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王羲之、谢灵运、骆宾王、孟郊、寒山、赵孟頫、黄公望、王蒙、茅盾、夏衍、郁达夫、竺可桢、童第周……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贯彻省委省政府号召推出的文化工程,推出了100位古今浙籍文化名人传记。本书为丛书之一,介绍的是都市文人——张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都市文人--张岱传/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浙江名人研究大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佘德余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王羲之、谢灵运、骆宾王、孟郊、寒山、赵孟頫、黄公望、王蒙、茅盾、夏衍、郁达夫、竺可桢、童第周……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贯彻省委省政府号召推出的文化工程,推出了100位古今浙籍文化名人传记。本书为丛书之一,介绍的是都市文人——张岱。 内容推荐 张岱是晚明清初文化史上很有特色的一位人物,他在文学史、艺术史、史学上皆有较高的成就,尤其是他的散文。本书详尽系统地叙述并考证了张岱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及外曾祖父、外祖父及其关系密切的友人和张岱兄弟、妻妾、子侄辈,书中披露了不少为其他著作所罕见的资料。 目录 第一章 显赫家世 世代诗书簪缨之家 显宦文学的社会关系 第二章 居家读书 聪隽善属对,深受家人亲友的赞赏 好读书,祖父亲授读书之法 “祈梦南镇”:对人生价值的探求 第三章 纨绔习气 祖父罢职,以蓄养声伎、周游山水为消遣 沾染纨绔习气,极爱繁华 第四章 结社交友 以读书结社交友 有戏癖,曾率领家班串演于绍兴、山东兖州各地 嬉游名胜,广交朋友 第五章 立志修史 博览群书,正史野史爱不释手 编纂《古今义烈传》和《史阙》 《征修明史檄》 至西湖书院,主动求教黄道周 第六章 “仔肩宇宙” 累举乡试不第:对八股科举的反思和批判 “经世济民”之儒家思想 第七章 拥立鲁王 浙东之士拥立鲁王监国绍兴 张岱设盛宴,迎接鲁王临幸张家 上疏求斩马士英,反遭斥逐 绍兴沦陷,鲁监国逃亡海上 第八章 颠沛流离 历史的十字路口 逃难的生涯:越王峥——西北山——项里 第九章 生活困窘 租住快园 老来始习“舂米”、“担粪”活 老来更重夕阳情 第十章 著史情结 “但恨《石匮书》,此身修不足” 上三衢,入广信,采访明朝遗老 为搜集崇祯朝史料,参与《明史纪事本末》编撰 白色恐怖,誓与《石匮书》共存亡 “存国史”即“存明”、“复明” 第十一章 黍离之悲 《西湖梦寻》:西湖情结 《陶庵梦忆》:都市生活情结 《琅嬛文集》:亲情友情情结 《琅嬛诗集》:心灵历程的记录 第十二章 卜居项里 项里的传说 “琅嬛福地”的幽美环境 寄希望于年青后辈,着意编撰《于越三不朽图赞》、 《琯朗乞巧录》 第十三章 告别人寰 恪守遗民志节,执著“存明”之理想 痛陈明末五王庸碌糜烂,致使“复明”的希望完全落空 在寂寞中去世 第十四章 后来斗杓 绝代的散文家 出色的史学家 杰出的鉴赏家 丰富复杂、崇尚实学的思想家 第十五章 遗响绵长 同时代人的誉扬 有清一代,研究受到限制,散文集仍得到刊刻 研究的滥觞 研究的热潮 张岱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张岱还十分关心并积极参与地方公益事业。绍兴府城中间有一条南北向的河,称为府河,南起利植门,北至昌安门,是山阴、会稽两县城的分界河。东西两旁横贯着数十条小河,河中小船来往如梭,载着城里所需的各种物资,还有乡下人摇着小船进城采办生活用品。府河两旁民居鳞此栉比,靠近府河的人家,家家都有石阶通往河道,或洗衣、洗菜、淘米,或冲洗家具,十分方便。由于人口庞杂,贪图方便,有的居民往往将垃圾甚至杂物抛人河中,年长月久,致使河床污泥堆积,河道变得狭窄,导致行船拥挤甚至堵塞,有的河道甚至断流而变成死水沟,臭气熏人,蚊蝇孳长。张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花了半个月时间,成天乘着小船穿梭在府河和横贯的小河道中调查了解,并联络府城两县的名流,于崇祯七年(1634)十二月,向府太守递上了《疏通市河呈子》: 为城市命河,急宜开导,恳切天台,立赐疏通,以复水利,以弥火灾事。……祈即敕更事耆老,内举功(公)正数人,兼使募好义富民,乐助钱粮多许。即日兴工,浃旬卒役,方瞻经始,顿还旧观。 张岱主动出资并向各富户募集资金,举荐尽职且又内行者数人筹划督责开工,经过四个月的疏浚,府河顿还旧观,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张岱十分关心绍兴文化设施和人为景观建设。龙喷池是绍兴府城内一大文化景观,嘉泰《会稽志》卷十记载:“‘龙喷池’,在(山阴)县西一里酒务前。”嘉庆《山阴县志》载日:“龙喷池在(山阴)县西南(旧志)。”可见在清代后期已不复存在。龙喷池景观缘于北宋。绍兴府城踞卧龙山之足,卧龙山以其优美的山势,蜿蜒于府城的西北。因其山势起伏,盘绕回旋,盘屈而进,形若卧龙,故名卧龙山,简称龙山;又因越国大夫文种葬于山上,又名种山;又因是府治所在地,又称府山。北宋年间越州剌史刁景纯曾撰《望海亭记》云:“越冠浙江,东号都督府,踞卧龙山,为形胜,山之南亘东西鉴湖也;山之北连属江与海也。周连数里,盘屈于江湖之上,状如卧龙也。龙之腹,府宅也;龙之腑,东门也;龙之尾,西湖也;东之脊,望海亭也。”约在北宋中期,创建龙喷池,“卧龙骧首于耶溪,大池百仞出其颔下”。至张岱时,由于“陵谷迁徙,水道分列”,周围居民倾倒垃圾,填埋泥土瓦砾,建造房屋三十余间,致使龙喷池堵塞,成为一座臭水池。为恢复绍兴景观,张岱于崇祯十三年(1640)上疏府太守:“捐金纠众,畚锸千人,毁屋三十余问,开土壤二十余亩,辟除瓦砾刍秽,千有余艘,伏道蜿蜒,偃潴澄靛,克还旧观。”倡议捐钱,组织人工,拆毁原来建在龙喷池周围的房屋,搬走填塞的瓦砾垃圾,使之与府河相通,池内也可通行船只。 倡修大善塔。大善寺位于市区解放北路西营,嘉泰《会稽志》卷七载:“梁天监三年(504),民黄元宝舍地,钱氏女未嫁而死,遗言以奁中资建寺。僧澄观主其役,未期而成,赐名大善。”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改名开元寺,塔建于唐大中元年(847),后唐长兴元年(930),吴越肃王钱谬在原董昌宅别创开元寺(位于今东街市人民医院处),大善寺仍复旧名。宋淳化三年(992)失火,寺与塔俱焚,景德元年(1004)重建。南宋庆元三年(1197)十一月,寺僧不慎失火,寺与塔又皆焚毁,只存大殿叉罗汉堂。明永乐初年重建,寺塔焕然一新。后因“岁月迁延”,“擅那荒废”,张岱深为住僧觉源、法生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全仗尔三步一拜”的坚强韧性,游说四方,“半升铛”、“一粒米”的积聚精神所打动,他也毅然参与到为重修大善寺和塔的募集资金的行列中来,并以万休法师与其巨大的号召力加快了募集资金的速度,终于促成了大善寺和塔的重建,为此写了《修大善塔碑》作为纪念。塔和寺建成于何时?据嘉庆《山阴县志》载:“国朝康熙八年,僧万休同邑人重修。”又据张岱此碑文所记,“肇惟天监初成,正值梁武舍身之日”,即公元504年,“岁月迁延,已至千一百八十年于此”,即康熙二十三年(1684)再作修缮。上述记载与清僧万香《大善寺志稿》记载完全吻合,互为引证。 倡修龙山文帝祠。文帝祠,即文昌庙。据嘉庆《山阴县志》卷二十记载:“卧龙山之西即古郡西园地,旧有仓帝祠,祠之旁文昌神附焉,明山西按察使郑一麟重建,有碑记,岁久复圮。”又据同卷刘宴《重建仓帝庙碑记略》载:“卧龙山旧有仓帝祠,不知创自何人,明世庙时张文忠奏撤文庙先圣贤像易主,遂例及他祠,而仓帝与文昌像俱去之,邑绅郑肖龙见而伤之,积愿数十年始克,移建山之西麓永福寺左,至今孙懋棠始补装帝像,岁久复圮。”其后“沧桑既改,庙貌无存;钟虞徙移,榱题亦朽”,为了“追思吾先正”,“佑启我后人”,张岱呼吁“期吾同志”,“群策毕集”,“众力可支”,“喜工师之得大木”,重修文帝祠。此后又倡建无主祠堂。 入清以后,张岱生活十分艰辛,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康熙十一年(1672)已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府县当局执意邀请他参与《会稽县志》的编撰。《琅嬛文集·与张噩仍》载日:“不肖以废弃陈人,株守泉石,并不与闻户外之事。而郡县不知何所见闻,乃以会稽志相属。不肖辞让再三,不得俞允。”“不肖在局,亦仅可坐啸画诺,饮酒食肉而已。故于凡例之外,不敢多赘一字,盖至慎也。卷首书名,自当以宗兄为首事纂修,不肖列名校阅,亦邀荣甚矣。不晓当事何意,又以贱名纂列兄前;而并不用兄原本,乃属董兄舜邻。倒颠错乱。”据《两浙著述考》载:“《会稽县志》二十八卷,清会稽董钦德撰。”又云:“张文成,字噩仍,会稽人,博学好古,壬子与修《会稽县志》。”现存康熙《会稽县志》由董钦德撰,康熙二十二年始修,三年告成。张岱起草的《凡例》十则移至志后,而由董钦德撰写的凡例列于前。可见康熙《会稽县志》修撰前后的矛盾纠葛。张岱不满董氏原稿“挂一漏万,留三增七”的编撰主张,为此向张噩仍倾吐心曲,并再三推辞,在推辞不允的情况下,只承担了全志《凡例》十则的起草。 P74-77 序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颉、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昇、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龚自珍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珪、赵孟頫、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祷、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正在陆续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2003年春于杭州 后记 走进“张岱研究”领域,说来有两个非常巧合的原因:一是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主要是元明清近代文学教学,二是身处绍兴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环境。二十几年教学与研究,使我最感兴趣,也曾花过较多工夫去收集资料,深入研究的主要有:一、越中曲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开设了“绍兴地方戏曲研究”的选修课,出版了《越中曲派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的专著;二、关于张岱的研究。 张岱是晚明清初文化史上很有特色的一位人物,他在文学史、艺术史、史学上皆有较高的成就,尤其是他的散文。当前有很多学者涉足这一研究领域,但对于他在戏曲鉴赏、导演、剧本创作诸方面的论述及史学成就,关注的人相对较少,因为张岱的遗著还有相当一部分未经整理出版,为此研究起来,就受到资料的限制。我对张岱的研究,起步于他的遗著《快园道古》(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的校点,以后在越中曲家的研究中,撰写了《张岱戏曲理论摭谈》,后来又陆续写了《张岱的“水浒”观》、《张岱的交游录》、《张岱的史学》、《张岱年谱简编》、《张岱的散文》、《张岱的实学思想》、《半生荣华半沦落,文中乌获兼斗杓——张岱传》、《从(快园道古)的编撰看其辑佚的方向》等近二十万字的论文,大多发表在《绍兴师专学报》或《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上,有几篇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还有《张岱家世》(北京出版社2004年)的编著。自感才疏学浅,远不能反映张岱文化成就的全貌,无非是为越文化研究添一块砖加一块瓦罢了。 2004年,浙江省实施“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的大型文化建设工程,有幸获得撰写《张岱传》的任务。虽然,撰写《张岱传》有前面研究的基础,但是“以时间为序,使传记首尾条贯……形式丰富的写实文字”统一体例的要求,一经上手,才觉得并不那么简单。它与写一般论文不同,也与写评传不同。张岱的活动虽然非常丰富,但是昔日的交通、城市风貌和人事经历已经淹没了、模糊了,只能根据他留下的著作去填补、去想象。有些章节,苦思冥想了好几天,仍不得要领,于是再翻阅资料,换角度思考,才慢慢理清头绪。近一年时间,除了上课外,几乎把时间全花在《张岱传》的写作上,现在总算脱稿了。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夏咸淳、胡益民等先生的一些研究成果,在此致以衷心的谢意! 佘德余 2006年5月于绍兴廊桥风和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