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雪莱夫人传记的集大成者,作者的丈夫与雪莱是同学和朋友,对雪莱夫人,即玛丽·雪莱也有直接的认识和了解,加上在这之前出版了很多关于雪莱夫人的传记,所以使这本书成为雪莱夫人最生动和翔实的人生记录。此书出版后好评如潮,使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这位不但因与雪莱成婚而出名,而且本身就是一位著名作家的才女的内心世界和社会活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雪莱夫人(英汉对照)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英)L.M.罗赛蒂 |
出版社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雪莱夫人传记的集大成者,作者的丈夫与雪莱是同学和朋友,对雪莱夫人,即玛丽·雪莱也有直接的认识和了解,加上在这之前出版了很多关于雪莱夫人的传记,所以使这本书成为雪莱夫人最生动和翔实的人生记录。此书出版后好评如潮,使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这位不但因与雪莱成婚而出名,而且本身就是一位著名作家的才女的内心世界和社会活动。 内容推荐 亲爱的湖水!我将永远钟情于你。何等坚毅的心灵方能使这过去的情景与回忆圣洁起来!他的心灵是如此坚毅,徒留下我暗自神伤,但偶尔当我从事智力工作时,也会有一丝愉悦……这段时光也将迅速成为回忆。我们定会再次见到他,再一次享受他的陪伴。但是,现今的期望也将成为回忆,那一天也一定会来临。死亡之神最终必将降临,在那最后的一刹那,一切都将成为梦幻。 目录 序 第一章 追根溯源论出身 第二章 丧母婴孩初长成 第三章 雪莱之经历 第四章 玛丽与雪莱 第五章 英格兰之逍遥游 第六章 老毕希男爵仙逝,一个女孩出生 第七章 《弗兰肯斯坦》 第八章 返回英格兰 第九章 旅居意大利 第十章 玛丽的沮丧,一个男孩出生 第十一章 葛德文与《法尔珀伽》 第十二章 伉俪生死两茫茫 第十三章 孤寂孀居无依靠 第十四章 寄情文学聊遣怀 第十五章 晚期创作费神思 第十六章 故地重游 第十七章 最后的岁月 附录 不朽的凡人 末世一人 玛丽·雪莱的书信与日记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玛丽·沃尔斯通克拉福特和葛德文的女儿,雪莱的妻子:无疑,这算得上是尊贵的身世,因为上述这些人都曾关注过人类的进步与人类智慧的发展,并且为之尽心尽力。但是,对于玛丽个人而言,这样的出身是否真的为身为女儿、妻子的她提供了高贵的身份,还是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的。玛丽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大动乱的时代,正值法国大革命。一出生,她就不得不面对对于一个婴儿来讲再痛苦不过的创伤——丧母之痛——她失去了自己那品德高尚的母亲。我们可以想象出这个幼童所受的教育形式:葛德文先生突然发现,自己要对玛丽和她另外两个年龄相仿的姐妹负责。于是,玛丽就在心不在焉又有些神经质的父亲、值得尊敬但头脑简单的继母的照看下成长,继母是父亲找来照顾孩子们的。浩如烟海的对玛丽而言太过玄妙的哲学书籍一下子涌现在她面前。还有玛丽那素未谋面的母亲的大量作品,以及她从未听过的母亲的坎坷的经历,都将被玛丽阅读,一遍一遍地阅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年少的玛丽每天在她父亲和父亲的朋友中间耳濡目染这些作品、著述,会受到多么强烈的影响啊,那些世俗的道德规范与此相比实在是不堪一击。于是,这奇特的教育方式为玛丽接受那些真正具有先进、高贵思想的人奠定了基础,于是,当激情产生时,她也决不会采取那些合乎规范的做法,而雪莱恰恰正是在适当的时刻出现的。雪莱是以玛丽的父亲及她父亲的哲学的全心全意崇拜者的姿态出现的,然后,迅速地,他就被这个家庭三个未经世事的少女亲密地接纳了。 想象一下这四个富于幻想的年轻人在一起会是怎样的景象啊!雪莱,半疯半癫,充满了少年的狂想和对人性重生的模糊幻想。任何一点点诱惑都会让他感觉自己可以从结婚仪式中解放出来。何等深谋远虑的家长才会欢迎这样一个来访者呢?有必要为此后的一系列后果而惊诧,并讨论其中的是是非非吗?这些参与者在此后如戏的人生中各自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否真的符合杰出人物的准则呢?这一切依旧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人生和故事都不可能凭空而生,因此,对于我们的女主人公,我们更要追根溯源,至少对她的父母要有所了解。即使从她身处的那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来看,玛丽·沃尔斯通克拉福特依旧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同时她也是一位深深被世人误解的女性。她于1759年4月出生在伦敦或者伦敦近郊的某个地方,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世。她的父亲,是斯毕陀菲尔德镇一个制造商的儿子,有点小钱;她母亲有爱尔兰血统。他们有六个孩子,玛丽排行第二。像许多天才一样,玛丽家庭的不幸造就了她。玛丽的父亲是一个脾气暴躁的、放荡的男人,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似乎都不可能牵挽住他那躁动的心,所以,自然而然地他有一些家庭暴力倾向。玛丽的母亲,并不是十分了解玛丽的性格,而且丈夫因酗酒而虐待她和孩子们的暴行深深地困扰着她,使得她对玛丽非常地严厉。 这就是玛丽·沃尔斯通克拉福特的童年,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早早地就对不公正、错误地对待妇女产生强烈的愤慨了。在那个时代,妇女面对家庭暴力一向束手无策。想象一下,因为没有法律的约束,她的父亲无所顾忌地虐待孩子,而玛丽则用尽全力来保护自己的弟弟妹妹们,她怎么能不憎恶这种由男人制定的法律呢?在当时,这种暴行的受害者几乎没人能站出来揭露这一切。 由于频繁地搬家,可怜的小玛丽几乎没有时间发展友谊,但因为有那么多弟弟妹妹,她其实根本没时间独处,实际上,也许她其实正需要一份孤单和宁静。玛丽渐渐长大,而她父亲的脾气也一天比一天恶劣,当他酗酒虐待妻子的时候,玛丽经常勇敢地插手保护母亲,并会在母亲的门外守候过夜。玛丽度过了童年,进入了少女时代,但当时她几乎因为长期的苦难而麻木。多亏后来她幸运地遇见了克莱尔先生和他的妻子。克莱尔先生是一位牧师,他对无依无靠的小玛丽非常好,而且很快地,他就发现玛丽有一些未被开发的相当好的潜质。玛丽和他们共度了许多时光,而且,正是这对夫妇介绍她认识了范尼·布拉德,就是那位和玛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影响了玛丽一生的女士。范尼唤醒了玛丽智慧的潜能,而且,在她的帮助下,天资聪慧的玛丽体会到了那种能将苦难化为诗歌和工作动力时的泉水般欢跃的感受,此后她再也不会将其忘怀。 玛丽从范尼这里了解到,她家同样也是一个因父亲放荡而险些被毁灭的家庭,多亏有乐观的范尼努力工作、作画,辛苦地将弟弟妹妹抚养成人,这个家庭才得以维持。这是多么光明而又激动人心的例子啊,它鼓舞着玛丽,支撑着她走出那无穷无尽的、恼人的家庭烦恼的阴影。于是,16岁时,玛丽决心去工作,一方面是为了锻炼自己,一方面也是为了能承担起有可能落在自己肩头的家庭重担。她那不安分的父亲随时都有可能再一次外出游荡。考虑再三,玛丽决定给一位女士做女伴,这算得上是她艰辛的早年生活中比较轻松的一段时间。虽然后来那位女士以前的女伴们都绝望地离开了她,玛丽还是坚持陪伴了她两年,直到后来母亲生病才回到家中。生活的艰辛摧毁了玛丽·沃尔斯通克拉福特夫人的健康,死亡对于她而言,可以说是获取她渴望已久的休息,没有悲伤,没有辛劳,死前她劝告女儿们要忍耐。失去了母亲,女儿们再也不能和那样的父亲共同生活。年仅18岁的玛丽,又一次开始独立在这个艰难的社会谋生,当然,她身边有最好的朋友范尼·布拉德。玛丽的一个姐妹给她的一个兄弟做了管家;伊莱扎结婚了,但这次婚姻并没有改善她的生活,又是一个不幸的结合而已,而且,这次婚姻强化了玛丽悲观的婚姻观。P2-7 序言 在欧美诸国,普通家庭在客厅、壁炉旁或卧室等处,一般都置有一个书架,上面摆满了他们称谓的“家庭读物”。在中国,所谓的家庭常备读物似乎固有所指,通常为菜谱、医疗保健或旅游指南之类,但西方的家庭常备读物却主要是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书不是整整齐齐码在书架上,纯粹为了装饰或摆设,少有开卷,仅供观瞻,而是放在床头、茶几、阳台甚至卫生间,触手可及,可以随时翻阅。出门旅行前也可以顺便带上一册,在候机候车间隙捧而读之,既打发时间,又时时受益。这样的书,父母看过可以传给孩子,孩子看完再传给自己的孩子,子子孙孙,代代相传。文化的传承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静悄悄地进行,伟大的文明就这样绵延于世。 令人遗憾的是,以文明悠久著称的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却缺少和自己的民族文化地位相对应的普通家庭常备读物。走进一个个越来越宽敞明亮的中国家庭,我们能看到琳琅满目、充满了艺术感的家具,能感受到灯光营造出的朦胧诗意的氛围,却很少能看到一个书架,一个承载人类文明积淀的书架;乘飞机或火车出行,多见旅人们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地等候、聊天、打牌,亦多见时尚杂志或街头小报人手一份,却少见有人手捧一册文学艺术作品在喧嚣的环境中静静阅读。承续了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人,在现时代表现出的对精神生活的漠视,让人生出一种巨大的遗憾和忧伤…… 正是这样的感时伤怀,正是这样的遗憾和失落,正是这样一种久违了的文明意识,正是这样一种萦绕于心的担当,让我们起意策划出版这样一套充满着人文气息的“家庭书架”。 这是一套在西方文化发展和文明积淀过程中影响久远的读物,这是一套影响了欧美诸民族心灵世界和集体文明无意识的读物,这是一套可以让个体的精神世界变得无比丰富和无比强大的读物,这还是一套人人皆可阅读但充满着贵族气息的读物。 这套“家庭书架”,凝聚着人类文明中最美妙的智慧和最敏锐的灵感,一群最善于思考最长于想象的伟大作者,将神奇而微妙的精神活动进行到底,凝结成人类文明最璀璨的结晶体。 这些作品是思想的圣坛,回响着每个与之结缘的个体在文明深处徜徉徘徊时细微而悠远的脚步声;这些作品是人类语言的丰碑,文字垃圾在这里被无情地埋葬,快餐文化在这里灰飞烟灭。 这套大型汉英双语版图书大致可以分为文学艺术类、传记类、历史类、游记散文、社会文化类等。作者们虽然身份、职业不同——他们或为文学家,或为艺术家,或为政治家,但都以文辞优美著称,即使深奥难测的美学著作,如佩特的《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也因作者优美的散文笔法而让人亲近。其他如奥威尔的《政治与英语》、吉卜林的《谈谈我自己》、康拉德的《生活笔记》、罗斯金的《艺术十讲》、杰罗姆的《小说笔记》、兰姆的《兰姆书信精粹》、卢卡斯的《佛罗伦萨的漫游者》、萨克雷的《巴黎速写》、鲍斯韦尔的《伦敦日志(1762—1763)》等,皆出名家之手。这些游记或散文,不仅充满着精神感召的力量,而且因其文辞隽美,还可以作为美文来欣赏、诵读。执一册在手,当是畅快的精神旅行。 众所周知,译事沉疴业已成为当代中国知识领域难以治愈的顽疾,草率、随性、误译、漏译、跳译、畏难等等随处可见。虽然当前仍有少数译者在译事丛林中艰难爬梳并屡有优秀成果问世,但我们已经很难看到当年傅雷先生之于《约翰·克里斯朵夫》及王道乾先生之于《情人》的译事之工了。在今天的译著中,我们看不到修辞,看不到信达雅,看不到前人遗风,我们看到的是急功近利,看到的是用电脑翻译工具草译出来的种种无厘头。这是翻译者的悲哀,是出版人的悲哀,是读者的悲哀,是文化的悲哀。 在这种恶劣的翻译环境和悲哀的心境中,我们开始了充满挑战的组译议程。组织会聚了许多大师著作的“家庭书架”的翻译出版,于我们而言,与其说是建立出版功业,毋宁说是进入了布满陷阱的出版丛林。我们规避陷阱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了给读者朋友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阅读文本。 我们深知,大师著作的翻译是艰难的,用汉语来传达他们的思想总会留下或多或少的缺憾,甚至我们都怀疑这些思想是根本无法用另外一种语言传达的。这时候“迁就阅读”就必须成为我们出版人唯一的选择。尽管译者和我们都想“用优秀的作品来鼓舞人”,尽管译者和我们都努力地走在通往理想之塔的道路上,但在这些图书即将付梓之际,我们的内心仍然深感惶恐。我们深知,为读者奉献的译文仍然存在着有待克服的种种问题。 但是我们有勇气,有足够的勇气用这种英汉对照的方式将这些文本呈现给我们的读者。一则希望读者可以在英语与汉语的比照下更深地体察语言的精微和文本的精致;一则希望读者朋友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方便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指出我们的不足,使这套丛书在今后不断的修订过程中日臻完备。 译事惟艰,出版惟艰。冀希读者朋友们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的翻译事业和出版事业。丛书如存有不当之处,希望读者朋友们宽容并谅解。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8月 后记 18世纪、19世纪对英国而言极为重要,社会孕育着方方面面的巨变,玛丽·雪莱(1797—1851)正是生活在这段时期。玛丽·雪莱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女性,同时具有作家、才子、学者三类精英的特征。然而目前我们对她的了解却少得可怜,更不要提对她的父母以及她独特的人生经历的了解了。这部《雪莱夫人》作为一本颇具权威性的传记,为广大读者朋友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玛丽·雪莱传奇一生的最好范本。 英国风景优美,许多伟大的人虽遭受着贫穷,却有“自然”之母慰藉其性灵。玛丽不幸却又万幸的童年,虽历经波折,却也极大地发挥了她的潜质。她自由地学习思辨性的哲学与社会学著作,快活地吸吮那些也许有些枯燥的学问,尽管家境日益窘迫。爱尔兰高地的美景陶冶了她。 在当时,女子的生活从婚姻开始,这句话适用于上流社会的贵妇们,也适用于勤俭克己的主妇们,而我们的女才子、女作家们自然也不会例外。与雪莱相遇,玛丽戏剧般的生活就此拉开帷幕——读者可以在本书第四章感受到他们的欢乐与幸福,也可以在后面几章体味他们的生活。是的,生活,很难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生活是什么滋味,会有什么样的造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雪莱一直深爱着玛丽,虽然后世极大地误会了他。从出逃法兰西开始,两个人的生命就已融在一起: 亲爱的玛丽,快来到我的身旁, 我失去了健康,当你远在他乡; 你对于我,亲爱的, 就像黄昏对于西方的星辰, 就像日落对于圆满的月亮。 哦,亲爱的玛丽,但愿你在这里, 古堡的回声也喃喃低语:“在这里!” 玛丽曾写道: ……啊!我的爱人,你没有朋友,为什么你还要被迫与你唯一的爱人分离?但我今晚就要见到你了,也正是这希望支撑着我挺过这一天。快活一些,我亲爱的雪莱,想想我!我的最爱,我的唯一,我怎么会说这些呢?我知道你如此温柔地爱我,也知道被迫与我分离你会多么沮丧。究竟何时我们才能不再恐惧被背叛呢? 我如此深沉而又温柔地爱着他,我的全部生命悬系于他双眸的闪动,我的整个灵魂都缠绕在他周围‘。’…… 玛丽容貌俊美,果敢灵秀,几经生活之历练,已成长为一位优雅的女士。她几经丧子之痛,紧接着,她的丈夫,伟大的雪莱——诗人、精灵、战士,也早早罹难。玛丽曾哀恸,曾沉沦,但之后,是坚强地生活,因为她还有未完成的工作——没有雪莱夫人,雪莱的大部分书稿必将永远无法呈现于读者面前。 雪莱夫人本人对文坛也颇有贡献,虽然她未能跻身著名作家之行列,但她的文章却也独具风味。她发展了哥特式小说,创作了小说《弗兰肯斯坦》。这部小说充满了终极人性关怀与奇思妙想,一直被奉为科幻小说之鼻祖,弗兰肯斯坦这个人物形象在西方也几乎是家喻户晓。雪莱非常赞赏她的小说《法尔珀伽》,他认为这是“描绘出一个几乎被遗忘了的年代的活生生的感人画卷,是对人性情感最深刻的探求”。26岁的玛丽的第三篇小说《末世一人》包含了作者最骄人的妙想,余光中先生对此书评价颇高。而我也很欣赏她的小说《不朽的凡人》(见本书附录)。应出版于1835年的《拉德纳氏大百科全书》之约,玛丽创作了《杰出文学家们的生活》一文。此文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她的史家风范与学术造诣。一个人的经历可以催生出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有些作家的作品技巧独到,完全没有一丝作者的影子,但在许多伟大的作品中,我们都能或多或少地感觉到作者的存在。玛丽的绝大部分小说,其实正是“有所感”时所作。 玛丽的母亲,玛丽·沃尔斯通克拉福特,是世界女权运动的先驱。她的著作填补了女权主义理论的第一块空白,也为后世点燃了一盏不朽的明灯。但是,因为感情、生活方面的种种不幸遭遇,她受到世人排挤,更不见容于后世的女权主义者们,alas!玛丽·雪莱的遭遇也颇类似于她的母亲。她具有高尚的思想、热烈的追求,但同时,她也是一位忠贞的妻子,爱值得她爱的人,不过上流社会怎能容得下这对异端夫妇? 玛丽老年时,她的公公蒂莫西男爵归西,她的儿子珀西·雪莱获得男爵封号。玛丽一下子成为了豪富,但她把大量的钱财用于慈善事业,资助一些曾经轻视、冒犯她的人。上流社会也向玛丽展开了怀抱,这真是有趣的现象。 玛丽圣母般的优雅外表下是精灵般的性情,她没能写出第一流的社会风俗小说,没能和奥斯汀等人媲美,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的。也许,在每位读者读完这本传记后,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玛丽那颗温柔的,或许当年曾是热情洋溢的心脏,于1851年2月21日停止了工作,只为世人留下了一份值得珍爱的回忆——一位勇于奉献的女儿、母亲,同时,她还是雪莱最忠诚的爱妻。我想,就在天国的光芒展现的瞬间,玛丽一定会想起许多年前与雪莱相遇的那一天。 本书的作者露西·玛道克斯·罗赛蒂功力颇深,既有学者般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又不乏浪漫之文风,及深藏不露的英国式幽默感。译者很喜欢这本传记,因为在翻译及阅读的过程中时常会有非常美好的精神体验,也理解了一些难以名状的情感。译者在翻译时极大程度地尊重了原文。我读译著时,很喜欢丰富多彩的译者注,而本传记中也涉及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及典故,还有一些背景知识及幽默的双关语等等,译者已尽自己所能进行了注释,希望能为读者带来一些方便。但无奈我身为初学,经验浅陋,定有许多不足,还希望各位读者海涵。欢迎发电子邮件给我以批评指正,我的邮箱是melodie_gui@hotmail,com。翻译一本好书,是极好的学习机会,孙宜学、崔铭、吴宗会等良师益友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特此致以我诚挚的谢意。 译者不仅希望这部传记能为读者提供准确、翔实的资料和知识,而且希望它能引发读者对那个浪漫时代的兴趣与思考。 陈 琳注释: [1]选自江枫所译《雪莱诗选》之《给玛丽》,稍有修改。 [2]见本书附录《玛丽·雪莱的书信与日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