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故事,是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英雄传奇故事之一。本次整理,以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卧松堂本为底本,以嘉庆十四年(1809)书业堂本参校,另参考了时贤的校点成果。由于不出校记,这里仅就校点过程中的某些问题作出几点说明。第一,底本中胡延赞、木桂英、萧天左、萧天右等人物姓名,与令人所熟知的胡延赞、木桂英、萧天左、萧天右写法不同,为存原貌,不作改动;因木桂英而出现的“木阁寨”,与今“穆柯寨”不同,亦不便改动。“令婆”佘太君,底本作“余氏”仅一现,则径改为“余氏”。第二,底本正文中有少量双行小字夹注,这次个别夹注掺入正文,这次排印时统一删除。第三,凡底本文字讹夺愆倒,或依校本改正,或径改;明显错别字,径改;个别词语,如第一卷“太宗驾幸昊天寺”中的“仸(亻争),意义不明,不便擅改,只能存疑;凡明清小说中习惯用字、俗字、同音假借字等,一般予以保留。
华夏文明绵亘数千年,有多少英雄人物驰骋江山,他们的故事流传不断,而中国古典小说正是讲述传播这些故事的重要阵地。“华夏英雄传系列”小说即是选取描述历代各路英雄传奇事迹的优秀作品,统一设计,整体推出。包括:以奇幻笔法反映商周更替的《封神演义》、展示春秋战国烽火岁月诸侯争霸的《东周列国志》、叙述大唐帝国来龙去脉的《隋唐演义》、谱写杨氏一门忠烈保家卫国的《杨家将演义》、描绘各路草莽英雄襄助包青天的《三侠五义》、读后令人扼腕的民族英雄传奇《说岳全传》。
这几部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虽然不如四大名著登峰遣极,但其完整巧妙的篇章结构、曲折动人的情节布局、生动多姿的人物形象仍然堪称经典,刊行后吸引了众多读者,广为流布。
本书为这几部小说中的其中一部。
继业调兵拒宋
却说北汉主升帐,谓诸将日:“南兵此来,决非昔比,必用奇计,方可胜之。”言罢,报延广回。入帐告日:“小将观宋君英勇雄壮,非寻常类也。”汉主日:“曾有何言?”延广日:“说汝主来降,不失侯封。否则,明日决战。”汉主日:“汝观彼营有可捣之处否?”延广日:“无有其衅。但出辕门之时,见两人人去,却似前日在此卖马之人。臣沿途思忖,此必细作,来窥地之形胜者也。”言罢,继业奏日:“臣已知之矣。乞主上调兵御之,彼必成擒。”汉主日:“卿知其何为?”继业日:“左侧大汀洲,右侧鸡笼山,两处可以埋伏。宋人既窥地形,彼必遣兵埋伏于此。急调兵往中途截住,使他不能进攻可也。”汉主日:“卿既知之,早遣军士防御,孤何禁焉。”
继业得旨,退出军中,唤过渊平、永吉:“明日五鼓,汝二人各领兵一千,同去左侧十五里路上俟候。但听信炮一响,一人杀往大汀洲去,一人杀回。”又唤延惠、张德:“明日五鼓,亦各领兵一千,同去右侧十里路上俟候。信炮一响,一人杀往鸡笼山去,一人杀回。勿得有误!”又遣妻佘氏,打白令字旗,领兵一千,往白坂河后接战。分拨已定,延惠、渊平等各整顿去讫。
却说太祖次日临阵,头戴一顶双龙升天黄金盔,身穿一件双龙升天绣罗袍,头上盖着一柄七檐绣龙黄罗伞,跨着一匹腾云赤龙驹。左手列着王全斌、张光翰、潘仁美等一十八员大将,右手列着李继勋、石守信、赵彦徽等一十八员大将,一字儿摆开于南。北汉主头戴一顶嵌金日月凤翅盔,身穿一件洒花滚龙衣,头上盖着一柄珍珠黄罗伞,跨着一匹铁蹄碧玉骢。上手有继元、耶律休材、张知镇等一十五人,下手有继业、不花颜儿等一十五人,一字摆开于北。太祖传令,两军休放冷箭,两主亲出打话。有诗为证:
旗拂西风剑吐虹,陈师列旅两争雄。
山河自古归真主,枉向军前鼓舌锋。
太祖马上问日:“汉王何在?”汉主答日:“孤在此,有何话说?”太祖日:“汝窃据太原,称孤道寡,偷生一隅,亦已足矣,奈何谋逆不轨?朕兹来削平祸乱,救生民于水火之中,定一天下。汝若上识天时,下穷人事,倒戈弃甲,束手归命,犹不庙绝血食。苟如执迷抗师,决不轻恕!汝降与否,速自裁之。”汉主曰:“自三代以下,惟汉高祖提三尺剑,诛无道秦,得天下最正,后世谁敢议其非?岂似汝欺人孤儿寡妇,以窃神器乎!孤,高皇之后,职此一方,亦守先人旧土耳。使高皇在天之灵,佑孤征讨诸镇,复一区宇,分所宜然,未为过也。汝今但当以窃据自责,而可以责孤耶!”言罢,太祖怒日:“谁为朕擒此贼?”右手李继勋、左手王全斌,应声而出。北阵上继元、继业两骑齐出接战。四将交战数十合,不分胜负。
太祖急令放信炮,亲自出战。继业自思:“捉得太祖,胜斩百将。”遂奋勇抢过阵来战太祖,太祖亦抖擞精神迎敌。三四十合,只望埋伏之兵杀来。继业知其意,乃诈败而走,太祖赶去。继业拈弓搭箭,当太祖胸前射去。那马忽昂头跳起,将箭衔着,遂把太祖掀落于地。继业正欲砍之,忽潘仁美杀到,大喝:“逆贼,敢伤吾主!”挺枪直取继业。太祖遂跳上了马。继业将标枪标中仁美之马,仁美落马。继业抛之,只去追赶太祖。太祖见仁美落地,继业又打红令字旗来追赶,乃暗暗叫苦。忽二将杀至救驾,乃李继勋、王全斌也。先时,李、王二将杀人北阵,追赶汉主。只听得北兵一片喊叫:“先锋射死宋主!”声如鼎沸。李、王二将大惊,急勒马杀回,来救太祖。太祖慌叫日:“仁美马中此贼之枪,今坠于地,先锋快去救之。”李继勋闻言,拍马去救。只见北军围住了仁美,将枪乱刺。仁美在地上左跳右跳,将枪东遮西隔,恰似洒拳一般。望见继勋,大叫:“先锋救我。”继勋将北军杀散,夺其马匹,与仁美骑之,并辔杀出北阵。继业在南阵中左冲右突,如人无人之境。又令从军高声大叫,要捉宋主。北汉主被李、王二将追赶,走得心疼。既而不赶,恐己身有不测之灾,遂鸣金收军。
太祖亦鸣金收军回营,见仁美身被数十馀枪,乃日:“卿遭重伤,朕心何忍。”遂命回汴梁养病。又问日:“三路军兵不见一人杀到,何也?”言罢,三路败军回报:“左侧渊平、永吉领兵伏于中途,信炮一响,一人迎战桑锦,一人回战高怀德。右侧延惠、张德领兵伏于中途,信炮一响,一人迎战米轮,一人回战张令绎。王守贞、李继仁被一女子打着白令字旗接战,勇不可当。王守贞险被那女将杀了。但幸李继仁将画戟砍去,那女子才抛了守贞。继仁与守贞两个夹战,那女将全无半毫惧怯。后复有二将杀到,王守贞、李继仁败走回阵。”言罢,太祖惊日:“朕初欺其无谋,今观此人,行兵不亚孙吴,使朕晓夜不安,但不知其为谁?”有诗为证:
太原继业独钟灵,卓荦胸藏万甲兵。
摧敌破围风解冻,宋君惊讶询威名。
却说太祖问罢北汉行兵之人,遂查点军士,伤折一万。太祖哀悼之甚。曹彬等奏日:“敌人量我军杀败,必不准备。趁今夜去劫他寨,不知陛下以为可否?”太祖日:“朕亦有是意。但今日行兵之人,谋略甚高,恐此谋难出其料,去徒损军。”曹彬日:“无妨。臣领几千敢死军,虚去劫寨。彼军埋伏于外者,毕竟杀来,乞陛下复率大队掩之。彼虽有智谋,安测度到此。”太祖遂命曹彬、石守信领五千敢死军去劫汉寨,又命王审琦、王彦升、李继勋等领三万健军掩之。分拨已定,只待三更始去。
却说继业回营,见汉主日:“臣正要捉宋主,因何收军?”汉主日:“孤心陡痛,恐有不测,是以收军。”继业日:“宋兵虽败,未损大将,今夜必来劫寨。三军必要出寨,留下空营,不必交兵。彼放信炮,汝等亦放信炮,虚张声势,待天明看动静交兵。,,汉主日:“彼来劫寨,趁黑地杀之,何故令不交兵?”继业日:“宋主行兵,曹瞒无贰。彼必令敢死军先入,其锋难当。只放炮呐喊,诳他大队军兵杀进,在内之军奋勇杀出,两下自相杀戮,岂不胜于交兵!”言罢,汉主大悦。三军领计去讫。
却说曹彬、石守信领敢死军杀人北营,放起信炮。只听得北营亦放炮呐喊,曹彬等只说有军杀来,随即杀出。王审琦等亦只说北兵出杀,一径杀进,俱不觉是自己之兵。闹了一晚,及天色微明,方认得是自己之兵。正欲收军,继业驱兵杀出,砍伤甚众。
太祖大恸,言日:“二阵折伤军士如此,将奈彼何?”又问日:“彼是何人主谋?朕必定计擒之。”石守信奏日:“闻巡逻之兵,回说是令公。”太祖日:“名唤令公?”守信日:“非也,名唤继业。”太祖日:“缘何又唤令公?”守信日:“继业出战,打着红令字旗。其妻出战,打着白令字旗。因此号为令公、令婆。”太祖日:“朕亦闻此人有勇善战,北方称为无敌将军,不想又有玄妙之智术也。朕若得此人归顺,何愁四方征讨。”遂命军士休息,复取太原地理图看之。即唤何继筠、王彦升:“领兵五千,径过石岭关,直抵镇定并下寨。但逢辽之兵到,令彦升拒之,汝于岭下引兵,佯为截其归路之状。彼兵必退,不敢前进。”又唤王全斌、桑锦:“领兵三千,埋伏于莫胜坡。但有太原兵来,即出截之。”太祖分拨已完,四将领兵去讫。
P5-9
尝读将传三代尚矣。秦汉来,其间负百战之勇,以驱戎马于疆场、请长缨于阙下者,盖如云如雨。第全躯者,为身不为君;保妻子者,为家不为国。求忠肝义胆,争光日月,而震动乾坤,不啻麟角凤毛也。盖非勇之难,忠而勇者实难。宋起鼎沸之后,一时韬钤介胄之士,师师济济。忠勇如杨令公者,盖举世不一见云。令公投矢降太宗,公尔忘私,业以许国。狼牙一战,愤不顾身,英风劲气,真足寒其心而褫之魄。使其将相调和,中外合应,岂不足树威华夏?奈何三捷未效,而掣肘于宵人之中制,竟使生还玉关之身,徒为死报陛下之血,良可惜哉,良可惜哉!虽然,公亦足自慰也。丈夫泯泯而生,不若烈烈而死,故不忧其身之死,而忧其后之无人。自令公以忠勇传家,嗣是而子继子、孙继孙,如六郎之两下三擒,文广之东除西荡;即妇人女子之流,无不摧强锋劲敌以敌忾沙漠,怀赤心白意以报效天子。云仍奕叶,世世相承。噫!则令公于是乎为不死。彼全躯保妻子者,生无补于君,死无开于子孙,千载而下,直令仁人义士笔诛其魂,手刃其魄,是与草木同朽腐者耳,安能凛凛生气荣施之若此哉!故君子观于太行之上,谓怀玉之知机勇退,富贵浮云,而亦伤宋事之日非矣。嗟嗟!贤才出处,关国运盛衰,不佞于斯传,不三致慨云。剞劂告成,敬掇俚语于简首,以遗世之博古者。时万历丙午长至日秦淮墨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