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日本史/国别史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王仲涛//汤重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神武天皇就是秦朝东渡日本的徐福吗?古代日本皇室何以多近亲婚恋?日本古史为何多女皇专政?唐朝风俗如何风靡日本?《源氏物语》的幕后有怎样的故事?武士如何产生,日本崇信暴力的原因?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是什么样的人?丰臣秀吉为何突然要侵略朝鲜和明朝?天皇与幕府究竟是何关系?日本为何严禁基督教而大崇儒佛?……

本书揭示了诸多鲜为人知的逸事。

内容推荐

一个孤悬海中的岛国,一个文雅与野性共存的奇异国度,一个善于模仿、勇于创造的文明,一个亚洲最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一个在世界经济史上书写奇迹和辉煌的民族,一个与中国有着最复杂关系的邻国。这就是日本,一衣带水的邻邦。她那错综的步伐、曲折的轨迹、和我们既亲近又隔阂的历史画卷,最发人深思,启迪智慧。

目录

前言 

序章 日本历史演进的自然环境 

第一章 古代社会的形成(远古—公元645年)

 第一节 原始时代的日本

 第二节 弥生时代

 第三节 邪马台国之谜

 第四节 日本金字塔——古坟文化

 第五节 大和国统一日本

 第六节 圣德太子改革与遣隋使

 第七节 飞鸟文化

第二章 天皇集权时期(公元646—1192年)

 第一节 大化改新

 第二节 古代天皇制的建立

 第三节 奈良时期与唐风文化

 第四节 平安时期与国风文化

 第五节 皇权旁落与摄关政治

 第六节 庄园的形成和武士的产生

第三章 武家政治时期(1192—1868年)

 第一节 镰仓幕府和元军侵袭

 第二节 南北朝和室町幕府

 第三节 群雄割据与织丰政权

 第四节 中世的文化

 第五节 幕藩体制和对外“锁国”

 第六节 江户文化的繁荣

第四章 近代国家的建立 (1868—1890年)

 第一节 “黑船来航”与“开国”

 第二节 明治维新

 第三节 自由民权运动

 第四节 二重经济

 第五节 帝国宪法

 第六节 近代文化

第五章 战争风云和争霸东亚(1890—1918年)

 第一节 大陆政策

 第二节 修改条约与“脱亚入欧”

 第三节 甲午风云

 第四节 日俄争锋

 第五节 吞并朝鲜

 第六节 参加“一战”和对华“二十一条”

第六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日本 (1918—1950年)

 第一节 以暴挫富的“米骚动”

 第二节 大正民主运动

 第三节 政党政治

 第四节 经济危机

 第五节 法西斯抬头

 第六节 大正时期的文化

第七章 法西斯政权的形成(1930—1956年)

 第一节 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第二节 “一人一刀”的暗杀

 第三节 “政党政治”寿终正寝

 第四节 军人执政

 第五节 法西斯统治

 第六节 法西斯压制与思想文化斗争

第八章 对外侵略战争(1957—1945年)

 第一节 从“九·一八”到“七·七”

 第二节 德意日三国“轴心”

 第三节 挑起太平洋战争

 第四节 “大东亚共荣圈”迷梦

 第五节 战争形势的转变

 第六节 战败投降和帝国崩溃

第九章 战后初期的日本(1945—1955年)

 第一节 美国占领与天皇宣言

 第二节 战后民主化改革和道奇路线

 第三节 从自来水到国民健康保险

 第四节 东京审判

 第五节 旧金山条约

 第六节 朝鲜“特需”与经济恢复

 第七节 战后日本的文化

第十章 经济复兴和高速发展(1955—1972年)

 第一节 “五五年体制”

 第二节 经济奇迹

 第三节 修改安保条约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第四节 发展背后的阴影

 第五节 高速增长时期的政治和外交

 第六节 “大众社会”及社会思潮

第十一章 经济大国的日本 (1973—1991年)

 第一节 稳定增长取代高速增长

 第二节 日本的政治变化

 第三节 稳定时期的日本外交

 第四节 冷战后的变化

 第五节 泡沫经济的破灭

 第六节 日美贸易摩擦

第十二章 冷战后日本的巨变(1991—)

 第一节 “五五年体制”的终结

 第二节 联合政权

 第三节 向军事大国发展与经济状况

 第四节 富裕的生活、保守的思想、右倾化的倾向

 第五节 问题和方向

附录

 一、日本史大事略年表

 二、日本历代天皇、将军、内阁一览表

 三、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绳纹文化

旧石器文化一直持续(从约二百万年前开始)到更新世(洪积世,从约一万年前开始)终结,在约一万年前,由于地壳变动,冰河消融,海水上涨,日本从大陆分离,成为现在的海岛。其后,在距今七至八千年前的冲积世,住在日本列岛上的人们开始制造和使用陶器,因为出土陶器外表上饰有草绳条纹,被称为绳纹陶器,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化被称作“绳纹文化”。这一文化期延续了四至五千年,本来考古界将其分为早期、前期、中期、后期、晚期等五个阶段。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使用了放射性碳元素c14测定考古文物的年代,有些地方的陶器被测定为12165±60年前,因此有人将早期以前的时期定为草创期,但也有学者根据历来的考古学方法认为草创期在公元前4500年。这一争论至今尚未解决。

制造并使用这些陶器的是所谓绳纹人,他们大部分居住在日本东部。早期的他们体质赢弱,身材矮小,中期渐渐结实起来,和现在的日本人相比,个头稍矮一些,肌肉发达,骨骼强健。绳纹人以及后来的弥生人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是已发现的原(猿)人进化的产物吗?进一步说,日本民族的祖先又是从何处来的呢?对此,历史学家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和猜想。有的认为日本有原住民阿伊努人,后来又进来了外来民族,两者混合而成为现在的日本民族。也有人认为日本人是从海外来的,和原住民没有什么关系。至于从何处来的,更有多种说法,考古学家橱口隆康就提出五条途径说,即北路、南洋路、朝鲜路、东中国海路和冲绳路。而一般认为是从欧亚大陆上迁移来的和从日本南部的太平洋漂流过来的。这两种人所带来的文化分为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系统,而与这南北文化系统相对应,日本人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西日本人,一种是东日本人,现在日本人就是这两者的混合。

日本人的北方文化系统在语言上可以得到证明。日语在语言学分类中属于黏着语,在语系上被认为属于乌拉尔 阿尔泰语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日语,在弥生时代日本又接受了东北亚的原始宗教。而对北方文化系统的东日本人的踪迹,日本学者也在千方百计地查找。比如日本有种家犬的舌头上有块黑斑,据查这是绳纹时代就驯养的狗。根据这一特点,日本人遍寻东南太平洋诸国,后来在我国的台湾省和其他一些东南亚国家发现了这种狗。这个可以作为绳纹人和东南亚一带的人在种族上的关系的一个旁证(再如绳纹人的牙齿也和东南亚一带的人一样,属于南方型人,而弥生时代的人则是中国型的)。同时,东南亚的种稻文化也传人了日本,如日本的祈年祭、新尝祭④等即属于南方文化。我们在观察现代日本人的长相时,也会发现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最近的研究认为亚洲人巾有“古蒙古人种”和“新蒙古人种”,绳纹人即东日本人是属于古蒙古人种,而弥生人即西日本人则是新蒙古人种,后者是典型的后来的移民系统。而且这两种人在头骨、m型(东部人的A型遗传因子的比例小于西部人)和HB抗原上也有区别,即在东日本人中和东南亚人相同的类型比较多,而西日本人则像中国和朝鲜人。但是东日本人在文化上却属于北方文化系统,西日本人则属于南方文化,即在人种和文化的对应关系上有矛盾,所以这个问题还有待于研究探讨。上面举出的证据虽然不能充分地说明和最后解决日本民族的起源问题,但我们可以说,日本民族来自周边各个地区,大体分为南北两边迁移而来(绳纹人是从南边,从南太平洋、东南亚过来的,而弥生时代的日本人则多从中日大陆、朝鲜半岛来);和世界上其他大多数民族。一样,是混血的民族,而不是有人认为的血统单一的民族。

绳纹时代的日本人已发明了弓矢,以此来猎取野猪、鹿等大型动物。并采集植物的种籽,这是他们重要的生活资料。在海上和内河,他们使用骨角制成的钓钩或渔叉等打鱼,同时也采集贝类,日本著名的贝琢(沿海原始部落的垃圾场)就是其确凿的证据。这时他们已经有了磨制石器,可用来采伐树木。总之,在绳纹时代生产力的进步是很明显的。但是,捕鱼、狩猎、采集仍是绳纹时代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虽然,有人认为中期已经有了农耕,但也有人认为晚期才出现‘j,农业,莫衷一。是。而后者因在福冈县的板付遗址发现了绳纹晚期种植水稻的遗址,似乎有更大的说服力。但是这并不能推翻中期就有农业的推断。而且对绳纹时期是否有农业的考古研究及推论尚不成熟。

绳纹文化是因陶器命名的,可见当时已有很多陶器。陶器在日本出土数量颇丰,说明日本人已吃上了熟食(这和在美索不达米亚发现的陶器有所不同,那里的陶器主要用于盛装食物等,而在绳纹陶器的底部发现有火烤过的痕迹,可以认为这种陶器已被用于烹饪)。这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陶器还被用于祭祀。目前发现的女土偶和石棒,分别象征着男女生殖功能。原始的宗教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绳纹时期的日本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摆脱了野蛮和蒙昧。但是,这种陶器不过是在摄氏四百度较低温度下烧制的,并不像高温烧制的陶瓷器一样结实耐用,说明当时的文明是较低级、很初始的。

绳纹人尚不懂得建造房屋,只是居住在简陋的竖穴或山洞中,而且大部分是在地面以下一米左右的竖穴。这些竖穴围绕着中央的广场呈环形分布.构成一个个集落。这种集落的遗迹目前发现的最大的是青森县的三内丸山遗迹,此外,存在集落的另一,‘个确凿证据就是贝琢。在集落遗迹的挖掘中,发现有一些农作物、鱼干、牡蛎(这是在海里养殖的)等。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就是以35公分为单位的绳纹尺(量具)。说明工具的制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了质的变化。在集落这个空间里当然和其他原始社会的人群聚集的地方一样,有祭祀场所、坟地等。这些考古成果说明那时人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稳定,生活也有了安全感。

“生存或者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的名言告诉我们,死亡始终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人们对死亡的畏惧就产生了对永生的期望和灵魂与肉体的观念。因此就有了宗教和墓葬。而生存不仅是维持自身的生命,如同所有的生物一样,人类也具有使自己种族存续下去的自然本能,这样,生殖力量的崇拜就成为原始宗教的一个特征。当时的日本正是这样。它在宗教方面还很原始,人们做了女性的土偶,用石棒来象征男性,祭祀和崇拜着这些既有现实意义又象征着自然力量的神灵。

如同埃及金字塔所展示的那样,墓葬说明那个时代的人对死亡的看法。绳纹时期前期的墓葬是曲肢葬,中期和后期又有了直肢葬。一般认为曲肢葬是源于人们对亡灵的畏惧,而有的尸骨上似有被捆绑过的痕迹,表明日本人和其他人类一样对人的死亡是恐惧的(害怕亡灵返回生的世界作祟)。那么,是不是中后期人们对亡灵的惧怕就减少了呢?对此,尚未有定论。当时埋葬的方式是土葬,还有瓮棺葬或室内埋瓮墓。瓮棺葬在前期就有,中期有了发展,晚期达到极盛。室内埋瓮墓顾名思义就是将墓埋在家里,瓮上有小洞,是为了便于灵魂出来和家人团聚,多是儿童的墓葬。此外,还有特殊的复葬等。

绳纹时期人类尚处于原始时代,生产力不发达,其经济生活也是原始共产主义式的,没有阶级分化,墓葬自然也不分贵贱。P8-11

序言

何谓日本?恐怕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这大概就是所谓对日认识的“千人千面”吧。这也说明要弄懂日本实在不易。写一部日本通史恐怕就更难了。

但我们作为中国学人,只能知难而上。因为日本对中国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不仅因为两国为一衣带水的近邻,而且两国有着从远古以来,二三千年割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不仅从古代到现代有五次友好的文化交流高潮,而且也有过古代三次战争和近代两次战争;不仅有邦交正常化以来35年空前规模的人员来往和空前广泛深入的各方面全方位关系的密切发展,而且又有充满摩擦、对抗和斗争的不断升级,特别是当前中日关系中的三大原则问题[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侵略的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和领土主权(钓鱼岛归属及相关的东海经济区划界问题)问题]和日本向何处去的问题。近代以来,中国人中出过“汉奸”,更涌现出不少民族英雄,一般说来,有“亲日”、“婿日”、“惧日”和“反日”、“仇日”和“蔑日”之分。但我们主张,在现今国内外大潮下,既不作“亲日派”,也不作“仇日派”,而是做真正的知日派。而要知道日本的现在,就要知道日本的历史;要知道日本的未来,就要知道日本的历史和现在。我们这本日本史就是对从十数万年前的日本原始时代到21世纪初的当代日本试作较为简明的铺叙的一本史书。并且尝试以讲说往事的笔法,尽量通俗易懂,以轻松活泼的话语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讲说日本过去的事情,就是尽力把日本的时代更替、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主要方面都说明白。我们当然严格遵守叙史最重要的原则:科学性、客观性,保证其内容一定准确、真实,但也不妨碍我们广泛联系当时的世界及周边国家的状况,昕谓看似“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其实是经过我们消化庞杂的资料,先弄明白后,再用最简明的话语写出来的,除了讲清实际情况外,还夹叙夹议地随时表明我们的态度和看法。是否合适,实在不敢说有多少自信,就恭请学界师友、同仁和读者批评指教了。

众所周知,古代日本很长时间称倭、倭国。那么什么时候才有日本这一称谓呢?日本自己的古代历史,除考古实物外,相当一段时间要依据中国史书文献的记载。而中国最早记载日本的文献是成书于战国、西汉时期的古代地理书《山海经)),其“海内北经”第十二称:“盖国在钷燕之南,倭北,倭属燕。”此处的倭是否就指日本实难判断,也无定说。学术界比较占主流的认识是,最早记载日本的当属写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这本书记有一旬著名的,被引用过无数次的话,即:“夫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较为系统记述日本情况的则是公元289年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倭人条》(通称《魏志.倭人传》)。这是中国正史中第一篇记述日本的传,此后中国官方正吏中均对日本立传记述。但直到《旧唐书》之前,均称日本为矮、倭国、倭人。《旧唐书》首次出现日本称谓时,亦是倭国、日本两称并用的。《旧唐书.日本传》记述道:“日本国者,倭国之别种也。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或日: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或云:日本旧小国,并倭国之地。”《新唐书·日本传》则更明确记载道:“日本,古倭奴也。”“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国近日昕出,以为名。’”据研究,这是对日本国名最早的记述。据考,公元702年,遣唐使列唐朝,“使者自言”所指则为701年。故中日史学界将701年定为日本国号元年,当然也有不同的看法。就是说,日本国名的称谓,是依据中、日、朝鲜三国吏书的记载才考定的,且是从701年才使用的。引起中日两国史学界轰动的2004~10月西北大学披露的新闻称:西安发现唐代日本留学生井真成(734年)墓碑 其墓志文首旬为“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这是首次发现的使用“国号日本”的日本留唐学生的墓碑,堪称历史之最的实物,也证实了中国正史记述之正确。

如果翻检除日本、朝鲜、中国的其他国家的环球通史、世界史类著作,对古代日本的记述实在少得可怜,只有对天皇、大化改新、武士、江户幕府等最简单的记述。就是说,在古代世界舞台上几乎看不到日本。似乎古代日本被撇出了世人的视线,很少受到世人的关注。

然而,从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世人对日本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转折。140多年来,日本不仅成了东亚、亚洲各民族,而且成了全世界所关注、重视的国家。因为日本是在亚洲甚至整个东方唯一取得资本主义现代化成功,并发展为帝国主义强国的国家。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其兴极速,犹如“彗星那样登上世界舞台”,骤然于19世纪末叶出现在东方,划破了屡受欧美西方列强殖民侵略而笼罩着东方的沉沉黑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给沉沦中的东方各国、各民族带来希望。东方各国、各民族的志士仁人,在惊叹日本的迅速崛起之余,更纷纷全方位地效法日本,欲使本国、本民族能像日本一样,有成效地学习西方,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实现本国、本民族的振兴、腾飞。然而,在现代化途程上遥遥领先的日本,打破了东方各国人士学习日本的良好愿望。新兴的日本帝国,不仅与西方列强为伍,欺凌压迫东方弱小国家,且比其有过之而无不及。跃登“东洋霸主”地位后的日本,竟炮制和抛出“大东亚共荣圈”的狂妄计划,其侵略铁蹄践踏了东亚、东南亚各国,更妄图与德、意法西斯分霸全世界。曾几何时,骄横一世的日本帝国,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终于在1945年8月迅速崩溃败亡,“又像彗星那样消失了”。日本走.上军国主义、法西斯道路,既是日本现代化扭曲发展的必然,又是使日本六七十年现代化成果几乎丧失殆尽的重要原因。

战后,日本又奇迹般地迅速复兴和崛起,不仅补上了政治民主化等现代化的缺课,而且令人惊a-异地走入了现代化发展的最高阶段,转型为“大众社会”,跃登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被称为世界经济中“耀眼的太阳”。西方国家又说它是“亚洲的凤凰”、“亚洲新巨人”,创造了“日本奇迹”、“日本神话”等等,怀着亦喜亦惧的心情注视着日本。《日本的全球出击》、《日本名列第一》等英美学者撰写的著作一时成为风靡世界的畅销书。然而,从1991年开始,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到1999年仍无法摆脱国内经济发展的低迷状态。于是又出现了“太阳也会西沉”、“日本模式的破灭”、“日本正走向衰败”、“日本奇迹只是神话”等种种议论。从进入2l世纪开始,日本经济增长势头突显,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和稳定增长时期。又令世人震惊了。而且,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正式提出了以经济实力为基础争做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从此,日本全面大国化趋势日益明显和迅速。日本的大国战略,备受中国及东亚其他国家的警觉和关注。于是,“站在十字路口的日本”、“日本21世纪将走向何方”等著述应运而生。

本书就是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力图将一个真实、完整、全面的日本立体展现在读者面前。是否做到了,很难说。只能说:“我们尽力了!”错讹疏漏之处,诚望不吝赐教指正。

本书能够出版端赖人民出版社领导及编辑杨美艳女士的鞭策帮助。在进入正文叙述前,首先对出版社领导及编辑室乔主任和杨编辑表示最诚挚的敬意和深深的谢意!也须在这里,对协助翻拍、制作图片的商务印书馆的文虹、王齐等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为二人合著,全书提纲先由二人分别列出,再进行协商拟定。全书由王仲涛(序章、正文及附录)、汤重南(仅第九一十二章的一些部分)执笔,汤重南统改定稿。

期待学术界师友、同仁及广大读者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

汤重南

2005.8.1拟稿

2007.10.8改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