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空中大舞台(广东飘色)/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王维娜
出版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广东飘色艺术,主要是以色柜为展示舞台,以人物造型为表现形式,以故事传说为主要内容,通过站在色梗上的扮演者托起一个或两个凌空而起的扮演者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一个色柜为一个表演的色板,也就是飘色的图谱。

本书详细介绍了广东飘色的特征、组成、存在形式、分布区域、价值和功能,对其生存现状作了客观的阐述,并分析了广东飘色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同时指出,抢救和保护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内容推荐

广东飘色是岭南民间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它融汇了戏剧、绘画、杂技、造型等多种艺术形式,利用力学原理,巧妙地将人物固定在展台上进行巡游表演,具有极其丰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本书详细介绍了广东飘色的特征、组成、存在形式、分布区域、价值和功能,对其生存现状作了客观的阐述,并分析了广东飘色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同时指出,抢救和保护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飘色艺术概述

 第一节 广东飘色的特征、组成与存在形式

 第二节 广东飘色生存的人文自然历史环境

第二章 广东飘色的分布区域

 第一节 番禺区

 第二节 昊川市

 第三节 中山市

 第四节 珠海市

 第五节 信宜市

 第六节 云浮市

第三章 广东各地飘色存在状况报告

 第一节 番禺——传统色艺发新枝

 第二节 吴川——后来居上有殊荣

 第三节 中山——崖口飘出一枝秀

 第四节 珠海——斗门水乡色艺巧

 第五节 信宜——山乡飘色露峥嵘

 第六节 云浮——南江飘色更古朴

第四章 广东飘色艺术、价值与功能评估

 第一节 广东飘色艺术赏析

 第二节 广东飘色的价值评估

第五章 广东飘色艺术目前存在问题透视

 第一节 技艺传承濒临断层

 第二节 资金匮乏扼住瓶颈

 第三节 官一传力度决定影响

 第四节 艺术创新有待加强

第六章 各界人士对飘色艺术的评述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历史沿革

番禺区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位于穗港澳“小三角”的中心位置,北与广州市海珠区相接,东临狮子洋与东莞相望,西与南海、顺德、中山三市(区)相邻,南濒珠江口,距香港38海里,距澳门42海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目前,全区户籍人口102.87万人,另有海外华侨及港、澳、台同胞约40万人。全区总面积1314.25平方公里,划为16个镇、5个街道、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有305个行政村。

番禺是岭南首屈一指的古县,建县距今二千二百多年。史书有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岭南设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番禺是南海郡的首县,并为郡治所在地,番禺建县由此始。作为厂州前身的番禺城在二千年前的西汉时,已是南方滨海的一大“都会”,《史记·货殖列传》所列“都会”者九:邯郸、燕、临淄、阳、吴、陶、寿春、宛、番禺,加京师为十。1921年广州正式建市,番禺县署于1933年迁至新造,1945年迁至市桥。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番禺县设立番禺市。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番禺撤市改为广州市番禺区,区府设于市桥镇。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南海郡治就在番禺)。”《正义》注:“岭南之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故称陆梁。…‘陆梁”之名,专指岭南。“番禺”之名,战国时已有。《水经注·浪水篇》:“浪水东别经番禺,《山海经》谓之贲禺者也。”《山海经》载“桂林八树在贲禺东”,郭璞注:“今番禺。”而番禺地名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三:一是“二山说”。《后汉书·地理志》、唐《元和郡县志》及《初学记》等,均认为县治有番山和禺山,因以得名。二是“一山说”,即番山之隅说。郦道元《水经注》载:“今入城东南偏,有水坑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禺,谓番山之禺也。”禺,即隅,指附近的地方。三是“蛮夷之地”说。1953年,在广州西村石头岗一号西汉前期墓中出土有烙印“蕃禺”二字的漆盒。考古学家认为,秦至汉初,番禺的“番”,写作“蓄”,与“藩”通,即番蛮、蛮夷之意。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越,将南越地重新划为9郡,番禺仍为南海郡治。其后,汉朝廷为了监督各郡官吏,设了13个常驻监察机构,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封开县)的交趾部负责纠核岭南9郡。后采,交趾部改为交州,兼拥有军政大权,地方政权由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逐渐形成,东吴孙权占据长江中下游后,向南扩张咯取交州,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步骘东下番禺城考察,《水经注》对此记载说:“骘到南海,登高远望,睹巨海之浩茫,观原薮之殷阜,乃日‘斯诚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邑’。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 7年)迁州番禺,筑立城廓。”州治从广信迁到番禺后,平整番山北部,修复并扩建“佗城”。吴黄武五年(226年),分交州为交、厂二州,广州由此得名,州治即设番禺。此后1700多年间,番禺大都是地方一、二、三级政权所在地。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撤销南海郡,改番禺县为南海县,隶属广州总管府。仁寿元年(601年),改广州为番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州置郡,恢复南海郡,隶属扬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废南海郡,复置厂州,再置番禺县(一说在长安三年即公元703年复置番禺县),县治设江南洲(今广州河南)。贞观元年(627年:置岭南道,广州属岭南道。长安三年(703年),置岭南五府经略使,总管岭南五府,复置南海郡。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岭南划分东、西二道,岭南东道治厂州,西道治邕州(今南宁)。两广分东、西,自此始。

唐末,农民起义,群雄割据。公元917年8月,刘称帝于番禺(广州),国号大越,后改称汉,史称南汉,设兴王府。番禺隶兴王府。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灭南汉,废兴王府,改为厂南东区,置厂州都督府。翌年,撤销番禺县,并入南海县。至道三年(997年)改厂南东区为广南东路。里祐三年(1051年)恢复番禺县,县治设城东紫泥港(巷)。乾道六年(1170年)改为厂东路厂州府。祥兴元年(1278年)广州改为翔龙府。番禺沿为府治。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翔龙府为厂东道广州路,上隶江西行省。至元三十年改为厂东道上路。皇庆元年(131 2年)复称广东道广州路。番禺沿为道治、路治。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广东道广州府。二年改为广东行省厂州府。九年改为广东布政司广州府。番禺沿为府治,隶厂州府。

清顺治四年(1647年),设两广总督。地方政权分省、道、府、县四级。番禺属广东省广南韶道广州府,沿为省、道、府治。

民国元年(1912年),废广州府,番禺属广东省粤海道。民国七年广州设市政公所,民国十年正式设市。

P26-27

序言

广东,古称“百越地”,《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简称为“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广东的先民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动、繁衍。在历史长河中,南海、番禺、广东的名称次第出现,逐渐演化成广东省及其辖境。

广东是岭南文化形成的重要园地,岭南文化源远流长,由于地理、历史等因素,岭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鲜明的风格:极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善于吸收新内容和形式、呈现多元化特色,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岭南文化的这种特点,使得岭南地区的民间艺术具有兼容并收的独特魅力,广东飘色,就是其中一个鲜明的案例。

广东飘色是戏剧人物造型中的一种独特形式,是戏剧、杂技和装饰艺术的糅合体。所谓“色”,不是一般的“景象”、“景观”所能包含,是与佛门“色空”的“色”,即与“心”相对,泛指客观世界的“色”,其内涵相当广泛。飘色作为一种民间游艺民俗,融合了音乐、戏剧、表演、锻造技艺、装饰艺术等传统民间艺术,其中也包含了一定民间信仰成分,以其独特、神秘的“飘”技艺而闻名。

广东飘色艺术,主要是以色柜为展示舞台,以人物造型为表现形式,以故事传说为主要内容,通过站在色梗上的扮演者托起一个或两个凌空而起的扮演者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一个色柜为一个表演的色板,也就是飘色的图谱。通常以十多板或者二十多板飘色一起沿街巡游为主要表演形式,是一种以材料、力学、音乐、装饰工艺为主要特色的民间游艺活动。飘色艺术形式,不是广东特有的,在中国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等地,都有着与飘色艺术形式相似的民间艺术,在那些地方被称为“抬阁”、“重阁”、“高台”等,所不同的就是缺少一个“飘”的姿态。

目前,广东地区记述有关飘色表演的报道性文章比较多,但是,有关飘色艺术形式、飘色传承等问题的研究性专著非常之少。2005年暑假,为了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学术大赛和宣传吴川飘色,吴士富等人于暑假期间回吴川做关于吴川飘色的调查。经过一个暑假的走访调查,这几名学生完成了几万字的报告——《隐秘的东方艺术——吴川飘色,飘往何处——关于民间艺术吴川飘色的调查报告》,该报告,主要采用资料、访谈法,查阅相关图书、报刊,并深入民间(主要调查点为黄坡、梅篆)实地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寻访参与策划制作的老艺人,访问相关知名人士、表演团队和普通民众,展示吴川飘色的文化艺术价值、潜在经济价值、现状以及发展态势。借此窥视民间艺术普遍问题之所在,探究其生存发展之道,为吴川飘色,以至广东飘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在此之前,广州的民间文艺家梁谋、屈慎宁,吴川的钟景明、李春风等也做过专门研究。我们期望广东飘色能够引起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们的关注。

衷心地期望广东飘色的明天更好。

后记

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得到了多方的帮助。广东省民协无私地提供了他们所保存的照片和资料,此外,番禺区文联、沙湾文化站、化龙镇政府和文化站、湛江群众文化艺术馆、中山民间文艺家协会、珠海斗门文化局等单位也给予了支持和帮助,感谢他们提供的文本资料和图片资料;还要特别感谢那些在调查和研究中给予帮助的领导和朋友们,他们是番禺文联秘书长何志丰、沙湾文化站朱文良和杨清彦、湛江群众文化艺术馆馆长朱卫国。特别是我的老师叶春生教授,从拟定提纲到具体行文,搜集资料、图片,联络有关人员等,一一过问,有的还亲历亲为,最后终审,纠正了一些谬误,并补充了他亲自拍摄的一些照片,使本书得以付梓。在此,谨向他们致以深深的谢意。

由于能力所限,加之时间仓促,文中的错误和不足在所难免,恳请大家予以批评指正。

编者

2007年3月29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