疑惑的情况下,依靠“天意”的随机抉择,似乎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何谓“天意”?哪里有“天”?我们都说“神六上天”,其实是“神六”在太空遨游。所谓“天上”、“地下”都是太空。人们站在地球上说“天上的月亮”,而站在月球上那就会说“天上的地球”。因此,所谓“天意”(天道)的本质,其实就是本于自然,遵从自然给出的随机答案,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谓的“听天由命”。这正如一场足球赛开场时要由裁判员扔一枚金属钱币来决定哪一方先发球、哪一方攻向何方一样,这种由“天意”给定的结果,参赛双方都会认为是绝对公平的。倘若由裁判员来决定由哪一方先发球和各自进攻的方向,那或许就会因球赛的结果而引发争议。人们的疑惑是一种心理现象,有时候依靠“理智”并不能完全解除。在“人谋”不能解除疑惑的情况下,“神谋”、“鬼谋”就派上了用场。人们的这种心理,是不能简单地以“迷信”批评之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关键是当事人以何种心理对待“天意”所给出的答案。例如,《春秋左传·昭公十三年》:初,(楚)灵王卜,曰:“余尚得天下。”不吉,投龟,诟天而呼曰:“是区区者而不余畀,余必自取之。”《春秋左传·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邾子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东汉王充《论衡·卜筮篇》:“周武王伐纣,卜筮之逆,占曰大凶。太公推蓍蹈龟而曰,枯骨死草何知而凶!”以上三例,楚灵王骂“天”;邾子为利民而不计己利;姜太公“推蓍蹈龟”,都是因为卜筮的结果违背了“人意”。在“人意”十分坚定没有疑惑的情况下,卜筮就是可有可无的事了。“天意”的结果符合于“人意”就是“有用”,否则就是“无用”。《尚书‘洪范》说:“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这里把人意与“天意”的关系摆布得颇有道理。五从、三从与二逆皆吉,二从与三逆家居静养为吉,外出动作为凶。凡属“吉”者,皆是人意加上“天意”,并没有只凭“天意”而断为“吉”者。荀子说“善为易者不占”,这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境界,“圣人以此洗心”而“百姓日用而不知”才是普遍的现象。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既“敬”且“远”,而不是“敬近”或“不敬”,应该说这种行为是中和明智的表现。 崇尚卜筮乃人情,是一种人文现象。卜筮用以决疑,不疑就不用卜筮。古人解释《尚书·洪范》所说“明用稽疑”:“稽疑日明,所以辨惑也;次七曰明用稽疑,以人而听于天也”;“欲释己之疑惑,不可明,用其卜筮以考之”;“次七曰明用稽疑,传明用卜筮考疑之事”;“次七曰明用稽疑,稽,考也。圣人有疑事必用考疑之物决而明之,即下文谓择建立卜筮之人,而命之曰雨曰霁曰蒙曰驿之类是也。然卜筮以决疑惑定犹豫,无出于此,故圣人凡举一事一政若有疑于心者,必用卜筮以决之,故卜筮得为决疑之物。然则圣人果有疑乎?曰无也。既无其疑,何用其卜哉?夫圣人至聪明也,至周尽也,故易日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中庸》亦曰从容中道,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然则又何疑乎哉?犹谓之考疑者,何也?即见圣人不专任其断,而思与天下同之也。故下文谓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卿士从,庶民从,龟从,筮从,是之谓大同,然后见圣人无过举。故上文能又用三德以适变此,然后明于考稽,而与众定之,故曰次七曰明用稽疑”;“稽疑必谓之明用者,卜筮所以稽考而明己之疑惑也。故欲明己之疑也,不可不用稽疑也”;“人不能无疑,有疑焉必询之于人,稽之于卜筮,欲稽疑须是吾之此心昭然至明,然后能断然无疑,故曰明用稽疑”;“事有是非未分,邪正未判,几微之间有大祸福、大荣辱、大利害存乎其中者,安得无疑也!谋之人不足以决吾疑,则谋之鬼神其可已乎稽疑,而卜筮谋之鬼神也。鬼神之隐,谁得而知,此稽疑用处所以在乎明也。胡为而明?惟敬则明。张氏曰天下之事纷纷扰扰,是是非非在我者不能无疑,疑则如之何,稽之而已。是故明则稽于人,以尽其智,幽则稽于鬼神,以尽其神。然则稽之不可不明,不明则终于疑矣”等等。这些说法,足见稽疑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心理行为,即便是圣人也不能免除心中的疑惑。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也就是说在这之前是心中“有惑”的。 卜筮之法流行了几千年,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为之产生兴趣。《周易·系辞》说:“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百姓日用而不知”、“民咸用之谓之神”、“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人们于生活中,不会事事都具有自信,一旦有了疑惑而不能依靠“人谋”得到答案,“参吾之得失于天”也是求得答案的一条途径。《周易·系辞》说:“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动而有悔的事常常发生,君子为着慎重从事,“观变玩占”也是人之常情。一个“玩”字,寓意深刻。如何“玩占”,终极目的为何,则是君子“玩占”的关键问题。 对占筮文化要进行研究。《易·贲·彖》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人文就是观察人情。要讲人情就不可能消灭“卜筮”。“疑惑”就是人情,而明用“卜筮”以决疑又是人文中之事。 卜筮的机制是一个从简至繁的过程。卜用龟甲,筮用蓍草。用玟、竹签、铜钱乃至发展到用掌上电脑,虽然其用具代有不同,但是其机制本同。把解除心中疑惑的决定权交给“自然”,听从随机的结果,也不失为一种解除疑惑的方法。筮的心理作用是基于人们“冀福畏祸,今古同情”的普遍存在。“众志所趋,虽圣人有所弗能禁”,既然如此,对待卜筮的态度,清代四库馆臣说得或许有一定的道理:“其可通者存其理,其不可通者,姑存其说可也。” 在诸多人为发明的“筮法”当中,要数“京房易筮法”最为“源远流长”,其鼻祖就是西汉时的易学博士京房(公元前77~前37年)。对于任何文化现象,无论要发表什么样的意见,其首要任务就是先要“入于其内”,然后再“出于其外”。只有做到了“入于其内而出于其外”,方能有发言权。如果您要了解西汉京房易学术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分析其在人文领域中的影响,阅读本书将会开卷有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