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易道主干(修订版)/张其成讲读周易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张其成
出版社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当今学术界,有一场关于“中华文化主干”的论争,主要有“儒家主干”、“道家主干”、“儒道互补”三派观点。作者认为“儒道互补”的交集点,就在“易道”上,进而提出“易道主干”和“易家主干”说:历代儒家或道家大多是易家,大多是借易说理、借易明道’因此统贯儒、道二家的正是“易道”;历代解易、研易、借易说理的,就是“易家”。有意思的是“易道”还影响中国化佛教的产生,中国化佛教的代表是禅宗,因此“易道”可以统贯禅宗思想。综合起来看,正可谓“易贯儒道禅,道统天地人”。“易道”对中华文化各形态、各学科的影响是深层次的。无论是以易理为指导思想规范各学科的学术走向,还是以易符、易图为框架建构各学科的理论体系,都说明了这一点。

“易道”构成了中华文化最稳定、最本质的内核,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促成了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审美意识和风俗习惯。

内容推荐

将“易学”的研究置于中华文化研究的大环境之中,不仅能拓展易学研究的范围,获得易学研究的新方法、新视角,而且能促进中华文化的研究与发展。

“易”的核心就是“易道”——易的本体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通贯儒、道、禅三家的正是“易道”。

“易道”构成了中华文化最稳定、最本质的内核,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促成了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审美意识和风俗习惯。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周易):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

 《周易》的文化地位

 《周易》的构成

经文

传丈

 《周易》的时代与作者

八卦的作者与时代

六十四卦的作者与时代

卦爻辞的作者与时代

《易传》的作者与时代

 《周易》的含义

“周”有四种解释

“易”有七种解释

“周易”的含义

 《周易》的性质

《周易》是卜筮书

《周易》是哲学书

《周易》是历史书

《周易》是科学书

<<周易》是百科全书

第二章 (易经):上古先民对宇宙生命的占问

 卦爻象:《易经》符号系统

神秘的卦爻符号

卦爻的来源

卦爻的组成

卦爻的现代“破译”

卦爻的内涵

六十四卦的次序

 卦爻辞:《易经》的文字系统

卦名

卦辞

支名

爻辞

 卦爻象与卦爻辞

《易经》四要素与二要素

卦爻象与卦爻辞的关系

卦爻象与卦爻辞的意义

第三章 (易传):先秦哲人智囊的结晶

 “十翼”介绍

《彖传》

《象传》

《文言传》

《系辞传》

《说卦传》

《序卦传》

《杂卦传》

 解《经》的方法

爻位分析法

取象分析法

取义分析法

 概念范畴与思想精华

位——卦位——爻位

时——卦时——趋时

序——卦序

中——中正——时中

太极——太和

阴阳

五行

三才——三极

反复——往来

 《易传》:儒道互补、百家会通的典范

《易传》各篇的思想来源

先秦儒道各家思想的汇总

《易传》思维模式的特征和意义

第四章 易学: 中华文化的主旋律

 什么是“易学”?

作为经学的“易学”

作为哲学的“易学”

 一花两辦

象数

义理

象数与义理的关系

 先秦易学

 两汉易学

象数派——孟、京易学

古文经派——费直易学

黄老派——严、扬、魏易学

 魏晋易学

玄学义理派——王、韩易学

象数派(术数派)——管、孙、干、郭易学

佛易糅合派——萧衍易学

 隋唐易学

义理派——孔、李易学

佛道派——宗、李易学

 宋代易学

象数(图书)派——陈、周、邵、朱、蔡易学

义理派——程、张、朱、杨易学

 明清易学

义理派宋易——王、李易学

象数派易学——束、方易学

朴学派汉易——毛、惠、张、焦易学

 现代易学

义理——哲学派

象数——科学派

考据——考古派

综合派

 国外易学

《周易》译本

国外《周易》研究

第五章 易道:中华文化自精神主干

从“道”的层面看“易”

《易传》论“易道”

历代论“易道”

“易道”三层面

易贯儒道

易道与佛学

 易道本体观念

易学各派的本体观

易道宇宙生成论与结构论

 易道思维方式

易道思维的形式

易道思维的方法

易道思维模型

 易道价值观念

 中华传统科学的实质

自然科学

生命科学

 中华文化的理念特征与走向

周流——循环变易

太和——整体和谐

功用——动态功能

意象——直悟联想

结浯 中西文化:从大冲突到大融合

后记

试读章节

周流——循环变易

“周”、“易”二字可理解为“周环、循环”与“变化、运动”,《周易》可看成是专论宇宙万物周环变易规律的著作。在卦爻象数元系统里,第一级符号阳爻和阴爻(2 1=2)是相互循环转化的,阳爻“九”转化为阴爻“六”,反之亦然;第二级符号四象(2 2=4)——太阳、少阴、少阳、太阴也是互相转化的;第三级符号八卦(2 3=8)和最高级符号六十三卦(2 6=64)中每一卦都在作循环运动,任何一卦都可变成另一卦:在两卦一组中,前后两卦可以通过“覆”和“变”两种方式相互转化;任何一卦可通过爻变的方式变成其余六十三卦。从而形成六十四卦整体大循环。从《周易》六十四卦卦序看,首为乾、坤二卦,末为既济、未济二卦,即蕴含宇宙变易一个周期从乾坤、阴阳开始,到既济、未济结束(“既济”意为“已经渡过”;“未济”意为“没有渡过”),“既济”是上一周期的结束,“未济”是下一周期的开始。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周易》文字系统在对卦爻符号的解释中,明确提出周环变易的观点,如《易经》泰卦九三爻辞:“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复卦卦辞:“反复其道,七日来复。”《易传》则反复强调:“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变动不居,周流六虚。”《系辞传》还列举日月往来、寒暑往来的例子,说明“往者屈也,来者信(伸)也。屈信(伸)相感而利生焉”。

《易经》卦爻象、卦爻辞首先提出循环变易的观念,经过原始道家、原始儒家的发挥,到《易传》总其成。后世道、儒均遵从这种思维观念。

循环变易观对整个宇宙宏观世界来说是基本合理的。整个宇宙存在永恒的大循环,而各种物体也存在暂时的小循环。这种循环是以阴阳象数的对立转化为基础的,包含着不断变化、“革故鼎新”的进步思想.同时也增强了中华文化前后承接的亲和力和稳定性。其负面影响是过分强调了循环,轻视创新发展,将循环看成是运动的唯一形式而看不见其他形式(如直线形式、非升降形式等),缺乏历史进化发展观念,从某种程度上维持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如三纲、五常的永恒性)。致使中华民族沿袭因循、模仿、重复的习惯思路,缺乏创造、创新精神,缺乏应有的活力,缺乏否定意识,造成了社会发展的缓慢,甚至倒退。

太和——整体和谐

《周易》卦爻是一个整体,八卦、六十四卦为二级全息系统。八卦是阴阳二爻三维组合体,六十四卦是阴阳二爻六维组合体。后者六个爻位上二爻为天道、下二爻为地道、中二爻为人道,天地人三才融为一体。卦爻符号模型是事物呈现运动模式,筮法数字模式是事物潜在运动模式,对天地的推演、时间的发展、宇宙阴阳规律的变化作整体模拟,对万事万物的生成、分类、变化、运动作系统描述。六十四卦模式以“六爻”、“六位”关系为基础,以时、位、中、比、应、乘等为原则和标准,给人们提供一个从时间、空间、条件、关系全方位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

易道的“一阴一阳”既说明人与自然具有对立性,也说明其具有和谐性、统一性。“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表示对立面的相互推移、相互转化、相互依存。《易传》将“保合太和”看成是“易”的最高理想境界。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对立与和谐、感应与交流被《周易》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周易》的基本思维理念,开创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特征。

与儒道两家的整体和谐观相比,儒家强调“中庸”,偏向于将自然人化,道家强调“混沌”、“素朴”,偏向于将人自然化。而《易》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对待感应、对等交流,又不抹杀各自的对立、独立的特性。只是在后世的发展中,《易》整体和谐的一面被强化,而独立、对等的一面被弱化。董仲舒强调“大一统”思想,经后代统治者的大力宣传,“大一统”思维方式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主干。

《周易》“太极”是阴阳整体对待和谐的最高概念,也是象数思维的理性提炼(宋明以来的阴阳鱼“太极图”是太极观的形象写照)。随着大一统思维的不断深化,“太极”被视为至尊的“一”,世界万物起源于“一”,全国定于一尊,就是皇帝。这种思维方式在调和矛盾、巩固民族团结、稳定国家政治、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并促进统一、防止并结束分裂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民众的斗争性、独立性被遏制,迎合或促成了封建君主专制,形成了一元化政治结构。

整体、求同的思维偏向,重视主体作用,对问题的探讨往往从内因、主体出发,只求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适应、协调,缺乏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发展。形成内向、忍让、依赖的民族性格,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保守退让,模棱两可,缺乏独立、竞争、果断、直率。只求“随大流”,个性、主体意志被削弱甚至泯灭。P290-292

序言

在人类轴心期时代,只有一本书是由符号系统与文字系统共同构成的,那就是《周易》;在中华文化历史上,只有一本书是为儒家和道家共同尊奉的,那就是《周易》。

《周易》是华夏文明的总源头,是中华文化的聚焦点!

《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易经》主要是一本占筮之书,咸书于西周前期;《易传》主要是一本哲理之书,咸书于战国后期。从“经”到“传”不仅反映了“易”的演进,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从巫术文化向人文文化的质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轨迹。

战国之后对《周易》的解释,被称为“易学”。“易学”既是《周易》“经”“传”的解释之学,又是一门探求宇宙生命大规律的学问,是中国古代科学与哲学的代表。

《易经》《易传》和“易学”,是中国“易学文化”进程的三部曲,也是一部中华精神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经”“传”“学”的思想內核和理论精髓,就是“易道”。“易”是广大悉备的,“易道”作为“易学文化”的核心,主要指“易”的本体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

在当今学术界,有一场关于“中华文化主干”的论争,主要有“儒家主干”、“道家主干”、“儒道互补”三派观点。我偏向于“儒道互补”说。我认为“儒道互补”的交集点,就在“易道”上,进而提出“易道主干”和“易家主干”说:历代儒家或道家大多是易家,大多是借易说理、借易明道,因此统贯儒、道二家的正是“易道”;历代解易、研易、借易说理的,就是“易家”。有意思的是“易道”还影响中国化佛教的产生,中国化佛教的代表是禅宗,因此“易道”可以统贯禅宗思想.综合起来看,正可谓“易贯儒道禅,道统天地人”。“易道”对中华文化各形态、各学科的影响是深层次的。无论是以易理为指导思想规范各学科的学术走向,还是以易符、易图为框架建构各学科的理论体系,都说明了这一点。

“易道”构成了中华文化最稳定、最本质的內核,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促成了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审美意识和风俗习惯。

将“易学”的研究置于中华文化研究的大环境之中,不仅能拓展易学研究的范围,获取易学研究的新方法、新视角,而且能促进中华文化的研究与发展。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又步入了一个百年循环、千年循环期,“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的期盼。在这个求和谐的进程中,“易道”所昭示的周期运动的大规律值得借鉴。

此外,“易道”以它统贯儒、道、禅的精神,以它“保合太得、合弘光大”的个性,或许能对建立当代中国人的信仰体系,构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提供一种传统文化上的借鉴和选择。

确认以“易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承续以“易道”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发挥“易文化”弥纶天人、贯通时空的品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与人文的互通、中西文化的融合,是历史交付给我们的光荣使命,更是“当代新易家”所不可推卸的职责!

后记

我还清楚地记得,十三年前我和同学在北大校园散步,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我们讨论中华文化命运时的激烈场景。中华文化好比眼前的这棵参天大树,它的根在哪里?它的主干在哪里?它的枝叶又在哪里?

当时的学术界有一派观点,认为中华文化的主干不是儒家,而是道家,也有人提出应该是儒道互补。我们围绕儒家主干、道家主干、儒道互补这三派观点争论不休。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虽然我已不再“少年”,可豪情依然不减。我是同意儒道互补的,但觉得不到位’没说透。经反复琢磨,突然有一天恍然大悟。中国文化是有根的,而主干一定是从根上长出来的。中华文化的根当然是中华民族原创性的经典,而《易经》作为“群经之首”,《易经》的八卦、六十四卦作为古圣先贤的精神符号,无疑是中华文化之根。其后从《易传》开始经历代学人的阐释,就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的树干正是《易经》、《易传》、历代易学的大道,是“易”的思想精髓和基本精神——“易道”。

儒家、道家不是主干,而是主枝,是长在“易道”这个坚实的树干上的树枝,后来再加上中国化的佛家,可以说中华文化就是一干三枝。最近我把它称为“一个中心,三个代表”。

后来我将这个观点写成了一本书,1999年由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书名叫《易道:中华文化的主干》,2001年又重新做了修改、补充,书名改为《易道主干》。出版之后引起了读者和学术界的关注,这一观点也成为与儒、道主干并列的第三种观点。经过这么多年的思考,我仍坚持这一观点,并且做了补充,在“易炎儒道”的基础上加上了“禅”,成为“易贯儒道禅”。

应读者朋友的要求,这次修订版特补人了“佛禅”的内容。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何醒社长希望这本书和其他三本一同出版。该社的编辑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使修订版无论是版式还是插图方面都更加活跃、新颖,读者看起来会轻松、喜欢,在此我衷心地向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表示感激,也衷心地向关注中华文化命运的读者表示感激。

张其成

2007.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5: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