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调元研究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章玉钧//卢也
出版社 巴蜀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四川省李调元学术研讨会”在李调元的故乡——罗江县隆重举行。研讨会汇聚了来自省内外研究李调元的专家学者60余名,收到学术论文32篇。围绕开幕词和主题报告,与会专家学者从“李调元的生平与文化成就”、“李调元对中国戏剧、文学和民间文化的贡献”、“李调元对饮食文化及文化典籍方面的贡献”三个方面进行了热烈的学术讨论。

内容推荐

李调元其人其事为学苑文坛普遍关注。从1769年第一篇评论李调元的论文《看云楼集·序》到现在,二百三十余年间关于李调元的生平事迹、学术活动以及文艺创作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清一代研究李调元的学者达数十人之多,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有不少研究李氏的论著面世。

本书收录了有关李调元研究的学术论文32篇,试就两百余年间的李调元研究作一历史回顾。概述清人对李调元的评论、李调元文艺美学思想发微、李调元的文化贡献、李调元嘉峨诗作浅谈等,阐释今人评论李氏的学术成果。在整合前人研究李调元成果的基础上,再就现代意义上的李氏研究等问题进行必要的探讨。这也许对于促进发掘李调元的文化(文学)遗产,从而把它作为新世纪文化(文学)建设的借鉴有一定的意义。

目录

廖伯康 “四川省李调元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章玉钧 深化李调元研究开发名人文化资源——在“四川省李调元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李永寿 在“四川省李调元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卢也 在“四川省李调元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徐光勇 在“四川省李调元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袁庭栋 论李调元在四川文化复兴中的历史作用

赖安海 李调元传略

张学君 非常之人与非常之功——李调元生平述论

张力 全才大学者李调元

李宜家 李调元研究述论

杨荣生 论李调元的人格魅力

邓运佳 天地古今一场戏——试论李调元的戏剧观

蒋维明 李调元对川剧的多方面贡献

杜建华 读《雨村剧话》杂记

王文才等 李调元咏成都风物诗

谢桃坊 论李调元的词学思想与创作

黄节厚 从李调元游三峡部分诗作中受到的启迪

唐长寿 李调元嘉峨诗作浅谈

许德贵 解读李调元开拓峨眉旅游资源——浅析李调元咏峨诗四十三首

黎本初 李调元对民间文艺的重大贡献

李祥林 从民间立场看李调元的文化贡献

刘良国 采得百花酿成蜜才子功底尽艰辛——浅谈李调元对民俗研究的贡献

蒋守文 “竹枝”声声话曲艺——读李调元《弄谱百咏》

刘时和 管窥《南越笔记》,趣谈川粤岁时民俗之异同

李映发 李调元诗中的百姓百姓口传的李调元

江玉祥 《弄谱》与《弄谱百咏》考辨

赵长松 让李调元传说走向世界

杜莉 李调元与四川民间菜

熊四智 开创“童山诗韵宴”的构想

张茜 川菜菜系的萌芽——解析李化楠、李调元父子与《醒园录》

沈时蓉 李调元文艺美学思想发微

魏启鹏 读李调元《方言藻》札记

范小平 李调元和他的书法艺术

赖安海 李调元“万卷楼焚”考述

陈世松 蜀中两翰林:李调元与邓时敏

骆为荣 李调元与朝鲜文士的文字交往和情谊

张德全 李调元、杨升庵与诸葛亮八阵图

何■ 冬日赴罗江谒李调元故居醒园二首

钱正杰 参观罗江醒园凭吊雨村公诗一首

江玉祥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李调元研究述论

李宜家

巴蜀文化的沃土孕育了清代“蜀中三杰”之一的李调元。他是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史上的巨子,又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史上的大家。李调元以其一生辉煌成就深受国人的称颂,也赢得了朝鲜、越南、日本等国的国际友人的赞誉。

李调元其人其事为学苑文坛普遍关注。从1769年第一篇评论李调元的论文《看云楼集·序》到现在,二百三十余年间关于李调元的生平事迹、学术活动以及文艺创作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清一代研究李调元的学者达数十人之多,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有不少研究李氏的论著面世。前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李调元研究史料,为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李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试就两百余年间的李调元研究作一历史回顾。一是概述清人对李调元的评论,二是阐释今人评论李氏的学术成果。在整合前人研究李调元成果的基础上,再就现代意义上的李氏研究等问题进行必要的探讨。这也许对于促进发掘李调元的文化(文学)遗产,从而把它作为新世纪文化(文学)建设的借鉴有一定的意义。

李调元的生平事迹、学术活动和文艺创作,在清人撰写的史传、书信、序跋、题录、诗话、笔记等著作中多有论列。下面分类择要概述如下。

(一)生平事迹

杨懋修编次《李雨村先生年谱》(以下简称《杨谱》),是清人研究李调元最早的也是唯一的年谱论著。《杨谱》对李调元的字号、生卒、籍里、为学、交游、宦迹、归田等均有记述。兼之作者系李氏的同乡,撰谱时间距李氏辞世时间比较接近,故多为研究李调元生平事迹的论者所称引。李调元的为学、宦迹、归田等生平重要事迹,在《清史稿·艺文志》、《清史·列传》、嘉庆《四川通志》、嘉庆《罗江县志》等史传、方志以及《国朝先正事略》等私家著述中也有记述。目前尚未发现清人在李调元的生平主要事迹上有太多的争议。

《杨谱》记述:“先生姓李氏,讳调元,字羹堂,号雨村,世居(罗江)县北南村坝(中略)。雍正十二年甲寅十二月初五日亥时生先生(中略),(嘉庆)七年壬戌十二月二十一日卒于南村故里。”以上关于李调元的字号、生卒、籍里的记述多为研究李氏者所认同。

李调元为学时期的主要经历,史传等典籍记述大同小异。李调元“五岁人乡塾,授《四书》、《尔雅》,辄成诵。七岁解属对(中略),客奇之,则有神童之目”。“壬申年十九(中略),遂入邑庠(中略)。己卯年二十六回川乡试(中略),先生名第五”。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人庶常馆。此间,“少聪明好学”、“性爱奇嗜博”的李调元,曾两度“游历浙中山水,遇金石则手自摹拓,购书万卷而归。由是益奋于学,自经史百家靡不博览”。并先后受业于徐君玮、查梧冈、钱陈群、陆宇冲等硕学鸿儒。还曾与蜀中、江浙诸多名士订交。由此,可以看到清人对李调元生性聪敏、兴趣广泛、襟怀潇洒、跌宕不羁的品性的评定。

史传等典籍对李调元从政期间经历的记述是比较清楚的。“丙戌散馆,改吏部(文选司)主事(中略)。丁亥在吏部授考功司主事,兼文选司事(中略)。甲午(中略),五月奉命副编修王春甫懿修典试广东。己未迁文选司员外郎(中略)。丁酉(中略),八月奉旨提督广东学政。辛丑(中略),奉旨擢直隶通永兵备道。壬寅(中略),先生落职。癸卯二月(中略),代为面奏(中略)蒙恩旨谕允”。此外,史传等典迹,还记述了李调元“办事勇往”,被誉为“铁员外”;秉公执法,拒绝行贿受贿;不畏权贵,敢于“销去画稿”;粤岭之师,辛勤“载桃育李”等事迹。记述了李调元仕途坎坷,多次受到迫害直到流放而中途赎还的不幸遭遇。据此可以看到清人对李调元生性鲠介、襟怀坦荡,刚正不阿、勤政爱民,爱才若渴、奖掖后进的高洁志行的评价。

李调元归田以后的行迹,史传等典籍也多有记述。“乙巳四月至南村,建楼五楹,颜其额日‘万卷’,贮书四十橱,分经、史、子、集。先生日登楼校雠”。“归田后,啸傲山水,以著述自娱。与钱塘表简斋、阳湖赵云松、丹徒王梦楼诸先生齐名,人称为‘林下四老’。有别墅日‘困园’,每四时花发,常招诸及门,赋诗其中”。“雨村以养优被劾林居,犹自教歌舞”。“足下居有园亭声伎之乐,出有江山登览之胜”。“罢官后,家居二十余年,益以著述自娱”。嘉庆“五年庚申二月避教匪之乱于锦城。四月闻万卷楼为土匪所焚,先生一恸几绝(中略),其痛惜之深,如此”。这里,不难看出清人高度评价了李调元归田之后,保持晚节,无怨无悔,呕心沥血地纂辑和刊行《函海》的献身精神。P90-93

序言

“四川省李调元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廖伯康

(2006年12月上午,罗江)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

由四川省民俗学会和中共罗江县委、县政府联合举办的“四川省李调元学术研讨会”,今天在李调元的故乡——罗江县正式开幕了!这是全省、乃至全国首届研究李调元的学术盛会,这次会议作为罗江县恢复建县十周年庆典的重要活动内容,喜上加喜,意义深远!首先,我代表四川省民俗学会热烈祝贺罗江县恢复建县十周年!并代表主办单位向所有参会代表、各位来宾和各新闻媒体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我们为什么要举办李调元学术研讨会?简单说来,就是一句话,李调元这位文化名人,值得研究,需要研究!

四川是人文荟萃之地,仅明、清两代而言,就出了两位博学多才的著名学者和诗人。一位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新都才子杨慎,另一位就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罗江才子李调元。杨慎以正德六年殿试第一(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李调元是乾隆癸未进士,后官直隶通永道,为四品道员。两个人都为官清廉,刚直不阿,得罪了权贵,被流放。杨升庵因附和其父首辅大学士杨廷和议大礼获罪,32岁远谪云南永昌卫(今保山),72岁卒于戍所。李调元因弹劾永平知府,反遭攻讦,被发遣伊犁,家人以调元母老为由,缴纳赎金,使其途中获免。乾隆五十年(1785)回川,“啸傲山水,以著述自娱”。嘉庆七年(1802)卒,终年69岁。两位学者都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对中国文化传承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杨升庵一生著述约二百四十种;李调元著述很多,诗文颇负盛名。李调元有《童山文集》二十卷,《童山诗集》四十二卷;属于文学批评方面的有《蜀雅》二十卷,《赋话》、《诗话》、《曲话》、《剧话》各二卷;整理完成其父李化楠的饮食专著《醒园录》上下两卷;又好留心地方风土及民间文艺,两次任广东学官时,曾搜集当地民歌,编为《粤风》。李调元家有“万卷楼”,藏书颇富。又热心于整理古籍和地方文献,不仅纂有《罗江县志》,还辑刊了大型丛书《函海》,搜采遗书三百余种,这些都是嘉惠后学,有益于学术的工作。杨升庵和李调元都属于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士大夫阶级,在他们身上都浓浓地体现了“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等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

在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李调元的著述既蕴涵着士绅阶级的精致文化,又浸润着许多鲜活的民间文化,两种文化铸塑了李调元在中国文化史上富有特色的形象。因此,我们今天研究李调元,不仅仅是表彰罗江或者说表彰四川的一位乡贤,一位文化名人,更重要的是从李调元这位历史文化名人身上挖掘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所作的贡献,充分利用这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服务,为弘扬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这是一个大题目,一篇大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希望德阳市、罗江县以这次研讨会为开端,高度重视李调元这位历史文化名人,积极主动借助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力量,深入研究李调元在四川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认真整理出版李调元的著作,充分利用李调元这个文化品牌带动罗江的经济发展,为建设一个繁荣、富裕、和谐的新罗江而努力!谢谢大家!

(摩伯康:原四川省政协主席、四川省民俗学会名誉会长)

后记

2006年12月9日至11日,由四川省民俗学会、中共罗江县委、罗江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四川省李调元学术研讨会”,在李调元的故乡——罗江县隆重举行。研讨会汇聚了来自省内外研究李调元的专家学者60余名,收到学术论文32篇。与会专家学者在学术研讨会开幕前,还参观了位于罗江县文星镇的“醒园”、“李调元读书台”等遗址及罗江县城内的“李调元纪念馆”。

李调元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由原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四川省民俗学会名誉会长冯元蔚主持,罗江县人民政府县长徐光勇致欢迎辞。原四川省政协主席、四川省民俗学会名誉会长廖伯康,原四川省人大副主任、四川省民俗学会名誉会长李永寿,原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四川省民俗学会会长章玉钧,四川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王东洲,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黄启国,四川省民俗学会顾问黎本初,罗江县副县长周丽姬以及罗江县委、县政府的其他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廖伯康会长致开幕词,随后,著名巴蜀文化专家袁庭栋先生作主题报告。

围绕开幕词和主题报告,与会专家学者从“李调元的生平与文化成就”、“李调元对中国戏剧、文学和民间文化的贡献”、“李调元对饮食文化及文化典籍方面的贡献”三个方面进行了热烈的学术讨论。

在研讨会闭幕式上,章玉钧会长结合论文和学术讨论,谈了自己的看法。罗江县委书记卢也就本次研讨会的研究成果,李调元文化与罗江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等话题作了即兴发言。李永寿会长最后作了学术总结。

本次研讨会,是四川省民俗学会自1990年成立以来举行的第十次大型学术会议。前八次学术会议,廖伯康会长已在《四川省民俗学会十五年》一文中作了详细叙述,第九次学术会议是200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宜宾召开的“四川城镇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其成果见于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四川城镇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论文集。这次李调元学术研讨会,就其李调元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来说,在四川省学术界是空前的,而且在全国李调元研究领域内恐怕也是第一次,它对罗江县充分利用李调元这个文化品牌带动罗江的经济发展必将产生良好的效果。为了扩大这次会议的影响,四川省民俗学会和罗江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参会论文,经作者精心修订后,正式出版。本书定名《李调元研究》,以后还会有续编,乃至二续三续,接连不断地反映李调元研究的新成果,把李调元研究深入深入再深入,把李调元文化影响扩大扩大再扩大,争取对四川文化强省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李调元研究》行将出版之际,我们首先感谢冯元蔚、廖伯康、李永寿、章玉钧四会长的亲切关心和指导,感谢中共罗江县委、罗江县人民政府在承办“四川省李调元学术研讨会”以及资助本书出版中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我们也要感谢剑南春集团公司对四川省民俗学会长期的无私援助!本会将遵循“既唱‘整本戏’,又唱‘折子戏’”的研究方针,深入开展四川民俗文化研究,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以优异的研究成果回报各界人士对四川省民俗学会的厚爱和期望!

江玉祥

2007年5月4日于四川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