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王羲之、谢灵运、骆宾王、孟郊、寒山、赵孟頫、黄公望、王蒙、茅盾、夏衍、郁达夫、竺可桢、童第周……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贯彻省委省政府号召推出的文化工程,推出了100位古今浙籍文化名人传记。本书为丛书之一,介绍的是天盖遗民--吕留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盖遗民--吕留良传/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浙江名人研究大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俞国林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王羲之、谢灵运、骆宾王、孟郊、寒山、赵孟頫、黄公望、王蒙、茅盾、夏衍、郁达夫、竺可桢、童第周……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贯彻省委省政府号召推出的文化工程,推出了100位古今浙籍文化名人传记。本书为丛书之一,介绍的是天盖遗民--吕留良。 内容推荐 吕留良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著名学者,曾受清雍正皇帝“文字狱”残酷迫害而闻名全国。吕留良,字庄生,又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斋老人,南阳村白衣人。他博学多才,凡天文、谶纬、乐律、兵法、星卜、算术、灵兰、丹经、梵志无不通晓。吕留良一生著作颇丰,有《吕晚村文集》8卷、《东庄诗存》7卷、《续集》四卷;《东庄诗存》6卷(《清诗纪事》作七卷)、《惭书》1卷;与吴之振,吴自牧合选《宋涛钞初集》.与张履样合选《四书朱于语类摘抄》38舂;又有《精选八家古文》及后人汇刻其时文评语数种;刻印其遗文墨迹若干卷。此外,还有《大义觉迷录》(中引用其日记多条)等传世。 目录 序陈祖武 引言一 长板桥西天日见紫禁城里魂魄收 引言二 嘉靖仪宾辞岁禄万历举人起台楼 第一章 遗腹出继空青后征书交游名士前 第二章 脱却衰经癸未岁 焚弃少作甲申年 第三章 杭城争值砚石癖太湖拔镞岩泽悲 第四章 千金风流犹子死百代衣冠制度衰 第五章 季臣十载病驾鹤子度五月困仙游 第六章 人生失脚孔庙殿时文评点玄览楼 第七章 女阳城中倡社举梅花阁里定斋规 第八章 晦木居然忘年友惭书原是古文辞 第九章 结交南雷孤山脚草成卖艺寻畅楼 第十章 思古堂前吟奇才红豆庄下字留侯 第十一章 究研脉络试医案 嘱字家书细安排 第十二章 湖上饮酒画儒像梅下联句动归怀 第十三章 四明豪杰草堂客两宋诗人黄叶蹊 第十四章 和诗次韵有同异含山化安辨高低 第十五章 乱后无奈辋川画天下如此江山亭 第十六章 略似奔波频转徙孟浪出狱复得刑 第十七章 语溪倾泪钱孝直西台怀墓张尚书 第十八章 至于耦耕无响应 比及岁末各归舆 第十九章 除名秀才肩头重出游布衣感慨音 第二十章 为购山阴旷园籍却生伯夷荐子吟 第二十一章 太冲即就绍兴席考夫将受东庄师 第二十二章 蠡山古道寻幽境澉湖同志度岁时 第二十三章 雪染素车甬上泪水漫嘉禾赈灾情 第二十四章 一朝拜师游天外两度送友往旧京 第二十五章 督责仁左邪放荡初得稼书论交心 第二十六章 程墨观略论文句壬子除夕示训深 第二十七章 遥连堂上焚余集千顷斋里宋人书 第二十八章 合肥欲购王谢燕宣城感慨夷夏初 第二十九章 黯然惜别秦淮柳严辞斥停小齐云 第三十章 德清大始呈束惰宣城雨若辨支分 第三十一章 大题癸丑已封笔正人甲寅渐殂亡 第三十二章 追和孟举种菜句次韵梨洲复交章 第三十三章 公忠鬻书到白下南雷讲学至海宁 第三十四章 为编知言访旧稿得辑质亡序凋零 第三十五章 采蕨青山辞宏儒流连石壁吊古丹 第三十六章 衡阳令公诗酒会昆山亭林书信欢 第三十七章 邑侯佐明问保甲 逃禅耐可筑庵堂 第三十八章 太冲托孤参史局晚村遣子人贾商 第三十九章 楼高三层好观稼随笔数卷莫问天 第四十章 劝刻统签成祖业到处念经剩云烟 第四十一章 刻成江西五稿后为赋祈死六诗中 第四十二章 皂帛裹头清历始铺巾盖棺明朔终 后话一 自来小人易冲动偏是帝王好至尊 后话二 微探前辈粗糙事且与今人仔细论 吕留良大事年表 吕留良著述目录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吕相之卒,大概在隆庆初。元配赵氏,生吕焕(吕留良过继后之祖父)、吕炯;侧室凌氏,生吕嫫(吕留良的亲生祖父)。 吕焕与南城郡主完婚后,依照明朝的规定,郡主是不可以住到夫家的,所以吕焕即与郡主一起住在淮庄王府。但郡主经常陪同吕焕到吕相府邸,探视公婆,“恩礼不失尺寸”,吕相夫妇非常满意,以为郡主“反胜民间女子”。不多久,吕相夫妇即回到崇德老家,郡主感慨道:“有舅姑而不能侍养,奚妇之为!”吕焕每年都要回家省亲,郡主必“亲为戒装,勉以孝思,不杂燕昵”,由于两地相距千余里,每次往返都需要几个月时问,郡主“无几微难色”,在家中只是“督女工而已”②,等待丈夫归来。这样的生活大概持续了三十年之久。 按明朝制度,郡主、仪宾,每年各得俸禄四百石。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嘉靖四十年(1561),国家起大工程,国库告急,吕焕主动辞去自己的四百石俸禄,以助工程,皇帝特赐“辞禄好礼”之奖。及吕相死,吕焕往崇德奔丧,等到返回淮庄王府,哭着对郡主说:“为人子不得侍汤药含敛其亲,罪莫大焉。父已矣,犹有母在。计惟有陈情归养,可赎万分一耳。”③郡主也哭着回答道:“吾不能妇,又累君不能子,如罔极何!幸有姑在,计莫如陈情归养,今天子以孝治天下,或不难破格以美风化,岂不幸欤?”①于是,郡主也辞去自己的四百石俸禄,偕吕焕返崇德。关于这件事,冯梦祯在《吕南城郡主行状》里描写得最为具体: (郡主)亦辞其禄四百,乞恩同归,豫王初难之,固以请,曰:“此事度不谐,姑以塞乃公意耳。”下长史议。议略曰:“当乏财之时而辞禄,已见体国之忠;遵自便之条而乞归,又见养姑之孝。情词可哀,事理无碍。”……得疏大悦,立为复奏,略曰:“郡主仪宾,名位颇重;八百尝秩,宠利已多。孰肯输一念之诚尽行辞免?南城郡主,以王姬之贵,愿奉其姑;仪宾吕某,弃戚畹之荣,恩养其母。非惟孝敬可嘉,抑且恬静足尚。相应褒许,以风天下便。”制曰:“可!”实隆庆五年辛未岁也。 明兴二百余年,尚主而回籍者,吕季公一人耳!②当时史学家朱国祯说:“国朝故事:郡主仪宾,终身不得回籍。南城郡主,淮庄王之女。……比(吕)相殁,妻凌(氏)尚存,主辞禄,乞恩同归。事闻,报可。极尽孝敬,至今人能言之。贤矣!贤矣!”③吕焕回崇德后,隆庆皇帝特赐牡丹石一块,吕焕则筑“许归堂”以记皇恩,而将牡丹石供奉于友芳园之中。 吕焕与郡主成婚后,生了一个儿子,不幸夭折;后来又生了一个女儿,也夭折了。此后,便再也没有生育。失去两个孩子之后,郡主为吕氏后嗣着想,私下为吕焕找了几个媵妾,吕焕推辞道:“主方盛年,何事汲汲为此?”郡主说:“不然。时难得易失,君其勿辞!”可是几个妾所生下来的都是女孩子,没有男丁。郡主于是又提议:“所置妾无宜子者,君盍置里中良家子于家,事二亲,分理家政。君归省,不废中馈,而可以广嗣,其便非一。且尊人吾之尊人,子吾之子,而家亦吾之家。安所用疑忌为?”吕焕思量:“媵妾已多,复置偏室于千里之外,嫌衅易积。主意故厚,谁则信之?”郡主看出了吕焕的难意,解下两个指环给吕焕,说:“君归见二尊人,具述吾意,有如此环矣!”当吕相夫妇看到指环,感泣道:“世乃有如此人!”于是在乡里为吕焕挑选合适的女子,选中了旧族沈氏之女,时年十四。不多久,吕焕返回淮庄王府,向郡主介绍沈氏如何如何贤惠,郡主高兴地说:“置贰得人,吾无忧矣!”又过了若干年,沈氏跟吕焕也来到淮庄王府,郡主“一见,甚优爱之,呼与共饮食”。当沈氏怀孕后,郡主细为照看,还亲自为“调汤药”①。从中,我们可看到郡主之贤能,真不是一般人可比拟者。吕焕育有二子五女,沈氏生了长子元学及两个女儿,唐氏生了次子元肇及三个女儿。② P11-13 序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颉、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昇、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龚自珍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珪、赵孟頫、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祷、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正在陆续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2003年春于杭州 后记 秋风徐来之际,《吕留良传》终克草成,藉可告慰先贤于地下矣。所谓“天盖遗民”者,本太炎先生“天盖遗民吕用晦”诗句。先是,浙省有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海内公开招标,吕氏传乃其中之一种。余有意为之,遂将近来研习吕氏诗文之所得呈诸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竞获通过,嘱为撰写,期限一年。不意自是以往,杂事繁冗,间以颈椎病痛,结膜发炎,致使写作时断时续,时续时断,今日一节,明日半章,迟延至今而草稿甫成。 余,浙之桐乡人也。自小即闻吕氏其人、其事,然未审始末。丁丑秋,负笈燕京,就学于北京师范大学。戊寅春,偶得吕氏诗作而咏之,一唱三叹,每掩卷唏嘘,自此乃属意吕氏资料之搜集。 庚辰伊始,为撰毕业论文,始阅线装古籍。于师大图书馆见《何求老人残稿》,即抄录一份。其夏,读书国子监,见《吕晚村先生文集》,求馆方为复制一部,余读吕氏文章自此始。是年冬,李正荣师助我申请课题经费一笔,使我得以奔波于全国各大图书馆搜集论文资料,每亦查询吕氏文献,多有所获,当时虽仅记其书名、卷数而已,然为日后于吕氏著作版本流传之考订,颇有助益。 辛巳夏,供职中华书局。次年春,至津门,访卞僧慧先生于福进里,言谈之间,皆以吕氏诗文集向无定本为憾。后蒙先生信任,寄示《吕留良年谱长编》书稿,余为编辑出版之。内皆稀见史料,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感先生以五十余年撰写吕氏一谱之精神,更督促我整理吕氏著作之决心。爰以休假之便入北京图书馆,复借返乡之际、出差之暇于上海图书馆比勘版本,甄别优劣,去其重复,辑其遗漏;期一年之力,完成编年体《吕留良诗校笺》初稿,校文字,考本事,释典故,都五十余万言。时甲申秋冬间事也。后为杂务牵涉,未能赓续,故《文集》之校订迄未动笔。 余为是传,《引言》及正文部分,以《吕留良年谱长编》、《吕留良诗校笺》为基础,于文献有征者表而出之,无征者概然不与。《后话一》叙述曾静案之经过,其中雍正帝之处理结果及原因、目的,得到许曾重先生俯允,尽数吸纳先生之研究成果。《后话二》先为介绍吕氏学术及历史地位,基本是钱宾四、容元胎与陈祖武三先生研究成果之综述;后为介绍吕氏后裔对流配地经济、文化、医药、教育等所作之贡献,乃根据祝红叶、李淑清文章并相关文献整理而成。在此一并说明,谨致谢忱。由于所见不广,学识有限,考订或致不确,叙述或存不当,敬乞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丙戌立秋,俞国林识于大兴黄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