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傅佩荣细说孔子(大众国学讲堂)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傅佩荣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论语》是中国文化中一项极珍贵的遗产。其中记载了孔子有关政治、社会、教育、交友、处事的说法,两千年来一直展现其历久弥新的经典光芒及活泼强劲的生机。孔子过人的智慧与识见,使无数人得到启迪,但他那蕴藏在道理背后的哲学,却未必容易明白。且听台湾著名哲学家、儒学大师傅佩荣细说孔子,聆听这世界上最愉快的声音,尽享原汁原味的《论语》智慧!

内容推荐

1982年,历届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谈到21世纪人类需要什么思想才能维持和平共存时,最后产生的共识是孔子思想。以前学习孔子,是希望考试得高分;现在学习孔子,是期盼生活有智慧。 孔子的时代是春秋乱世,他的成长背景是平凡而穷困的。在一切不利因素的考验之下,孔子激发了生命的潜能,最后展现出“人”的完美典型。他的言论以及具体行动,并无神秘色彩,因而是人人可以向往与师法的,并且只要持之以恒,也将产生让人满意的效果。

目录

第一章 理性开放的人文主义——孔子的成长经验

 人的意义

 孔子的时代背景

 今日研究儒家之必要性

 如何着手研究?

 孔子的成长经验

 基于理性的原则

 学的内容

 由学而教

 基本思想的架构

 现代人生的全面反省

 了解传统

 理念与文化

 参考资料

第二章 人生之道的同与异——培养个人兴趣

 人性的本质

 人生不可无志

 人之志与个人之志

 性向与志趣

 性格与人生之道的关系

 人生之道的表现

 以“外王”(外用于世)为目标

 以“内圣”(内求于己)为基础

 际遇不可强求

 风格与成就

 大异其趣的道家人士

 钟鼎山林各有天性

 智慧的呈现

 实践的价值

 认识自己

 一生的目标

 自我实现的目的

 参考资料

第三章 家庭与人性的原始面貌——回归根源

 人类经验的限制与潜能

 复杂多样的人的世界

 具体生命的各种限制

 共同生活的和谐要求

 回顾个人的主动力量

 理解人性三部曲

 生理的基本需求

 心理的关怀与互动

 伦理表现的形式与条件

 选择的自由

 人性向善的论点

 内在的指示

 和谐的人际关系

 由家庭出发

 自我践行

 参考资料

第四章 人际相与的层次及限制——立身处世

 开拓心胸

 知人与自知

 慎言与行动

 人我相待之道

 自我陶冶

 直的本性

 礼的教化

 对乡愿的批判

 择善固执

 成己、成人、成物

 相互的尊重

 参考资料

第五章 结伴同行,共创理想

 结缘择友

 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

 知己难遇

 朋友与师生

 心灵的父兄

 志业的同伴

 和古人做朋友

 今日的友谊

 认识自我

 结缘、惜缘、随缘

 核心团体——知情意

 人世之必要

 自我与群体

 己立与立人

 人生的正途

 孔子的心志

 得君行道

 教育弟子

 文化传统

 富贵与道义

 以智慧判断出处进退

 以能力用于世、品德成于己

 参考资料

第六章 参赞化育,天人之际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自然的范围

 为生存而奋斗

 为生产而设计

 享受生趣

 如何欣赏自然

 由回归而调节

 由启悟而安顿

 由比喻而励志

 如何与自然世界和谐共存

 由人间定位到参赞化育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认识信仰

 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

 传统与信仰

 祖先崇拜与鬼神、祭祀

 命运与生死

 一切生命的限制

 价值上的困惑

 命运与使命

 天人之际

 天之主宰与命令

 人之自觉与行善

 天人合德

 参考资料

第七章 艺术陶冶与充实之美——培养个人兴趣

 艺术陶冶

 诗教

 乐教

 人文之美

 点化困境

 开创新意

 和谐快乐

 人格之美

 身心合一

 充实之美

 自由无待

 参考资料

第八章 走上快乐的人生

 快乐的条件

 由内而发,人人可至

 超越困境的动力

 值得奋斗的目标

 快乐的过程

 对己、对人之坦直

 情绪与情操之平衡

 人文素养之涵咏

 快乐与人生目的

 以“人性向善论”为前提

 行善使人成全自我

 自得无待的自由

 如何在现代人生中实践儒家

 参考资料

附录 对话

试读章节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的。孔子弟子中最有资格成为哲学家的,是颜渊,可惜他在四十岁左右就过早去世了,以致孔子的学说陷入了断层,一直到孟子出现才承续了孔子所立的学统。

孔子的“一以贯之”在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要如何去理解孔子真正的思想呢?许多人认为这个答案是“仁”。“仁”在《论语》中指涉三个思想层面:第一,人之性,乃是指每个人都具备的人性;第二,人之道,就是人活在世界上具体选择的途径;第三,人之成,亦即人格的完成,生命价值的实现。这三个层面显示了“仁”可以视为“人”的实现,同时,肯定了人有无限的潜能,从人之性、人之道,到人之成,都可以用“仁”的概念来涵摄。

四、学行并重孔子的学并非一种理论而已,同时也是一种实践。行是指道德实践,“道德实践”是指合乎人性需要的具体行为表现。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这段话的意思是:“不要追求吃得太丰盛、住得太舒服,但要勤敏做事,讲话谨慎,并且选择有德行的人去效法。”这就是孔子所谓的“好学”。此外,孔子还说:“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什么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们要有客观的条件才能行动。例如,我在外遇见一位长辈,就必须向他问安,不能只顾自己看书,但我并非一天到晚碰到他,所以回家时可以继续看书。又如我们在读书时,父母交代我们办事,那么也应该暂停读书,前去帮忙才行。在此涉及另一个观念,就是不要专为读书而读书。现在的学生由于面临升学压力,因此大多专为读书而读书,把读书当成一件事来做,这样很容易把道德实践搁在一旁,违背了孔子的意思。但是为了符合现代升学主义的需要,我们只能在此呼吁大家不要太过于忽略道德实践的问题。

鲁哀公曾问孔子,他的学生中哪一个“好学”,孔子回答是颜渊,谓其“不迁怒,不贰过”。(《雍也》)这乃是道德实践的表现,也说明了好学和具体的行动有关。《论语》开头即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之后,在适当的时机加以印证练习,这么做难道不会觉得开心吗?”孔子在谈到“学”,亦即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时,并不是要我们时时刻刻,不分辨客观条件,而是要选择适当的时机。

由学而教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意思是孔子曾经整天没有吃东西,也没有睡觉,只是去思考,但是,结果并无益处,还不如去学习文献或参考别人的见解。由此可知孔子对学习的重视。另外,孔子也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这代表孔子所谓的“学”是希望一个人能在社会上与人相处,可以立足于社会。他自述:“三十而立。”“立”是指立身处世,要做好立身处世,则一定要了解行为规范,孔子说他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为政》)他学习了十五年,充分掌握所学之后才真正做到“立”,也才具有君子的风度。

再看,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这段话指出:仁、知、信、直、勇、刚都是很好的德行,但是如果不好学,这些德行表现出来就会有后遗症。譬如,光是有一颗善良的心,却不好学,就很容易上当。再譬如,你天天给一个乞丐钱,有一天发现他坐上一辆奔驰车走了,你便会觉得自己很笨。“知”是指追求知识,但是如果不好学,缺乏统合知识的系统,则会沦于游谈无根,到处浮荡。“信”是指对别人言而有信,假使不好学而不了解实情,则会使自己的话无法兑现,伤害了自己和别人的关系。“贼”是伤害的意思。“直”是个性直爽,但是,如果坦诚太过却不好好学习,到最后可能会吐露自己的成见,弄得大家都很别扭;勇气太过,会变成毫无规矩,太过刚毅不屈,则易沦为狂妄。这段话很明确地肯定“学”的重要。

一、继往开来不要以为儒家和禅宗一样,讲求“直观”、“顿悟”。孔子一向强调自己并非“生而知之”,到了老年仍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述而》)一生都在努力学习,并且“学不厌、教不倦”(《述而》)孔子由于发挥个人的理性,努力求知,使其幼年的恶劣条件不致阻碍他心性上的发展。这是为什么我们将孔子的学说定位于“理性开放的人文主义”的缘故。孔子一方面有求知的能力,无限地开发自己的心灵,彻底实践“学无止境”的态度,而且待其学问到达一个境界之后,心胸变得更为开阔。《论语》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即是:不随便猜测,不坚持己见,不要不知变通,也不要常以自我为中心。他对子路说:“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这说明了孔子知道“知”的限制,他认为只有明白自己各方面的限制,才能够完全开展自己、发挥自己的能力,成就自己智慧的结晶。

二、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知识分子有哪些特色呢?最主要的是要有使命感。那么,什么是使命感?举个例子来说,在大家乘坐一部游览车时,司机先生突然心脏病发,恰巧车上有人会开车,这个人是不是应该有所谓的“使命感”去接下司机的工作?孔子就是因为在当时对传统了解得最为透彻,又有自己的心得感想,因此他有一种由内而发的使命感,我们即称许孔子为知识分子,有资格去告诉别人什么是“道”,有传播“道”给他人的使命感。“教育”就是孔子实现使命感的途径之一,他希望他的学生也能透过一以贯之的方法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之道,让这些学生散布在社会上的各个角落,使整个社会发挥正常的功能,大家一同走向正轨。

基本思想的架构

为人师表应当有什么条件呢?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老师的条件是必须能够“温故而知新”,了解了旧的传统之后。还要开创出新的途径,用新的方式来表达传统,使传统对现代人而言,是一个既有生命又有意义的有机体。传统难免会因为时代、语言、文字的隔阂,使现在的人觉得它是老古董。老古董是指一个已经沉淀、不再成长的东西,但是,传统所含的道理是可以用新的理解方式再去诠释,给予它生命力,使其继续发展的。因此,传统不应被视为老古董。“温故知新”的道理即在于此。

孔子亦是首开“有教无类”的人。古时候,社会上有贵族、平民、奴隶的阶级划分,而“有教无类”是说,一个人只要愿意向学,不管出身为何,孔子都愿意教导他。孔子曾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一般人把这句话解释为:“只要带着学费来找我,我是没有不教的。”但是,以孔子的性格而言,这样的解释很不妥当。孔子是开平民教育的第一人,当时惟有贵族子弟才能进大学,一般的平民只能接受庠序这种启蒙教育。孔子打破这种状况,认为只要有心就可以受教育。而且在整部《十三经》当中,没有以“自行……以上”的表述,只有“自……以上”的表述,因此这句话应该念做:“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而“行束脩”就是行束脩之礼,是指年纪而言。东汉郑玄就曾注解“束脩”为“谓年十五以上”,况且“行束脩”中的“行”在古书中也没有“带着”的意思,所以这句话应该解释为“只要是满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的”。由此可知,我们必须注意一件事,就是在阅读古书时,不能只从一句话去推测原意,而应当就古人当时的说法及习惯来看。

孔子的生活是相当穷苦的,他曾说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雍也》)很了不起,而孔子自己则是“饭疏食,饮水,曲躬而枕之”。(《述而》)粗茶淡饭过日子,将手肘弓起当枕头。这和耶稣差不多,耶稣曾说过他要睡觉连个枕头都没有。不过,耶稣的年代较孔子晚了五个世纪之久。我们中国出了孔子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其人格典范实在值得大家去学习。(P12-15)

序言

以前学习孔子,是希望考试得高分;现在学习孔子,是期盼生活有智慧。

孔子的时代是春秋乱世,他的成长背景是平凡而穷困的。在一切不利因素的考验之下,孔子激发了生命的潜能,最后展现出“人”的完美典型。他的言论以及具体行动,并无神秘色彩,因而是人人可以向往与师法的,并且只要持之以恒,也将产生让人满意的效果。

孔子亲自教导的学生,自然成为第一代见证者。他们眼见人格的转化与提升可以达至如此高妙的程度,不免心悦诚服,愿意随从孔子周游列国,以悦乐之心面对世间的逆境与挑战。甚至到了孔子辞世之后,众多弟子还在他的墓旁筑屋而居,守丧三年。这段守丧期间,弟子们以回忆与讲述老师的教导为生活重心,然后才有了《论语》一书的编辑与流传后世。

历代以来,学者研究与注解《论语》的不知凡几,经由此书而找到个人立身处世之道,并且成就志业的更是不可胜数。书中的几句话往往形成终身受用的座右铭,使人在委屈时愿意沉潜努力,并在顺遂时知道谦虚收敛。学习孔子,很难避免地会觉悟“人生可以不一样”。所谓的“不一样”,是说看似平凡,其实是十分不平凡。平凡的是外表,再多的财富与再高的地位也无法增益一个人的价值,因为价值是属于人格的评断,而这正是不平凡之处。若能觉悟其中的道理,人生将由被动变为主动,而这样的人生也才真正值得我们去活啊!

那么,孔子的智慧是什么?首先即是“真诚”。人若真诚,将能体察内心有一股自我要求的力量,期许自己去行善。所谓“行善”,是指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亦即包含古代所说的五伦以及今日复杂多样的人际关系。由真诚引发的社会关怀,将会随着个人角色的变动而由近及远,其最高目标则是孔子亲口叙述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正好反映了人类生命的最高价值。只要肯定自己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自然可以心安理得。

人生的正途固然是择善固执,但是我们还有丰富的潜能可以发展,譬如求知与审美。孔子在这些方面的说法与示范,显然较少得到应有的注意。外国学者常视孔子为伦理学家或道德学家,其实并不公平。只要认真阅读《论语》,寻思其中的每一句话,将能轻易发现孔子的完整面貌:他在坚持关怀人世的同时,充分表现了对知识与教育的重视,给予理性思维极高的评价;他在流露真诚情感的同时,从未忽略诗与乐所孕生之审美及调节的效应;他在珍惜现在生命的同时,也清楚觉知死亡之必然。正是因为他妥善建立了完整而根本的人生观,他的一生才可从容如行云流水,劲健如四时代作,并且安定如泰山东岳。

熟读《论语》之后,自然就会跨越篇章的限制,采取“一以贯之”的方法,把相关思想整合起来,作出系统的理解与说明。以这部“经典”为基础,设法在现代生活的“经验”中加以印证,这样才是学习孔子的正确态度。结合经典与经验,孔子的智慧将成为我们走上人生坦途的最佳指引。

回顾我的学习生涯,过去二十余年一直在玩味体认孔子的思想,由此确立了人生观与价值观。现在我试图把自己的心得完整展现出来,其中所涵盖的是《论语》的大部分篇章与所有重要的观念。若要回溯《论语》的原文脉络,则请参考拙著《解读论语》(线装书局)。本书提示我们如何由真诚出发,让人生达到圆满的境界。我们互相以此期许,携手前进吧!

书评(媒体评论)

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耶稣是人类历史上的四人圣哲。

——雅斯贝尔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