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活中的经济学(第3版)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茅于轼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最初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是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主席田国主编的14本市场经济学普及书中的一本。通过作者在美国这个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生活的点滴经验,说明市场经济是如何运作,把深奥的经济学还原为浅显易懂的事理常规。其“家常式”的经济学随笔,说的虽是日常琐事,却往往折射出一些惊人的启示,他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这样的点化大众之作。此次第二版完整的保留了第一版的全部内容,有些段落增加了新的内容,使读者读起来更通顺。

内容推荐

本书共有44个题目,各成体系,作者用每个人都可能有的经验来说明国民经济核算、总量均衡、通货膨胀、价格与资源配置、外部效应、国际贸易等基本理论。尤其着且讨论了经济制度和交易费用,注意介绍市场经济的文化、法律、道德观念的背景,它们是市场规则得以遵守的基础。它引导读者思考分析、含英咀华,从而体会出能自己审握的的经济学来。

工作繁忙的读者,只需片刻闲暇,就可以读上一两篇,有时间再作思考和分析,必能有所收获,使你的“知识人生”更臻完满。

目录

第一篇 微观经济学

1.喜欢搬家的美国人

2.赌博在美国

3.从邮政的垄断与民航的竞争谈开去

4.节约时间创造财富

5.垃圾中的边际效用

6.公用事业的收费原则

7.美国人如何看待“按劳分配”

8.漫议超级市场

9.再谈超级市场

10.美国的进口货

11.喜欢旅游的美国人

12.有关“行”的经济学

13.多生产未必多享受

14.环境保护的经济学

15.政府为百姓服务

16.节约能源(上)

17.节约能源(下)

18.没有替代便没有经济学

第二篇 宏观经济学

19.让银行为您服务

20.个体经济规律和总量经济规律

21.美国人如何存钱(上)

22.美国人如何存钱(下)

23.美国人一年生产多少财富?(上)

24.美国人一年生产多少财富?(下)

25.美国经济为什么会衰退?

26.美国如何对付经济衰退

27.美国的通货膨胀(上)

28.美国的通货膨胀(中)

29.美国的通货膨胀(下)

30.现在如何与将来做交易

第三篇 经济体制

31.经济活动中的是非观(上)

32.经济活动中的是非观(下)

33.个人和社会的致富之道

34.一个人人都买、人人都卖的社会

35.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36.所有权漫议(上)

37.所有权漫议(下)

38. 从交通规则到经济效益

39.美国的色情市场——一切交易都有利于买卖双方吗?

40.“金钱万能”的经济学意义

41.交易费用

42.再谈交易费用

43.市场经济的基础:优势交换

44.囚犯难题和市场规则

参考书目

附录一:作者近年发表的部分有代表性的经济学文章

1.什么决定价格

 ——介绍一般均衡理论

2.价格要定在边际成本上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居民的收入从要素市场取得

4.价格万岁

5.通货膨胀的道德后果

6.消费者偏见

7.谈谈通货膨胀

8.价格决定工艺

9.制度创新——致富之道

 ——谈制度经济学的发展

10.珍贵的微笑

11.经济学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附录二:关于作者及其作品的部分报道和评论

1.天生我才必有用

 ——记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茅于轼

2.生活中的经济学

 ——记茅于轼先生和他的作品

3.经济学家的楷模

4.生活中的空气

5.《择优分配原理》——茅于轼——与我

6.昂藏老鹤风

 ——茅于轼评传

7.访谈录

试读章节

垃圾中的边际效用

多年来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七位之内(这个顺序经常有些小变动,主要由于汇率变化所引起),人均电视机拥有量也居第二,人均能源消耗量及电话机拥有量为世界第三,婴儿死亡率和人均报纸发行量都列第十七位。与此同时,它的人均垃圾量是世界冠军,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望其项背。从1960年以来的25年中,美国人均生活垃圾的排弃量增加了50%,达到每人每天3.8磅(1.7千克),从1985年以来,又增加了16%,达到4.4磅。一个100万人口的城市每天要处理垃圾2000吨。从垃圾量的变化、垃圾的构成及其处理方法,可以看到不少有趣的现象。

人均垃圾量的增加是生活越加富裕的结果。人们扔掉的旧报纸和旧杂志增多了,占到了垃圾总量的38%。日常生活消耗的各种物品,如洗涤剂、食品、化妆品、饮料等的包装越来越讲究,而这些包装最后都进了垃圾桶。以前包装多半用纸,现在则更多地使用玻璃、塑料、铝和其他金属。所以垃圾中铝的重量从不到l%增加到1.5%,玻璃从1.4%增加到6%,其他金属从0.5%增加到6%。这表明不但垃圾的数量在增加,其构成也有很大变化。由于人们对环境的关心,资源性产品价格的上涨,再加垃圾处理技术的进步,在1985年垃圾的利用率比25年前提高了将近l倍,大约有1/10的垃圾得到再生利用。而现在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到27%。美国的垃圾不但包含各种废弃物,也包含旧了的家具、地毯、鞋子、炊具,乃至电视机和冰箱。美国是一个提倡消费的社会,它的生产力巨大,产品积压常常成为主要的经济问题。如果每个人将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更精确地讲,是生产出的价值)全部消费掉,经济则正常运转。如果生产旺盛,消费不足,或者说,居民由于富裕而增加了储蓄,产品就会积压。但如果有人愿意借用大家的储蓄,进行扩大再生产的投资,整个经济仍然运转正常。可是扩大生产的最终目的还在于消费,如果多数百姓只愿多储蓄而不愿多消费,投资也受到抑制。所以对于美国来说,医治经济萧条的主要措施是鼓励消费,至少这个理论在过去非常流行,而且至今仍有很大市场。

从宏观上看,鼓励消费使得储蓄率(即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低到17%(2000年中国、日本分别为43%、30%)。从微观即每个家庭的消费看,其结果是使人们异常地喜新厌旧,动辄弃旧买新,所以淘汰的日用品非常多。旧东西有几条出路:或举办“后院拍卖”,或捐赠给教堂,或捐赠给旧货商店,或当垃圾扔掉。在北部几个州,每到春暖花开时就可以看到各处贴有“后院拍卖”的广告,标明某月某日几点开始在某处举行拍卖;而拍卖生意在南部各州一年四季都很兴隆。向教堂和旧货商店捐赠则经常由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老人亡故,除了首饰、古董值钱的东西分给了亲友,其余的从家具到衣物一古脑儿送给教堂处理。还有的是举家远迁,能卖的卖,大多数卖不掉,就送到教堂或旧货店。教堂经常拍卖人们捐来的成吨的衣服和用具。美国的有些州鼓励百姓捐赠,所捐的东西如果能够折价,可以从收人中抵扣,减少应该缴纳的所得税。旧东西在美国很不值钱。笔者曾在后院拍卖中买到1美元的电熨斗,在教堂拍卖中买到10美元一套的百科全书(20本)和5美元一套的西装等。举办后院拍卖的人,一天忙下来也不过卖得五六十元,还不及他一天的工资。可见他们卖东西并不在乎赚多赚少,其目的不仅在于处理多余的东西,而且使得物尽其用。否则单纯为了处理东西,尽可以一扔了之。教堂拍卖所得的收人大概也只能抵消举办拍卖的开销。相反,旧东西在中国就值钱得多了。在北京经常有人收购旧鞋子,每双几角到1元。小贩将旧鞋运到北方穷僻的农村,入冬时每双鞋可以卖到两三元钱。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矛盾现象:相对穷的中国人却愿意花几倍于相对富的美国人愿意出的价钱,去买这些旧东西。但这个现象却可以用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来解释,即商品的价值与它能提供的效用(或使用价值)成正比。冬天,在北方能穿上一双哪怕是破的鞋子,也比光着脚受冻舒服得多,所以愿意拿钱去买旧鞋。这证明价格与效用成正比。严格地说,应该是与边际效用成正比。边际两个字用来强调有某一商品和没有某一商品在效用上的差别,特别是已经消费一定数量商品之后再增加一单位消费的效用。同样一块面包,饿的时候边际效用高,吃了几块之后边际效用就降低,所以边际效用是以前消费量的函数。

这个理论揭示了一个最平凡的然而也不太被人理解的道理,即一物的价格在某些情况下由消费者对它的评价决定,而与它的成本无关。正因为市场价格和单个企业的成本不成正比,企业才有赚钱与赔钱之别。如果价格等于成本,企业就没有盈亏了。只有当一切条件不变,企业处于长期竞争的环境下,价格才会趋近于成本,而这种情形并不普遍。遗憾的是,成本定价的“理论”把我们的脑筋束缚得太久了,接受新理论并不容易。

P24-28

序言

《生活中的经济学》一书最初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是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主席田国强主编的14本市场经济学普及丛书中的一本。以后在得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同意的条件下,于1998年转移到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增加了一些内容,主要是我在这几年中发表的具代表性的几篇文章和各方面对此书的评价。

迄今为止,这本书总共发行了六七万册之多,而且至今销量不减,一本书能够连续不断地销售十年,势头不减,在中国这个瞬息万变的图书市场上是少有的,这充分说明了大家对经济学知识的渴望。不少读者告诉我,这本书极大地增加了自己的经济学知识,甚至改变了对许多经济现象的看法,改变了对人对事的态度。确实,生活在市场经济中,懂得经济学才能调整自己,更好地适应这个环境,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也能更顺利更成功一些。狭义地看,经济学主要是研究资源配置的学问,而这本书从资源配置谈到了经济制度,人的权利和义务,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原则,甚至人生的目的和社会的融洽。因为经济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可能不影响到自己的行动,进而导致成功或失败、幸福或挫折。所以大家对经济学知识的渴望是很自然的。

第二版完整地保留了第一版的全部内容,和过去版本不同的地方主要是把所有的资料和数据都更新到最近可能得到的水平,而且过去的数字仍然保留着,资料的更新看似小事,其实它支持文字中所推导的道理,更丰富的资料提供了更可靠的推论,而且它给人以更具体的印象,使得理论变成有血有肉的生活。此外,本次版本有些段落增加了新的内容,原来解释得不够清楚的现在更清楚了,不完整的现在完整了,这样使读者读起来更通顺。

本书虽然是一本通俗性的读物,只要有高中文化水平就能够看懂,但是其中所讨论的道理既普通又极深刻,不经过反复思量是不容易真正掌握的。所以我奉劝诸位读者,对书中的重要章节要仔细阅读,认真思考,从正面、反面去检验所讨论的理论,一旦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你肯定会感觉自己的认识水平提高了一步,你所看到的世界也有所不同了。

书评(媒体评论)

怎样把生活中的点滴经验与市场经济的运作规范联系起来,把经济学还原为事理常规,这种“点化大众”的任务就落在了经济学家的头上,茅于轼先生就是把精力长期致力于此的努力者之一。

——《中华读书报》

茅先生有的论述不只是有理,而且大出常人意表,经他明示,大有醍醐灌顶之感。

——《南方周末》

茅于轼先生以他的文章和人品逐渐为学人所倾倒,他的文风恰如一句古诗:“润物细无声。”

——《中华工商时报》

与他谈话,有一种既受益匪浅又轻松愉快的感觉。

茅于轼的第一本经济学专著《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影响了不少青年学者走上了经济学研究之路。

——《中国改革报》

茅先生显然有智慧,论理深入浅出,冷静客观,可以说符合笛卡儿所要求的思想标准:清楚明白。

……他首先是个优秀的经济学家,然后是个伦理学家,因此他更多地从经济操作的要求去看伦理的需要。

——席殊书屋《好书》

其“家常式”的经济学随笔,说的虽是日常琐事,却往往折射出一些惊人的启示,他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这样的点化大众之作,《谁妨碍了我们致富》保持了同样的风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依然保持了这样的风格。

——《中国经济时报》

茅先生之作品犹如空谷足音,但愿后继有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

茅先生是一个数学功底很好的经济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思想的经济学家。

……像一位洞察一切的智慧老人,悠悠静静地述说着身边发生的一件件小事乃至日常琐碎之事,从中点拨出一个个惊人的道理,于不知不觉之中,我们被点化开悟了。

——北京大学青年学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