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出自刘宗武之手编辑的,力图用蒋彝先生的作品立体地勾勒出他的全貌,全书分“其文”、“其诗”、“其书”、“其画”、“其信”和“其人”。“其文”11篇,起自1925年,结于1976年。内容涉及自然地理、书画典籍整理、书画发展走向、往事和故人的追忆、撰写画记的初衷和对一位伟人的怀念;“其诗”收入诗作80余首;“其书”选录作者书法作品(包括他为自己的著作题写的书名)15幅;“其画”约30余幅,有的选自多种画记和著作,有的是单幅作品,还有为舞台剧画的效果图;“其信”40余封,致家人、致友人,谈家事、艺事、亲情、友情、国情……最无拘束,最见真情;“其人”辑他人写蒋彝的文章10余篇,篇篇文字生动鲜活。
蒋彝,字仲雅,一字重哑,中国血统美籍学者,国际知名画家、诗人、作家和书法家。自1933年起,居留英、美四十余年,致力于对外介绍中国文化和艺术工作,写过一些这方面的专著。所作中国书画不少,仅熊猫画幅即近千件。出版的25部英文作品中,有12部是以“哑行者”为笔名写的许多国家和城市的游记,书中熔散文、诗、画和书法于一炉,别具一格,受到高度评价和推崇。本书收录了蒋彝其文、其诗、其书、其画、其信和他本人的一些生平事迹。
海外赤子蒋彝(代序)
蒋彝其文
海南岛
《九江指南》序
中国画家——在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荣誉学会的讲词
拟议整理吾国论艺文物
我怎样写日本画记
中国书画之将来
国画的将来
洋人与狗
忆悲鸿
哑行者访华归来话今昔——港刊刊载蒋彝教授访华观感
追念毛泽东主席
蒋彝其诗
过太平洋(Pacific Ocean)首之一(1933年)
别湖区(1937年)
雾城杂咏(1938年)
夏日围炉(1938年)
登赛蒙座(1941年)
瓦甫河(1941年)
牛津雪夜(1944年)
孤思(1947年)
云雨中登狮子山(1948年)
桥上独步(1950年)
思乡二绝(1956年)
鹦鹉曲·刚到波城(1959年)
元旦(1964年)
我是唐人(1972年)
庐山寺(1972年)
香港竹枝词50首之一、二、二十六、四十二(1972年)
游扬州瘦西湖有感(1975年)
乐新天(1975年)
江州牧——自责(1931年)
过太平洋(Pacific Ocean)首之二(1933-1935年,下同)
船中漫吟
印度洋(Indian Ocean)观鱼跃
过红海(Red Sea)
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看飞鱼
寄笈兄
小睡翰墨斯推得草丘(Hampstead Heath)上
忆小儿女
读笈兄寄诗
海外中秋有怀
伦敦国会
想食酱干不得
伦敦大雾报载七人步入河中,可笑之至
接家书
东望祖国怆然有感率成五绝句
感怀祖国
水
柬佩秋丹徒
步行泰晤士(Thames)河边
北威尔斯(North Wales)看燕子瀑布(Swallow Falls)
斯罗多里亚山(Snowdonia Mountain)
登北威尔斯(North Wales)山归来柬匡社诸子
忆芜湖
示意
北英雪夜
游达柏灵(Dublin)凤凰公园威灵顿纪念塔
独坐德韵特湖畔(1936年)
韵湖前待月(1936年)
无题(1938年)
梦不到家乡(1939年)
雨中芍药(1942年)
云雨中登狮子山(1948年)
情诗绝句五首(1948年)
为健兰与乃崇结婚作熊猫图
题诗其上(1957年)
春闺怨·芬微(Fenway)玫瑰园(1959年)
寄杨联陛辛丑除夕诗(1962年)
附杨联陧和诗:收哑子辛丑除夕诗,谓余诗迂,而以酸答
冒雨出游(1963年)
自动电梯(1970年)
沿湖行(1970年)
山景眺望(1970年)
京都十二桥(1970年)
玄武棱岩(1970年)
哑到扶桑(1970年)
与Burton watson参观京都,庐山寺为《源氏物语》作者旧居(1970年)
参观神户古陶瓷展会(1970年)
香港竹枝词五十首之三、四、五、六、七、八、四十五、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1972年)
题为李铁铮画熊猫(1974年)
登井冈山(1975年)
别家(1975年)
策纵闻余将自祖国归来以诗相迓
即步原韵(1975年)
自嘲
自况
蒋彝其书
《中国书法》序([英]赫伯特·里德)
《中国书法》增订第三版序
《中国书法》第一章绪论
周虎敦(金文)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小篆)
宛(完)白山人诗评(隶书)
幼安先生永遇乐(真书)
旧作·东望祖国怆然有感率成五绝句
之五(行书)
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后十日(行书)
声(草书)
《儿时琐忆》之封面题字(1940年)
《罗铁民》之封面题字(1942年)
《纽约画记》之封面题字(1950年)
《波士顿画记》之封面题字(1959年)
《三藩市画记》之封面题字(1964年)
《日本画记》之封面题字(1972年)
《波士顿画记》赠韩素音题字(1976年)
《重访祖国》封面题字(1977年)
蒋彝其画
十六罗汉像之第二应真迦诺伐蹉尊者
紫蝴蝶花
山居清旷
庐山三叠泉
长臂猿
一个东方人在联合广场(《三藩市画记》插图)
雪后街景(《牛津画记》插图)
埃菲尔(Eiffel)铁塔(《巴黎画记》插图)
布朗士(Bronx)动物园旁的瀑布(《纽约画记》插图)
宫岛(MIYAJIMA)的水上神社(《日本画记》插图)
考斯特枫动物园里的托普茜和她的孩子们(《爱丁堡画记》插图)
我的三个时期的肖像(《儿时琐忆》插图)
水墨达摩
无量寿佛
大千居士像
早餐之前
大熊猫——试饮(又题独戏)
大熊猫——独自下行
《湖区画记》封面
《罗铁民》插图
《伦敦战时小记》插图
《大鼻子》插图
《野宾》插图
《明的故事》插图
《金宝与花熊》插图
《金宝游万牲园记》插图
《儿时琐忆》插图
《重访祖国》插图
舞剧《鸟》舞台效果图
《王宝川》(熊式一撰)插图
《中国烹饪术》(M.P.Lee编撰)插图
英译《唐诗三百首》(静霓韩登译)插图
蒋彝其信
致蒋健兰(二十八封)
致谭旦同(一封)
致罗惋烈(六封)
附:杨联陞致蒋彝(一封)
致刘乃和(一封)
致吴世昌(二封)
致於梨华(一封)
致侯桐(一封)
致叶君健(一封)
致殷志鹏(一封)
致李晶照(一封)
蒋彝其人
许德珩题辞
李政道题辞
哑行者告诉我的趣闻(殷志鹏)
蒋彝成名的经过(钱歌川)
蒋彝的诗、文、画(曾石虞)
忆青年时期的画友蒋彝先生(萧淑芳)
蒋彝其人其诗(吴世昌)
他是个很不寻常的人(於梨华)
行将热血写昆仑(蒋健兰)
自甘辛苦自成魔——介绍旅英名作家蒋彝(谭旦冏)
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记美籍华裔游记作家、画家、诗人蒋彝(郑迭)
呼唤(孙秀芳)
附录:蒋彝年表
编后记(刘宗武)
跋(蒋力)
在我的讲题中,所谓“中国的”一词乃指画家的出生地及其作品中所表现的特质而言。我愿意再说明一点,就是“中国的”一词在今天的意义已经与五十年、一百年前不尽相同了。当时,一位中国的画家就是一位道道地地的中国画家,在基本上与其他国家的画家是迥然不同的。不过,现在我们所说的今天的中国画家意思是指一位画家,在本质上是“中国的”,但其创作的表现并不全然如此。他不是遗世而独立,其实他也不应该如此。因为在整个世界文化的演变进程中,他也是其中的一分子。
爱因斯坦发现时间为第四度空间以后,改变了宇宙以及人间世相的每一层面。其实,时间一直是影响人类生活的一大因素。经爱因斯坦一提,才引起我们普遍的注意罢了。自此以后,我们对事物的观照无不考虑到时间的因素。甚至我今天能站在各位面前也是与时问的因素有关。假如我出生在一百年前,相信不可能应邀来此演讲。即令这种不可能的事成为可能而发生的话,而在座的各位耐心地让我尽情地畅所欲言,恐怕一百年前的听众一定为之头晕脑涨,抱怨我胡扯一通,不知所云了。虽然在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先人为主与一些错误的观念依然存在,但彼此可以自由地交换意见,进而导致相互的了解。本来,相互了解一直是我们致力追求的目标。是故,我也希望我的这次演讲“中国的画家”也被认为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工作表现——亦即是通向人们相互了解的一次努力。
从表面上来看,我的目标与当年爱默生著名的演讲词“美国学者”的目标恰好相反。爱默生希望美国的学者成为美国的“本体与灵魂”。从那时以后,这篇演讲词便被誉为“美国知识分子的独立宣言”。他呼吁美国的学者应当享有欧洲学者久已享有的那种令誉。其实,爱默生所呼吁的只不过是希望在所谓“西方文明”的领域中,承认美国是一个独立的文化而已。自爱默生时代以后,文化与文明历经汇流而融合。而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只是“独立”,而是如何去达到了解。
有人建议我以“中国学者”为题,因为就今天的场合来说,这个题目最为贴切。但经过慎重的考虑以后,我毅然选择了“中国画家”这个题目。
“士”这个字在中国的典籍中,尚没有一个确切的界说。其原义本来就相当含混,虽然久经袭用,但予人的观念依然是暧昧的。
中国文字与语言有着显著的差异性。自古以来,中国文字的结构始终就是读书人的一大难题,迄今依然如此。因此,中国的读书人在从前便占尽了便宜。他们十年寒窗,读的是四书五经;他们的写作亦以四书五经为其范畴。结果,这种人便被称为“儒士”,这对“士”字简直是一种大不敬。因为孑L子在当年为“士”所制订的标准极为崇高。他谆谆教诲,士应是一位君子,一位学识渊博而操持高洁的人。其一言一行,无不发乎仁,止乎礼。后来,读书人虽然都能精通四书五经,立志为君子之士,但两千多年来,能达到此一崇高标准的读书人又有几人呢!
我个人认为,在从前真正有资格被称誉为君子或“士”者,应当是那些诗人与画家。因为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找到儒家的精义。说实在的,诗歌与绘画才不愧为中国文化的奇葩。中国文化经由诗与画方才远播而广被,引发起世界其他国家的好奇,进而引起他们由衷的羡慕、敬佩和锲而不舍的钻研。
诚然,如欲了解中国诗,必须对中国语文先具备相当程度的知识。正因为中国文字具有音色与单一音节的特性,致使后来的诗人无法在诗艺上开创新境界。故对外国人士而言,更是一种无法克服的大障碍。
可是,绘画在这方面便显得幸运多了。绘画是一种超越国界的艺术。眼睛不像舌头有那么多的障碍。中国画的一些伟大作品曾经把中国的文化传扬到西方的国家。
正因为这个原因,我才选择“中国画家”来作为今日的话题。诚然,我的演讲若与当年爱默生的著名演说相比,不啻是小巫见大巫,而且微不足道。但是,我的一生却与爱默生的生平有若干巧合之处。爱默生诞生于1803年,而我出生在1903年。爱默生于1833年登临英国,而我是在1933年初到伦敦。此后,我们二人便分道扬镳,各奔前程。爱默生在英国没有待好久,他并不需要学习另一种新的语言,而他在英国所看到的全都是在美国所习见的事物,但他体会到美国的写作之所以不受英国学者的重视,乃因为他们使用相同的文字,而且缺少一种特殊的风格。于是在返国以后,他便呼吁美国学者追求其卓然不群的特质。可是,我在英国一待便是二十多年,其间仅偶尔访问过美国及其他国家而已。但我却怀有一颗求知若渴的心,曾经对英国语文下过一番工夫。我像是置身于一个完全新奇的国度,一切事物对我都是新鲜的。我愈学而愈奋,愈学而愈勤。我曾经不止一次彷徨在十字街头,而不知何去何从。渐渐地,我对事物有了较为清晰的观察,从而发现我自己开始变成为一个现代人(modern man)。但我始终认为,现代人应该是文化交流的一种产物。就本质而言,我始终还是中国的“本体与灵魂”。但经过二十多年的留住英国以及和其他国家的经常接触,使我对西方的文化获致相当的了解。我发现我个人到处受到欢迎,已不再是惹人注目的外邦人,而成为他们中间的有贡献的一位伙伴。这都是时间导致了这种转变。人们不再以奇特的眼光对待别人也不过是最近几年来的事。所以,我对后生爱默生一百年一事,深感幸运。我曾经对西方的文明与现代艺术下过一番工夫,虽然我所知道的依然极其有限。P8-P12
蒋彝(1903~1977),字仲雅,一字重哑,中国血统美籍学者,国际知名画家、诗人、作家和书法家。生于江西省九江县。192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系,其后投身北伐战争,又怀着改善人民生活的迫切愿望,先后在芜湖、当涂和九江从事地方行政工作。由于当时政治腐败,被迫辞官出国。自1933年起,居留英、美四十余年,致力于对外介绍中国文化和艺术工作,写过一些这方面的专著。所作中国书画不少,仅熊猫画幅即近千件。出版的25部英文作品中,有12部是以“哑行者”为笔名写的许多国家和城市的游记,书中熔散文、诗、画和书法于一炉,别具一格,受到高度评价和推崇。他被选为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被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地许多著名大学授予文学和艺术博士学位。
他身在国外,心怀祖国,1975年回国探亲,深为祖国解放后的新面貌所感动,写成了《重访祖国》一书,热情歌颂祖国各方面的成就。1977年他再度回国,积极为写一部大型《中国艺术史》而遍访中国艺术宝库和古迹。但工未竣而罹不治之症,同年10月卒于北京首都医院,遗骨与先他数日而去的夫人合葬于故乡庐山脚下,以遂他平生“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愿望。但他那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将永存于世,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份财富。
《五洲留痕》这本书的第一编者,更准确地说是主编者,乃蒋彝先生的外孙刘宗武也。他以为自己没有“资历”编这本书时,提到了我,于是坚持在编者的行列中和我一并署名。其实我为这本书所做的事微乎甚微:先是在编《哈佛遗墨》时向出版社提了这个选题,然后把这个意向告诉了蒋彝先生的女儿蒋健兰女士,最后通读了一遍书稿,看了一遍校样。
《哈佛遗墨》、《里昂译事》、《五洲留痕》这三本书体例一样,开本一样,书名的语法结构一样,作者的状况也大体一样,杨联陞、李治华、蒋彝,三位先生都是长年生活在海外、执教在海外高等学府的华人,并在海外长年传播中国文化。他们的影响,从汉学界、文学界到艺术界,波及一方甚至四方,波及西方甚于东方。从出版角度看,把他们的著作相对集中在一起出版更有意味。我们还想继续编下去,扩大其作者队伍,使之成为一套别出心裁的丛书。
出自刘宗武之手编辑的《五洲留痕》,力图用蒋彝先生的作品立体地勾勒出他的全貌,故有“其文”、“其诗”、“其书”、“其画”、“其信”、“其人”之分。
“其文”11篇,起自1925年,结于1976年。内容涉及自然地理、书画典籍整理、书画发展走向、往事和故人的追忆、撰写画记的初衷和对一位伟人的怀念。文章只是本书作者的作品中数量很少的一部分小文,现在可以见到的他用英文写作的12本画记及10本其它著作中的英文内容均在此外,所以这部分文字只能窥其一斑。
“其诗”收入诗作80余首,起自1933年,结于1975年,另有两首年代不详。1977年的绝笔之作,录于蒋健兰文中。该文称,已收集到的蒋彝先生诗作近300首,于1983年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蒋彝诗集》(共收285首)。“其诗”收录的还不到三分之一,其中有些是从诗集出版后收集到的127首中选出,譬如与杨联陞的唱和之作。杨对蒋诗有评日:“以诗为最能代表他忙里偷闲的闲情逸致。”现在看来,这话也属相对,即如“中华史上无‘降’字,只有将军号‘断头’”之句,就可见作者的一腔赤诚。
“其书”选录作者书法作品(包括他为自己的著作题写的书名)15幅,真草隶篆不拘一体。另有关于书法的文章三篇,选自其英文著作《中国书法》。该书的中译本于1986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其画”约30余幅,有的选自多种画记和著作,有的是单幅作品,还有为舞台剧画的效果图。画题驳杂,画风多变,自古而今无所不包。从文字到书画,从黑白到彩色,书到此处为亮点。
“其信”40余封,致家人、致友人,谈家事、艺事、亲情、友情、国情……最无拘束,最见真情。读来如见其人,也就自然地弓l出下面的“其人”了。
“其人”辑他人写蒋彝的文章10余篇,篇篇文字生动鲜活。读后我有感慨:《五洲留痕》,怎一个“痕”字了得!
最后,还要感谢商务印书馆,能在蒋彝先生去世30周年之际出版此书。
2007年7月19日记于京城望京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