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面具理论认为,人格是由“人格面具”构成的。一个面具就是人的一个侧面,或予人格、亚人格。它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由知、情、意等心理元素组成,把心理元素组合起来的是“任务”或场合。人格面具就是人们在特定的场合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面具和场合是对应的。心理障碍就是在某种场合错了其它面具……本书根据作者多年从事心理医疗工作的临床经验,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对当代社会生活中多种常见的心理疾患进行了剖析,释疑和解答,作者还在书中运用现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国古代神话中若干母题富有创建地做出了新的阐释。本书对于广大心理学爱好者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根据作者多年从事心理医疗工作的临床经验,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对当代社会生活中多种常见的心理疾患进行了剖析,释疑和解答,作者还在书中运用现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国古代神话中若干母题富有创建地做出了新的阐释。
哪吒闹海与精神分析
一百年前,弗洛伊德提出了无意识学说,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受无意识支配的。后来,荣格发展了无意识学说,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前者是个人经验的积累,后来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各种风俗习惯、神话传说都是集体无意识的反映。精神分析起源于西方,非常重视对古希腊神话的研究,但从未关注过中国神话。为了完成精神分析的中国化,建立适应于中国人的精神分析,必须深入研究中国神话,本文就是一个尝试。
哪吒闹海是家喻户晓的中国神话,它由下述神话主题构成:怀胎三年,肉球出身,闹海,杀身成仁,莲花化身,杀父,神奇的玲珑宝塔。
一、过期妊娠
俗话说,十月怀胎。这是按阴历计算的,合280天。如果按阳历算,就是九个月零七天。超过这个期限就属于过期妊娠,俗称“过月”。民间有一种说法,过月的孩子比较强壮、聪明,尤其是男孩,将来必成大器。许多神话人物都是过期妊娠,如《搜神记》记载,老子在娘胎里怀了七十二年,一生下来就是一个老头,所以取名老子,哪吒则整整怀了三年零六个月,也是不同凡响。
二、肉球出身
哪吒生来是个肉球,金光四射,满地乱滚,其父李靖惊讶不已,用刀劈开,跳出一个小男孩,手持乾坤圈,腹裹混天绫。肉球出身使人想起古代周人的祖先稷,生下来也是一个肉球,其母以为怪而弃之,故又名“弃”。据袁珂先生考证,肉球原是羊胎胞。其实,此说不太确切。按原始思维,出生像羊等于由羊化生,羊便是图腾。稷为农神,周为农业民族,不大可能以羊为图腾,若以牛为图腾倒还说得过去。说哪吒是羊,更是牵强附会。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肉球理解为软壳蛋,那是缺钙引起的。哪吒不是羊或牛,而是某种蛋生动物所化。蛋生动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鸟,一种是爬行动物。这两种动物由于其奇特的生育方式而被古人神化为凤和龙。哪吒决不会是普通的蛋生动物,必是神物,非凤即龙。
三、龙凤的性别
在现代人的观念中,龙属阳,凤属阴;皇帝是龙,皇后是凤;男人是龙,女人是凤。然而,这只是意识表层的观念。在心灵深处,在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凤才是阳,龙却是阴。
凤即凤凰,也称凰,是传说中的太阳鸟,或者说它就是太阳,当然属阳。鸟在天上飞,天为阳,鸟也应该属阳。在民间,男性生殖器即阳具常常被戏称为鸟(音diao)。凤为神鸟,也应属阳。何新先生认为,凤其实就是风,由风神化而来,按阴阳学说,风也是属阳的。龙是爬行动物,在水中生活,当属阴。古人视蛙为爬行动物的同类,统称水族。蛙同时也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月中有兔,这个月兔其实不是兔,而是蟾蜍。所以说,原本凤是阳,龙是阴。那么,为什么到了现代,龙凤的性别颠倒过来了呢?这与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有关。当以龙为图腾的民族与以凤为图腾的民族互相融合时,龙族占了上风,于是就形成了龙在上、为天、为阳,凤在下、为地、为阴的局面。后来,随着人类进入父系社会,男人的社会地位上升,于是弃凤而攀龙,最终完成了龙凤性别的转换。
那么,哪吒到底是龙还是凤呢?生来金光四射,胎中带出乾坤圈和混天绫,后来又得到风火轮和火尖枪,风风火火,阳气十足,哪吒非凤莫属。
四、闹海
哪吒是凤,闹海便成了凤戏龙。根据辩证法,矛盾存在于统一体之中,哪吒闹海貌似龙凤不共戴天,实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确实,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龙凤的关系就是两性关系。不过,不管怎么说,哪吒是闹大了,他杀了龙王的三太子,还抽了他的龙筋做腰带。暴力色彩太浓,根本不像是性游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求助于弗洛伊德、阿德勒和马斯洛。
人的情感是互相矛盾的。爱中有恨,恨中有爱。性爱之中不乏暴力成分,暴力行为掺杂着性的成分。在变态心理学中,施虐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弗洛伊德看到了性,阿德勒看到了暴力或权力之争。马斯洛通过对灵长类动物的观察,把性和暴力统一起来,认为性就是暴力,暴力就是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能察觉到性和暴力的融合。譬如,许多描述性行为的词汇同时也是骂人的话。儿童也常常把性行为误认为是打架。哪吒闹海时只有七岁,这个年龄的孩子没有能力辨别性和暴力。
五、孤独英雄
闹海引来杀身之祸。为了不连累父母,哪吒杀身成仁,刮肉还母,剔骨还父,彻底断绝了亲子关系。于是,哪吒成了没爹没娘的孤儿。在许多神话传说中,英雄都是孤儿,故称孤独英雄。譬如孙悟空,石头所变,没有父母,也从不谈情说爱;超人也是孤儿,父母在另一个星球,他的身份不允许他谈情说爱;还有霹雳贝贝,虽在父母身边,但无法跟他们亲近,因为他身上带电,比一般的孤儿更孤独。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三到六岁为恋母期,男孩子都有杀父娶母的冲动,称为恋母情结。到了七岁,他们意识到杀父娶母是违反伦理道德的,于是就压抑下去,进入潜伏期。处于潜伏期的孩子对性和暴力都不感兴趣,与父母和异性都很疏远,代沟和性沟由此而生。性沟即性隔离,常用难以跨越的鸿沟或河流来象征,正如《诗经》所唱:“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种心态通过置换就成了孤儿和单身汉。孤独英雄的神话就是这种心态的反映。
六、莲花化生
哪吒死后,灵魂飞到师父那里,师父用莲花和荷叶为他做了一个身体。莲花是佛教的一个象征,有纯洁、智慧和永恒之意。对哪吒来说,莲花化生就是再生,与古代的成年礼异曲同工。
人的成长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对于不大不小的孩子,确定他们是成人还是儿童有时候是很困难的。古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举行成年礼。通过成年礼,儿童在一夜之间变成了成人。作为儿童的他死了,作为成人的他诞生了。在古人看来,成年礼就是死而复活,就是生命的再生。现代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渐变,古人的成长则是突变。现代人有骚动不安、危机四伏的青春期,古人没有。
七、杀父
哪吒获得了新生,第一件事就是去杀父亲。理由是,在他杀身成仁之后,莲花化生之前,他的父亲再三跟他作对,烧了他的庙,砸了他的像,险些耽误了他的再生。从精神分析的观点看,这个理由只能算是一个借口,是一种神经症性的心理防御机制,称为“合理化”或文饰作用。杀父的根本原因还是恋母情结。
弗洛伊德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神经症病人的无意识中都有杀父娶母的冲动,与古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的经历相似,故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中译为恋母情结。后来的研究证明,并非只有神经症病人才有恋母情结,每一个正常男人都有恋母情结,女性则为恋父情结。
恋母情结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在三四岁时,孩子们通过训练控制小便意识到男女有别,产生了性别认同,于是开始模仿同性。对男孩子来说,他的最重要的模仿对象就是父亲。父亲爱母亲,所以他也学着爱母亲,这就是恋母仿父。到了五六岁,恋母心理加强,父亲就成了多余的第三者,甚至成了可恶的情敌。与此同时,恋母行为也变得不那么纯洁了,性爱的色彩越来越浓。恋母仿父变成了杀父娶母。
对于恋母情结的普遍性,许多人持怀疑态度。有人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恋母情结的痕迹。如果读过哪吒的故事,就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了。
当然,哪吒的恋母情结是不完整的,他只杀父,不曾娶母。不过,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娶母的案例也是有的。
八、玲珑宝塔
父亲李靖根本不是哪吒的对手,于是有高人赐他一件宝物,称为玲珑宝塔。李靖摇身一变,成了托塔李天王。哪吒曾被宝塔罩住,塔中有火,烧得他焦头烂额,不得不服输。只要宝塔在手,哪吒就奈何不了李靖。玲珑宝塔究竟为何物?根据精神分析理论,塔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李靖缺乏阳刚之气,玲珑宝塔是对他的男性气质和父亲身份的一种补偿。
P3-6
我是心理医生
从事心理工作已经整整二十个年头,把部分发表过的文章整理成册,自我纪念一下。
记得1986年初参加研究生考试那天,喝了一点酒,整个人飘飘然,自我感觉异常的好。考完之后倒有些心虚,不知道自己到底乱写了些什么,做好了落榜的准备。没想到,过了三个月,收到了复试通知,于是匆匆忙忙赴京赶考。到了北京才知道我所报考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是“中国最高学府”,导师李心天是“中国医学心理学之父”,顿时失去了信心。接待我的老师立即安慰我说:“参加复试的只有你一个人,没问题!”
医学心理学的范围很广,我的研究方向是神经心理学,但我对心理咨询更感兴趣。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研读弗洛伊德的著作,并照着书本分析自己和同学,简直像着了魔。1988年,不知天高地厚地在协和医院神经科门诊搞起心理咨询来,居然也有生意。那时候,李舜伟教授刚从美国回来,带来一套《弗洛伊德全集》。他很支持我的工作,欣然同意做我的第二导师。那一年,我们还一起去昆明参加了第一届中德心理治疗培训班。
说起“中德班”,搞心理咨询的人都会肃然起敬。其实,我当时并不看好“中德班”。第一期“中德班”分几个专业组,有精神分析、行为治疗、人本疗法和家庭治疗,我选择了精神分析。但是,很快就“发现”德国老师所讲的东西我都已经知道了,所以后来就不去了。现在想来,自己太肤浅,太浮躁,也太自负。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位姓万的财主请先生教儿子识字。先生第一天教了一个“一”字,第二天教了一个“二”字,第三天教了一个“三”字,财主的儿子认为自己已经会识字了,就把先生打发走了。到了年底,财主请人喝酒,让儿子写请帖,结果,儿子花了半天工夫也写不完“万”字。
毕业回来,单位里没有心理科,甚至连神经科也没独立,我只好先去搞内科。1992年,神经科成立,我趁机开设了心理门诊。
早在1987年前后,不知道刮来了什么风,当时的三大医院和两所精神病院都开设了心理门诊。由于种种原因,心理门诊一直不景气,有的形同虚设,有的干脆关门了。当我重开心理门诊时,感觉非常孤独。不过,我相信,五年之内,心理咨询会兴旺发达起来。但是,三年过去了,没有一点起色,我有些着急了,就去找同行商量。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温州日报和电视台突然心血来潮,要联合做一期节目,叫《心灵之约》,我们几个人都写了文章,还上了电视。虽然《心灵之约》没有继续做下去,但这件事情对我们鼓舞很大。我们开始筹建温州市心理卫生协会,开通全省首条心理热线,与瓯海电台合办节目。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影响面也越来越广。1996年底,温州市心理卫生协会正式成立。不久,协会创办了《心理导刊》。
一开始接触精神分析,我就思考如何把精神分析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我找到的第一个结合点是中国神话。弗洛伊德从希腊神话中汲取了不少精华,中国的精神分析师也应该精通中国神话。
中国神话分为上古神话和民间神话两个体系。盘古和三皇五帝属于上古神话,哪吒、二郎神、孙悟空、白娘子、牛郎织女属于民间神话。我对民间神话兴趣尤浓,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对哪吒、沉香、孙悟空、唐僧、牛郎织女、白娘子、嫦娥等做了分析,很受同道欢迎。
第二个结合点是佛学。1986年看到方立天的《佛教哲学》,我就被它迷住了。当时觉得眼花缭乱,对它的精神还把握不住。后来看了大量的佛学著作,尤其是南怀瑾先生对佛学的解读,历经十载,终于有些开窍,写了一篇《佛教与心理卫生》。又经过五六年的潜心研究,于2002年出版了《佛教与心理治疗》。该书把佛学与现代心理治疗做了比较,虽然提出了“超越疗法”,但很零乱,不成体系,充其量只能说是佛学和现代心理治疗的大杂烩。又经过几年的加工,超越疗法渐渐成熟起来,理论性也比较强了。新书《超越心理障碍》已经定稿。
早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发现,心理障碍是相对的。一种行为,在某个场合属于心理障碍,在另一个场合可能就是正常的。所以,在咨询过程中,我总是详细询问心理症状是在什么场合发生的,并与求助者一起探讨它可以在什么场合发生、不可以在什么场合发生。我效仿苏格拉底,把这种方法称为“产婆术”,后来慢慢形成“人格面具理论”。
人格面具理论认为,人格是由“人格面具”构成的。一个面具就是人格的一个侧面,也称子人格或亚人格。它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由知、情、意等心理元素组成。把心理元素组合起来的是“任务”或场合。人格面具就是人们在特定的场合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面具和场合是对应的。心理障碍就是在某种场合错用了其他面具,或一个面具多了或少了某种成份。心理治疗就是修正面具,为面具划界,规范使用范围,正确使用面具。
人格面具理论已在小范围内推广,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由于心理咨询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需要大力宣传。因此,我不但经常在电台做节目,还写了大量的科普文章。2001年,当时的《温州时报》专门为我开设了一个专栏《黄医生热线》,半年之内一连发了二十来篇文章。2005年,《温州日报》开设《释梦》,也发了十来篇。我多次被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
在国外,督导是心理咨询行业的一项制度。每一位咨询师都要接受督导。没有督导的咨询是不规范的咨询,甚至不能算是真正的咨询。所以,我从2001年开始以“精神分析研讨会”的名义开展小组督导。计划每月举行一次,实际上两三个月才举行一次,以案例讨论为主。“精神分析研讨会”是开放式的,2005年起转向封闭式小组督导,侧重于个人成长。
2006年又赶时髦,在新浪网上开了博客,点击率颇高,于是一发不可收拾。看来,今后还得不断地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