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王羲之、谢灵运、骆宾王、孟郊、寒山、赵孟頫、黄公望、王蒙、茅盾、夏衍、郁达夫、竺可桢、童第周……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贯彻省委省政府号召推出的文化工程,推出了100位古今浙籍文化名人传记。本书为丛书之一,介绍的是五四健将--罗家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五四健将--罗家伦传/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浙江名人研究大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明珠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王羲之、谢灵运、骆宾王、孟郊、寒山、赵孟頫、黄公望、王蒙、茅盾、夏衍、郁达夫、竺可桢、童第周……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贯彻省委省政府号召推出的文化工程,推出了100位古今浙籍文化名人传记。本书为丛书之一,介绍的是五四健将--罗家伦。 内容推荐 罗家伦,字志希,笔名毅,绍兴柯桥镇江头人。父传珍,曾任江西进贤等县知县,思想比较进步,家伦幼年就受其父影响。1914年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文科,成为蔡元培的学生。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五四运动中,亲笔起草了惟一的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并在5月26日的《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一直沿用至今。主要著作有《新民族观》、《新人生观》、《文化教育与青年》、《科学与玄学》、《逝者如斯集》、《中山先生伦敦蒙难史料考订》、《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等。 目录 第一章 成长启蒙 童年生活 复旦公学 第二章 时代弄潮 北京大学 师友往还 蔡师楷模 良师胡适 益友孟真 《新潮》编辑 五四旗手 学问政治 第三章 游学海外 留美岁月 游学欧洲 忘年之交 第四章 教育生涯 儒将风流 打造清华 执掌中大 第五章 党政官员 考察边疆 驻印大使 出任史官 第六章 学术成就 文学业绩 史学业绩 罗家伦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1911年,罗家伦15岁,入南昌美国教士高福绥(F.C.Gale)的英文夜校学习外文。此时他亦注意上海的招生广告,准备投考。1914年,罗家伦18岁,人上海复旦公学就读。复旦公学即今日复旦大学之前身。复旦公学的前身是震旦学院。震旦和复旦都是近代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创立的。“震旦”即佛经中所谓“中国”;又八卦“震”表东方,“旦”象形为太阳在地平线升起;拉丁语的“东方”,英、法文校名Aurora,L’Aurore均然,震旦意谓中华曙光。马相伯先生信教,是法国教会的神职人员,但他想要出资办的,是一所具有欧洲大学、研究院(Akademie)性质的学校,并特别把不涉教理列入学校章程。马相伯的办学理念引起了教会的不满,学院开设一年多后,天主教会意欲夺权,尽废旧章,引起学生强烈愤慨。1905年初,震旦学生集体退学,马相伯也毅然退出震旦。复旦公学的成立,即由原震旦学院部分师生马相伯、于右任等创办。“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在自强不息,也暗含恢复震旦和复兴中华之意。 由于于右任等人的关系,复旦公学与国民党有比较密切的关系。1913年校董改组时,孙中山曾被推为校董会主席。罗家伦就读于复旦公学期间,初识黄兴、戴季陶等人,而黄季陆、吴南轩等则是他当年的同班同学。①复旦公学在当时很有言论自由的精神,因而复旦学生的政治兴趣也较其他学校浓厚。罗家伦在复旦公学期间表现活跃。复旦公学时期的罗家伦不只学业优异,因其旧学基础好,常下笔千言,被同学戏称为“老夫子”。那时候大家年纪尚小,称他作“老夫子”,原是有点讽刺的意味,可罗家伦竟夸大地说,他是“孔夫子”而不是“老夫子”,不料后来叫他作“孔夫子”的人也多起来了,罗颇引为得意。他在复旦公学的同班同学黄季陆回忆罗家伦当年的一些小事,对罗家伦大言不惭的形状多有揶揄,甚可见其个人性情的一面。除此之外,罗家伦还任《复旦杂志》编辑,开始运用文字发表他的理念,他曾撰文与同辈的青少年朋友共勉:若欲以20世纪国家的主人翁自恃,必须有春日载阳、万象昭苏之慨;切莫暮气沉沉,气息奄奄。一定要努力成为“新学生”,切莫沦为“陈死人”。此时已经显露出罗家伦颇具有鼓动的热情和才干。 中学时代,罗家伦最崇拜君宪派的梁启超。君宪派视革命党人为袍、土、革(袍哥党、土匪、革命党的三结合)的暴徒,因此不但思想上针锋相对,甚至情绪上两派也颇不相能,所以在学校里,革命党与君宪派经常一言不合就吵起架来,甚至动上拳脚。罗家伦不喜私斗,遇此情形,每每让步,很多人以为罗家伦不过是个文弱书生,是个胆小鬼。他的同学黄季陆回忆里便说自己对罗家伦如此印象绵延多年,直至后来才认识到罗家伦真正勇敢的地方,盛赞罗家伦勇于公义、怯于私斗。罗家伦逝后,沈刚伯在回忆文章里有一段总结性的话,似亦可印证于此。其中说到“他通权达变,偶亦出入小德,而在重要关头,确有临大节而不可夺的操守”①。罗家伦大约在小节上并不是十分拘束严谨之人,在他生命的各个时期,以及在他身边各种不同的人的回忆里,对他的冷嘲热讽,从善意的到尖刻的,着实不少。所谓“出入小德”当是持平之论。至于“勇于公义、怯于私斗”和“临大节而不可夺的操守”,也是事实所证,所以那些看到他性格矛盾面的人才为之折服和感慨,此乃后话。 罗家伦作为北大学生几乎世人皆知,而他与复旦公学的这层关系却相对很少有人提及。对此,他在复旦公学的同班同学黄季陆在后来的回忆文章里还讽刺过他。黄季陆回忆说,他和罗家伦自民国6年(1917)在复旦公学毕业后,罗家伦考上了北大,五四运动之后,更成了一时的风云人物。而此时黄季陆远在日本,罗家伦每给黄写信,言必称我们北大如何如何,而从不提他是复旦出身。可是北伐之后,许多复旦师生出任国民党政府要职,像于右任、邵力子、叶楚伧等。这时候,罗家伦又言必称复旦,说我的老师于右任,我的老师叶楚伧,我的同学黄季陆……于是,黄季陆就揶揄他说:“你从前在北大的时候就忘了复旦,现在你只晓得复旦而忘了北大!”① 日后罗家伦留在历史上的,是五四旗手、新文化运动健将这样一种几乎符号化的印象。毋庸置疑,他是白话文、新诗甚至简化字热情的倡导者、实践者。待重新检视其生命,则应该看到其生命中旧学滋养十分深厚。他为父亲所作的行述念兹在兹加以强调的,与其说是父亲的人生,不如说是父亲予他的传承。在这一部分记述中,似乎看不到新旧学之间的抵牾,而是自然而然的融会。罗家伦一生保持着写作旧体诗的习惯。在《罗家伦先生文存》中,汇集起来,他的旧体诗数目甚巨。 P7-9 序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颉、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昇、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龚自珍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珪、赵孟頫、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祷、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正在陆续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2003年春于杭州 后记 完稿在即,作为著者,我对本书的欠缺深感愧疚。本书在仓促中完成,文笔钝涩、叙事乏味当由著者于传主生活会心不足所致。本拟做到起码在传主生平大事上尽力忠实,但对于本文的资料来源,却有不少缺憾,在此应对读者做一交代。 由于传主同国民党的密切关系,然又不属“热点”人物,以致大部分相关资料在大陆难以获致。著者幸曾到台湾参加学术交流,趁机在台收集、购买和复印了诸多关于罗氏生平的资料以及研究论文和著作。但彼时写作只具框架,虽复印资料不在少数,但比及我回大陆开始动笔之后,问题却接踵而至。首先是复印的资料并不能涵盖我后来写作中的所有问题,对有些事件只能得其大概,无法做细致的查考。而有两篇从刊物中复印的文章,因我大意,不曾印下其所出自的刊名刊号等。日后盼能到台湾查证补足。其次,即使在台湾,对传主的研究也不算丰富,而且多带有国民党“意识形态”的色彩,而大陆方面,对罗氏的研究则更为寥寥,著者虽致力于展现一个真实的传主,但仍在不少方面,于有关资料多有罗列之嫌,而无考证、综观之力。目的乃是不作武断之联系和判断,而是尽力提供信息,俟读者之明鉴。大陆方面,对罗氏尚无研究专著出版,仅查得某些近年来学者的单篇文章,本文颇受益于张晓唯、智效民、蔡仲德诸先生的几篇文章,对公正看待和评价传主颇有价值。但有两篇网络上获取的文章,虽多方查考,仍未得其出处,因而只列出作者名和文章名,其他信息,有待以后查实后补足。在此提请读者注意。 至于文中大量直接引用传主自己的叙述,这一点著者曾仔细考虑,在此特别说明。即传主曾以史学为其志业,又有“口述历史”的主张,他本人对生平大事,特具这种意识,于是其文存中留下不少生平经历的“口述历史”,细致、周详、生动,为他人记叙所不及,因此直接引至文中。至于某些缺失或偏颇处再辅以他人的记述或评价。 本书实在粗略、生涩,完稿之时,更觉歉然。 陈明珠 2006年9月16日 复旦公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