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威的纪实摄影多见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反映那里小人物的心情、心声;挖掘原生态的民族生存状态;赞美、讴歌祖国的秀美山川。关注民族、民风、民情,扣紧时代发展的脉动,挖掘历史沿革是他创作不变的主题。他用相机记录基层人约真实生活,真实感受,反映他们的喜与悲。纯真、率直、自然、清新是他一贯追求的创作风格。所有这些,在书中关于雪域高原,瑶乡侗情,苗俗汉风的摄影作品和文字描述中都能得到印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放飞生命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袁威 |
出版社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袁威的纪实摄影多见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反映那里小人物的心情、心声;挖掘原生态的民族生存状态;赞美、讴歌祖国的秀美山川。关注民族、民风、民情,扣紧时代发展的脉动,挖掘历史沿革是他创作不变的主题。他用相机记录基层人约真实生活,真实感受,反映他们的喜与悲。纯真、率直、自然、清新是他一贯追求的创作风格。所有这些,在书中关于雪域高原,瑶乡侗情,苗俗汉风的摄影作品和文字描述中都能得到印证。 内容推荐 袁威长于纪实和民俗摄影,对其他题材也有广泛的涉猎。本书就是他对过去部分游记的整理,本书内容包括旅游和摄影,同时作者将多年来从实践中摔打出来的心得也一并写入书中,希望对初学摄影的朋友会有所帮助。 目录 放飞生命 壹 奔向日光城 到达西宁 梦中的塔尔木 途遇主难 山中一夜 青海湖 到达格尔木 “软禁”十小时 在青藏公路上 贰 在拉萨 药王山 大昭寺 色拉寺 布达拉,普陀山 哲蚌寺 纳木错,“山顶洞人” 缩食 叁 阿里行 进军阿里 夜宿荣布寺 我看到世界最高峰啦! 孩子们想要的 野生动物与大自然 老仲巴 涉河进阿里 圣湖与鬼湖 边陲小镇 神山脚下的宾馆 冈仁波奇云雾 车陷沼泽 神山早朝 初见土林 上林月夜 狮泉河 又过仲巴 一只苹果 “回到拉萨,回到布达拉!” 肆 多彩的西藏 东征 林芝风光 八一镇 又回拉萨 雪域高原雪顿节 宝贝园林 伍 后记 走过甘南 壹 毛兰木 金盆之地 晒大佛 大法会 灯会之夜 转香巴 贰 蓝色的美丽 才让吉 蓝色的美丽 白石崖 荒草深处的古城 后来的故事 叁 三进迭部 首行迭部 红色遗迹 甘川边界上的寺院 再进迭部 三行迭部 腊子沟一日游 纪念碑边的招待所 山间的彩带 老后 小沙江 庙山村 山间一夜 打三斗 大坨村 老伯家事 贵州行 车江大坝 加鸠醉酒 岜沙 岜沙迎亲 美丽的侗家 歌舞之乡 西山镇 雾山访瑶 再进岜沙 深山珍藏 如烟往事 寻访屯堡 结语 结语 试读章节 ·到达西宁· 1997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最大的事情莫过于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于是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第一次摄影采风就和香港回归绑在了一起。二者都是盛事,一桩是国家的,一桩是我的。 7月19日,北京虽然阴雨,但丝毫没有令气闷难耐的“桑拿天”得以改善。“到了西藏就好啦,那里肯定凉快。”在去西客站的路上我这样安慰自己。一身热汗,行囊里却塞着厚厚的羽绒服。 这一天是星期六。经过数月的准备和焦急的等待,今天终于登上了西行的列车。早8点50分整,列车缓缓驶出北京西站,我们“西天取经”之行开始了。 同行的是两位摄影家:朱恩光和姜平。行李又多又重,除了尽量压缩的日常用品之外,我们每人都带了一二百个胶卷、一个摄影箱和一个沉重的大三脚架。 次日下午5点半,火车到达西宁站。在列车上我们与临铺的两位年轻的地理教师交上了朋友。他们在西宁有人接应,因而我们也就有了接应。运气不错,刚一出站,一辆白色的面包车直接给我们拉到当日的宿处——西宁大厦。接待我们的是解放军某部营房质检处的樊麦虎处长,由于他在某工地的指挥部当头儿,大家都称呼他“樊指挥”。 一下火车立即感受到了高原的气息,阳光那口凶一个亮,空气那叫一个爽!樊指挥让我们赶紧换上长衣服,以免着凉。 晚餐后,在西宁街头散步,看到一处清真寺——玉带桥清真寺。很多戴白色礼拜帽的穆斯林急匆匆地赶来。我信步走入,看看穆斯林怎样作晚课。 西宁与北京有一个多小时的时差,晚9点钟天才黑透。 ·梦中的塔尔寺· 次日上午,樊指挥带我们去参观塔尔寺。塔尔寺是我多年向往一游的地方,早就闻知塔尔寺绚丽多彩的酥油花和每片树叶都生着文字的神树。尤其是读过一本游记之后,塔尔寺竟不止一次地走入了我的梦境。大约150年前,一位叫古伯察的法国神父,在环游中国的途中曾在塔尔寺逗留了三个月,留下了大量有关塔尔寺的翔实记载。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夜间举行的一次法事活动。我们今天恐怕很难见到如此奇特的宗教仪式了,古伯察的记述非常生动,空灵而神秘: “我们觉得似乎在梦中听到长空中一种如同是人数众多的合奏曲,这种混乱而无一定之规的声音慢慢地变得强大而清楚了。我们醒来之后,确实听到了喇嘛们祈祷的歌声。 院子中由一种似乎是来自上空的灯光的微弱映影所照亮。 一架梯子正好靠在墙上,我们飞快地攀登阶梯并立即就看到一个奇特的场面。所有住宅的平屋顶上都由挂在长杆上的红色的灯笼照亮。全部喇嘛都穿上他们的礼服并头戴黄色法冠,坐在其住宅的平房顶上,用缓慢而单调的声音唱经。……这些无数的灯笼及其淡红色和光怪陆离的微光,被摇曳的反射灯光若明若暗地照耀着的喇嘛寺的建筑,这4000人发出的直冲云霄的宏亮的交响乐,再加上不断听到的唢吶和海螺号声,所有这一切都显得很隆重,并使人们心里感到了可十白的茫然和不知所措。 平房顶上祈祷的喇嘛们的诵经声停止了,唢呐、钟铃、法鼓和海螺声分别三次骤然间响起。……仪式结束了。灯笼熄灭了,一切都恢复了平静。”(自《鞑靼西藏旅行记》) 宗教是人类精神的产物,遍及所有存在人群的地方。在漫长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人类需要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来支撑着自己去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去和困难抗爭。我们就要进入藏传佛教弥漫的地区了。藏族大多数人信教,我曾经试图了解一点藏传佛教,然而他们所信仰的东西对我来说似乎永远是那样的扑朔迷离。 “到了,这就是塔尔寺。”樊指挥一句话将我从遐想中惊醒。汽车停在一个条石铺就的广场上。广场边一排白塔肃穆端庄,像是拱卫寺庙的挺胸腆肚的武士。 塔尔寺是藏区黄教的六大名寺之一,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寺内矗立着埋藏黄教创始人宗喀巴遗物的圣塔。这里鲜明的藏域特色和浓郁的藏族风情使我们十分兴奋,禁不住端起相机连连拍摄。在许多禁止照相之处亦伺机偷拍。也许是神灵有验,立刻就有了报应。当一个胶卷拍摄完后,照相机自动倒片尚未完成的时候,我就急火火地打开了相机的后盖想换胶卷,估计要报废好几张底片。 塔尔寺的酥油花最为著名。在一个独立的佛殿内陈列着许多的酥油花作品,绚丽多彩,栩栩如生。酥油花是藏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其主要材料是藏民的生活必需品酥油。在酥油内调入各色颜料后,塑造成花鸟人物的形象。在塔尔寺每年都有酥油花节,不过由于酥油遇热就会变软融化,所以都是在较寒冷的季节举行。没想到在这7月的夏季也能够一睹酥油花的奇异。这一来要感谢青海凉爽的气候,二来还得归功于喇嘛们的维护。佛殿屋高顶厚,还围挂了遮阳的帐幔。即使在正午的阳光下,佛殿内也会凉气沁人。 来拜庙的藏民很多。这还是平常日子,樊指挥说,若是逢年过节,这里是人山人海,香客如云。 ·途遇三难· 中午稍事休息之后,樊指挥热情地拉我们去西宁远郊的北山森林公园游览。不料十分不顺,途中连遭三难。 车还没出西宁市区胎就瘪了。在强烈的阳光下足足晒了一个多小时才将轮胎换好,此第一难也。修好车后继续赶路,高速行驶之中,突然两粒石子飞入车窗,像子弹般打在姜平的脸上。其中一粒石子击中左下眼睑,立刻红肿起来,疼痛难当。我赶紧采取急救措施,从骑自行车卖冷饮的孩子那里买了两根冰棍给姜平冰着,以免产生皮下淤血。要是弄个阴阳脸到西藏,多影响观瞻哪!所幸没有伤了眼睛。此第二难也。 过互助县城不久,见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地和麦田,漫山遍野黄绿相间,很是美丽。遂要求停车拍摄,不料那车一停就再也不肯定了。年轻的司机想尽办法,就是扎不着火。折腾了两个小时也没修好。时间已是下午5点多了,看来不但此次游览要泡汤,就是回西宁市都成了问题。樊指挥只得组织大家推车调头,等顺路的车将我们拖回城去。调转车头后我们发现,汽车前方的路是一段又长又缓的下坡。大家一合计,反正也是等着,不如顺坡推一下,没准儿还能推着。于是众人奋力推车,跑出百米多远,那辆日产的老丰田吉普车,像是患了肺病,连咳带喘,呼吸困难。然而,还真有门儿,那车“咳”了一阵之后,一切又都恢复了正常。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唉,可以川页利地回西宁了。不想,樊指挥还真有“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劲头,命令司机将车调转,又继续向大山深处急驰而去。P6-9 序言 五一节过后,袁威拿来他纪实风格的摄影书稿《放飞生命》,让我为这本书写篇序言。因我不太懂摄影,建议请摄影大家来写,但他坚持要我这个儿时的伙伴儿来写序。我深知他的性格与为人,做事喜欢低调,从不张扬,便也就应下了。 纪实摄影不等同于其他摄影艺术,它不仅需要摄影家熟练地掌握摄影技巧,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而且还需要摄影家能把握、紧扣社会与时代的脉搏,对所采访和拍摄的主题背景,如历史、文化、地理、民俗、风情等素材有较深刻的领悟,并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 从事纪实创作的摄影家需要具备一定的新闻敏感性,善于捕捉时代变革中的一些最具特色的闪光点,因为这些闪光的东西往往是对历史的最好记录;同时还应注重发掘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极具特色的原生态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是对历史的最好追忆;再有应注重对以往历史遗迹的再现,因为历史是会随年代的推移而淡忘的,而纪实摄影正是再现历史风貌的最好手段。 纪实摄影家同样需要具备新闻记者的职业要素,要多看、多问、多听、多记、多跑,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去捕捉每二个要发生,或可能要发生的事件。用手中的相机,用摄影作品去反映时代,记录历史。 袁威长于纪实和民俗摄影,对其他题材也有广泛的涉猎。少年时期,我们这广代人正好赶上动荡的年代。逆境的遭遇,艰辛的生活,造就了他顽强坚毅的性格。因此,在学习和工作中,不论干什么,他总表现出一股沉下心来,埋头钻研的劲头。正是他这种肯于吃苦,乐于钻研的意志品质,奠定了他日后在纪实和民俗摄影艺术中的地位。 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是他摄影创作的高峰,先后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作品几百幅。 袁威跨入摄影圈并不算早。记得有一次他与我说过,直到他走进摄影艺术殿堂,才真正体味到放飞生命的感觉。从那一刻起,他觉得他是为摄影而生,是摄影让他“重新鼓起生命的风帆”。因此,他把这部书起名为《放飞生命》,书中他收录了“勤奋若能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万事皆成,小河流水奔腾不息,能够走遍辽阔大地。”(藏族《水树格言》)这首格言,他喜欢这首格言。我想这首格言最能够对他摄影创作之路作一个诠释。 袁威的纪实摄影多见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反映那里小人物的心情、心声;挖掘原生态的民族生存状态;赞美、讴歌祖国的秀美山川。关注民族、民风、民情,扣紧时代发展的脉动,挖掘历史沿革是他创作不变的主题。他用相机记录基层人约真实生活,真实感受,反映他们的喜与悲。纯真、率直、自然、清新是他一贯追求的创作风格。所有这些,在书中关于雪域高原,瑶乡侗情,苗俗汉风的摄影作品和文字描述中都能得到印证。 愿袁威的这本书能给刚刚步入和将要步入摄影创作的朋友们以启迪。“三进迭部”、“打三斗”等等章节都真实地展现了袁威坚忍不拔的性格。坚韧、耐心,甘于寂寞,是摄影人所必需的,摄影如同狩猎,需要凝神屏气地耐心等待,才有机会赢得准确命中的一刻。 后记 无论是彷徨、迷离,还是寻觅,总之,50年的生命也就筛出了这点儿东西。虽然上天只给了我7年的时间从事摄影,但我仍认为,那7年所做的事是我一生的事业。在那7年里,我获得了余生享受不尽的精神财富。 眼睛坏了,但也给我带来了时间。我可以静下来整理过去。虽然很难,眼疼头痛不断地困扰着我,但是手一触动键盘,身心便融入到一个新的世界之中。随着模糊的文字在屏幕上跳动,过去的事和曾经接触的人无比鲜明地显现在我的眼前。 我要感谢我的女儿。很多文字都是她们帮助录入的。她们还做了许多我由于眼疾而无法完成的工作。 她们把我笔记和口述的内容录入计算机,然后我再端着放大镜去修改。进度慢得令人心焦。然而,毕竟是在一步步地前进。只要在做,就有希望!有句话说得好,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啊,在2加6年迎春花盛开的日子,我的文稿终于完成了。 由于我在文学方面功力甚浅,故只得按时间罗列,写这种游记体的故事。好在我有详细的采访记录,好在有计算机。 希望能力社会作出点贡献;希望这本书能有人喜欢。 当然,要感谢的人很多。这本书的面世,是一个群体努力的结果。最后,我还是用我文申一段结尾的话作为结尾:“我不会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我和那些曾经感动过我的人们。祝愿我的朋友们幸福平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