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继《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经济变迁中的金融中介与国有银行》之后专门研究中国金融制度问题的第三部力作。在与既有研究取得的总体逻辑一致的前提下,作者试图基于制度选择视角对中国金融制度的演进路径和变迁机理进行深入分析,以求丰富和扩展已有的研究框架和结论。
本书首先关注一国铭制度特别是银行制度的决定因素,进而在宏观层面分析中国的高货币化现象与银行制度的内在联系。接着从微观角度剖析向国有银行注资的金融政治经济学含义以及国有银行制度存在的理由,并通过一个真实案例提出中国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的市场化悖论。随后立足长期视角讨论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过程、绩效和演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作者原有研究框架忽略农村金融因素的不足。
第1章 究竟是什么决定一国银行制度的选择?——重新解读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含义
1.1 引言
1.2 社会合作能力、政府因素与制度选择:一个分析框架
1.3 风险偏好与银行制度选择
1.4 项目选择、偏好冲突与银行制度
1.5 资本充足率与不良贷款率:因银行制度而异
1.6 国有银行改革:监管重于“市场化”
1.7 结论性评论
第2章 银行制度与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
2.1 引言
2.2 “货币化路径”与货币化“高差”:证据与问题
2.3 最优货币化的决定
2.4 内生货币扩张与高货币化
2.5 结论性评论
第3章 注资与国有银行改革:一个金融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3.1 引言
3.2 背景与文献
3.3 国有银行存在的理由: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3.4 重要的是资产:一个银行制度弱相关的观点
3.5 国家声誉、核心存款与无形资产
3.6 结论性评论
第4章 中国金融改革的“市场化悖论”:基于海南案例的分析
4.1 引言
4.2 一个海南的案例
4.3 理论模型及其分析
4.4 一些引申性讨论
4.5 结论性评论
第5章 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5.1 引言
5.2 诠释农户:经典理论
5.3 “拐杖逻辑”与中国农户收入结构的特殊性
5.4 农户、国家及其信贷联系:另一视角
5.5 小农家庭的功能与金融偏好:贝克尔理论及其修正
5.6 农贷的供求结构:一种尝试性解读
5.7 结论性评论
第6章 注资博弈与中国农信社改革
6.1 引言
6.2 “关联注资”:中央与地方的博弈
6.3 小农经济与中国农村的金融需求:既有政策的盲区
6.4 农信社体制:国家无法割舍之“痛”
6.5 结论性评论
附录1 政府职能与国有银行体制批判
附录2 什么决定了一国银行体系的国有股权比重?
——兼评张杰《究竟是什么决定一国银行制度的选择?
——重新解读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含义》
附录3 解读合作的制度基础
——评徐昕《为什么合作?——华南一个
民间收债个案的分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