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追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本书正是收集了作者生平的经典小说供读者欣赏。
作者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于是,你可以平心静气,翻看这本书,看得下去就看,看不下去就合上,直到你突然发见它的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沈从文集(小说卷大家小集) |
分类 | |
作者 | 杨早//凌云岚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追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本书正是收集了作者生平的经典小说供读者欣赏。 作者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于是,你可以平心静气,翻看这本书,看得下去就看,看不下去就合上,直到你突然发见它的好。 内容推荐 本书收集了沈从文的部分小说集,共分6辑。作者的小说创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描绘社会人生苦难,展示湘西健全的生命形态的小说。这些作品展开了一幅幅生气流溢的湘西生活画面,在这里,秀丽的山水与惊人的贫困相伴,勇敢纯朴的民性与野蛮愚昧并存,歌与哭、善与恶,美与丑相缠难分。这是一个奇异的世界,沈从文经由这一题材的开掘,为现代中国文学提供了一个从未有人描绘过的、多彩多姿的湘西世界,极大地丰富了上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开创的乡土文学创作,并把现代抒情小说创作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目录 在E时代读沈从文 1 人与地 柏子 贵生 阿黑小史:秋 边城 雪晴 2 新与旧 萧萧 丈夫 新与旧 摘橘子 乡城 3 传奇不奇 月下小景 龙朱 媚金·豹子·与那羊 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 4 上城里来的人 公寓中 白丁 棉鞋 炉边 怯汉 元宵 5 衣冠中人 顾问官 大小阮 八骏图 绅士的太太 6 看虹摘星 羊羔 鸭子 一个农夫的故事 看虹录 虹桥 青色魇 试读章节 边城 题记 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我生长于作品中所写到的那类小乡城,我的祖父,父亲,以及兄弟,全列身军籍;死去的莫不在职务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将在职务上终其一生。就我所接触的世界一面,来叙述他们的爱憎与哀乐,即或这枝笔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离题太远。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但因此一来,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为一种无益之业了。因为它对于在都市中生长教育的读书人说来,似乎相去太远了。他们的需要应当是另外一种作品,我知道的。 照目前风气说来,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及大多数读者,对于这种作品是极容易引起不愉快的感情的。前者表示“不落伍”,告给人中国不需要这类作品,后者“太担心落伍”,目前也不愿意读这类作品。这自然是真事。“落伍”是什么?一个有点理性的人,也许就永远无法明白,但多数人谁不害怕“落伍”?我有句话想说:“我这本书不是为这种多数人而写的。”大凡念了三五本关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问题的洋装书籍,或同时还念过一大堆古典与近代世界名作的人,他们生活的经验,却常常不许可他们在“博学”之外,还知道一点点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因此这个作品即或与当前某种文学理论相符合,批评家便加以各种赞美,这种批评其实仍然不免成为作者的侮辱。他们既并不想明白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便无法说明这个件品的得失,——这本书不是为他们而写的。至于文艺爱好者呢,或是大学生,或是中学生,分布于国内人口较密的都市中,常常很诚实天真的把一部分极可宝贵的时间,来阅读国内新近出版的文学书籍。他们为一些理论家,批评家,聪明出版家,以及习惯于说谎造谣的文坛消息家,同力协作造成一种习气所控制,所支配,他们的生活,同时又实在与这个作品所提到的世界相去太远了。——他们不需要这种作品,这本书也就并不希望得到他们。理论家有各国出版物中的文学理论可以参证,不愁无话可说;批评家有他们欠了点儿小恩小怨的作家与作品,够他们去毁誉一世。大多数的读者,不问趣味如何,信仰如何,皆有作品可读。正因为关心读者大众,不是便有许多人,据说为读者大众,永远如陀螺在那里转变吗?这本书的出版,即或并不为领导多数的理论家与批评家所弃,被领导的多数读者又并不完全放弃它,但本书作者,却早已存心把这个“多数”放弃了。 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他们真知道当前农村是什么,想知道过去农村有什么,他们必也愿意从这本书上同时还知道点世界一小角隅的农村与军人。我所写到的世界,即或在他们全然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然而他们的宽容,他们向一本书去求取安慰与知识的热忱,却一定使他们能够把这本书很从容读下去的。我并不即此而止,还预备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将在另外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了如何穷困与懒惰!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 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四日记(P47-P49) 序言 在E时代读沈从文 瞧,这个人 1980年6月,沈从文在与美国学者金介甫谈话时,提到:“社会变化太快了,我就落后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沈从文所说的“落后”主要指政治层面。二十余年后,阅读沈从文已无关乎政治,可是,E时代的读者还需要沈从文吗? 我们先来看看沈从文这个人。 一个出生于湘西边城凤凰的孩子,一个血液中流着苗族和土家族成分的后代,一个在神话般蛮荒大山环抱中成长的青年。 他在小城里和长河边上度过了童年。还不到十五岁,他就参加了当地的队伍,并随着军队颠沛于湘西与川边各处。在行伍中,他目睹了影响其一生的许多事情。 生命中的第二个时代从二十岁开始。那年他放弃了从一个下级军官往上爬,在战争与杀戮之间,成长为一个抽鸦片烟、娶姨太太的乡绅的所有机会。 他去了北京。那里有一种叫“新文化”的东西。 之后的二十七年中,他一直在写,不断地写。流浪、求职、教书、办刊,甚至于恋爱、结婚、生子,这些似乎都是写作的衍生物。 他后来说:“我没有别的能力,我非要靠着这一只手撑着活下去。”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算是一个奇迹。以小学毕业的资格,他挤进文坛,站住,前进。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他听到一个说法,有人说他是“中国的托尔斯泰”。 收到这个集子里的,就是这二十七年写作历程的一个个足迹。 至于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的遭遇,说是改行也好,说是转业也罢,总之是一步踏进了另一个天地。曾有的几次回顾,并没有留住他的身影。 从那时起,我们就和“文学家沈从文”说再见了。之后的种种,可以编作一册文物学家沈从文的专集,但与本书无关。 始终在边缘 年轻一些的读者,当你们听到“沈从文”这个名字时,他已经几乎被公认为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湘西人民的优秀儿子,边城世界伟大的缔造者。 有很长一段时间并不是这样。这里面有政治的因素,因为沈从文从来不是一个左翼作家,他的立场比较接近秉持自由主义的“京派”,胡适、徐志摩、郁达夫、陈源,还有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曾是他半师半友的提携者。 另一个原因,是他的边缘身份。他来自湘西,他只有小学学历,他不懂英文,他不会说北京话,他甚至搞不清新式语文的文法(虽然他能津津有味地读最难懂的骈文)……这样一个人,受到歧视、偏见、嘲笑,是正常的,因为他就像阿丽思一样,来到了一个原本不属于他的世界。 (插播一句:八十年过去了,这种情况似乎并没有改变。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在北京打的,司机知道他是贵州人,就问:你们那里是不是到处都有土匪?) 即使是喜欢他的朋友,似乎也颇以他的边缘身份为憾。沈从文回忆说,那时丁西林、陈源等教授朋友,使劲教他英文,想把他教好后送到剑桥大学去读书,“我们才放心”。——这样的尴尬处境,新文化开创者之一刘半农也曾遭遇,他因为来自洋场上海,又用“半侬”笔名写过几篇鸳鸯蝴蝶派的言情小说,在北京大学里几乎站不住脚,后来终于去巴黎念了个博士,也顺利地步人了北京的上流社会。 沈从文没有这样,他学不好英文,也没有出国。他始终是一个边缘的写作者。 尽管作者可能不愿承认,明眼人其实可以看出,钱钟书四十年代小说《猫》里那个“举动斯文,说话细声细气”的曹世昌,大部分是沈从文的投影: 举动斯文的曹世昌,讲话细声细气,柔软悦耳,隔壁听来,颇足使人误会心醉。但是当了面听一个男人那样软绵绵地讲话,好多人不耐烦,恨不得把他像无线电收音机似的拨一下,放大他的声音。这位温文的书生爱在作品里给读者以野蛮的印象,仿佛自己兼有原人的真率和超人的凶猛。他过去的生活笼罩着神秘气氛。假使他说的是老实话,那末他什么事都干过。他在本乡落草做过土匪,后来又吃粮当兵,到上海做流氓小兄弟,也曾登台唱戏,在大饭店里充侍者,还有其他富于浪漫性的流浪经验,讲来都能使只在家庭和学校里生活的青年摇头伸大拇指说:“真想不到!”,“真没的说!”他写自己干这些营生好像比真去干它们有利,所以不再改行了。论理有那么多奇趣横生的回忆,他该写本自传,一股脑收进去。可是他只东鳞西爪,写了些带自传性的小说;也许因为真写起自传来,三十多岁的生命里,安插不下他形形色色的经历,也许因为自传写成之后,一了百了,不便随时对往事作新补充。他现在名满文坛,可是还忘不掉小时候没好好进过学校,老觉得那些“正途出身”的人瞧不起自己,随时随地提防人家损伤自己的尊严。蜜里调油的声音掩盖着剑拔弩张的态度。因为地位关系,他不得不和李家的有名客人往来,而他真喜欢结识的是青年学生,他的“小朋友们”。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正途出身”的人士是如何想象这些边缘的写作者。事实上,直到沈从文已经成了抗战最高学府西南联大的教授,这种偏见仍然存在。我曾在一篇名为《他为什么跑警报》的文章中写到一则轶事: 一个闯入都市的乡下人,一辈子都没有真正溶入其中。一个混入大学讲堂的无文凭者,当然会遭到讥笑和白眼。学历与学问如朱自清,在清华大学开设现代文学史课,尚且被人讽骂为“阿世”,何况他这个没有大学文凭,没有国学功底,又没有啃过洋面包的乡下人!何况他讲的又是《各体文习作》一类的课。虽然也有人是冲着他来报考这所大学的,他的课也颇受欢迎,又怎能改变他是个“乡下人”的事实? 教《庄子》和《文选》的刘文典跟他一起“跑警报”。突然,这位前安徽大学校长立住了脚,发出了一句呵斥,声音很大,连渐渐迫近越来越响的敌机声也淹没不了: “我跑警报,是因为我死了以后就没有人教《庄子》了,沈从文跑,他为了什么?!” 纵使他当时没听见这句话,也会听见大学里沸沸扬扬的传言。然而他没有任何回应。能够让龙云特批每天二两烟土的“二云居士”(刘文典因嗜好云腿和云土得此名),大概是有这个资格的罢。这句话与后来郭沫若痛斥他的小说为“桃红色文艺”相比,没有决人生死的威力,却同样如一把刺刀,扎进心脏,再绞上几转。 也许正是这些偏见反激出的敏感与自尊,沈从文一生都自称“乡下人”,检讨自己“到北京六十年,湘西话还没有改”。在已经出了十本文集之后,他仍然命名自己的选集为《沈从文小说习作选》。 他对写作的信心与骄傲,藏在他贯穿一生的谦恭与低调背后: 城里人还把我当作乡下人看待。因为我是内向型的,不开放,只能够做书呆子。书呆子也不同,学校上也不令我开心,所以到处都有点疙疙瘩瘩。念书我也是不算正派。研究什么都是皮毛,都欢喜,都不能深入。但写作可以慢慢地,我自己相信慢慢地就行了。到现在为止,我并不觉得我有什么了不得的,也就是工作方法和态度也许还可以作个参考。(1980年与金介甫的谈话) 这是老年沈从文洗净火气后的回顾,而在他年轻时,他曾经说过,他写的小说比鲁迅的《呐喊》要好一些。 在北京写边城 田园一乡村一边城,是沈从文作品最抢眼的特色。 早在1925年,沈从文投给《晨报副刊》一篇《市集》,立即得到主编者徐志摩的欣赏。生于富庶江南、长于都市与英伦的诗人,凭借对自然和梦想的同样喜好,给予年轻的来自边地的投稿者毫不吝惜的赞美: 这是多么美丽、多么生动的一幅乡村画。作者的笔真像是梦里的一只小艇,在波纹瘦鳒鳒的梦河荡着,处处有着落,却又处处不留痕迹,这般作品不是写成的,是“想成”的。给这类的作者,批评是多余的,因为他自己的想象是最不放松的,不出声的批评者;奖励也是多余的,因为春草的发青、云雀的放歌,都是用不着人们的奖励的。 然而这样一位天生的乡村画家,在都市中能够找到理想的生活吗?尤其在都市已经给了他声名、爱情和职业之后?终生自称“乡下人”的背后,不仅是借卑微和反讽以自保的策略,还包含有多少对田园美景的向往与眷恋?边缘是一种不得已的处境,同时也未尝不是一种自主的选择。 沈从文自己是这样说的: 血管里流着你们民族(指苗族)血液的我,二十七年的生命,有一半为都市生活所吞噬。……所有值得称为高贵的性格,如像那热情,与勇敢,与诚实,早已完全消失殆尽。(《写在<龙朱>一文之前》) 我爱憎的一切还是存在,它们使我灵魂安宁。我的身体却为都市揪着,不能挣扎。两面的认识给我大量的苦恼,这冲突,这不调和的生命,使我永远同幸福分手了。……坐在房间里,我的耳朵里永远响的是拉船人声音,狗叫声,牛角声音。(《生命的沫·题记》) 这种与都市生活格格不入,只能借助笔端在想象中活着的境遇,现代有不少作家都曾经历,却很少像沈从文这样强烈,这样持久。他几乎是本能地抗拒着眼前的一切,同时深深怀恋前二十年中一切经验过的物事。 西方理论家常说,一切作品都不过是作者的假面舞会。边城对于沈从文,既是既往的真实,又是合用的假面。因为他走出来了,走入这都市的泥淖,他才惊觉过去的世界是如此美好;而抒写这过往的美好,又正针刺着身外这包围他、憎厌他、击溃他的都市生活。 “在北京写边城”,必须以此为线索,才能理解这个人为何这样写,为何在那个时代、那个地点这样写作。 选·读 我总主张,非专业的读者,实在没有必要读那些与己无 关,也与当下无关的文字。 当然,你明白,我不是在劝你只读《财经》和《谁动了我的奶酪》。所谓“有关”,讨你喜欢,让你内心泛起共鸣,就是有关。 好书总是层出不穷。其中有些是时代的佳作,有些则是永远的佳作。然而,即使是永远的佳作,也并非每个人的心爱。 所以,不要把沈从文当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来阅读。 也不要把他当作一个曾遭受政治压迫的受难者来阅读。不要带着悲愤之气,不要事先怀着崇敬之心来读沈从文。 平心静气,翻看这本书,看得下去就看,看不下去就合上,直到你突然发见它的好。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是网上引用最多的沈从文文字。似乎有些陌生,也似乎理所当然,面对这个事实,我确然认识到,在沈从文的作品被认定因为“落后”而再无读者的五十多年后,他将迎来一代新的读者。 据说好的选集应该兼顾“求全”与“求好”,既要反映作者的创作历程,又要将最华彩的乐章奉献给读者。 在沈从文已经有无数文集与选本之后,我希望还能选出一点点新意。只能是一点点,不然我就去掉《边城》、《萧萧》、《丈夫》这些我已经烂熟的作品,且看等着我的会不会是一筐臭鸡蛋。 小说集分为六辑。“人与地”是较为纯粹的田园咏唱,“新与旧”直面古老世界中新元素的闯入,悲凉与惆怅。 “传奇不奇”借助民间传说与佛经故事,重新申明作者心中遥远的理想人物与理想生活;“上城里来的人”几乎是作者履足都市后的白描。 “衣冠中人”写官吏、绅士、教授、学生,种种的可笑,温和的讽刺表明“恨和厌恶”始终无法成为这个乡下人笔下的主调。 “看虹摘星”帮助我们理解为何沈从文曾被称为“文体家”,在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之后,他是怎样试图将白话文的写作向前推进一步,再一步。 在散文集中,我想让读者看看沈从文的多重面相,他同时又是一位学者、空想家、好朋友、文坛领袖、羞涩的情人、真诚反思着自己的知识分子。然而,精华仍是他为自己家乡写下的三本小册子:《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湘西》。 能理解湘西,才能理解沈从文。 另外的一些杂文,本打算就按年代一径排下来,可以窥见沈从文生命与创作的芜杂与多元。怎奈出版社要求眉目清楚,只好按题材内容略分一分: “生之记录”是沈从文早年发表的作品,年轻的沈,正是凭借这样一些文字,博得了京派作家的赏识; “废邮存底”是沈从文与爱人、友人、编辑、未曾谋面的崇拜者之间的通信。现代作家往往会允许自己的一部分书信或日记发表,则那必是他认为有其文学价值与思想、社会意义的“作品”; “烛虚”是沈从文的创作自述; “一个传奇的本事”是沈从文眼中的“别人”; “见微斋笔谈”是沈从文历史、文化的研究札记,显示了他多样的兴趣,已经开了将来“转业”的先声; “一点回忆、一点感想”也是沈的创作自述,不过时间稍晚,对他之间的叙述,有所颠覆,也有所保留。孰是孰非,每个读者有自家眼光。 我们没有选他为丁玲和胡也频的传记,没有选他与家人朋友的私人通信,也没有选他的日记、札记和讲演。我为读者留下许多的空白,期望你们因为喜欢去读更多的沈从文,仅仅因为喜欢。 我曾在一篇文字中引用鲁迅的话,后来有人回复说,这次引用让他决定去买一套《鲁迅全集》。 我为此得意了好多天。仿佛我只比划了一招半式,却促使一位素昧平生的朋友入山学道,西行求经。 看完这本选集,喜欢的话,还有《沈从文全集》等着你们。 杨早 凌云岚 2006年2月2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