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旁征博引路易十四时期的油画、版画、雕刻、文学、纪念章、戏剧、芭蕾、歌剧等媒体,全面论述了17世纪的形象制造者如何推销路易十四,如何以意识形态、宣传广告、操纵民意来包装君主,清晰地呈现了权力与艺术的互动关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制造路易十四/历史与理论译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英)彼得·伯克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旁征博引路易十四时期的油画、版画、雕刻、文学、纪念章、戏剧、芭蕾、歌剧等媒体,全面论述了17世纪的形象制造者如何推销路易十四,如何以意识形态、宣传广告、操纵民意来包装君主,清晰地呈现了权力与艺术的互动关系。 内容推荐 本书着力于路易十四公众形象的制作、传播与接受的历史。作者旁征博引当时再现路易十四的媒体——油画、版画、雕刻、文学、纪念章、戏剧、芭蕾、歌剧等,全面论述了17世纪的形象制造者如何推销路易十四,如何以意识形态、宣传广告、操纵民意来包装君主,清晰地呈现了权力与艺术的互动关系。透过作者比较文化的精辟观点,读者定能对现今的媒体包装机制有另番解读与省察。 目录 路易十四再探——中文版前言 平装版序 致谢 第一章 路易十四研究 第二章 宣传 第三章 日出 第四章 体制的创建 第五章 自主 第六章 胜利的年代 第七章 体制的重建 第八章 日落 第九章 形象描绘出现危机 第十章 反面形象 第十一章 受众与反应 第十二章 客观地评价路易十四 词汇表 附录 1.路易十四的纪念章 2.路易十四肖像研究 3.反路易十四著作年表 注释 参考书目 索引 试读章节 路易十四一出生,其形象即成了人们关切的大事。他刚呱呱坠地,全法国立马点燃篝火,燃放烟火,钟声齐鸣,礼炮声响,教堂吟颂感恩赞,神父布道庆贺,名人演讲道贺,诗人赋诗祝贺——流亡在法国的意大利哲学家托马索·坎帕内拉用拉丁文写了一首颂诗,称婴儿的降生实乃弥赛亚(犹太人企盼的救世主——译者注)再世、他即位后黄金时代将再现。 怀上王位继承人及其在子宫中的第一次胎动,实际上就已构成一件值得庆贺——最最热烈地庆贺——的大事,因为截止1638年奥地利的安娜和她丈夫路易十三似乎已然完全不可能有孩子了。因此,“上帝赐予的”这一修饰语即用于这个孩子,称之为“上帝赐予的路易”了。 此后不到5年的时间,他父亲即于1643年辞世了。这使小路易站在了舞台的中心位置。他的形象随即发生了重大变化。此前,他的形象同其他孩子一样,身在襁褓中,抑或身着7岁以下男孩通常穿用的袍服。从1643年起,他的形象开始改变,身披蓝底、上缀金色百合花图案的皇袍,佩戴圣神骑士——圣神骑士团为其先人亨利三世1578年所建——项饰了。他五六岁时的画中形象即已是端坐宝座、手持节杖(或日权杖)。有时他的画中形象全身披挂(当时新式的或古罗马式的)盔甲。 在当代参观者看来,把一个小孩画成全身披挂盔甲可能有点滑稽可笑、闹着玩儿。然而这样画很可能是因为盔甲象征着国王所具有的军事威力——这种威力则总是通过军事将领们及其部队间接地表现出来的。1643年法国军队在罗克鲁瓦战役中打败西班牙军队后,随即有幅版画面世:画中国王端坐宝座之上,向其部将昂冈公爵(孔代)道贺。这幅版画定名为“路易十四初战连连告捷”。 礼仪活动是国王向其臣民们进行展示的又一种方式。他1643年举行了一次进巴黎的隆重人城式,庆祝自己登基。同年,他召开即位后的首次“审判会议”——换言之,召开王国最高法院(巴黎最高法院)正式会议——旨在更改他父亲遗嘱的规定,让他母亲奥地利的安娜——在枢机主教马萨林(旧译马扎然)的指导下——摄政统治法国。 最高法院并非英国人所说的代议制议会。然而其组成人员——法官们——却自视为他们称之为王国“基本法”的维护者。1648年,就在英国议会审讯查理一世的时候,巴黎最高法院领导了一次通常称之为投石党运动的政治运动。运动的参与者们(贵族和法官们)认为这次运动旨在反对枢机主教黎塞留和马萨林破坏法国的古老法统,而宫廷则认为这次运动旨在造国王的反。投石党运动也许可被视为两种王权观——有限王权观与“绝对王权”观——之间的冲突(除王权观的冲突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导致了冲突)。 前一种观点认为,法国国王的权力是有限的,要受到所谓的王国“基本法”的制约,而巴黎最高法院则是这一“基本法”的维护者。后一种观点在宫廷中很流行,认为国王拥有“绝对权力”。这“绝对权力”往往被说成是无限制的权力,从而导致被否定。路易十四被认为是个专制君主,因为他凌驾于其王国的法律之上,有权使一些人不受法律的约束。然而他还是要受到上帝的戒律、自然法则和国际法约束的。他理应不会随便决定其臣民的生死。 投石党运动1652年失败,但对向公众呈现小国王及其政府形象的方式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的。例如,1654年路易十四脚踏俯卧在地的武士(象征着投石党运动)的雕像安放在巴黎市政厅的庭院里(插图14)。同年王宫里上演的一出芭蕾舞剧《珀琉斯与西蒂斯》表现阿波罗杀死皮同(巨蟒一译者注)——又一暴乱象征。卢浮宫中国王的内殿里也有一组庆贺击败投石党运动的绘画。例如:以雷电轰击特洛伊城的女神朱诺形象(天后,主神朱庇特之妻,主司生育婚姻等——译者注),显然是要使参观者联想到巴黎和母后。 17世纪50年代“审判会议”的礼制构成了政府力图用以说明投石党运动的失败、重新树立君主专制观、显示国王是上帝在人世间的代表的另一种方式。诚如一位主要法官奥梅尔·塔隆在一次仪式上跪着对国王所说:“陛下,您的宝座对我们来说就是活在人世间的上帝的御座。王国各社会等级就像向看得见的上帝表示尊重、崇敬那样尊重、崇敬您。” 1654年国王加冕典礼上和1660年国王进巴黎的人城式上,都有类似的观点显示。礼制是传统的礼制;而正因此,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变动,就会被人们——至少是一部分公众——视之为在传递某种政治信息。 加冕典礼 路易十四的加冕典礼和涂油仪式由于投石党运动的风暴,不得不拖延至1654年才举行。循惯例,典礼和仪式在兰斯教区总教堂举行,这儿的大主教有权为新国王加冕(这次由苏瓦松主教代表大主教行使权力)。仪式包括国王宣誓保证维护其臣民享有的基本权力和询问在场的圣会会众是否认可路易十四为国王。接着求神保佑王权的象征——包括所谓的“查理曼剑”、马刺和史学家德尼·戈德弗鲁瓦称之为的“表示该君主与王国浑然一体的指环”。 而后是涂油仪式。用从圣油瓶——据说此瓶是在法国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国王克洛维接受圣雷米洗礼时由一只鸽子从天国带来的——中倒出的圣油涂抹国王身体。主教将节杖递到国王右手,将“正义之手”(杖端镶有象牙或贵金属手形装饰的权杖——译者注)置于他的左手,将“查理曼冠”戴在他头上。然后是王国中位高权重的贵族向国王宣誓效忠,并放飞群鸟。 外国使节列席观看仪式;教堂外面聚集大批普通民众凑热闹,但很难看到里面的场景。群鸟放飞后,是其他一些庆祝活动,其中有兰斯耶稣会士们演出的戏剧。那些没有看到仪式进行情况的人们可以阅读一些小册子对情况的描述,也可以观看官方委托艺术家亨利·达维斯刻制的加冕典礼版画。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夏尔·勒布朗设计的一幅挂毯也有纪念仪式场景的图案。 仪式的参与者们和列席观看者们对仪式各项活动的意义——特别是仪式所呈现的国王形象的意义——不甚了了。史学家所要探求的,并不是“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而是当时人们对所发生的事作了什么样的阐释。不能断言每个人对仪式各项活动的看法都一样。其实,不同的人对加冕典礼有不同的看法,似乎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 加冕典礼和涂油仪式主要源自中世纪。这套礼制是路易七世制定的;当时国王并不“专制”,是与贵族们分享权力的;国王宣誓和圣会会众正式认可新统治者就体现了这一王权观。圣西蒙公爵——这一传统有限王权观的坚定支持者——18世纪初还是这样阐释这套礼制的。 而国王周围的人未必会认为加冕典礼就是有限王权观的体现。有限王权观会使人们难以理解为什么政府一击败投石党运动立马就上演这一幕。有一细微而犹令人深思的细节——即路易十四坐着宣誓,而其历代先王则都是站着宣誓的——表现:存在着一种欲对传统礼制加以改制的意图。 对建立不久的波旁王朝来说,加冕典礼的意义无疑是要表明其正统性,将其同先前的国王——从克洛维到圣路易——联系在了一起。加冕典礼也确立了王权神授这一概念。我们可以说(当时的人们的确也是这么说):圣油使路易十四具有了基督形象,而加冕典礼则使他具有了神圣性。 路易十四后来在其回忆录中(像君主专制的理论家们那样)声称:为他登基举行的涂油仪式并未使他成为国王,只不过是宣布成为国王了。而他又说:加冕仪式使他的王权“更令人敬畏、更不可侵犯、更加神圣了”。这种神圣性体现于这么一件事:即加冕典礼过后两天,这位小国王就施行了首次国王触摸礼。传统的看法是,法国国王(同英国国王一样)具有治好瘰疬——一种皮肤病(原文如此——译者注)——的神力;治疗方式是:一边触摸患者、一边口中念道“国王摸摸你,上帝治好你”。国王触摸的治疗力成了王权神圣性的一种强有力的象征。路易十四在其首次触摸礼上就触摸了3000人。他在位期间还要触摸更多的人。 P39-48 序言 兹借此机会对原版作些许细微修订。此外,还要提一下本书首次面世以来所出版的下列书籍:K.阿伦斯(1990年):《H.里戈:路易十四标准像》,沃尔姆斯;M.库弗勒尔(1992年):《J.-B.吕里:为国王服务的音乐和戏剧》,布鲁塞尔;B.霍尔姆(1991年):《太阳王与月亮帝》,哥本哈根;F.雷科主编(1992年):《专制制度的建立》.埃朗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