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巴甫洛人、斯金纳、维果茨丛、弗洛伊德……宛如生活在你身边的老师或者旧事,一个个活脱脱的,个性味儿十足……
这50位心理学家总体上反映出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轨迹,并预示了21世纪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对于他们的学术观点与实验研究,我们或许熟悉;但对于他们的学术脉承、思想轨迹、生活背景与生命故事,我们可能陌生。然而,不了解后者,就难以完个领会他他们思想的真谛与价值,难以从他们的创造中获得智慧和启迪。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他们改变了心理学--50位杰出的心理学家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美)罗姆·哈里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这里,巴甫洛人、斯金纳、维果茨丛、弗洛伊德……宛如生活在你身边的老师或者旧事,一个个活脱脱的,个性味儿十足…… 这50位心理学家总体上反映出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轨迹,并预示了21世纪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对于他们的学术观点与实验研究,我们或许熟悉;但对于他们的学术脉承、思想轨迹、生活背景与生命故事,我们可能陌生。然而,不了解后者,就难以完个领会他他们思想的真谛与价值,难以从他们的创造中获得智慧和启迪。 内容推荐 心理学能够屹立在学科之林并且为世人向往,不仅因为她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更因为她拥有众多杰出的学术大师。 本书精选了儿个重要心理学分支的50位主要革新者,介绍其生平与研究。透过犀利的笔锋与亦庄亦谐的故事,不难感受到作者深邃的思想与毫不客气的批判精神,洞见心理学家们的闪光之处与问题所在。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引言:历史趋势概述 第一部分 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 1.行为主义者 伊万·巴甫洛夫 巴尔哈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2.发展心理学家 列夫·维果茨基 让·皮亚杰 劳伦斯·科尔伯格 3.认知心理学家 弗雷德里克·巴特莱特 杰罗姆·布鲁纳 乔治·凯利 诺姆·乔姆斯基 乔治·米勒 4.计算主义者 阿兰·图灵 贺伯特·西蒙和艾伦·纽威尔 马文·明斯基 约翰·瑟尔 5.生理心理学家 亚历山大·鲁利亚 怀尔德·潘菲尔德 卡尔·普里布拉姆 康拉德·洛伦茨 爱德华·O·威尔逊 6.感知心理学家 沃尔夫冈·苛勒 詹姆斯·吉布森 理查德·格里高利 大卫·马尔 大卫·休伯尔和托斯滕·威赛尔 劳伦斯·韦斯克兰茨,艾伦·海恩和罗伯特·海尔德 第二部分 从个体到群体 7.人格心理学家 戈登·奥尔波特 雷蒙德·卡特尔 汉斯·艾森克 詹姆斯·拉米艾尔 欧文·戈夫曼 8.社会心理学家 威廉·麦独孤 弗里茨·海德 索罗门·阿斯克 穆赞夫·谢瑞弗 斯坦利·米尔格莱姆 麦克·阿盖尔 塞尔日·莫斯卡维斯 亨翻·泰菲尔 第三部分 从理论到现实 9.哲学家 约翰·杜威 乔治·赫伯特·米德 埃德蒙德·胡塞尔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米歇尔·福柯 丹尼尔·丹尼特 10.心理病理学家 埃米尔·克雷佩林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试读章节 他作出了什么贡献? 斯金纳创建的理论大厦,其根基是以一种最基本的方法——词汇法奠定的。他将多种不同的心理学状态、过程等变量结合在一起,然后将这一整体结构化,并注上一个简单而又强大的名字。例如,实验者的所有活动会被结合在一起,称作“控制”。然后他选择了组中的最简单的现象,它能显示出一个满意的反应模式的某些方面。之后,他宣称这将成为术语表中其他短语的原型。在他看来,原型就是用于训练老鼠的条件,而后,在战争的推动下,又成为了训练鸽子的条件。 爱德恩早已指出斯金纳理论创建方法的弱点。他曾批判性地表达了对斯金纳博士论文草稿的质疑。他写道:斯金纳给“‘反射’一词一个非常宽泛的、不同寻常的、几乎奇异的定义”(skinner,1979)。此外,爱德恩还希望斯金纳对刺激和反应间的中介机制进行论述,斯金纳的回应是坚守其创建的“行为科学”的目标。不久他的实证主义观念便使他对科学含义的理解走向了教条主义。他的实证观念下的心理学排除思维和生理学,这意味着最好他能提出一点博物学的东西,否则其最糟糕的结局是成为一种伪科学。 无一例外,他的济世主张的实证基础也是他长期从事的条件作用实验的结果。正如巴甫洛夫所做的,斯金纳也将发展看作是训练动物、使其在环境中作适宜反应(这在斯金纳理论中,被称为奖赏反应)而非偶然反应的过程。但巴甫洛夫找寻的是中介行为的生理学联系,而斯金纳信奉实证主义,这使得本可以将他的研究推上科学地位的生理和认知机制成为了他排斥的对象。该理论还直接衍生出他的改良社会、建设乌托邦共同体、“沃尔登第二”等独裁主义的计划,即条件作用随着在个体中的应用,从一个人到一个人,进而推广到整个社会。 巴甫洛夫对条件的研究,是基于被事先的环境状况条件化了的反应,这样做很难避免先前环境中混杂着许多刺激同时发生的可能性这一事实。斯金纳意识到了这一点。那么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得出这样一种动作,即在可能出现的多种行为中,这一动作的结果是有好处的,受动物欢迎的呢?为了实现这一构想,他设计了一个装置,在这个装置中,受禁闭的动物会产生“自发性”反应,而斯金纳只对其中一种类型的反应给予奖励。该装置推动着斯金纳不断思考,而这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并不常见。他设计的这个装置,还包含了一个记录反应频率的小仪器。在这一装置的帮助下,斯金纳完成了他一生的发现,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支配着斯金纳的余生。一只老鼠,而后不久便被斯金纳扩展为任何有机体,做着一系列杂乱无章的运动,通过操纵环境,其中的一种行为被选中,其结果加强了该行为的出现,这样这一行为便被条件化了。斯金纳称其为操作性条件作用。 在经典的或者巴甫洛夫条件作用中,反应是被先前的刺激条件作用的,而非被刺激呈现后出现的一些事物作用的。铃声响起,狗就分泌唾液。而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只有当鸽子啄到了正确的位置,才给奖赏品——谷物。因此,鸽子啄那个点的频率便会高于在环境中的其他反应,即该行为受到了奖赏物的“强化”。其次,对斯金纳来说最重要的发现,是在不同条件作用的情境下,行为频率的各种模型。 为了理解斯金纳思想的根源,我们需要观察其理论大厦的根基——实证工作。他的实验装置中都有什么?老鼠和鸽子!从他去哈佛读研到他重返学校做心理学教授的这20年问,他一直从事着动物压杠杆、啄目标的实验,与巴甫洛夫的生理心理学路线相似。而实际上,巴甫洛夫研究的是狗的心理。他们都没有对人的主观世界进行任何实验。 现在我们追寻斯金纳的研究足迹,细细考察一番。首先,在明尼苏达大学,然后在印第安纳大学,他展开了始于哈佛大学的研究。他的目的是找出一种条件,从而可以通过最有效的方法,训练他的动物被试形成任何他想要的行为。在实验的进程中,他引入了越来越多的条件,在此情况下,出现了最快速以及最持久的条件作用。 根据构想的实验程序,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是“操作”,或者说一种自发性行为,如随机啄物,以及“塑造”,即以奖赏体制导致“正确”反应的建立,而不再是原始的随机行为。还有一个综合的概念,用来定义实验者与被试问的关系,这个概念是“控制”。 他的研究直接回答了两个主要问题:哪些条件可以有效地强化操作性行为,而这些条件又是如何与选中的操作性行为相对应的?在哪些条件作用下,建立的行为会消退?应该强调的是,这些也是巴甫洛夫的疑问。然而,巴甫洛夫看中的是先于反应的条件,即刺激,而斯金纳找寻的是作用于被选中反应的结果,即强化物。 实验程序受实验装置的推动,这一装置便是斯金纳箱。箱中有一根杠杆,按压它便可以获得一颗食物丸,同时安装了一种可以记录“自发性”操作行为频率的仪器。数次试误之后,老鼠学会了按压杠杆,即按压杠杆的次数多于其他自发性的行为。在适当的强化条件下,某个潜在的“自发性”操作行为出现的频率不久便会超出其余无效行为的频率。但是,如果食物没有及时获得,老鼠先会更加快速地按压杠杆,而后则会逐渐地终止这一行为。这便是令斯金纳兴奋不已的消退曲线,那个令他倍加珍惜自己生命、唯恐无法公之于众的发现。他从行为主义的角度证明了一句古老的谚语:最初失败须努力,最终失败则放弃。 综合实验结果,斯金纳宣布“在几种实验控制下,共存在四个过程——剥夺、饱足、条件作用及消退”(1976)。从稀少的实验材料中,斯金纳建构了他的心理学,并且探索出很多条件,即影响被选中的自发性操作行为的出现频率以及反应的消退频率的各类变量。 很多训练动物的方法均源于斯金纳的成果,这些方法每天被驯狗、马、狮等的工作人员应用着,然而,斯金纳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知识呢?他的实验证实了一个常识性的道理,即一个行为的结果对习惯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奖励一只听命令而坐下的狗”。他主要的贡献在于介绍了习惯形成以及条件反射建立的频率测定。这就意味着,他能够区别强化物效果的大小。 目前,斯金纳理论被称为“激进的行为主义”,这里有必要再进一步,从根本上阐述一下该称谓的原因。其实这正是关于所有的动物(包括人)的活动可以被分解成行为的基本单元的论题。斯金纳在他的自传中写到,爱德恩最先对这一设想提出疑问。斯金纳对此坚决抵制,但也许这正是最最根本的错误,即将其观点的推广建立在一个并不可靠的基础之上。 P16-18 序言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心理学能够屹立在学科之林并且广泛地为世人向往,不仅因为她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她拥有众多杰出的学术大师,他们是心理学界的瑰宝和象征。他们中的佼佼者,诸如皮亚杰、弗洛伊德、维果茨基和斯金纳等,不仅对心理学,甚至对整个人类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对心理学的深度认识不能止于心理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还应当深入这些思想家的生活、研究和思考之中。 《他们改变了心理学》介绍了10类共50位有影响的心理学家的生平与研究。这些心理学家是几个重要心理学分支的主要革新者,皆非等闲之辈。他们之中有人类思想的巨匠,如皮亚杰、维果茨基、弗洛伊德、杜威和乔姆斯基等,有某种主义的抗大纛者,如巴甫洛夫、斯金纳、布鲁纳和西蒙,也有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如鲁利亚、吉布森、奥尔波特、卡特尔和艾森克等,还有经典研究的开拓者,如洛伦茨、海德和纽威尔等。无论我们对这些人物耳熟能详或似曾相识,还是一知半解或闻所未闻,他们的研究与思想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轨迹,并预示21世纪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对于他们的学术观点与实验研究的具体内容,我们或许熟悉,但对于他们的学术脉承、思想轨迹、生活背景与生命故事,我们可能陌生。然而,不了解后者,就难以完全领会他们思想的真谛与价值,并从他们的创造中获得智慧和启迪。 一本描述思想家的书本身应当是有思想的,但不一定是晦涩的。在这本书中,透过犀利的笔锋与亦庄亦谐的故事,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深邃的思想、深沉的幽默与毫不客气的批判精神,我们借此可以洞见思想家们的闪光之处与问题所在。对于名人大师,我们往往崇拜有加,被笼罩在他们头顶上‘的光芒耀花眼目,因而难见他们的真身,但在这里,巴甫洛夫、斯金纳、皮亚杰、维果茨基……宛如生活在你身边的老师或者同事,一个个活脱脱的,个性味儿十足。 在作者笔下,巴甫洛夫年轻时数学功底比较薄弱,但他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如饥似渴。他生活贫穷,工资仅够维持生计,甚至难以支付公寓费用,有时让妻子与亲戚合住,自己睡在实验室的实验台上。大孩子不幸夭折,二儿子幸存。曾有一段时间,他生活极度拮据,他的学生为他筹钱,想贴补他的日常花销,而他却将钱都用在了动物实验上。正是在这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他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科学成绩。当他获得诺贝尔奖后,受到了诺贝尔的慷慨资助,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遗憾的是,“尽管条件变得优越,但是智慧的火花已经不复存在,流传的只能是往日的传奇功绩”。 而斯金纳呢,则是一位典型的文学青年。他小时候“有点笨,又很天真”。虽然父母关系不和,但他生活在田园牧歌似的自然环境中。他酷爱音乐,经常发表文章,大学毕业后立志成为一名作家。在广泛的阅读中,他偶然接触到巴甫洛夫和华生的工作,找到了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几经周折,他进入哈佛大学成为一名研究生。受实证主义强硬派的影响,他确信行为是通过环境而被控制的,并终身致力于训练程序与装置的开发研究上。他甚至仿照研究老鼠和鸽子的实验设备发明了一种育儿箱,用它养育自己的小女儿。在这个箱中,他女儿六岁以前都没有感冒过,但大为不妙的是,她的免疫系统功能变得比较微弱。由于对自己提出的心理发展观深信不疑,斯金纳几乎要扮演救世主的角色,企图通过广泛应用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技术来重塑人类世界,洗脱人们的罪恶。他撰写了两本特别的书——《沃尔登第二》(Wal—den Two)和《超越自由与尊严》(Beyond Freedom and D培nity’),详细地阐述了他在道德和政治上的观点。说他是一位思想家,他真是当之无愧!作者以自己的春秋笔法评论说,“实事求是地来说,斯金纳被热情蒙蔽了双眼,因而很容易走向狂妄自大。他的三卷自传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他天真的自我满足,即一个来自萨斯奎汉纳镇的家伙,竟能够揭示出人类生活的秘密,可谓奇迹”,“从他的自传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对批评不敏感的人。从乔姆斯基的例子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一点,乔姆斯基关于言语行为的观点是对他的构想的致命批驳,而他并没有作出什么激烈的反应”,“他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感知也是他思想闭塞的一个因素”。在这两个案例中,巴甫洛夫因为条件的优越与地位的至尊而江郎才尽、斯金纳的科学的自我中心主义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的观点未必完全正确,也不会处处正确,但可以触发我们自己的洞察、审视、深思与评判,这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心理学的研究早巳进入了一个高科技时代。实验技术日新月异,研究方法与时俱进。但是,诚如作者所言,“与其他的科学一样,心理学不仅仅是实验研究,它还需要观念上的不断创新”。技术的更新与广泛普及也可能带来另一方面的潜在危险:实证研究形式化,而思想极度贫乏,有数据、工具和方法,却没有问题、理论和思考。试想一想,那些传载于心理学各个分支教科书中的经典研究为什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无论它们采用了什么技术和方法,都反映了研究者们对问题的思考、对意义的解读、对理论的建构以及对研究方法的巧妙构思,折射出研究者们的智慧。研究手段服务于研究问题。任何一个创造首先是思想上的创造!我们切不可做实证上的巨人、思想上的侏儒。这正是我们选译本书的初衷! 全书的翻译工作由我和我的研究生们共同完成。我和研究生们进行初译,我进行校对和统稿。翻译分工如下:弓J言(刘儒德),第一章(张立松)、第二章(杨伊生)、第三章(朱凌云)、第四章(刘妍)、第五章(曾美艳)、第六章(童欣)、第七章(田霖)、第八章(刘儒德)、第九章(黄凯平)、第十章(徐娟)。 译文中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们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