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孔子还能教我们什么?还有谁需要孔子?本书作者以人的生活为经,顺着自然生成的脉络,一面论述人生义理,同时随缘引《论语》原典以相印证,希冀这种以人为经,以典籍为纬的方式,会更贴近人生,也更能拉近经典与现代人的距离,让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精华再次让世人惊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修心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曾昭旭 |
出版社 | 海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古老的孔子还能教我们什么?还有谁需要孔子?本书作者以人的生活为经,顺着自然生成的脉络,一面论述人生义理,同时随缘引《论语》原典以相印证,希冀这种以人为经,以典籍为纬的方式,会更贴近人生,也更能拉近经典与现代人的距离,让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精华再次让世人惊艳。 内容推荐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道是真生命的实存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忠恕则是接近道的两条路,是构成身心修养的两项内涵,等到功行圆满,人将会体证到身心一体(真我)或人我一体(真爱)的境界。本书作者以人的生活为经,顺着自然生成的脉络,一面论述人生的忠恕之道,同时随缘引《论语》原典以相印证,希冀这种以人为经,以典籍为纬的方式,会更贴近人生,从而让孔子的生命智慧与精华再次绽放。 目录 代序 在这个时代谁还需要孔子 第一篇 怎样才算是一个成熟的人? 第二篇 用真诚的生命去爱人 第三篇 不求爱的人反而会获得更多爱 第四篇 幸福的人生并不遥远 第五篇 生命内在无私的爱 第六篇 始于真诚而终于相信 第七篇 孔子爱不爱女子小人? 第八篇 有教无类 第九篇 爱的本质就是无私 第十篇 儒家生命的浪漫 第十一篇 生命存在的意义感 第十二篇 放下自我 第十三篇 基于相知与无知的爱 第十四篇 生命之间的沟通 第十五篇 诚实与信任 第十六篇 不要用假格占装点自己的心虚 第十七篇 当生命受伤未愈 第十八篇 时问不能治愈任何创伤 第十九篇 最聪明的人是有过立刻就改 第二十篇 仁之过与不仁之过 第二十一篇 无知之过与道德之过 第二十二篇 孔门的功夫修养 第二十三篇 何为中道? 第二十四篇 拿捏有效沟通的平衡点 第二十五篇 中道难行时的选择 第二十六篇 无常魅影 第二十七篇 魅不在外,而在人心 第二十八篇 礼之用,和为贵 第二十九篇 人到底为什么怕死? 第三十篇 恋生怕死的正解 第三十一篇 立志不再逃难怕死 第三十二篇 眼前一念,就是自由之门 第三十三篇 爱原来是这么自然的事 第三十四篇 爱人之心在于真 第三十五篇 生命的真诚 第三十六篇 虚妄的生命幻象 第三十七篇 逃避自我 第三十八篇 成人之道无非在立志不自欺 第三十九篇 最可怕是不用心生活 第四十篇 灰心气馁 第四十一篇 怨天尤人 第四十二篇 生命的正面存在感与负面存在感 第四十三篇 人生的生存需求与价值需求 第四十四篇 实践人道就是为人的宿命 第四十五篇 所有意义感都仅能通过创造而获得 第四十六篇 怎样进行意义的创造呢? 第四十七篇 创造意义的最佳途径就是去爱 第四十八篇 恕的基础是忠 第四十九篇 不要轻率挥霍我们的爱 第五十篇 修德的要旨所在 第五十一篇 自由的标志就是无怨 第五十二篇 真诚而合义的爱自然不会招怨 第五十三篇 道理是用做的不是用说的 第五十四篇 处人最难处就在分寸拿捏 第五十五篇 拿捏分寸的基础在自信 第五十六篇 尊重 第五十七篇 美 第五十八篇 美的基石 第五十九篇 在心境中呈现的和谐之美 第六十篇 文学是开在道德土壤上的一朵鲜花 第六十一篇 一生的事业 后记 本书引述《论语》原典索引 试读章节 第一篇 怎样才算是一个成熟的人? 近些年来,台湾地区乱象毕呈,不但经济衰退、政党恶斗、教育乱改,社会人心更是浮躁不安。表现于人际关系,就是朋友猜忌,亲眷成仇。似乎人人都不相信别人,甚至也不相信自己。许多人说:台湾病了,而且病得不轻。但台湾到底得的是个什么病呢?却得仔细判定,才好对症下药,从根救起。 这些林林总总的病象,如果推究根源,仍当是“人”的素质出了问题,而呈显于外的总病征就是“爱”的能力严重衰退。为了个人现实谋生(放大来看就是产业的经济竞争乃至国族的救亡图存),人的眼光完全被金钱权力吸住,看不到功名利禄以外的人生。我们的家庭教育(身教)、学校教育(言教)、社会教育(境教)也因此只知教人做一个赚钱的工具,而忽略了人是一个“人”,是一个有尊严的主体,当然也就忽略了与作为一个“人”密切相关的生命教育、感情教育。遂使得人们逐渐丧失了爱的能力,而损伤了爱这一项人性的最重要素质,人当然也就愈来愈不像人了。 但丧失了爱的能力的人,并不是就没有爱或感情上的需要,相反的这需要会更加迫切而强烈。乃因有能力去爱、知道怎样去爱的人,他的感情生活是主动、自发,可以由自己决定、自己创造而不愁匮乏的,所谓“为仁由己”(《颜渊篇》1章)。但有心无力的人,他欲爱之心(这毕竟是无可遏止的人性)却会因强烈的无力感而闷住;遂使他的感情生活因通不出去、无法实现而变得空虚、愈感匮乏;也使他感情生活的方向由“自主去爱”逆转为“渴望被爱”了。 当然,当一个人年纪还小,还不具备爱人能力的时候,他的感情生活确是以被爱为主;所以小孩撒娇讨爱的时候,我们只会觉得天真可爱。但当人已长大成人,他的爱人能力也理当同步长成,他的感情生活也就理当进展为以去爱为主。否则他就会出现心灵上的“成长停滞症”,也就是感到空虚、烦闷、焦虑。这种因身心发展不同步的落差而造成的病症就会促使人一方面积极甚至激烈求爱(小孩撒娇只是自然,不会那样饥渴、激情),但一方面又会觉得求爱有伤自尊(毕竟我已经是大人了,不像小孩还没有这么强的自尊问题),遂使他的求爱行为愈发隐晦别扭,也因此愈不容易得到被爱的欢愉,心灵反而愈加空虚烦闷焦虑,也就是“成长停滞症”的病情反而更趋严重而使人更不像一个人了。 真的,现在台湾地区的人普遍罹患的就是这个“心灵成长停滞症”或“爱的能力缺乏症”。如果我们把爱的能量也视为一一种资源而有资源的生产与消费问题,那么就可以说目前台湾地区的问题正出存感情资源的总生产量远低于总消费量。所以才会人人伸手要爱却很少人能给出爱,所以各级辅导机构才会接到那么多求爱不得者的苦闷申诉。 所以,怎样恢复我们的爱人能力,治愈我们的心灵成长停滞症,让我们重新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就真的是当务之急了。 在《论语》中,孔子就借着学生樊迟问:“怎样才算是一个人?”而回答说:“一个成熟的人(就特称为‘仁’),是应该具备爱人能力的。”换言之,爱或说爱人的能力才是人之所以为人(仁)的关键要素。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妨就以此为标准,检查一下自己:我真的算是一·个已充分长成的人(仁)吗? 第二篇 用真诚的生命去爱人 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当然是指成熟的人),既然是看有没有爱人的能力。(樊迟问仁,子日:爱人。)那么进一步该问的问题就是:所谓爱人的能力是指什么样的能力?而答案就是:能有效帮助别人校正他人格的扭曲,以恢复正常的能力。 在这里,孔子借着樊迟进一步问“知”,而回答说“知人”。请问所谓“知”、“知人”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古人所说的知,并不只是现代所谓认知、知识的知(这只属大脑的活动),而更包含了行为上的主持、主导、掌控的意思,所以“知县”就是“主持一县政事的人”,“知客僧”就是“负责接待宾客的和尚”。 所以樊迟在问仁之后接着问知,就是问爱人之心落到行为、事情的层面要怎样做的问题。而孔子回答说“知人”,就是指出爱人之道,首在能充分掌握对方的生命实存状况(知人),然后你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有效帮助他的生命人格往上提升一步。 这也就是说,爱人是不能一厢情愿把自以为是的模式硬套在对方头上的。例如自己爱吃臭豆腐,就以为人人都爱吃而热情劝进。又如当医生的爸爸硬要儿子念医学院。真的,许多父母不都在爱的名义下干预孩子的成长,以致反造成孩子的负担,平添孩子的苦恼吗? 但这样原则性的回答(知人),樊迟却听不懂,于是孔子再补充说明:“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句话直译是:“提出正直的搁在歪邪的上面,就能让歪邪的得到校正而恢复正直。”但这样说真的连你我也会听不懂。) 试问樊迟为什么会听不懂呢?关键应该在所谓“主导、掌控对方”是哪一种形态的掌控?根据我们对孑L子之学的本质了解,这当然不是权力掌控、个性掌控,因为这都有侵略性、压迫性,都属霸道;而应当是以道德人格、感情爱心去引导。(如《为政篇》第3章所谓:“道之以德。”)也就是一种身教。 把这层意思放回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的理解上,其实就是劝人在爱人之前,要先让自己活得真诚、悦乐、正直、无私。于是在面对生命受伤、委屈、阴暗、苦痛的人的时候,你健康生命所自然散发出来的温暖光辉,就能自然照亮他的阴暗,感染他的心灵,帮助他从受伤中复原。 这就是所谓“爱人以德” (曾子语,见《礼记·檀弓》),或说“用真诚的生命去爱人”。 在《论语》原文中记载,樊迟真的还是不懂,就去问他的同学子夏,子夏就举例说明,说舜作天子的时候,从众人中选出皋陶这位正直的人来领导人民,于是人民自然移风易俗,“不仁”的事也自然隐匿消失了。当然,子夏是就当时的背景立言而举政事为例。我们今天还原回哲理的本质,当然可以直接用“爱人以德”来诠释。 真的,我向来认为,人只要让自己活得充实饱满,健康悦乐,就已经是对身边的人最好的支持与安慰,因为你让他在黑暗无助中还可以看到一线光亮。也因为只有健康而心无盲点的人,才可能在爱人时不会同时伤人,所以我才说:爱是强者的道德。 P1-6 序言 在这个时代谁还需要孔子 科学之外还有生命之学 其实说现代人已不需要孔子,这话也对,也不对。先说不对的吧!以为现代文明不再需要古老的东西,这话已预设了科技的观点;的确科学的发展是先不如后、古不如今的。但人生的内涵却不只有科技这一层,科技以外还有别的,那就未必是后必胜先的直线发展模式,也可能是进三步退两步,不断绕圈圈的曲线或说辩证发展模式了。 例如人的感情问题、价值抉择问题,就不是科技能够充分处理的。众所周知,科学的基本立场就是价值中立(不管善恶美丑好坏对错)与不涉主观好恶(不管你喜不喜欢,高不高兴),而只管客观事实如何。如地球绕太阳一周费时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多一点点,这数字很哕嗦不整齐。但不管你喜不喜欢,它就是这样,人也无法主张说干脆三百六十五天整不是更好?科学只能忠于事实,不管人的感情与意见。 但科学不过问人的感情与价值观,人并不是就因此没有感情与价值抉择的问题。当人事实上陷于身心安顿的惶惑、爱与不爱的苦恼、选定左边好还是右边好的存在两难的时候,坦白说科学是管不了的,所以人还是得有另一种学问来研究、分析、指点。这方面的学问就总称为“生命的学问”,它的根源就是“生命哲学”(探讨生命存在、价值抉择的原理的学问),这和探讨科学知识的构成原理的“知识哲学”(也就是源出希腊的西方含义的“哲学”Philosophy)不同。知识哲学(Philosophy,就是爱智的意思)是“思辨的智慧学”,生命哲学却是“实践的智慧学”。知识的发展是客观的,所以可以累积(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后人只要好学,一定可以胜过前人,如现代中学生的几何程度就远超过希腊时代伟大的数学家。但生命的实践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人人都得从零开始摸索成长。因为每个生命都独一无二,不能模仿,不能复制,所以别人的经验仅能提供参考,路还是得靠每个人自己走通。更因为人性中的自主性或自尊,要凭自己抉择走通才算数,所以别人愈强势的意见就愈可能干扰我们的自主抉择,而促使人反而愈不愿意听从。总之,生命的智慧是不能直接承继前人,也无法径行累积的。即使两千多年前已有人体悟到生命的原理,而将他的生命提升到九十几分的高度,我们还是得从零分长起,而且可能终其一生都提升不了几分。所以就人品来讲,哪能说今人必定胜过古人呢?又哪能小看古人,说他的一生历练,人格修养不值得我们学习呢?我们从历代修养有成的古人,尤其是从孔子身上,可学的生命智慧才多哩! 生命修养靠EQ不靠IQ 不过说现代人已不再需要孔子,也没错。就因如前所说,生命成长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别人的成功经验仅能提供参考而不能模仿复制,所以这种生命的学问基本上是不能学的,在关键处只能靠每个人自己摸索创造。所以,即使伟大如孔子,我们又能跟他学什么呢?既然只能靠自己,那么也就其实不需要他了! 但两千五百年来,学子不是都在向孔子学习吗?你怎么敢说现代人已不再需要孔子?原来两千多年来,一般学子向孔子学的大都只是孔子的皮毛形迹,而不是孔子生命哲学中的“无上心法”(也就是根本原理,孔子称为“一以贯之”的“一”,或“道”)。那是因为两千多年来的社会发展,还没有发展到让社会中人普遍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地步,所以稍学一点孔子的皮毛形迹(形迹是比较属知识层面而可学的)也就够了。但现代社会的高度发展,却已促使人人都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了(连e世代的青少年都无例外地讨厌被管),于是光学一点礼教皮毛就不够用了,礼教反而让人反感哩!必得要懂得生命哲学的精微才够,但那却是连孔子都没法子教你的,所以也就只好连孔子都扔了! 真的,就这精微处而言,生命哲学的宝典《易经》也曾表达过类似的意思:“易之为书不可远,其为道也屡迁。”译成白话就是:“读我这本《易经》的读者可得小心了,不可以太依靠我这本书,因为我这本书所谈的最重要道理,就是‘不可以依靠任何定型的道理’。”禅宗的名言也一样:“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连最根本的原理都不可依赖,何况是一般知识呢!) 这点精微的生命智慧,其实在孔子当时便已有知者几希之叹。孔子虽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其实懂得孔子之“道”的不过两人,就是颜渊和曾子。连孔子门下最聪明(IQ最高)的子贡都不懂。像子贡就曾感慨:“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老师谈到知识皮毛的时候我听得懂;但是一谈到什么生命的形而上原理,我就有听没有懂了!)为什么子贡听不懂,不是因为他脑筋不好,而是因为在以谋生为中心的古代,子贡的心思来不及放在生命感情的安顿之上(这属EQ范围),而全放在与谋生相关的赚钱上面了。孔子就曾惋惜地说:“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阿赐这个人接不上这支生命哲学的学问,都因他把全副心思放在做生意赚钱之上。不过单就商业领域而言,他却真是一把好手,例如他凡有所预测,总是准确命中——所以子贡若活在今天,一定是股票期货的大户。) 这于是对比出颜渊、曾子的可贵,他们所以能懂得孔子之“道”,不是靠头脑聪明(颜渊也许聪明,但曾子IQ不高是可考的,因为孔子就曾评定他“参也鲁”),而是靠能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生命(也就是EQ)。但可惜颜渊早死(孔子曾因此痛惜地呐喊:“天丧予!”),于是传孔子之道的就只剩曾子一个人了。 道的内涵就是自由与爱 但孔子之道到底是些什么内容呢?有一次孔子上课跟学生讲得舌敝唇焦,只见台下的学生们一个个愣在那里,还有宰予之流在打瞌睡哩!孔子感慨之余,忍不住在下课前撂下一句话:“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这话表面上是跟曾子说,其实是说给全体同学听的,译成白话就是:“阿参呀!你知道吗?我跟大家谈的学问表面看来好像很复杂,其实万变不离其宗,说来说去无非是那一点不变的根本道理罢了!”说完就下课离席了。同学们果然听不懂,大伙儿围到曾子身边七嘴八舌地问:“老师说的那…·点根本道理是什么?”曾子搔搔头为难地说:“这一点根本之道我虽然心知肚明,但要我告诉你那是什么却很难,因为‘道’是要去做才能懂的,所以我姑且指点各位两条路,你们认真去走,等走到底就会遇见道,那时你就自然懂得道是什么了。这两条路其一就是‘真诚地面对自己’,其二就是‘无私地对待他人’。”其实在论语原文,曾子是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为什么将孔子的“一”说成“二”(忠和恕)呢?就因道是真生命的实存境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无法告诉别人的;忠恕则是接近道的两条路,可以人我共行,也多少可以彼此切磋学习。这于是构成身心修养的两项内涵,这两项内涵用现代语言来说,忠就是“找寻真我的过程”,也就是逐渐恢复自由、自主、自尊、自信这几项真我原有的本性的过程;恕则是“经营真爱的过程”,也就是逐渐建立人我间的相知、相爱、相信的过程。而等到功行圆满,人将会体证到身心一体(真我)或人我一体(真爱)的境界,那就是道。 而真我与真爱,或说自由与爱的追寻、实现,不就是现代人在吃饱饭之后所普遍关怀想望的课题吗?只是现代人对自由(生命之实存)与爱(人我之流通)的课题是有需要却无方法,有问题却没答案,所以只徒然产生更多欲自由而不得,求爱而不能的挫折苦恼罢了!却不知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已经为这人性的高级需求(相对的,谋生则是人性的初级需求)找到明路了。而《论语》一书,就是存留孔子人生智慧最多的宝典。 虽然就终极的“道”而言,是不能说也不能学的,在此关键处是真的需连孔子也扔掉。但在实践路上遇到“道”之前的种种经历、法门,却也未尝不可说、不可学,在此,孔子的智慧话语、人生经验还是可能教给我们什么。而既然这过程中的内涵主要关涉到自我与爱,尤其是爱,[孔子曾应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而回答说:“其恕乎!”可见恕比忠(或说爱比自我)更属修养课题的焦点所在。]那么我们就以孔子所说的谈真爱以及真我的道理,在下文逐篇予以展开。 后记 将本书编排列印好的全稿一口气校阅完毕之后,心中竞升起一种百感交集之情。一方面是感到连《论语》这本传统上所有十人必读的经典,如今都不免冷落如斯,则其他可想而知。但同时又感到否极泰来,物极必反的时机似乎也已渐近。《论语》以及其他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精华一定会在不久的未来,重新让世人惊艳。真的,我一方面到各大学中文系演讲,常常随口引用《论语》的名句,同学们居然一脸茫然,但同时近年来儿童读经的风气又日益兴旺,令我不得不油然寄望“读经的一代”赶快长大。 当然,儿童读经只是自然背诵,暂时不求义理的理解体会,这在儿童阶段是恰当的,因为经典预存胸中,到他日缘会到时,相应的语句才会适时跳出来在第一时间予人提醒或臂助。但同样的,到那时候便不能只靠文字而不求义理了。所以义理的疏释仍是当逐渐引进才是。 但要如何适时引进义理呢?孔子之学既然是圣之时者的学问,则诠释《论语》的方式也当与时俱进才是。像古代的章句注疏恐怕是不合时宜了。二十年前,我和王邦雄、杨祖汉、岑溢成诸君曾使用“义理疏解”的方式来解四书,那是将原典打散,改以义理的主题为序,分别选取原典中章句,串组成有意义发展脉络的单元。这比较能呼应现代学术的系统要求,也不致削足适履,割裂了原典的精神。但这方式依然是依经解义,对现代新人类而言,仍是嫌严肃沉重了些。 因此,本书的写法是另一种尝试,就是不再依经解义,而转以人的生活为经,顺着一个自然生成的脉络,去一方面论述人生义理,同时随缘引《论语》原典以相印证。于是著作形态遂变成不是人解《论语》(我注六经)而是《论语》解人(六经注我)了。这种以人为经,以典籍为纬的方式,也许会更贴近人生,或者更能拉近经典与现代人的距离吧(例如原典的现代语译更生动流畅)! 而所以会形成这样的著作形态,其外在机缘则是应邀为《中华日报》副刊写每周一次的专栏,专栏名就是“让孔子教我们爱”,一年多下来,我并无预定的计划,纯是选好第一一‘篇(樊迟问仁,子日爱人)之后,就让它自行发展,遇到社会上发生什么大事(例如SARS),也随缘论及,这样自然发展下来,居然也像一个生命体一样,有了他自己特殊的历史与性情。中间当然不离《论语》义理的根本,可也处处有我这个作者的风格色彩。我很喜欢这种方式或风格,我觉得这可能会是新时代一种恰当的解经方式。因此也就乐意将这种方式陈示于读者之前,想问一声:您觉得如何?在我以自家生命与经典的对话之中,您愿意也来参加一脚吗? 当然,经典毕竟是经典,在随缘应世而附属于人生之后,仍当还原他独立的地位。所以,在书后我作了一个“本书引述《论语》原典索引”,以供查考。于是一方面是六经注我,一方面仍是我注六经,一往一返,圆成一体,对这种新解经方式的尝试,也许会更周到一些吧!是为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