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夏天的诺言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若松美辉江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是一家普通日本人做的庄重诺言。这本以亲身经历写成的自传体小说,用平实的记叙深深打动了读者。此书在日本出版后,获2005年“日本自费出版文化奖”,同年7月获日本全国新闻出版协议会选定的“第一届家乡自费出版大奖”。

作者是来自日本北海道的若松美辉江女士,她是书中主人公亚希的化身,她以8岁少女的纯情,将通过清澈的眼睛看到的情景记录下来,描述了1945年在日本战败后近百万日侨大遣返的过程中,亚希一家人历尽磨难、劫后余生的经历,并再现了在撤离途中得到许多善良的中国人的帮助的事实。

内容推荐

本书记录了作者一家在战后日侨大遣返中得到中国人帮助的故事,她为日军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郑重道歉。

本书去年11月由日本北海道新闻社出版,中文版由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作者以孩子的视角叙述了侵占中国东北期间,日本人专横跋扈,欺辱中国人的事实,并强烈批判了日本政府军部打着国家的幌子挑起战争的罪恶行径。

目录

致中国读者

第一章 炎热的夏天哈尔滨

喀姆撒哈姆尼答

悲哀的目光 

去哈尔滨 

幸平和糖葫芦

不速之客

出征

再见,哈尔滨

黑夜里的海鸥

日本战败

第二章 藏身安东

开往安东的火车

小偷儿

房主黎先生

菜店李老板

折纸花娘

理发店老板的“慢慢的”

第三章 樱花

新年的红白米杂烩粥

五马路事件

春节

似近犹远的房子和人

落花生和饺子

镇江山的樱花

第四章 买卖

“偷孩子偷孩子”

健太的身价

幸平象海鸥一样

乘上马车

第五章 风餐露宿

临行告别

撤侨大队

从安东出发

残兵

田间小路

第六章 生与死

高雄

健太的工作

再也走不动了

不说再见

第七章 绿色的夏天

撤侨列车

白米饭团

不动的火车

葫芦岛的蓝色海洋

告别

绿岛

松江大桥

第八章 不忘那个夏天

我孙子

西伯利亚

哭声

新中国

原谅

后记

参考资料

解说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悲哀的目光

5月的一天,全家去镇江山公园观赏盛开的樱花。那天晚上,邦雄对亚希和健太说:“到了7月,妈妈就要生小宝宝了。健太终于也要当哥哥啦。”

健太愣了一下,亚希也非常惊讶。

“妈妈身子笨重,行动不便,所以明天要来个中国小孩照看健太。亚希还要上幼儿园。”邦雄继续说。

许多日本人家雇用一些七八岁的中国孩子打杂或看小孩。他们管男孩叫“小孩儿”,女孩叫“小姑娘”。

孩子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但慢慢长大后就彼此疏远了。过不了多久,日本孩子就会模仿大人,张口闭口“支那猪”之类的骂人话,欺辱中国孩子。

几天后,一个和亚希同岁的男孩儿和大他两岁的姐姐来到家里照看健太。男孩儿叫长荣,女孩儿叫一华。

1941年7月,亚希的二弟占介出生了。

邦雄的母亲阿米,从日本岛根县松江大老远只身跑来伺候月子。阿米刚把行李放下就说:“路上花了整整一个星期,不过还没有想象的那么远。”

“能安全到这儿就不错了。我还一直担心呢,妈妈又不认字,能行吗?”

邦雄这么一说,阿米不客气地白他一眼。

“不认字怎么啦,我的眼睛、嘴巴,还有耳朵都好使着呢。不知道还不会问,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人家都热心肠地告诉我。”

“哈哈。到底是妈妈,真能耐,了不起!”

阿米转向亚希和健太,两人有些不知所措。

“碰到不懂的事儿,你们也要马上就问,别扭扭捏捏的。”

阿米说话像连珠炮,嘴不饶人。看到健太愣着,又得理不让人地说:“我说阿健,明白还是不明白?你倒是说话呀!”

健太像被弹起来似的两手一摊,眨着眼睛说:“明—白—啦!奶奶。”

“小亚希呢?”阿米又转向亚希。

“明白了,奶奶。”

阿米得意地一笑,打开带来的行李,拿出下厨用的围裙和抹布。

“好,小亚希,我现在教你怎么用抹布。”阿米说着,就把抹布递给了亚希。邦雄吃了一惊,想要阻止。

“妈妈,你一路颠簸,今天还是悠着点儿吧。”

可是阿米已经径直走向厨房,亚希高兴地跟在后面。

阿米对四岁的亚希一点儿也不娇惯,认真地教她怎么拧抹布、怎么用抹布。

打扫完卫生,阿米说要出去买东西。亚希也想去,邦雄就带着两个人一起去了市场街。

日本人开的店铺整齐干净,商品齐全,但是价格昂贵。中国人开的店铺苍蝇很多,根本谈不上干净,从里到外摆满食品、杂货等各种商品,不过价格要比日本人的店便宜得多。

“哪家都比日本的贵。没有再便宜的店了吗?”阿米叹了一口气。

“鸭绿江大桥对面,朝鲜的新义州不管什么东西都非常便宜,所以日本人一到节假日就过去狠采购。不过今天太晚来不及了,星期天再说吧。”

看着邦雄为难的样子,阿米只好点了点头。

“唉,反正我知道在哪儿都有胡萝卜和牛蒡卖。”

吃过晚饭,健太马上就睡着了。

亚希觉得奶奶说话带劲儿,一直不困。

“满洲这地方聚居着好多国家的人。中国人、朝鲜人和日本人虽然从长相和姿势上看差不多,但穿的衣服和感觉不一样。在火车里,我还看见金发碧眼的人,皮肤特别白,个头足有六尺高。”

“那是白俄罗斯人。这儿和日本那样的岛国不一样。满洲和苏联、朝鲜之间仅隔一条边境线。这里还有法国人、美国人、犹太人和土耳其人呢。”

听着邦雄的解释,亚希心想,什么是边境呢?

“待在别人的国家里,不觉得害怕吗?不觉得难受吗?”阿米盯着邦雄的脸。

“昭和7年(1932年)这里成立了‘满洲国’,很多日本人来到这里开拓,铺铁路、建水坝和各类工厂、学校。我现在做的就是给这个国家打经济基础的工作。”

“这些我都知道。可是来了一看,心里嘀咕,日本人来之前中国人就生活在这里吧?他们现在干什么去了呢?这里原本是中国呀。日本人不过是空中的浮云而已。”

“妈妈这话太苛刻了。久居为安嘛,满人和朝鲜人现在都很安定,而且和日本人相处得也不错呀。”

看着邦雄嘟囔着发牢骚,正子打断了他的话:“我认为还是妈妈有眼力,说到了问题的根子。”

阿米认真地点了点头。“还是正子说实话。这里表面上看着和和气气,但只要在街上随便转转就明白了。日本军人腰挎军刀耀武扬威,好多中国人在背地里狠狠地瞪他们。中国人心里肯定不舒服。”

“是吗?妈妈是这么看的呀。”

“等正子出了满月能下地,我马上就回日本。”

“别这么说,好不容易来了,得让你多待一阵子。”

对于邦雄的挽留,阿米摇了摇头:“不行。满洲这地方,我怎么都觉得不舒服,心里不踏实,总觉得有人在暗地盯着日本人。难道你们感觉不到吗?”

“我倒没怎么觉得。正子,你呢?”

“因为你在上班。其实我和妈妈一样,来到这里以后一直觉得被人监视着。这些日子,不是放在大门口的鞋转眼被人偷了,就是晾在院子里的衣服被路边伸过来的竹竿挑走了。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一笑了之罢了。”

“这可让人坐蜡了。”阿米也苦笑道。

“正子在家最操心。不管怎样,我还是觉得日本最好。不过邦雄是大老远来工作的,所以工作还要干好。”

看到邦雄苦笑,阿米又叮上一句:“邦雄,你不要有出人头地的念头,动了那种心眼,对坏事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我领教过那种人。你工作一结束就回日本!”

“照你这么说日本人永远只能是井底之蛙,不可能国际化。”

“占了别人的国家,算什么国际化!”

“那是妈妈这么说。”邦雄抱着胳膊显得很为难。亚希想,拿别人的东西不好,所以奶奶说得对。

第二天,阿米毫无倦意,麻利地干完了家务。

买东西和散步,她都带着亚希和健太,还带上一华和长荣一起去。在中国人的市场里,小贩会说“你们相处得真好呀”,还给她打折。

在日本人的商店里,有人说:“奶奶,你何必多事呢。”

阿米马上回答道:“国家虽然不同,孩子都一样可爱。”

傍晚,目送一华和长荣回家的背影,阿米悄声对亚希说:“中国人的目光都很悲伤。因为自己的家园被人家强占了,所以连孩子的目光都那么悲伤。”

亚希疑惑地问:“奶奶,满人的眼睛都是那样悲哀吗?”

“满人?噢,中国人呀,是啊,和日本人不一样。从他们的眼神里可以看得出来,他们的内心深处隐藏着巨大的悲伤。”

“噢。”

“要好好记住奶奶说的话哟,等你长大就明白了。”

三个星期以后,正子就能下床走动了,阿米回日本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

“正子,邦雄那儿要是万一出了什么事,你们就赶快回日本。日本在中国到处惹事儿,我总觉得要出什么大事。”

“好。一旦有什么情况,我们马上回去。”

“我对中国人的那种表情总是放心不下,但愿日本人不要自食其果遭到报应。”

亚希想,奶奶要是一直待下去该多好啊。

“奶奶,你要走?”

“我在日本等着亚希,来看奶奶啊。”

P11-16

序言

致中国读者

道歉与致谢

在众多朋友的关怀和支持下,拙著《夏天的诺言》此次翻译成中文,奉献给中国的广大读者。这件事对于我而言,是无比喜悦和万分荣幸的。

我的祖国日本,在贵国发动了那场令人深恶痛绝的侵略战争,践踏了你们的家园,伤害了你们的身心,而且夺去了无数人的性命。这种违背人伦的残酷行径永远不能饶恕。

作为日本人,我一直痛切地感到,有朝一日在某个场合,我要郑重道歉。

我非常内疚,在此向中国朋友表示深切的歉意。

请你们饶恕我,饶恕日本。

1999年夏天,我重新踏上了当年大逃亡之路。2006年4月重返沈阳、丹东、葫芦岛。那次我对遇到的中国人说:“请饶恕日本。非常对不起。”所有的人都对我说:“那是日本的决策层干的,日本的百姓不是坏人,你们和我们一样,都是受害者。”这句话使我感到宽慰。当我致谢说“我在日本战败的时候,得到中国朋友的援助,才活到今天。谢谢你们!”时,人们都伸出手,腼腆地微笑着说“真是太好了!”

我们一家能保全性命,多亏了中国朋友的友善和宽容。我由衷地珍惜这次出书的机会,向中国友人转达感激之情。

写作本书的动机

1.感谢有救命之恩的中国友人

2.为留在中国的弟弟是我的亲兄弟留下证据

3.感谢我的母亲

4.通过八岁女孩的所见所闻所感,讲述战争的真相,并留下记录

我怀着这样的强烈愿望,边涉猎资料,边点点滴滴地往下写。我还顾及到自己的体验与历史事实的可比性,国家记录的准确性,我的记忆是否正确等方面。结果我发现,学校教育是何等地不作为!这是日本历史教育的最大弊端。

读了参考资料以后,我为自己不知道的历史感到震惊,为自己的无知惭愧不已。

在我身后流淌着鲜血,是中国、韩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的普通民众,还有与日本帝国主义、军国主义浴血奋战的人们的鲜血。

1999年和2006年,我到中国的沈阳参观了战争纪念馆。在那里我对日中之间的战争有了深刻认识,尤其对13本军队的惨无人道刻骨铭心。

2004年,我去了位于德国柏林郊外萨克森豪森的世界最大的集中营。那里毫无保留地公开展示着纳粹的罪行。

我切实感到:绝对不能进行战争,战争不是“有胜有负”,而是“一切皆负”。

战败国13本制定了新宪法,以第九条立下“不战的誓言”,充满生的希望和自豪重建了国家。然面这一点正在动摇,不知道战争的人在增加,使我倍感忧虑。

中国的朋友们,今后我们必须携起手来,为了进一步加深中日友好,不再兵戎相见而奋斗。为此,我也衷心期望你们读一读《夏天的诺言》。

最后,在此对为日中友好给予深切理解的NITORI股份有限公司(总社设在札幌)谨表由衷的谢意。这家日本有代表性的家具、内装材料制造销售公司出资建立的“北海道援助基金”提供赞助,本书中文版才得以与中国读者见面。

若松美辉江

2006年11月 于日本札幌

后记

从记忆中解读历史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令人悲切的诺言,然而又是庄严、充满大爱的诺言。恪守六十年的岁月,忍受着心灵痛苦的煎熬,直到逝世,这时间的跨度,毕竟让人震撼;而震撼之余,我们不能不为恪守者——一位平凡的母亲所折射出的伟大情怀深受感动。

无论什么性质的战争,结果都是以无辜平民的牺牲而告终!战争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走到今天,而经历过战争的人们对和平的渴望更有着迫切的情感。从此意义上讲,《夏天的诺言》这部作品给我们提供了间接体验的宝贵机会,使我们从作者尘封的记忆中得到解读历史的启示。

岁月流逝,战争亲历者年事已高,六十年前的日侨俘在世者也已成为古稀老人,不了解战争的几代人已经占到人口的多数。战争的记忆在风化,在逐步消失。而包括战争亲历者在内的人们的感情记忆,正在受到“历史客观性”的困扰,在“历史学人”的操作下,这一学理正在加速着正统的嫁接步伐。概念被偷换,轻重被倒置,人们的视线被转移,对“南京大屠杀”数字的纠缠使日本的普通人也开始困惑,甚至变得麻木不仁。其实对此不需要太多的诠释,只要知道这是在哪里发生的事情,便有了不言自明的答案。

《夏天的诺言》告诉了我们这是发生在哪里的事情。8岁少女平叙历史的记忆,把我们带回了六十军前百万日侨大遣返的时间隧道,通过所见所闻所感,讲述了战争的真相。这是一段宝贵的记录,这段不堪回首的记忆是中日两国共有的历史。它的形成无疑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政策的产物。日侨大遣返的过程证明,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使中国人民遭受了史无前例的浩劫与惨绝人寰的灾难,同样也把日本人民拖人苦难的深渊。日本的“弃民”政策使遗留在中国的日侨陷于十分艰难的境地,在遣返途中饥寒交迫,其间自杀、饿死、病殁者多达十几万,一些父母为不让自己的孩子病死、饿死、冻死,把他们送给中国人,形成了数干名日本残留孤儿的特殊群体。这些已经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印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