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将士兵们从战场寄回故乡的书信以及在战场记下的日记、本人的证词相结合,并将这些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情况整理成文公之于世。通过这些史料整理成书,让更多的人知道那段历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从日本老兵战时书信与日记看--南京大屠杀(精)/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与文献系列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日)松冈环 |
出版社 | 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将士兵们从战场寄回故乡的书信以及在战场记下的日记、本人的证词相结合,并将这些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情况整理成文公之于世。通过这些史料整理成书,让更多的人知道那段历史。 内容推荐 作为《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与文献系列丛书》的组成部分,《从日本老兵战时书信与日记看南京大屠杀》 一书是唯一一本由日本友人编著的。作为来自战争加害国的证言,这本书对研究南京大屠杀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录 序言 我与松村芳治先生的交往 松村芳治的青年时代 松村芳治的军队生活 从书信、日记、证词看南京大屠杀 ——步兵第三十三联队第十二中队的士兵们 结语 附录 用语解说 松村芳治等四人移动路线一览表 后记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寻找参加过南京战役士兵的线索 与松村芳治先生相遇是在10年前。当时我正在努力寻找曾经参加过南京战役的士兵。我向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的朋友、中国归还者联络会的成员、老兵们一一打听,问他们知不知道参加过南京战役士兵的消息。1997年秋天的一天,在采访中与我结识的新闻记者筑濑重喜先生打电话来说:“松冈女士,我在三重县立图书馆找到了一本战后50周年市民团体的报告集——《战争·现在·自己》,上面登载了去过南京的人的战争体验,不过没有涉及到南京大屠杀。另外还有一本伊贺町①乡友会的书,上面登载了战斗经历和简短的感想文。不过那些人是否健在我不知道。此外还有题为《魁》的第三十三联队②的南京战记。”我回答说:“无论如何,请您把那些相关部分的复印件寄给我,大的书只要底页就可以了,谢谢啦!”我匆忙向筑濑先生道谢,便把电话给挂了。我想:在只有三重县图书馆才收藏的乡土史和市民团体编纂的册子上刊登战争体验一事,也许说明居住在三重县的那些老兵与驻扎在南京的第十六师团步兵第三十三联队有关。我也曾到大阪的好几个大图书馆转过,但怎么也找不到记载着曾经参加过南京战役的老兵们的体验等的书籍。因为得到了这些与南京相关的线索,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放下电话后,突然发现自己连声音都变尖了许多,不觉苦笑了一下。 致曾经参加南京之战士兵们的呼吁信 我们曾经对东史郎①先生进行过长时间的采访调查,就能否采访到参加过南京战役的老兵征求了他的意见。东先生曾经攻人南京,目睹过大屠杀后成堆的尸体,并转运过大概将被处理的俘虏。东先生说:“我这里有一本旧名册,希望能在你们找老兵时派上用场。”说着,便把1937年当时他所属的福知山第二十联队第三中队名册的复印件递给了我。中队名册编于1937年(昭和十二年),而我拿到它的时候是1997年,都已经过了60年了,也就是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在那之后,有人被征召去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美战争,自然有人战死,究竟还有多少人健在不得而知。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肯定有一部分人搬迁过了。p1-2 序言 1.心中酝酿已久的构想 长久以来,在我心里一直酝酿着一个想法。 我想知道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情况,于是从1997年秋天起,我着手尝试采访作为加害者的日本士兵。在日本,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言行不断,很多参加了南京战役的老兵都不太愿意提起自己在南京的经历。当我向住在奈良或三重县的老兵们询问南京大屠杀的情况时,遭到了他们中很多人及其家属的拒绝。我从1998年开始集中走访调查当时的受害者——南京的老人们,他们一听说日本人来问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情况,都惊呼:“日本鬼子又来啦!” 最初走访了十来家,在记录老兵们或受害者的经历时,加害和受害者所讲述的一些情况在地点以及时间上都惊人地相似,我不禁为之惊讶,并使我确信:将作为加害者的日本兵留下的书信、日记证词与受害的中国人的证词相结合,就能证明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我认为将士兵们从战场寄回故乡的书信以及在战场记下的日记、本人的证词相结合,并将这些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情况整理成文公之于世是很重要的。我想哪天一定要将这些史料整理成书,让更多的人知道那段历史。 200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告诉我,我长年酝酿的《从日本老兵战时书信与日记看——南京大屠杀》一书有望在这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出版,想了解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年轻人以及市民们能读到本书,真让我万分高兴,并深感意义重大。 2.在日本与中国收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证词 从1997年起,我开始在日本国内集中采访调查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兵。在5年时间里收集了250多人次(实际人数150人)的录像以及照片、证词记录。在记录的同时,我渐渐了解了士兵们在南京城内外的所作所为。 我调查的老兵原属第十六师团第三十旅团(佐佐木到一少将)步兵第三十三联队与第三十八联队。当时这两个联队负责进攻南京、在城内扫荡和其后的警备,在南京城内外长期驻留。我先是对这两个部队集中进行了采访调查,其后又将对象扩大到12月13日攻占南京时从南京城各城门入城的几个部队。其中有第二十联队,第九联队,第十六师团下属的炮兵、辎重、骑兵、卫生、通信等部队,第三十六联队,第七联队,第四十五联队,第六十八联队等。我还收集了这些部队中很多士兵的证词。 在日本和南京做调查,有时不得不一个人进行,当然也有很多朋友帮我拍照、录音、做笔记。因为采访的对象太多,经常会得不到证词,所以有时也会灰心丧气。虽然为了整理加害、受害人的采访记录花了5年的时间,但在朋友们的鼓励下,我终于完成了证词的记录和分类工作,并得出了大致的结果。 参加南京大屠杀老兵的102份证词记录被整理为《南京战·寻找被封闭的记忆》一书,于2002年分别在日本、中国出版。 对受害者的采访是从1988年开始的,但由于那时没有充分地进行系统分类,所以正式调查记录是从1998年开始的。其调查结果也以《南京战·被割裂的受害者之魂》为题于2003年在日本、2005年在中国出版。 3.可以从日记、书信中读取南京大屠杀的实际情况 在对参加过南京大屠杀士兵的采访调查过程中,一些老兵或遗属将很多日记、书信、军队记事本、照片、勋章、千人针①、随身物件等送给我,希望能对研究有所帮助。这些都是证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是真实地再现70年前日本士兵在战场上情况的珍贵史料。 特别是士兵本人写的书信中混杂了很多在攻占南京途中以及在南京写的信。因此,即使书信必然会受到军部的检阅,也能准确传递出当时战场的状况以及日本兵的想法和他们对家人的思念。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第十六师团步兵第三十三联队第十二中队的松村芳治的信件。他从1935年现役军人时代到1937年的日中战争④爆发、1939年退伍为止,这期间与家人以及朋友来往的书信有数百封。我将这些大量的书信资料分为松村写的信和来自日本的信两部分。在从日中战争初期开始应征入伍的两年间,松村写给家乡父亲的信留下了93封。其中有17封是从1937年9月大阪港出征到南京驻留结束的5个月间所写。…… 后记 在日本社会,近年来谈论南京大屠杀问题变得越来越困难。自从日本向海外派兵,成为与美国共同作战的国家以来,就经常会有右翼传媒记者在电视节目或者杂志上大肆宣扬“南京大屠杀是被夸张的事情,是政治问题”。很多老兵因为害怕招来否定派以及右翼势力的报复,对南京大屠杀闭口不谈。另外,出于明哲保身或者保护部队名誉的目的,他们也不愿说出在中国大陆杀害民众、进行掠夺的事实。他们有些人还对前去调查的我说:“在南京没见到过尸体。”“屠杀了30万人,太难以置信了,那是骗人的。”在南京进行过屠杀、强奸,在马路上见到中国人尸体的老兵当被提及南京大屠杀时都回避话题。他们的家人也不希望他们他们的父亲或者是公公曾经在战地杀人掠夺。他们都不想提及战争的话题。 但是,将信件以及日记托付给我,并积极提供证词的松村、泽村、丰田、长谷川4人都说:“过去日本发动的战争太残酷了。”“世界需要和平。” 特别是在地区和平集会上证明战争残酷的松村芳治先生,他对我们说:“战争不能再发生了,日本发动了侵略战争。”“请把我从南京带回来的挂轴和中国人的照片还给南京。”随后,松村先生还给我们介绍了很多参加了南京战役的老兵,有时他还陪我一起到战友家采访。他常说自己参加了侵略战争,要深刻反省并向受害者谢罪。将日记原件或复印件托付给我们的其他3名老兵也希望能对历史研究有所帮助。他们的这份心意更加坚定了我为查明历史真相而继续调查研究的决心。 在这里,我要向提供资料、证词的松村、泽村、丰田、长谷川先生以及他们的家人表示感谢,他们一直尊重并支持着这些老人。 还有,不能忘记的是,对于在南京大屠杀中家人被日军杀害、遭到强暴、房屋被烧毁、遭到掠夺的受害者来说,他们所遭受的伤害至今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有些老人向我讲述自己差点被日本兵杀掉的悲惨经历时,当时的恐怖情况仍令他们战栗不止。我听取了城市、农村很多幸存者在南京大屠杀时的经历。这些幸存者愿意向作为日本人的我道出自己噩梦般的过去,我从心底向他们表示尊敬和感谢,并希望他们健康地度过晚年。 本书的顺利出版,要感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p--]胞纪念馆的馆长朱成山,馆长是我BO年的老朋友了,在他的帮助下,本书的翻译和出版准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我万分感谢他在纪念馆整修期间,虽然万分繁忙,但还是挤出时间来帮助我。 最后,我还要衷心感谢南京出版社的沈丽国副编审,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她还是将工作进展得很迅速。同时还要感谢作为译者的南京大学的彭曦老师,他将翻译工作分派给研究生,并对完成的翻译稿进行校对,通过邮件和我进行联络沟通。我信赖他们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完成了欠缺部分的补充工作。 另外,还要感谢我在日本的好友林伯耀先生,他不仅陪我进行调查,还帮我撰写了一些重要的文章。在中国和日本很多相关人士和朋友的帮助下,本书得以问世。“弄清南京大屠杀史实,日本不能再重蹈覆辙”——我想用这句话来表达我此时的心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