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自然笔记--科学伦理与文化沉思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文丰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科学散文集。全书分三辑:第一辑科学与美;第二辑科学与绿色;第三辑科学与伦理。本书引进了自然科学视角,以气象学知识为基础,加上当代文化视野,把文学手法和思维融入其中,既有科学事实在内,又给人以文学的美和哲理美的享受,并给人以文化批判的启迪,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散文。本书还表现了作者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对农业文明的缅怀,对自然精神和科学美的探求,对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的忧患及对科学散文美的追求。

内容推荐

《自然笔记——科学伦理与文化沉思》是风格独特的科学散文集,题材涉及气象、植物、生态、科学史、科学美和科学伦理等领域,能将科学、自然、文学水乳交融,自成一家,令读者耳目一新。

作者崇尚“形神和谐,启智启美”的散文美学准则,启智的思辩和启美的抒写如月光般神秘,真切感人。

本书还表现了作者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对农业文明的缅怀,对自然精神和科学美的探求,对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的忧患及对科学散文美的追求。作者呼唤科学伦理,张扬道义承担,表现了一位有科学底蕴的散文作家的良知和使命感。

本书既可作科学人文读物,也可作散文欣赏读本,适合大中学校师生、科研工作者和文学工作者阅读。

目录

科学与美

自然笔记

北风

啊,阳光

虹影

黄昏

瑞雪兆丰年

奇迹般崛起的“脐带”

梅雨,梅雨

向日葵寓言

萤火虫

科学与绿色

冬虫夏草

鸣沙山·月牙泉

尘寰里的绿叶

当归

撩起吐鲁番神秘的面纱

地温杂记

令人尴尬的绿色食品

绿色厕所

我是红豆杉

仙人球情思

温泉浴

“大漠孤烟直”的条件

绝种动物墓碑

缘何寻求还魂草

营建梭罗式的“散步”境界

科学与伦理

海殇后的沉思

台风现象

地球日

蝴蝶

幸福不是身边雾

苹果问题碎笔

路桥美学考

思念情结与巴山夜雨

心月何处寻

佛光

科学精神随想

仁爱慈悲的命运——丰子恺《护生画集》小扎

关于《自然笔记》的写作——杨文丰答上海《语文学习》杂志编者问

自跋

试读章节

苍茫空气,氤氲燠热,天天都经受着如此雨水的洗礼和过滤。梅雨中人,就像不期然被封存入了潮湿闷热的空气大口袋,成了茫阔的、湿润的空气社会的子民。江天凝水,水珠滴沥,梅雨期间的空气湿度总是这样处在饱和与近饱和之间。何谓饱和?打个比方,就是你随便捉拿住一团空气,不用多大力气,一扭拧,就能拧出水来——这空气再也无法包容更多的水汽了。梅雨时节的空气历来如此。

梅雨时节,天空总是那么忧郁,晦明,宛如蒙了一张宽阔、低矮、温热的灰布。偶不下雨时,太阳才可能像古浔阳江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卖唱女。日本作家德富芦花的《梅雨时节》,虽然略笔草草,却极度传神:“空气显得浓厚而凝重……炊烟也潮湿而难以升腾,只能化作雾霭匍匐而行。”

梅雨时节的天气,总无法出现敲打铜锣般的响亮,也没有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的爽利。

梅雨时节,你随手丢一支竹笋落土,由于过度潮湿,由于发热膨胀,想必会抽枝发叶。

蓑烟雨老是,热晌午老是,湿黄昏老是,你一旦置身于如此湿漉的空气,就似在洗桑拿,抑或似苦恋而未可明朗的心情,你能不潮闷么?

如此的空气,弥漫出一种难言的特征——嗳昧。

关于梅雨的嗳昧,听听鸟声,也能得到隐约的暗示。梅雨中的鸟声意象,完全可作暧昧梅雨的性征。周知堂在散文《鸟声》中说十分想听春分时节的鸟鸣,然却总遗憾不能够听到。春分时节的鸟声,即便有,也远要比梅雨时节的鸟声明晰、清脆。而梅雨时节的鸟声,传播在空气中,盖因空气水汽氤氲,实在不可能如在晴朗天传播那么顺畅,因而听起来就无法清脆、明亮,更谈不上婉转、爽利,约略还带几分喑哑和沉闷,打个比方,就像隔着几层古旧潮湿的明式屏风听不太明白长相如何的女子在歌唱。

梅雨,是发生在接近红尘地表的事情。泱泱华夏江淮流域,梅雨总是在六月、七月间降落。梅雨与“杏花春雨江南”委实还有些暧昧的联系,譬如,雨水的欲断难断、绵绵延延,至少一样表现出暧昧。六月七月,正是江淮梅子黄熟,梅子酸酸,心事也酸酸的时节。“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柳宗元:《梅雨》)雨打梅子湿,梅承雨水熟,梅熟随雨落,这也是民间称如此的雨为“梅雨”的原因。

梅雨的形成是中偏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到高层的暖、冷空气相遇且出现相持阶段的结果。梅子黄熟时节,南方的暖、湿空气“羽毛已丰”,开始不事声张地“北伐”。而这时,北方冷空气“旧部”尚存相当的力量,因而总不那么情愿就能很快地“退居二线”。因此,人类肉眼看不见的、由空气装备的这两路兵团抑或两股势力,就在江淮流域,扎下营盘,互不相让,锣鼓闷敲,角力相持,较起劲来。暖空气轻,冷空气重,因而由暖空气组成的排兵阵,就沿着冷空气似童子爬滑梯一般北滑上升,挟裹的水汽,在袅袅升腾中凝结成云,终而致雨,嘀嘀嗒嗒落人中国江淮大地,也落入地球村与之纬度相近的区域,如扶桑日本之南。梅雨暧昧,长可一两月,短可数昼夜,在地球村,永远落成两、三百里宽窄的氤氲之景。

梅雨,习惯了柔柔寡断、不紧不慢,总在江淮流域左徘徊、右摆动。大凡习惯,总是出于内力的驱使。在浙江,在江西及在湖南南部,梅雨总要比长江流域落得早。人梅与出梅的时间,年际之间也略有变化。丰梅、枯梅和空梅,是梅雨家族的三姊妹。雨量丰沛,雨日持久者谓之丰梅。空梅,是六、七月间基本上降雨空空之谓。枯梅则是介于丰梅和空梅之间且接近空梅的情形。

苍茫的梅雨长队,往北摆,表明暖空气“北伐”力度大,朝南摆,则说明南下空气比北上空气强盛。南摆北摆,甚难一定,只有通过雨带“复辟”的走向,方可读出一二。只有待冷空气节节败北,回天乏力之后,江淮流域的梅雨天,才鸣金收兵。苏轼《舶棹风》:“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三时,即夏至后半月;舶棹风,指东南季风。诗谓七月上旬后半期,在东南季风盛行之时,梅雨期才行将结束,天气才转入铜锣般光明、响亮、轰鸣的夏季。

令人深思的是,尽管梅雨暧昧,但大抵相应于年年岁岁梅子相似,岁岁年年梅雨多能重来。

在梅雨的嘀嗒声中,“准梅雨文化”逐渐形成。

“准梅雨文化”的表现,说起来大抵有一二:其一,由于气候会冷暖、寒暑世人的文化心理,带梅子酸味的梅雨,多少也会促使人类心灵暧昧。江淮人,就普遍没有东北人豪爽。江淮流域那些小眉小眼的庭院、曲巷小桥、吴侬软语,怎么也难于传达、承受气冲斗牛的壮志豪情,你能否定这与梅雨长日,人之情怀老受压抑甚难痛快淋漓地宣泄、表现没有些许关系吗?日本是除北海道之外饱受梅雨之苦的岛国。日本的嗳昧早是世所共识的事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受奖辞,题目就是《我在嗳昧的日本》。日语本身就是一种暧昧的语言。当然,此中原因是否完全在于梅雨尚未可证明,但多少总有些关系吧!其二,在居室文明上,梅雨促使世人追求空、通、爽。在江淮,居室多求通透,漏墙、漏窗、亭台水榭多,这不能说与“克梅”心理无关。日本人在居室心理上的表现更要“灿烂”一些。日本传统的居室,墙壁少,间隔房间多用能够随意取下的隔扇和拉门,淅淅沥沥的梅雨季节一到,总能随意地左右推开它们,和风通畅,很方便纳凉。铺在和室地板上的榻榻米还是稻草或灯芯草编织的,一到天潮潮地湿湿的梅雨季节,这一类材料自然相当能吸潮。P36-P39

序言

文学的核心问题是人及其情感的问题。当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时候,表达人的情感就是表达一种自然情感,我们看到的可能是席勒所说的“素朴的诗”。当人与自然分离,并成为一个孤零零的“主体”的时候,表达人的情感就是表达一种带有“异化”色彩的社会情感,或者是像席勒所说的“感伤的诗”。“感伤的诗”已经将人们折磨得筋疲力尽了。今天,在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的来源和自然的力量,直接正视自然对人文的惩罚,是一个全新的话题。这或许正是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所谓“环境文学”的由来,它试图批判现代性条件下“人的僭越”,重新将人的注意力集中到对自然和人的关系的审视上来。“返回自然”是古老的浪漫主义口号,但仅仅是一个梦想而已。今天,对文学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无疑不是浪漫主义的梦想,而是一种吸收了理性和科学思维,同时有力图摆脱工具理性束缚的审美精神。它试图调和科学理性的“可信”与浪漫审美的“可爱”的分离状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散文创作出现了一种现象,被一些人称为“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这些散文的作者大都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自己的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了融会学者的理性思考和个人的感性表达的文章。“学者散文”的作者大都学术修养丰厚,善于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之中。他们并不特别注重散文的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

而杨文丰的《自然笔记——科学伦理与文化沉思》与这种“学者散文”也有相似之处,也是调动了自己原来所学的专业知识,以抒发专业之外的某种情感。所不同的是,杨文丰的《自然笔记——科学伦理与文化沉思》却别出蹊径引进了自然科学视角,以气象学知识为基础,加上当代文化视野,把文学手法和思维融入其中,既有科学事实在内,又给人以文学的美和哲理美的享受,并给人以文化批判的启迪,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散文。这种以自然科学专业知识作为“草根”或者平台,对“科学性”、“现代性”进行认真反思,着力于文化批判的别具一格的散文,在当代实属罕见。

杨文丰的“自然笔记”既不是布封那种对动物进行描述的随笔,也不是法布尔那种观察描述式小品。科学知识在杨文丰的笔下,主要还只是作为写作题材,说明或解释科学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以科学知识为平台,更多的是为了表现科学美、文学美和哲理美,以达到人文精神批判之效果;或者说,他的每一篇散文,都是透过在我们周围却时常被我们忽视的自然科学现象,而引发出对社会、人生、伦理的沉思、感悟,以揭示哲理。比如《“晨昏线”寓言》,作家虽深入浅出地、形象地描述晨昏线的科学知识,但更多的是着墨光明与黑暗的关系,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哲理。《蒲福风级》写“人类社会一直风声不断,而且新的级别,依然在流动产生”。《蝴蝶》写对蝴蝶之美的赞叹,对庄周齐物化蝶的解读,对青虫羽化成蝶的矛盾剖析等。《啊,阳光》却是“有力量却不剑拔弩张”,“阳光背后的黑暗,如惊鸟,扑楞楞飞散”,“每一个人,都是某种阳光的轮回与转世”……无形中塑造出阳光伟人一样的身躯与博爱情怀。

文学性与科学性的融合也是《自然笔记——科学伦理与文化沉思》的成功之处。这种艺术融合是多形式的。杨文丰的行文总是感悟式与解析式同在。语言从感悟出发,既有优雅感性之美,也有沉郁理性之美,既有小桥流水的幽微,也有大江东去的壮阔。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蓝地球》有意境,《包容一切的空气》里众多修辞手法使文字颇具弹性,《蒲福风级》选择出准确的“对应物”,而《冬虫夏草》、《北风》和《幸福不是身边雾》等含象征……被选入众多散文选本的《啊,阳光》写光压,先说中年听雨客舟中,船篷承受“的蓬,的蓬”的雨的压力,尔后才说到阳光就像是来自太阳的难于止息的光明的“雨”,以点出阳光给你的雨打萍式的压力叫“光压”。文学是抒情的,歌咏无疑是抒情的独特形式。作者对自然深深的爱,对自然的感恩,使作者的笔墨出现了歌咏形式。作者的长篇科学散文《佛光》在写佛光产生的缘由后,咏唱便接踵而至:“佛光啊,你的显现可以说是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难就难在这缘并不是那么容易出现;佛光啊,你的显现难道就不可以说是容易的吗(峨眉山平均五天便有一次佛光显现)?……在这地球村,在这人寰,任何事情,只要有缘,只要条件成熟,千年的铁树也要开花万年的枯枝也能发芽。正因为有了一份缘,张生与崔莺莺在普济寺在西厢命定就要发生已成飘逝绝唱的爱情故事;佛光显现的缘,与尘世间有情人相识相知之缘,又何其相似乃尔!人海茫茫,熙来攘往,多少人擦肩而过,有人终其一生无缘得遇相知,然而有缘人,却只需要那么一次邂逅,就如红楼宝黛,宛如五百年前就似曾相识;本来人与人的认识得经年,乃至一世一生,可有缘人的相识相知却只需要那么一瞬,她仿佛就天然读懂了他,而他也命定就发现了她,且仿佛为此你我都曾在佛前祈求了五百年……”这是情不自禁的咏唱!文学以想象为翅膀。杨文丰科学散文中的联想、想象能注重与高雅文化建立联系,比如,“月上该是幽静阴冷,清辉流溢的,那影影绰绰是有什么在行走吧,是嫦娥、吴刚、玉兔或广寒宫里的蟾蜍在活动吧……月光总是虚幻的吧。不是有踏月之说嘛,然你朝满地月光一脚猛踏下去,却何曾见有月光四溅?即便切下长城那么多月光,也砌不起一堵墙,可月光依然夜深还过女墙来,敷在长城上。”(《心月何处寻》)

收入本书的《海殇后的沉思》、《幸福不是身边雾》、《苹果问题碎笔》、《佛光》、《科学精神随想》、《心月何处寻》等成功篇什都着墨科学伦理,将自然现象与人文批判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作家对农业文明的怀念,对科技本质的哲学式反思,以及一位有使命感的作家对自然环境恶化的忧患意识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追问勇气。我认为这样的作品无疑是当代难得的“科学大散文”。《心月何处寻》是发表在《钟山》杂志上的长篇科学随笔,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开篇先写明月一直是人类仰望的对象,人类对月的仰望是非常纯净、纯洁、纯粹的仰望,是蕴含敬畏的仰望。人类不但构筑了“心头月”,已达到人月相亲、月寄人生的境地。自然与人如果有过和谐关系的话,那么也只能是这曾有过的“人月关系”。是中秋节把华夏民族与“旧时月”的和谐关系推到了极致,推上了最高层。但是,还月本相的“科技主义”却毫不留情地打乱了人月关系,毁灭了人月间的诗性(精神)联系,无可挽回地使“旧时月”的神秘和完美在顷刻间土崩瓦解。人类今天望月已找不回旧时的感觉了。据此作家在文末便自然地提出了一个隶属于科学伦理的问题——心月何处寻?值得说明的还有,作家在文中还率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天的人类骨子里其实一直离不开“科技神”,一方面对科技神顶礼膜拜,接受之奴役,另一方面又欲掌控之,占有之。这就构成了悖论。

作为一部“科学笔记”,倡导科学精神也是它的重要主题。诚如作者在《科学精神随想》一文手记中说:“即使科学进入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即使世界已经铺满了鲜花和橄榄枝,我们也无法回避,对科学精神的追问与认识……”读本书,颇能感受到作者勇于探求的科学精神。在《海殇后的沉思》里,作者对大自然的父性、母性及新、旧敬畏内蕴作了深入的思考;在《温泉浴》里对人与自然的最佳关系是那么向往;在《幸福不是身边雾》里表现出雾难于被人完全解读不知是祸还是福的忧思;《佛光》表现了对美、缘、神话及佛光命运的人文解构……这一切,俱以科学的实证精神为写作基础,实事求是,体现了作家的科学精神。

自称是“自然写作者”的杨文丰,写作态度极其严肃,他对自己的作品总是要求精益求精,颇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

我和杨文丰的个人经历相似,也是先学习理工科,然后转向文科。我也同样有过在“可信”与“可爱”之间徘徊不定的感觉。只是我已经将原来所学抛到了九霄云外,而杨文丰还对他原来的专业仍抱依依惜别的情感,不时地回望,不时地念旧。这或许也是一种客家人特有的精神状态吧。期冀杨文丰的科学散文越写越有意境,越写越深刻。我们期盼杨文丰早日写出多卷本的“自然笔记”。

2006年冬于北京师范大学

后记

这是一本科学散文集。

书中作品,绝大多数是我千禧年以来的创作。全书分三辑:第一辑科学与美;第二辑科学与绿色;第三辑科学与伦理。书中部分作品曾被选入中国作家协会选编的年度散文选本及多种全国性的散文选刊本,有些文章还荣获包括国家科普写作奖(二等奖)在内的多项全国性散文奖。

书名取《自然笔记——科学伦理与文化沉思》有几个缘由:一是书中的作品均以自然为写作题材,以自然为底色;二是自然笔记确系我这些年来所写的系列科学散文的总题目,作为广东省作家协会第二届签约作家,我的签约作品就名《自然笔记》;三是我今天从事的虽然已是中文专业,然我是南京气象学院(现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学专业的理学学士出身,是1978级的学子,对自然的感悟较深,或说具有一定的专业眼光。以《大地上的事情》而名世的散文家苇岸先生,还慨叹过我有这“令人羡慕的专业”。

我能写出这本书,首先得感谢《散文·海外版》执行主编甘以雯编审,是她在2001年第4期《散文·海外版》首开的“科学随笔”栏中以“特约专稿”推出了我的《自然笔记》。《自然笔记》翌年被选入了上海市高中《语文》教材(沪教版),2005年被选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高教版),2006年春又被香港教育统筹局选进了香港中学中国语文网络课堂。  这些年,我的系列科学散文“自然笔记”能受到大型文学报刊和选刊本的青睐,与《散文·海外版》的“科学随笔”专栏多次推介我的作品,对我的创作倾注了难得的甘霖分不开。我最近在答上海《语文学习》杂志编者问一文中说:是这组《自然笔记》,使我从此自觉地走上了融气象、植物、生态、环境、科学美和科学伦理的科学散文的写作之路。我自认这是一条最适合我的写作道路。

我的散文美学观在写这本《自然笔记》的日子里也得到了不断的调整、考验和强化。一个以自然、以科学为写作对象的散文作者,其写作毫无疑问会受散文美学观的影响乃至制约。任何作家大抵都得有建构自己独家作品风格的“野心”。惟具有独家散文美学观的散文家,才有可能完成独家散文风格的创造。

我崇尚“形神和谐,启智启美”的散文美学准则;议论——启智启美的议论,使散文因深度而得以升华;欲写散文,必先学会思索;散文之境界,全赖深刻的思考出之;散文家的成功,与其说在于文笔,毋宁说在于心灵;倘若一个散文家没有独家的艺术风格,还不如搁笔而改行卖烤红薯;真正的艺术,都弥漫着一片月光般的神秘,神秘如佛,散文亦然。我的散文还力求是解析式的描述;是感觉和理性的凸现。

科学散文是独特而孤寂的文学样式。在这个“科学神光”普照的时代,科学散文以其天然的现代性理应占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君不见当代好莱坞的电影,有几部不涉及高科技或表现高科技下的生活呢?将现代科技扫地出门的散文到底存在多少现代性呢?将科学与文学艺术结合,写出文化批判的重量,写出情感的浓度,写出人生的感悟和哲学的深度,如此的科学散文,应有无限的可能性,尽管如此的科学散文,对于我,永远是无法抵及的地平线。

美国超验主义作家、思想家爱默生在《自然沉思录》中说过:“自然是精神的象征。”在“科学神光”普照的今天,科学技术与自然环境已几乎成了连体婴儿。面对一天天坏下去的自然环境,一个自然写作者将有何为?在作品里能否体现作家的良知?能否承担起应有的道义?是否应该批判工业文明的后果,缅怀农业文明的悠闲、无染与牧歌?科学美究竟在哪里?对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是否有足够的忧患意识以及不竭追问的勇气?能否呼唤乃至建设愈来愈重要的将恩泽地球及众生的科学伦理?能否为促进科学、自然和人的和谐相处而献出自己的些许温暖?……这些都是作为一位自然写作者不得不面对的严肃课题。  说起来很惭愧,这本《自然笔记——科学伦理与文化沉思》集子,距我上一本散文集子出版的时间已逾十年。个中寂寞,个中甘苦,寸心自知。岁月迷茫,我希望自己能将“自然笔记系列”一篇篇、一本本地写下去,更认真、更执著地写下去。这无疑是一个大的工程,是独行知音稀,风中弦断无人知的劳作,是寂寞的工程……

感谢多年来理解和支持我写作的众多师长、编辑、同事、友人和亲人,在这里尤其要感谢的有洪三泰、陆北威、古耜、李祖向、李贺、陈志红、宋丛敏、刘亚丽、杨克、李少君、贾梦玮、万振环、周玉明、蔡宗周、李存修、熊育群等先生。感谢著名文学批评家、一级作家张柠教授给予的诸多启发并拨冗为拙书作序;感谢上海教育出版社的资深编辑方鸿辉编审,是他令人感动地多次诚邀我将本书列入他策划和编辑的“科苑撷英”书系,并为本书付出了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劳动。我还要感谢爱妻李琳对我写作的深层理解和长期的支持。

最后要说的是书中各文的篇首语,凡未标明出处的均为本人所撰。

杨文丰

2007年春,羊城,绿色书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9: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