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浮生印痕--赵之谦传/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浙江名人研究大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钰霖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之一。该丛书共有100部,它通过对浙江文化名人立传,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同时,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

本书为我们介绍的是我国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赵之谦的传奇一生。

内容推荐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王羲之、谢灵运、骆宾王、孟郊、寒山、赵孟頫、黄公望、王蒙、茅盾、夏衍、郁达夫、竺可桢、童第周……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贯彻省委省政府号召推出的文化工程,推出了100位古今浙籍文化名人传记。本书为丛书之一,介绍的是我国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赵之谦。

目录

第一章 俯仰身世

第二章 少年哀乐 

第三章 始为金石之学 

第四章 人幕缪府 

第五章 戎马书生 

第六章 乱离惊变 

第七章 一卷留谈乱后城

第八章 大海西风看碧天

第九章 家破人亡乃号悲盒

第十章 遁世而无闷

第十一章 汉后隋前有此人

第十二章 出人汉宋

第十三章 为五斗米折腰

第十四章 宦海沉沦

第十五章 身后之名

赵之谦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俯仰身世

清宣宗道光九年七月初九日(1829年8月8日),浙江绍兴府城开元寺东首大坊口赵家一间普通的院落里,一个婴孩呱呱坠地了。家人为他取名之谦,字益甫,又字劫叔。同治元年(1862)四月初六日,正值盛年的赵之谦郑重地为自己刻下了一方印章,以纪念自己33年来所承受的一次又一次死生乱离的人生打击,从此改号“悲盒”,其时他正为躲避战乱而流落浙闽问,父母早已下世,妻女也在一个多月前接连病殁于绍兴。孑然一身,前路渺茫,养生送死皆无可为。在飘零天涯的惨淡心境里回望乡土,浮现在他脑海里的,不知该是怎样的情景……

相传会稽赵氏本为宋宗室族裔。据赵士俊、赵俊民所撰《赵氏家乘》记载,赵之谦先世为宋太宗第四子、商恭靖王元份之后。《宋史·列传二·宗室四》中有载,元份曾于雍熙三年(986)进封越王,《赵氏家乘》中奉其为一世祖。建炎年间,宋室南渡后,赵氏有位五世祖赵士实(封安国侯)因弟弟士燮任嵊县县丞、母亲随任,于是也赴嵊侍居于明心寺侧,就此成为会稽赵氏迁嵊之始祖。明弘治年问,赵氏二十世祖赵麟由嵊县迁入绍兴郡会稽县开元寺东首大坊口,是为迁绍始祖,人清后分居大坊口、观音桥和广宁桥三处。

赵之谦属于大坊口赵家,为赵姓迁绍后第十五世裔。曾祖立钟,祖父源,父亲守礼。赵之谦是赵家次子,上面还有一个兄弟赵烈,字积庵。赵家祖上世代以经商为业,支脉蕃衍,子嗣繁盛,大厦连楹,华轩绮户,允称望族。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中称会稽赵家“累世巨富,擅越中华腴名数百年,其储积之物,自书画钟鼎,下及庖滔所用者,皆极贵重,平泉一石,足资千金”,说的就是观音桥赵家,赵家当年声势可见一斑。赵之谦家财势虽然不如观音桥赵家,家资倒也丰足,一门上下衣食无忧,在绍兴这个江南古城之中,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

赵之谦出生这一天,正值立秋,凉风初至,暑气犹盛。按照古礼,这是个迎秋神、献新谷、祭宗庙的日子。在民间,立秋这一日虽然不如重阳、冬至那样过得郑重,却也颇有些特别的讲究,按越乡风俗,在这一天以悬秤称人,将立秋称得的体重与立夏时所称体重作一对比。长夏苦暑,饮食清淡,大凡人到了夏末秋初时节体重总会有些轻落,于是便需行秋补,吃些肥厚甘美的食物,普通人家要烧鱼炖肉,家境好一点的就更为讲究了。赵之谦恰好赶在这一天出世,赵家阖府上下穿梭忙碌,自然更是一派喜庆繁华景象。

但如果我们将目光转而投注到他所处身的整个大清帝国,就会发现世界并非真是这般和平喜乐。

这是19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清宣宗道光九年,岁在己丑。中国的总人口已超过三亿,差不多是包括俄国在内的欧洲的两倍。这个庞大帝国的统治者正为日益严重的鸦片走私所导致的大量官银外流而深感头痛。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三令五申查禁纹银出洋及内地分销鸦片,但严厉的禁令总也敌不过鸦片贸易所带来的高额利润的诱惑,白银外流问题始终未能解决。从1822年到1830年间,仅广东虎门外伶仃岛上的鸦片贸易即高达每年18760箱;从1828到1836年,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逆差达3800万元,而罪魁祸首正是鸦片,它使得东南地区的中外商人、沿海罪犯和衙门胥吏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利益集团,成为严重影响晚清财政状况和对外关系的一个顽固症结。在这期间,活跃在广东贸易口岸的外国商人屡次犯禁,某些英国外交官员甚至开始采取军事手段,有意试探清政府的容忍底线,令清朝统治者非常不快。危机不仅来自外人,更有来自国内的各方压力:两淮盐务日坏、私贩猖獗;回疆叛乱,湘粤瑶民起义不断;白役滋多,扰民日甚……林林总总,令清政府几乎应对无暇,晚清帝国确已疲态渐生。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英吉利海峡,大英帝国正大踏步进入历史上最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槟榔屿、新加坡和马六甲正是在1829年正式成为英国的海峡殖民地。面对近代西方的坚船利炮,古老的中国在整个19世纪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史无前例的崩溃和衰落过程:1840-一1842年的鸦片战争;1850-一1864年的太平天国战争;1857—1860年英法联军之役;1871年俄国侵占伊犁;1874年日本夺取琉球;1883—1885年中法战争;1894—1895年日本大败中国;1898年争夺租借地的战争;1900年义和团之役……正是在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和溃败的屈辱体验中,“天朝上国”的优越感、维持了几千年的超稳定社会结构、中央集权和士大夫组成的完美统治体系都被破坏殆尽,而在1829年——距鸦片战争的开始还有差不多十年——一场巨大的悲剧正等待揭幕。

所幸的是,战争来临前的重重阴霾暂时还没有笼罩到绍兴这个古老的江南城市。正是在宋世先祖曾经一时偏安驻跸、借以重整河山的这个水乡小城,赵之谦度过了他一生中最为宁静祥和的童年时光。

透过几十年的岁月风霜,遥遥回首最初的儿时记忆,最深刻的恐怕是那个沉重而带有奇幻色彩的家族传说:

明末清初时,赵之谦有位七世祖名伯宁,字万全。他的父亲应麟是位清贫的儒生,常年远游在外授学。时值战乱,应麟为兵燹所阻,不得返乡,先是客居京师,后辗转流徙,最终死于马邑(今山西朔县),时在清顺治甲申元年(1644)。应麟离家时,万全尚在襁褓中,及年岁渐长,屡见母亲忧愁挂念之容,便询问父亲去向,母亲据实以告,但兵荒马乱中,早已失去亲人音信,更不知应麟客死之事。万全长到19岁时,辞别母亲,出门寻父;又恐怕自己不认得父亲样貌,在纸上写明父亲名讳和籍贯、年岁、容貌特征,贴于背上。万全寻亲之路历时7年,经过燕、齐、楚、豫、秦、陇等地十数行省,一路上日仅进一餐,跋山涉水,备极艰辛。久寻不见,万全也渐渐疑心父亲已故,有时不禁伤心绝望,悲号于途。后来从京师向西,终于到达马邑。马邑人张文义,在赵应麟飘零无依时曾招其授书,使应麟得有栖身之所;应麟死后,又是文义为其主持殡事。听到万全寻亲消息,张文义前来告禀,并将万全引至应麟殡所。万全哭拜于父亲墓前,哀恸逾常,数次昏绝复苏。当他发启殡宫,将父亲骸骨起出时,忽然有两只金蝶自穴中翩然飞出,入万全怀中而不见,时人传说,皆谓孝行感昭天地所致。万全负骸回乡,此后不再外出,托教授以供母。母亲去世后,万全将父母合葬,自己在旁结庐守墓三载,并撰《思亲录》传世,文中有云:“先大父不幸早逝,隐约终身,余又不克智效一官、能效一职,恩褒之典阙焉。”深以未能秉承父亲志愿、求取功名光大门楣为憾。赵万全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去世。雍正九年(1731),朝廷钦令嘉奉赵万全为孝子,入祀忠义祠,乾隆元年(1736)诰赠承德郎,储赠朝议大夫(或言奉政大夫,见《赵氏世系》)。赵家后世由此而逐渐昌盛发达。

赵万全千里寻亲事迹不但见于绍兴当地志乘,《浙江通志》、《清史稿》都加以记录,徐承礼《小腆纪传补遗》也有载录,这位苦行孝子也算是青史留名了。到赵之谦懂事时,金蝶投怀的故事在赵氏家族中代代相传已逾百年,族中长老谈起这位先祖时总是恭敬而又神往,在年幼的赵之谦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传说本身来看,赵万全芒屦寻亲、俭行奉母、庐墓三载的行事,可谓善始而善终,淋漓尽致地阐释了儒家传统道德体系中的孝道观念,本来就是统治者乐于彰表的典范。而作为家族传说的这个孝子故事,在口口相传中,除了金蝶投怀的神异色彩之外,还流露出对因果报应之说的欣然认同——由于赵万全的孝道和坚忍苦行,“后嗣寝以昌炽”。传说中还有这样戏剧性的情节:万全“行孝负骨,以余金市藤,及归,发现藤夹中藏金累累,家遂大昌”,这显然就是出于附会了。①但可以肯定的是,赵万全所受的朝廷旌表,是赵氏族中一代代后人引以自豪的荣耀。在这样的家族文化背景下,赵之谦从小就对忠孝节义的道德观有了深刻的认同,少年心性中也隐隐埋下了光大门楣的志向。除以“二金蝶堂”为自己斋号之外,赵之谦还数次刻下与这个家族传说相关的印章,并在印款中流露出对先祖懿行的追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光绪三年(1877)赵之谦叔祖晴初重刊《赵孝子思亲录》时,赵之谦也曾广为征文。凡此种种,可见这位先祖的事迹对他的影响。

赵之谦出生时,家境还相当宽裕。他的父亲松筠公以行商为业,却行侠仗义、能急人之急,行事颇有古风,与一般锱铢计较的商人大不相同,而且性格散淡,对于功名仕途并不怎么看重,平时也很不愿意做那些干谒求进之事。松筠公对幼年赵之谦的教育,可以说是相当开明,除了告诫他长大之后勿狎妓、勿茹鸦片烟之外,一任其天性自由,并不多加干涉。赵之谦能提笔之后,松筠公还亲自教他书写绘画,在庭院一尺见方的地砖上蘸水练笔,随写随干、随干随写,如同游戏般饶有趣致。那些浓浓淡淡的水墨痕,让幼年的赵之谦领略了笔墨最初的美感,执笔运腕的能力、勾勒线条的技巧也得到了最基本的训练。8岁时的一天,工人修灶,灶边墁灰待画,小之谦则先为画上,工人大表赞佩。赵之谦日后的自信果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亲切、宽松的家庭教育氛围,他对书法绘画维持终身的爱好,恐怕也是与幼年时父亲的引导分不开的。

P1-7

序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颉、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异、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龚自珍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硅、赵孟颛、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穗、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正在陆续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2003年春于杭州

后记

书稿草就,至今已有数月,回头再看,仍不免有些忐忑。毕竟,这是我第一次从事学术意义上的传记写作;而我的传主,又是一位在中国艺术史上享有盛名的浙籍文化名人。以我稚拙的笔力,能否描摹出传主丰富的人生情态,刻画出他独特的精神风貌,为其传神写照,这是我在写作过程中念兹在兹、萦绕于心的一大问题。

赵之谦是晚清时期以金石书画名重一时的艺术大家。他的艺术成就,在其生前身后,一直备受推崇。直到今天,人们对赵之谦的关注也主要落实在他的艺术创作领域。这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但要为赵之谦作传,着眼点却不能局限于艺事一端,而必须将目光贯穿他的整个生命历程,投注到他人生社会角色的各个不同侧面,深入到他的家庭生活场景、交游网络与社会文化背景,呈现他在学问、艺术、事功诸方面的追求……惟其如此,才能写出一个真实的人。

学术性传记写作需以史料为据,事从史出,以史带论。为此,笔者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从原始资料人手,对史实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考订,并依据史料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与此同时,笔者也参阅了大量相关研究资料,力求在本书中吸收融入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台湾学者王家诚先生所撰的《赵之谦传》、旅日学者邹涛先生所编的《赵之谦年谱》和台湾艺术大学教授林进忠先生所著的《赵之谦的篆刻书法绘画研究》这三部书,是我常置案头的重要参考资料。从这些学界先进的著作中,笔者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教益。正是在他们的基础上,笔者才能尝试通过本书的写作,在某些方面(或许只是某些点上)将赵之谦研究推进一步。书中所述,要皆出诸己意,与诸先进或有见仁见智之异。如有不当,责亦在我,尚祈学界方家教正。

一项学术工作的完成,离不开社会各方面所提供的支持和帮助。本书从列入课题到最终付梓,倾注了许多人的心血和辛劳。在此,请允许我首先向“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编辑委员会的诸位专家表示感谢,感谢他们给了我一个机会,使我有幸参与了这项颇有意义的重大学术工程。尤其要感谢的,是丛书副主编、社科院越文化研究所所长卢敦基先生对我的帮助和提携,除了这项课题以外,承卢老师雅意,我还参与了他所主持的《越缦堂日记》点校工作,这两项相辅相成的学术课题,对于我在学术起步阶段的意义,是无论如何估量都不为过的。与此同时,我还要特别感谢西泠印社副秘书长、著名书画家金鉴才先生。正是由于金鉴才老师的支持和信任,我才有幸独立承担了本书的撰稿,完稿后,又蒙金先生审读全书,并郑重撰写了审稿意见。作为一位诗书画兼擅且具有浓郁的传统文人气质的当世名家,金先生对本书写作思路的肯定以及其他方面的嘉许,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先生奖掖后进的功德,我感铭在心。

本书在资料收集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师长和朋友的慷慨相助。台湾学者黄华源先生得知我在撰写赵之谦传,需要海外学界相关研究资料,因借赴杭学术交流之机,特意为我携来他的老师林进忠先生的《赵之谦的篆刻书法绘画研究》三大册及王家诚先生的《赵之谦传》;上海的西泠印社社员舒文扬先生将他的研究著作《赵之谦经典印作技法解析》惠寄于我;多年来寓居澳门的西泠印社社员陆康先生,与我仅一面之交,即将自己收藏的日人刊印赵之谦信札一函慨然相赠;已故赵之谦研究专家赵而昌先生的遗孀王湄蓝女士委托我整理先生遗著,允许我在本书中引用了《赵氏家乘》等部分史料。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孙慰祖先生,是西泠印社理事兼印学理论与社史研究室主任,我因而常常有幸在专业方面得到他的指导。此次书稿撰写过程中,又蒙孙老师多次垂问指教,主动为我提示研究线索,并提供查阅上博资料之便,他的悉心关照,是我非常感激的。赴上海查阅、抄录悲禽诗文的过程中,上海博物馆的余彦焱、柳向春、赵春暖和复旦大学图书馆的眭俊、王亮等先生,都为我提供了热诚的帮助。在编校过程中,本书责任编辑、浙江人民出版社的章侬女士也付出了相当的辛劳。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借此机会,我还要感谢包正彦、黄镇中等西泠印社社团、社委会的领导和社团事务处桑建华、沈颖丽等诸位同仁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感谢本社文物库房、印学图书馆在资料查阅方面给予的便利。

最后,我更要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先生,我在学术上的点滴进展,都离不开他的引导。虽然他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一直对我相当放手,不愿以他的想法影响我的思路,但在大关节处的把握上,颇得益于他的提点。他对学术规范的强调,他的学术趣味和知识取向,也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完稿后,先生欣然为我拟定书名,“浮生印痕”四字,道出了赵之谦在晚清乱世中,不欲以艺自期而终以艺传世的人生轨迹,也寄寓着我们对生命历程的真切感悟。

两年多的写作,牺牲了许多个本该陪伴儿子玩耍的晚间和周末。今天的项述,已经是个帅气的小男子汉,从小与书本和影碟为伴,他已经习惯了从阅读中发现的乐趣。他的聪慧颖悟,时常予我快乐和惊喜。孩子的成长,是生命中最丰盈的奖赏,对于父母鞠养辛劳的体认,也使这女人三十的心境愈加真实完满。在此,我也要感谢我的父母。如果本书尚具有学术的价值,我愿将这发现的快乐与他们一同分享。

张钰霖

2007年6月20日于西溪

书评(媒体评论)

高文卓绝制河东,能艺通神事事工。吾与夫君生并世,真惭煮酒论英雄。

——戴望

近百余年印入辈出,舍丁、邓外,其著称者,若蒋山堂仁、奚铁生冈、黄小松易、陈曼生鸿寿,要皆谨守一派,未能脱去藩篱。洎会稽赵搠叔之谦出,集取徽、浙、皖三派而更参以新室镜铭六国币等,上师秦汉,内辟心源,错综变化,莫可端倪。二百年来,一人而已。李阳冰有云:功侔造化,冥受鬼神。搠叔当之无愧也。

——陈巨来

赵之谦一代才华,经学、史学、词章、金石学、绘画、书法、篆刻各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沙孟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13: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