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选集杜牧是晚唐文坛上独树一帜的杰出文学家,其诗内容广泛,格调豪健跌宕,寓风骨于流丽之中,时常表现出诗人精辟的见解。本书为“历代名家精选集”之《杜牧集》,该书中共选其优秀作品178篇,并逐一进行注释和品评,是为普通大众而编写的一个版本。其中“注释”力求准确、详尽,“品评”能抓住诗文创作或艺术上的特点,短点长评,不拘一格,往往有点睛之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杜牧集/历代名家精选集 |
分类 | |
作者 | 罗时进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该选集杜牧是晚唐文坛上独树一帜的杰出文学家,其诗内容广泛,格调豪健跌宕,寓风骨于流丽之中,时常表现出诗人精辟的见解。本书为“历代名家精选集”之《杜牧集》,该书中共选其优秀作品178篇,并逐一进行注释和品评,是为普通大众而编写的一个版本。其中“注释”力求准确、详尽,“品评”能抓住诗文创作或艺术上的特点,短点长评,不拘一格,往往有点睛之妙。 内容推荐 杜牧,字牧之,为晚唐名家,诗文皆工,多有名篇佳构流布人口。其人生性豪俊,雄姿英发。其诗或清丽俊爽,或拗折峭健,或委婉含蓄,风流华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于清丽多变中自具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文或指阵时弊,或论古谈兵,文势纵横,慷慨激昂。 本书分诗文两部分,兼顾内容、题材、体裁、风格等诸方面,各加注释、品评,按时序排列。“注释”力求准确、详尽,“品评”能抓住诗文创作或艺术上的特点,短点长评,不拘一格,往往有点睛之妙。通过这一选本,读者能对杜牧其人、其诗、其文形成一个完整而又深刻的印象。 目录 前言 诗选 感怀诗 杜秋娘诗并序 郡斋独酌 张好好诗并序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洛中送冀处士东游 池州送孟迟先辈 题宣州开元寺 大雨行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 长安送友人游湖南 过骊山作 独酌(长空碧杳杳) 惜春 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 村行 史将军二首 华清宫三十韵 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颇闻自适,高秋企望,题诗寄赠十韵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 东兵长句十韵 题桐叶 往年随故府吴兴公夜泊芜湖口,今赴官西去再宿芜湖,感旧伤怀,因成十六韵 自遣 早春寄岳州李使君,李善棋爱酒,情地闲雅 春末题池州弄水亭 除官归京睦州雨霁 新转南曹,未叙朝散,初秋暑退,出守吴兴,书此篇以自见志 河湟 李给事二首 闻庆州赵纵使君与党项战中箭身死,辄书长句 李侍郎于阳羡里富有泉石,牧亦于阳羡粗有薄产,叙旧述怀,因献长句四韵 送国棋王逢 洛阳长句二首 故洛阳城有感 润州二首 西江怀古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自宣城赴官上京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登九峰楼 齐安郡晚秋 九日齐山登高 即事黄州作 寄李起居四韵 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書溪馆,因题长句四韵 柳长句 早雁 送刘秀才归江陵 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 怀钟陵旧游(四首选二) 商山麻涧 商山富水驿 题武夫 寄浙东韩义评事 书怀寄中朝往还 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横江,裴使君见迎,李赵二秀才同来,因书四韵,兼寄江南许浑先辈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 寄题甘露寺北轩 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 题青云馆 长安杂题长句(六首选三) 送杜颉赴润州幕 秋晚与沈十七舍人期游樊川不至 自贻 扬州三首 题扬州禅智寺 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 忆齐安郡 江上雨寄崔碣 丹水 途中作 秋晚早发新定 襄阳雪夜感怀 睦州四韵 夜泊桐庐先寄苏台卢郎中 茶山下作 栽竹 梅 鹦鹉 遣兴 早秋 过勤政楼 过魏文贞公宅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念昔游(三首选二) 过华清官绝句三首 登乐游原 春申君 奉陵宫人 读韩杜集 重送绝句 少年行 沈下贤 朱坡绝句(三首选二) 出宫人二首 春尽途中 杏园 见宋拾遗题名处感而成诗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宫词(二首选一) 江南怀古 江南春绝句 将赴宣州留题扬州禅智寺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齐安郡后池绝句 题齐安城楼 池州清溪 题池州贵池亭 兰溪 入茶山下题水口草市绝句 初冬夜饮 隋堤柳 柳绝句 鹭鸶 村舍燕 归燕 伤猿 题禅院 见吴秀才与池妓别因成绝句 赠朱道灵 新定途中 汉江 重到襄阳哭亡友韦寿朋 赤壁 云梦泽 泊秦淮 秋浦途中 题桃花夫人庙 题乌江亭 题横江馆 寄扬州韩绰判官 汴河阻冻 题元处士高亭 郑瑶协律 途中一绝 题村舍 题木兰庙 人商山 题商山四皓庙一绝 送隐者一绝 赠别二首 寄远 南陵道中 金谷园 遣怀 和严恽秀才落花 秋夕 山行 书怀 早春题真上人院 赠渔父 代人寄远六言二首 长安秋望 独酌(窗外正风雪) 不饮赠酒 独柳 题敬爱寺楼 哭李给事中敏 送卢秀才一绝 将赴湖州留题亭菊 题张处士山庄一绝 有寄 盆池 文选 阿房宫赋 罪言 战论并序 窦列女传 张保皋郑年传 投知己书 卜池州李使君书 与人论谏书 答庄充书 太常寺奉礼郎李贺歌诗集序 题荀文若传后 送卢秀才赴举序 送薛处士序 试读章节 见宋拾遗题名处感而成诗① 窜逐穷荒与死期,②饿唯蒿藿病无医。③ 怜君更抱重泉恨,④不见崇山谪去时。⑤ [注释] ①本诗作于大中四年(850)。宋拾遗:冯集梧《樊川诗集注》卷二疑为宋祁,未确定,陶敏《樊川诗人名笺补》考实宋拾遗即宋祁。拾遗,官名,分左、右,掌供奉讽谏,为近侍官。宋邢,字次都,大和四年(830)状元。开成二年(837)官左拾遗,会昌中迁补阙。性刚棱不阿,有盛名于世。参见《新唐书·陈夷行传》。题名:指大雁塔进士题名。 ②“窜逐”句:宋祁任补阙时,于中书候见宰相,与同僚谐谑,掩面谈笑,李德裕遂贬其为清河令,后终于贬所。见《剧谈录》上。穷荒:僻远之地。死期:史书未载其死期,许浑《尝与故宋补阙次都秋夕游永泰寺后湖,今复登赏,怆然有感》诗有“鹏鸟赋成人已没,嘉鱼诗在世空传”句。诗盖作于会昌五年(845)。参《丁卯集笺证》卷七。 ③“饿唯”句:谓宋祁在贬所饥饿难熬,缺医少药。蒿藿:蒿草与豆叶。 ④重泉:犹言九泉。 ⑤崇山:相传舜流放骓兜于崇山。参见《通典》卷一八三。崇山在湖南大庸县西南。此暗指李德裕会昌六年(846)四月被罢相,出为荆南节度使,大中二年(848)九月再贬为崖州司户,大中三年十二月卒于崖州事。 [品评] 窜逐、穷荒、死期,字字触目惊心,饿唯蒿藿,病来无医,亦何等凄惨,令人血化魂销,无限悲凉,而崇山谪去,宋祁在九泉不知,当尤为其抱恨。宋氏刚棱嫉恶,乃在补阙任上被贬,与作者的性格、经历有某种相似,故诗中既有友情与同情,也隐含着个人的不平与感慨。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① 清时有味是无能,②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③乐游原上望昭陵。④ [注释] ①本诗作于大中四年(850)初秋。本年夏,杜牧转吏部员外郎后,连续三次“以弟病,乞守湖州”(《自撰墓志铭》),有《上宰相求湖州》三启。所乞获准后,杜牧有《新转南曹,未叙曹散,初秋暑退,出守吴兴,书此篇以自见志》。本诗作于同时。乐游原,长安城南之游览胜地。《长安志》:“朱雀街第四街南升平坊东北隅,汉乐游庙,汉宣帝所立,因乐游苑为名,在高原上,馀址尚存,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诸掌。” ②“清时”句:谓生当清平之世,享受悠闲雅静情趣者只能是无能之辈。有味:有闲雅趣味。A居易《初夏闲吟兼呈韦宾客》:“雪鬓随身老,云心著处安。此中殊有味,试说向君看。” ③一麾:指挥用的旌麾,古有将太守称为“把麾”者,《三国志》亦有“拥麾守郡”之说,故后人往往谓出任州刺史为“一麾”。 ④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在今陕西省醴泉县九蠼山。 [品评] 作者由吏部员外郎乞任外郡,其中既有京俸不足养家的原因,亦有“且免材为累,何妨拙有机”(《新转南曹,未叙曹散,初秋暑退,出守吴兴,书此篇以自见志》)的韬晦,而在本诗中更流露出“白伤不遇宣帝、太宗之时,而远为郡守”(马永卿《嫩真子》卷二)的心声。“清时有味是无能”词义浑涵,最耐咀嚼。此中深意,前人罕有道及,故牧之一题,“遂成名句”(黄周星《唐诗快》卷一)。 宫词(二首选一)① 监宫引出暂开门,②随例须朝不是恩。③ 银钥却收金锁合,④月明花落又黄昏。 [注释] ①本诗选自《樊川外集》。题一作“宫怨”。 ②监宫:宫廷内官,有专门负责监管宫女者称监宫,按例由宦官担任。③随例:按照惯例。须朝:等待朝觐。 ④金锁:此处特指后宫门锁。王建《华清官感旧》:“公主妆楼金锁涩,贵妃汤殿玉莲开。”崔橹《华清官三首》(其三):“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渭水滨。” [品评] 本诗表现宫女失宠后的幽寂哀怨,代柔弱者哀吟,为殉葬者悲歌,二十八字中潜含着歆动人心的凄楚情感,颇受历代诗评家好评。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卷五评解云:“宫人锁闭长门,亦有出来朝君之例,必须监宫者引出。以其闭门是常,故开门只是暂时耳。此时虽暂得近天颜,宫人意中,不无希宠望恩之意。谁知此朝也不过随例而已,非有特恩也。既不是恩,定须是成怨矣。宫人寂守,不觉开门后反勾动愁肠,奈何!朝罢依旧入门,监宫却收了银钥,合上金锁。此际之情,比不出宫中更惨。此门一人,又不知何日再得出来也。闭门之后,欲睡不睡,只见满宫明月,空庭落花。是向日受惯之凄凉,而今又依然在此矣。说至此,字字怨入骨髓。” 江南怀古① 车书混一业无穷,②井邑山川今古同。③ 戊辰年向金陵过,④惆怅闲吟忆庾公。⑤ [注释] ①本诗为大中二年(848)十一月杜牧自睦州刺史迁转尚书司勋员外郎赴京途经金陵作。 ②车书混一:谓国家统一。《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史记·秦始皇本纪》:“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庾信《哀江南赋序》:“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③井邑:乡村与市镇。制以八家一井,此指人民聚居之地。 ④戊辰年: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按,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548)亦为戊辰年,当年侯景之乱发生,建康破亡,梁武帝和简文帝被逼杀。 ⑤庾公:庾信,著名南朝诗人,初仕梁,后出使西魏。西魏灭梁,被强留长安,后又仕北周。其《哀江南赋》云:“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品评] 此诗为感于侯景之乱而作。国家统一,是作者坚定的政治理想,故在三百年后途经金陵时,对庾公在《哀江南赋》中表现出的家国破灭之痛感同身受。在“戊辰年”与古代诗人同“向金陵过”,是一种巧合,作者正以此为情感触发点,抒发对时局的隐忧和对唐王朝晚景的哀叹。 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①水村山郭酒旗风。② 南朝四百八十寺,④多少楼台烟雨申。 [注释] ①千里:一作“十里”。杨慎《升庵诗话》卷八云:“杜牧之《江南春》云‘十里莺啼绿映红’,今本误作‘千里’,若依俗本‘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胡震亨《唐音戊签》卷五五三则云:“杨用修欲改‘千里’为‘十里’。诗在意象耳,‘千里’毕竟胜‘十里’也。”按,这里“千里”的用法和牧之《润州二首》“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自宣城赴官上京》“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千里暮山重叠翠,一溪寒水浅深清”大体相同,欲借以展开宏阔杳远的背景,抒发浩渺无尽之感慨。诗之为诗,在意境融彻,不当据实考量。 ②水村山郭:临水而居之村庄与傍山而建之城镇。 ③南朝:宋、齐、梁、陈四朝,史称南朝,与北魏等北朝政权相对。四百八十寺,言南朝佛寺之多。南朝崇佛,梁武帝尤甚。《南史。梁本纪中》:武帝“晚乃溺信佛道……制涅槃、大品、净名、三慧诸经义记数百卷。听览馀闲,即于重云殿及同泰寺讲说,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馀人”。《南史·郭祖深传》:“都下佛寺五百馀所,穷极宏丽。僧尼十馀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品评] 江南地区“自江左以来,年腧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南史·梁木纪中》)。此诗举佛寺之多,实概言当时文物之盛,而今则随历史风尘而湮灭,眼前唯见山郭水村,树绿花红,烟雨飘忽。古今盛衰之感,在此表现得极为婉曲蕴藉。全诗无特别锻炼处,骨力自在,而又流美俊爽,典型地体现出杜牧绝句的特点,成为其代表作,也臻于全唐诗中的精品之列。P194-199 序言 杜牧曾在诗作中多次论及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其《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云:“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近者四君子,与古争强梁。”《雪晴访赵嘏街西所居三韵》又云:“命代风骚将,谁登李杜坛。少陵鲸海动,翰苑鹤天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读韩杜集》:“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从此诗看,牧之颇有继武前贤、振兴吟坛之意。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曾以“隐然自负,未之敢许”四字论之,其实尚未勘透作者的自我发展期待与焦虑。毫无疑问,在杜牧心中,只有李杜与韩柳是唐代诗文发展中应当仰望的高峰,对稍前为天下歆艳的元白,他鄙夷以待,而对与之并世的李商隐更等闲视之。“天外凤凰”既然尚无人“得髓”,那么“命代风骚将,谁登李杜坛”的答案就再清楚不过了。在向晚唐文坛巅峰攀行的过程中,杜牧已经向当代、也向后人宣示了一代文豪舍我其谁的信念。 信念是性格的反映,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个性和素养的直接诠释。因此对杜牧的研究不能不联系到他的家世背景和个人经历。在《上李中丞书》中他曾说道:“某世业儒学,自高、曾至于某身,家风不坠,少小孜孜,至今不怠。”这种家族文化自豪感的背后是对世族门望的骄傲。他出生于“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辛氏三秦记》)的京兆杜氏豪门,“远祖西延平侯,家于杜陵,绵历千祀”(杜佑《郊居记》),其显贵的门荫可谓源远流长,而似乎愈到唐代愈加煊赫。他的高祖杜崇悫,官右司员外郎、丽正殿学士,曾祖杜希望为玄宗名臣,拜银青光禄大夫、鸿胪卿、恒州刺史、西河郡太守、河西陇右节度使,终加尚书左仆射。祖父杜佑,相继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封歧国公。父亲杜从郁,官至职方员外郎,惜早卒。其从兄杜惊,亦官至宰相。京兆杜氏真可谓典型的“一门朱紫,世代公卿”。唐代社会“务以门第为高”的门阀观念仍然相当严重,杜氏家族自然重视这份簪缨世家的精神财富,杜佑的长兄杜信曾亲撰《杜氏家谱》一卷,以彰门第。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也豪迈地宣称:“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显然,在杜牧心中,贵族的门荫既是从宦的资源,同时也是精神资源,是攀登文学高峰的心理力量。 杜牧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这位皇城朱门贵胄子弟从青年时代就表现出经世之志和极高的才情。《阿房宫赋》和《感怀诗》是现今可知的写于二十馀岁中进士之前的作品,其锦绣文字中的深沉的思想和对时局的热情关注,峥嵘擅场,令后代无数人赞叹。《阿房宫赋》在当时为士子传诵,客观上成为他公之于世的“行卷”。唐文宗大和二年(828)杜牧二十六岁应进士试时,礼部侍郎崔郾“大奇之”(王定保《唐摭言》卷六),顺利以第五名登科。当他放吟“东都放榜花未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人关来”(《及第后寄长安故人》)时,是何等兴奋。而当年他又连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成为一时之选,名振京邑。他的家世,他的才情,他的名声,汇聚起来在他面前铺展出一条仕途通衢。 然而,“去天尺五”的京兆杜氏到杜牧一代,几乎所有的荫泽都集中到了他的从兄杜惊身上,才华横溢、壮志凌云的杜牧却走着一条人幕从事、台省佐官、史馆修撰、外郡刺史的寻常官道。之所以难以青云直上,其中牵涉到那场旷日持久的牛李党争,李德裕对他知其人而不善任、屡屡排挤是一个重要因素。到了宣宗时代,政治态势大为改观,大中二年(848)得宰相周墀援手,杜牧在连守黄州、池州、睦州所谓的“僻左小郡”后,内迁司勋员外郎,四年(850)又转吏部员外郎。接着他主动请求任湖州刺史,而在湖州仅一年,又晋京任考功郎中、知制诰,六年(852)岁中迁升中书舍人。但这已经是他仕途的顶峰,大中末年(859),杜牧以五十七岁之龄卒世。 胡震亨曾指出:“杜牧之门第既高,神颖复隽,感慨时事,条画率中机宜,居然具宰相作略。”(《唐诗谈丛》卷一)在唐代诗人中,杜牧是少见的谙熟兵法和经世之道者,他曾经在曹操注《孙子》的基础上,结合历代用兵的策略,重新注释《孙子兵法》十三篇,并且始终注意探讨“治乱兴亡之迹,财富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在《樊川文集》中,有《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上李太尉论北边事启》、《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等一系列直接或间接表达如何平藩、防御回鹘、加强国防力量的文章。这些论述基于对历史的深刻了解,对兵法的深入把握,具体、可行、有效,表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经纬才略。据此后人认为他“居然具宰相作略”是必然的,也是善意的。但如何良俊云“及观其《罪言》与《原十六卫》诸文,则知牧之盖有志于经略,或不得试,而轻世之意故托于此耶”(《四友斋丛说》卷二五),就不能不说是对杜牧的误解了。今天我们重读杜牧上述文章,甚至读包括《燕将录》、《窦列女传》、《张保皋郑年传》在内的人物传记,不仅能感知一个古代士人的道义、良心和胆略,还能感到其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那样的对时局的识见、对所处世界的介入热忱和拯救谋略,哪里有什么“轻世之意”? 那么,杜牧既然是“具宰相作略”的经世之才,但为何与仅以“长厚”见称的杜惊“才位不伦”(《旧唐书·杜牧传》)呢?除了前面提及的牵涉党争而受排挤外,与他始终缺少作为政治家的深沉和韬略也不无关系。他过于性情,过于率真,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也更适宜成就为一个杰出的诗人。他具有诗人的狂傲和浪漫,奇思和俊气,而他的那份深蕴于心底的拯世热忱和思考认识,也使其诗歌具有了晚唐时代诗人能够达到的深刻境界。如果说杜牧在同时期作家中更具有某些称得上伟大的特质的话,那便是他对时代介入的热忱与胆略以及对历史认知的卓异。 …… 对于杜牧的“自选作品”,他的外甥裴延翰手编成了《樊川文集》二十卷。历代学者为补辑杜牧作品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樊川外集》、《樊川别集》等,但多不可信据。大量的作品与其他作家重出互见,尤其与他的好友许浑诗歌作品重出达五十六首之多,而研究表明这些所重之诗,绝大部分都是可靠的许浑作品。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是,即使是部分宋代开始出现在杜牧名下的作品如《清明》绝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云云,似乎与他人之作并不重见,但今天研究者已经考实其并非杜牧之作。鉴于这一实际情况,本书以裴延翰手编《樊川文集》为最主要的选取依据,其他来源慎重选人少数与杜牧经历吻合、可靠程度较高、学界极少争议的作品。诗歌的选择大体兼顾内容、题材、体裁、风格诸方面,共选165题181首。杜牧文章历来评价甚高,宋人李朴《送徐行中序》有云:“论唐人文章,下韩退之为柳子厚,下柳子厚为刘梦得,下刘梦得为杜牧。”至于樊川文是否可以居唐文第四尚可讨论,但无疑应当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席地。本书兼顾赋、传、论、记、序、书、跋等不同文体,共选人13篇。 全书以文体之别分类编排,先诗后文,诗先古体后律体。原作文字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陈允吉先生校点的《樊川文集》为主,有歧疑者参照相关资料酌定,一般不出校记。注释部分参考了清人冯集梧《樊川诗集注》,然冯注缺注、误注不少,另以个人的研究心得并参酌当今学者的意见补之、正之。学力有限,谬误疏漏亦不能免,祈盼方家不吝赐教。 罗时进 2007年2月10日于吴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