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侵华日军战犯手记文档揭秘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张子峰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首次披露了日军《北平华北集中营》、《北京慰安妇、慰劳妇》和《南京战地新闻》三大文档资料,揭示了抗战时期曾经存在“北京慰安妇、慰劳妇”的史实,填补了北京抗战史研究的空白。书中所选内容均出自博物馆的文档和实物资料。作者对“北京慰安妇、慰劳妇”的研究,在有文字可考范围内尚属首次。

内容推荐

本书介绍的是作者从上千种抗战藏品中选取的“首次发现”、”首次详细公布”、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并进行初步探索的日军“北平西苑华北集中营”、日军”北京慰安妇、慰劳妇“、“曰军南京战地新闻”、“肃政建设“、“集团部落”等重大事件的珍稀罕见“实物”、“手记”、“文档资料”。在日本军国主义以“卢沟桥事变”为借口挑起全面侵华战争和侵占南京70周年之际,将此书奉献给读者,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抗战研究史料和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好教材。

目录

前言

一、日军“北平西苑华北集中营”

 [一]日军“北平西苑华北集中营”轰动海内外

 [二]日本战犯上村喜赖笔下的“北平西苑华北俘虏营》

 [三]西苑俘虏营的基本组织框架

 [四]俘虏人员的管理和文件

 [五]“上村喜赖亲笔供述”未载部分的提示

 [六]“西苑俘虏营”的幸存者及周边群众的控诉与回忆

 第一二部分图档

  1.上村喜赖亲笔供述的原件照片

  2.日军留下的“西苑俘虏营”部分照片档案

  3.今日“北平西苑俘虏营”遗址考查照片

  4.日军留下的侵华实物及照片资料考查

二、日军北京“慰安妇”、“慰劳妇”

 [一]日军“北京慰安妇”的迷雾

 [二]日军“北京慰安妇”、“慰劳妇”问题的缘起

 [三]印有“慰安妇”和“慰劳妇”资料的原件

   1.遍布北京庞大而奇特的“日本妇女”共同居住场所

   2.“共同居住”的“日本妇女”的人数、地址分布

   3.“慰安妇”、“慰劳妇”、“女给”等称谓及住所初探

   4.直探“慰安妇”戳印

   5.首次发现的“慰劳妇”印章戳记

   6.仅有一份的“慰职”称谓资料内含巨大的实证基础

   7.日本投降后.共同居住的“日本女人”没有马上撤离北平

   附:“集中居住日本女人”在北京各区街分布示意图

 第二部分图档 

  1.“日本女人”原住地考查照片

  2.日军留下的日本妇女慰劳侵华日军的照片

三、日军侵华战争启示录

 [一]日本教科书

 [二]日本称谓的“日支事变”和“储金箱”

 [三]参与“侵华战争总动员”的“五彩小玩偶”

 [四]“慰灵”铜钟

 [五]新发现的日军战地油印刊物《南京陷落一周年》和“松井石根大将”《南京入城感》油印诗稿

 [六]南京日军“军费”资料,彰显庞大的侵华军费开支

 [七]从伪满洲国皇帝溥仪登基《诏书》,到“金融改组纪念铁桶”、“满钱印样”

 [八]目前为止,仅发现的一枚日军“肃正建设”银质镏金纪念章

 [九]老乡家深藏的一对瓷瓶,承载着日寇的野蛮侵略和残忍统治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日军“北平西苑华北集中营”

轰动海内外

2005年,有关日军“北平西苑华北集中营”,日称“北平俘虏营”的视频画面和文字,忽然以较高的频率出现在国内外一些重要媒体上。

原因是:在两位老人自办的抗战博物馆里,首次展现了日本战犯上村喜赖关于日军“北平俘虏营”的亲笔供述。这个在北平日军宪兵队,包括“西苑战俘营”等处供职的日本宪兵头目汉字写得还算流畅,洋洋洒洒数万言,详细记述了“俘虏营”自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设立的背景、地址、方位以及和华北侵华日军司令部,乃至与冈村宁次的隶属关系,守备军和宪兵队的番号、人数,俘虏中“国民党”和“八路军”的成分区别及政策处理区别,对抗战军民的刑审屠杀,甚至按照冈村宁次的战略构想,从收买汪精卫、王揖唐、王克敏等大汉奸,到威吓收买战俘中的意志薄弱者为特务进行培训,连同原日共副总书记到西苑集中营的叛变任职,都做了较为详细的揭示。  

人们只知道欧洲有个惨绝人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北京有个“圆明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怎么突然冒出一个“北平华北集中营”兼“西苑俘虏营国耻遗址”呢?

没听说过北京还有俘虏营……

没见过在北京什么地方还有日军的集中营……

真不知道日军在集中营里还杀了那么多抗日军民……

更不知道日军在这所名为“西苑兵合”的集中营里培养训练了大批的特务……

北京轰动了。

国内其他地方和港台地区轰动了。

国外也跟着轰动了。

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香港无线电视台、台湾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妇女报》、《中国社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北京信报》、《京华时报》、《中国旅游报》、《南京日报》、《新京报》、《法制晚报》、人民网、新华网、国际在线、雅虎网、中宣部对外宣传办、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大型联合摄制组以及《社会报》、香港《财富与收藏》、《物流快讯》等媒体纷纷对此集中详尽地多次进行了采访,有的在黄金时段,有的用不同版面以头条半版或头条整版、有的甚至连续五次整版发表连载……北京电视台竟然用四个频道采访,BTV一1、BTV一3、BTV一7、BTV一9,每周连续从不同角度播放不同内容达两个月之久。

在老人自办的抗战博物馆里:

曾在西柏坡任周恩来总理秘书、81岁的抗日老战士伊明同志来了……

中央军委某部、北京卫戍区某部、国家安全部、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政府一些局、区局、企事业单位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们来了……

曾任任弼时同志的警卫员的儿子、儿媳拿着抗日老父亲与日寇拼杀缴获的战利品来了……

从西苑俘虏营长辛店劳工队暴动的150人,只幸存地跑出的几个人中的老抗日干部80岁的薛涛来了……

在西苑俘虏营附近亲眼看到日军杀害我抗日军民的老大娘来了……

南至广东、香港,东至福建、台湾,西至新疆、北至黑龙江、内蒙古以及内地山东、江苏、湖南……相当部分省市的观众来了……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艺术学院……以及数以千计的中小学生系着红领巾,在辅导员的带领下来了……

欧美、日本的参观者也来了……  他们参观后大部分留了言,有的流了泪。曾任周总理秘书的伊明老人和西苑俘虏营长辛店劳工队暴动逃出的薛涛每次来馆讲解都是声泪俱下……

留言者的基本心声是: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不能让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

国家安全部和北京市公安局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分两批来馆进行了爱国主义和党员先进性教育。安全部的同志还给抗战馆送来了一套礼物。他们还写下了发人深省的爱国主义观后感言。

加拿大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主席说,加拿大的孩子,尤其是华侨华裔孩子有的根本不知道日本侵华的事情,这个展览应该办到国外、写成书,让孩子们知道这段历史……他们用中英两种文字题写了深刻的感悟。

从西苑俘虏营长辛店劳工队暴动逃出的薛涛老人成了各媒体追踪采访的对象。在中央电视台的“对话访谈”节目中,他详细叙述了150多名抗战军民的暴动经过,在日寇密集的机枪下只跑出来几个人……薛老汉悲壮的讲述,使成千上万的人认识了“西苑俘虏营”,认识了仅存几位中的这位“西苑集中营”及“长辛店劳工队”的活见证人。

然而,日军“北平西苑华北集中营”在相当长时间里,有相当多的人,包括北京人是不知晓的。事实上,这座魔窟兵营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到“八一五”抗战胜利,整整八年,关押虐杀了数万抗战军民。其现存地址就在举世闻名的中国“皇家园林”颐和园东南2公里处。

就连来采访的中央、地方及港台媒体的记者,抗战研究团体、博物馆、档案系统的研究人员以及在“集中营”所在地海淀区生活居住的人也坦承“知之不多”或“根本没听说过”。一位北京市区局级党史研究人员甚至要拿出5万元,对“北平集中营”做专题研究,写出书来,对广大党员、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活生生而又切实可信的抗战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位老干部的崇高境界使人感动。

人们对于“北平集中营”所以“知之甚少”,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这里有日军高度保密的缘故,也有至今“集中营址”已“片瓦无存”的现实。一位“西苑俘虏营”的幸存者在日本投降前几天,观察到日军惶恐不安的破坏罪证,他们烧毁材料、毁灭证据。用上村喜赖的话讲,叫“高度保密”。

因此,这段“日军集中营”的罪恶史迫切需要进一步细致研究;这里开展的抗日战俘英勇暴动斗争的伟绩急需深入挖掘;这块明耻图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遗址急需宣传开发。

因为,列宁说:“忘记就意味着背叛!”

P7-10

序言

2007年是日本军国主义借口“七七”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侵占南京70周年。我们应当牢记这一国耻日,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

本书提供了过去未曾披露而“首次发现”、被日军掩盖从而缺乏实证“物件”、“资料”,甚至使人怀疑其”有无”的日军侵华罪证。这些“物件”、“资料”,不论其大小,都具备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其佐证历史的重大价值。

本书所披露的历史资料分为三个部分:

档案资料之一:

全国最早最大的日军侵华“集中营”之一”北平西苑华北集中营”的存在与否及位置究竟在哪里?自“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建营”以来究竟关押、残害过多少抗日军民?“集中营”组织结构和罪恶活动的状况究竟怎样?

可以这样讲,上述的疑问,自从日本投降以来,一直是个没镪开的谜……其至没有一本专门的著作发表。

尤其令人震惊的是,“北平西苑华北集中营”除了关押虐杀“俘虏”之外,竟然还是一座“特务训练营”,这在”二战”时所有国家“俘虏营”、”集中营”中是极为罕见的。它担负着”大批训练培养军事政治特务”的职能,其隶属机关军政地位之高、训练培养之专业精诡、特务活动之破坏能量、受训派遣之人数众多、“训营”时间之长久(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俘虏营”建立,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等等等等,都是出人意料、石破天惊的历史之谜……

档案资料之二:

世界军事史上从未有过的日本随军“慰安妇”问题虽早已昭然若揭于世,但是,以“日本女人”为受害者的随军“慰安妇”,在北京究竟有没有?“慰安处所”究竟有多少处7有多少人7都分布在老“北平”的哪条街巷?

资料中发现的”慰劳妇”等称谓,尚属首次披露。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些,自抗战胜利至今,日本一些右翼势力对其一直讳莫如深,隐藏事实真相,故至今也没有彻底解开这个谜,亦没有发现有关”北京慰安妇”这方面研究或论述的专著。

档案资料之三:

日军“攻陷南京”,或者说,自“七七”卢沟桥事变以来,再往前说,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发动骇人听闻的侵略战争所遗留下来的罪恶“遗迹”、”遗物”带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历史省悟”和“民族教训”?

这些尽管有“南京30万受害者”的铁证,尽管有全中国“九千万受害者”的铁证,但通过我们收集的更直接的“日寇自己供认的实证”,透过日军遗留的大量直接”罪证物件”,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探索其深层次的军事、政治、经济,甚至历史的本质,并不可辩驳地揭开那些”罪恶之谜”的历史真相。

本书将从北京两位老人的“私人抗战博物馆”中馆藏的上千件藏品中选取了上述三类重大”新发现”首次公诸于世,这也是广大参观者在留言簿上表达出的恳切希望。我们按照广大参观者,包括港台、海外参观者的要求,对上述三类“新发现”的日军侵华“实物、文档”做了初步的分析探究,用实物说话,以求得符合历史真相的正确结论,为中国抗战史的深入研究,为提醒日本战后对自身不光彩历史的深刻反省,为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力,提高反侵略的国防力量和自卫能力,促进人类和谐发展和世界的永久和平做出我们的贡献。

后记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五周年之际,日本首相安倍的”破冰”之旅和中国总理温家宝的“融冰”之旅打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意义非凡。就在中日人民为“邦交”新进展感到鼓舞的情势下,中国青年出版社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青年认清历史、面向未来、永修邻好、世代和睦、共谋发展这个神圣的宗旨,认真选材,精心审校,及时出版了我们两位老人抗战博物馆收集的关于日军《北平西苑华北集中营》、《北京慰安妇》、《南京战地新闻》日军战犯手记文档等“重大发现”的原稿和物件资料,切切实实地为中日人民的“融冰”——和平发展事业做了一件大好事。

日本某些右翼势力总把“揭露侵略,昭示真相,警示未来”,从而“远离侵略战争”叫做”挑拨民族情绪”,我们认为这只能是中国古代“兵法”训示的”以攻为守”的谋略。这些右翼势力“谋略”什么?其要害就是永远把这场见不得人的侵华战争及其罪责,掩盖下去。而马克思却告诫我们最好的办法是“公开化”。

君不见,一些日本国民和青年恰恰是由于对“二战”中日本侵略历史真相认知的极度缺失,不是常常对“清算侵略”的正义之举发出,中国、韩国、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为什么总是揪住日本不放?!日本到底做错了什么?!

因此,日本国良和青年人恰恰需要熟知认清那段“日军侵华史”,以便对日本过去那段侵略的“所作所为”在认知其害的基础上予以”正视”。如果没有这一在“认知真相”基础上的正确审视,就不会理解中国及周边国家的人民对”日军侵略之害”的那种极其正常而又合乎天地伦理的“民族情感”,缺失对真相的正视,去谈“邦交”正常化,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共识没有,共处焉存”?!

当然,如我们在前言中所说,我们中国人民和青年一代更需要认清并牢记外强侵略的国耻,国弱挨打的教训,研究并弄懂抗战胜利的历史原因及经验教训,振奋并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并壮大军力、国力,为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做出更切实际的贡献!

因此,从“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个大主题出发,这本书是为中国、日本以及全世界一切愿意远离并彻底清除侵略战争,还人类以永久和平的人们或读者而写的。

为了这一大主题、大宿愿,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林栋及其他同志对我们这本“急就章”的书稿——其基础乃是我们两位老人抗战博物馆中发现的日军战犯手记等文档资料物件的初步研究文稿——进行了夜以继日逐章逐节,甚至逐句逐字的审定修正,才使得这本书能够尽早地呈现给读者,而且拉近了作者、编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使本书体现了人性化的亲切感和自谦实在感,从而更加突出了编辑们可见的实际成果。

因此,如果说这本书能够对提高中国青年和国民的思想觉悟与爱国情操,为中日邦交正常化,为维护世界持久和平起到一定的作用,首先应归功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对该书的关注和关心,以及出版社的同志们付出的卓有成效的心血和汗水。也因此,应该对中国青年出版社深表感谢!

作者谨识于

二00七年五一国际劳动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