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西天取经记,首次以章回体新小说方式诠释!本书以历史为依据,从人物的本来性格和经历出发,艺术地再现了一代宗师玄奘艰苦卓绝的求法历程,用平实的笔法,再现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旅行家、哲学家不平凡的一生。随玄奘的行踪,读者可以看到从唐到西域再到印度的一幅长长的画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玄奘西行记(章回版)/009老夫子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争平 |
出版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西天取经记,首次以章回体新小说方式诠释!本书以历史为依据,从人物的本来性格和经历出发,艺术地再现了一代宗师玄奘艰苦卓绝的求法历程,用平实的笔法,再现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旅行家、哲学家不平凡的一生。随玄奘的行踪,读者可以看到从唐到西域再到印度的一幅长长的画卷。 内容推荐 本书以历史为依据,从人物的本来性格和经历出发,艺术地再现了一代宗师艰苦卓绝的求法历程,用平实的笔法,再现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旅行家、哲学家不平凡的一生。 随玄奘的行踪,读者可以看到从唐到西域再到印度的一幅长长的画卷。一百多个国家的风物民情,无数个鲜活的人物,佛学文化的甘泉对人心的浸润,都被玄奘这五万里的行程串联起来,成为一挂凝重而美丽的佛珠,我们现在就把这挂佛珠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目录 第一回 唐僧离奇出世 玄奘平凡降生 第二回 逢乱世父母早丧 说佛祖玄奘出家 第三回 越秦岭成都受戒 渡三峡荆州讲学 第四回 赵州桥师徒痛别 大觉寺萌意西行 第五回 领诏辞就庄严寺 占签偷渡玉门关 第六回 闯五烽吉人相助 过大碛瘦马显灵 第七回 遇笃徒高昌受阻 收御弟文泰助行 第八回 舍阳根弟留清白 鞭龙马王失安宁 第九回 急辩木叉显胆识 勇越凌山折人马 第十回 热海忽见统叶护 西域惊逢故国人 第十一回 渡沙碛摩咄梦龙缠 过康国沙弥遭火灼 第十二回 出铁门山路崎岖逢 国变行旅阻梗 第十三回 游缚国玄奘礼圣迹 图珍宝可汗殒性命 第十四回 雪山迷路幸遇猎人 佛寺争留身寄汉寺 第十五回 迦腻建塔镇龙王 玄奘印像得菩提 第十六回 深涧真情感强盗 洞府诚心动佛影 第十七回 先圣遗踪沿途细说 储君痛史剪烛闲谈 第十八回 过铁桥忠马救手力 见贤王玄奘受礼遇 第十九回 大丛林遇贼脱险 磔迦国化盗为良 第二十回 仙人一怒留曲女 弟兄合力铸大乘 第二十一回 遇强盗天助玄奘 说提婆言服寺僧 第二十二回 孤独园感念善者 四门事静思释迦 第二十三回 顶礼释迦寂灭处 膜拜国王施鹿林 第二十四回 小寺得藏经喜出望外 伽耶观菩提百感交集 第二十五回 戒贤开讲瑜伽论 玄奘走访竹林园 第二十六回 海客笑谈狮子国 玄奘折服婆罗门 第二十七回 遇挑战义服外道 逢盛会智占魁首 第二十八回 谢戒日泪别天竺 携佛宝荣归帝都 第二十九回 弘福寺玄奘开译场 玉华宫太宗览佛经 第三十回 创唯识呕心沥血 弘佛法鞠躬尽瘁 附录 玄奘年谱 试读章节 玄奘自从荆州出来,心情一直很沉重,这不禁令人疑惑。作为一个年青的僧人,他的成就可以说是无以复加了,在他之前之后,没有人在他这个年龄上如此辉煌,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片喝彩,僧俗两道中不乏崇拜者。那他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此时,玄奘所思虑的是两件事: 一是佛教本身的宗派问题。到唐初的时候,佛教在中国已经有了许多的宗派,其中比较大的就有三论宗、华严宗、净土宗、天台宗、律宗、禅宗等,每一宗下还有许多的小派,如果把他们列成表系的话,可以说是非常壮观的。宗派多了按说是好事,可内讧频仍,这无疑消耗了自己的能量,也使广大的俗众无所适从。 二是李唐政权对佛教的态度。李渊父子自称是道教祖师李耳的后裔,李耳就是老子,因为同是李姓,可以为自己的门楣涂上神圣的色彩。这样,李唐王朝就自然而然地抬高道教地位,道教徒备受尊崇,而佛教徒则屡受裁抑。当时李渊在位时,曾在一些人的煽动下颁诏质问僧尼: “弃父母须发,去君臣之章服,利在何门之中,益在何情之外?” 意思是说,父母给的须发你都不要了,君臣间相见时应该穿的衣服你都没有,这样合情合理吗? 之后,他就下令减省诸州寺塔、淘汰寺僧。因为当时政权不稳,再加上许多僧人的激烈反对,这一措施未得到有力的执行。 后来有一个叫傅奕的大臣,给李渊上疏,其中讲了许多佛教对国家的危害,还提出了具体的限佛措施。 虽说李渊当时没有采取傅奕的建议,但从中可以看出李唐王朝初期对佛教的态度是不友好的。 玄奘深深感到一种危机,他在荆州时得到的消息比在蜀中要多,屡次听人讲起这些事,不能不让他忧心忡忡。一是佛教内的宗派纷争,对教义解释的杂乱,一是道教的步步相逼和统治者的暧昧态度,一个内忧,一个外患,当时已经将普度众生为己任的玄奘,不能不为之烦恼。 玄奘自荆州继续沿江东下,按计划游历扬州、吴会等地。扬州也是当时佛教中心之一,吴会为南朝涅槃、三论与成实学派的重要地区。玄奘在蜀中所学大都是瑜伽学派的内容,对于其他的学派,他不但不排斥,反而很有兴趣。 在苏州,有一位六十岁高龄的智琰法师,玄奘专程去拜访了他。智琰字明璨,是隋代佛教成实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涅槊》、《法华》、《维摩》等经典的研究非常深厚。当时智琰是东寺的住持。 玄奘来到东寺挂单,了解到智琰每月都要集会一日,建斋讲观,听讲的信徒有五百多人。玄奘和智琰一见如故,一起研学佛典,讨论佛理,相处甚是融洽,没几天,智琰对这位少年僧人的学问有了深刻印象。他积极地组织了一批能“解穷三藏”的名僧一起与玄奘讨论佛学,似乎想试试这位少年才俊到底有多大的本事。玄奘对此毫无异议,更无惧色,众人执经辩难,玄奘从容应对,还不时妙语连珠,引得众人啧啧称赞。智琰在一旁故作镇静,却是汗不能禁。他发现玄奘确是学问广博,妙辩无极。未等众人辩完走散,他便独自一人回到禅房。闷坐片刻,深感自己难以企及,又想到自己偌大的年纪,怕是一生也难达如此境界了,于是潸然泪下,悲叹自己是“桑榆末光”,而玄奘是“太阳初运晖”,一种老之将至,有心无力的感慨油然而生。从此以后,他对玄奘是“执礼甚恭”。而玄奘对智琰也极尊敬,两人终成忘年之交。 玄奘在智琰处研习佛法几个月,之后他北上相州,相州在今天的河南安阳一带,当时这里的佛事很兴盛。相州有个著名的法藏寺,它是隋朝僧人信行创立的三阶教的大本营。信行是相州人,十七岁在法藏寺出家,博览经论,受具足戒后,开始创立自己独具特色的三阶教理论体系,他认为佛灭后第一个五百年是“正法”时期,第二个五百年是“像法”时期,而现世是“末法”时期。在末法时期,众生所住都是“秽土”,因居秽土,所以众生“根性低劣”,因为根性低劣,修行的方法自然也就不能和“正法”、“像法”时期的众生所用方法一样,这时的“法”也不能再分大小,人也不能再分“圣”和“凡”,要普敬一切法,普敬一切人。 三阶教给人印象最深的不是它的教义,而是他们修行的方式。玄奘到法藏寺后,所见所闻令他瞠目结舌。 只见寺中僧人,全都从事苦役苦行。他们每天只吃一餐,还不在庙中吃饭,而到外面去讨饭。修头陀苦行,这个头陀行可不好修,就是在路上不管碰到什么人,不管是男女老幼,都要跪下磕头。玄奘来时,信行已经圆寂,只见到了信行的弟子灵琛。这个灵琛和尚苦修的功夫不亚于他的师父,只见他面色黝黑,弯腰驼背,浑身上下皮包骨头,衣衫褴缕。见玄奘来到,还硬撑着要行头陀行,被玄奘一把扶住。再看他身后的那些徒弟们,形容枯槁,面容憔悴,骨瘦如柴。玄奘对他们这种苦行做法虽不赞成,但对他们苦行利他的精神却颇为同情。 后来玄奘回到长安才知道,这三阶教发展却是很快,他们劝人行十六种“无尽藏”行,也就是劝人布施,凡是加人无尽藏的,每天至少要舍“一分钱或一合粟”。这一理论的提倡,使得三阶教的经济实力大增,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在长安就建立了许多新的寺院。他们对财物的大量占有,引起了统治者的不满,之后不久,就被封杀了。 玄奘到相州来,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师从慧休法师学习《杂心论》。《杂心论》又称《杂阿毗昙心论》。慧休法师是遍读诸经的佛学大师。他的住寺在相州南街的慈润寺。玄奘在这里学习了几个月,对小乘毗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这对他后来开创法相宗是十分有益的。 P28-30 序言 前一段时间,看了专题片《大国的崛起》,深受启发。那几个在历史上曾经辉煌的大国,无一不是从走出自己的国土开始的,他们到了外面,呼吸了新鲜的空气,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借鉴和包容了别人的文化,从而使自己壮大起来。于是,我想起了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盛世,想起了玄奘。 说起玄奘,我们可以找到关于他的一大堆头衔,哲学家、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大师、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等,可我总觉得称他为前辈的“留学僧”或者前辈的“海归”比较亲切些。玄奘为中华文化所做的贡献,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作为一个佛学大师所能做的。他当时可能只是从一个僧人的角度出发,来拯救处于迷茫和水深火热中的芸芸众生,他创立了唯识宗,翻译了大量的佛经,所有这一切,似乎都是从弘扬佛法的角度去做的。但我们翻开历史可以看到,他的愿望并没能实现,他的唯识宗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在几十年时间里便消亡了。玄奘之后的一千多年里,民众也依旧承受着众多的磨难。时至今日,虽然玄奘当初译好的经卷,大都被束之高阁,但玄奘这个人,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他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玄奘一生的奋斗,沉淀在文化中的,最宝贵的,是他那种精神,我们称之为玄奘精神。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然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玄奘就是这些人中的杰出者。他西行取经、舍身求法的献身精神,孜孜不倦、执著求知的学习精神,百折不挠、励志奋进的进取精神,不慕荣利、心系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等,早已融进中华民族意识形态中,成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感于玄奘精神,便想着为玄奘写些什么。说起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来认识这位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来认识一下这位真正的“唐僧”。 本书不是学术著作,我也不是学者型或研究型的人物,而是一个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普通人。事实上,历史人物一出名,有关他的争论和“谜”就多起来,就有人引经据典,有人旁征博引。我明白这些事情我做不来,所以在本书中,有关玄奘的那些有争议的问题,我一概视而不见,有数个结论的问题,我也是看哪个顺眼就拿来使了,不考虑许多。我只想讲故事给大家听,这是一些平凡的故事,讲了一位伟大的人物,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人。 刘烨 2007年10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