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在《制度变迁与管理创新》上的后续研究,在研究中,作者发现制度变迁不单纯是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中国化的应用,社会发展也不是社会学转型理论在中国的重建,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哲学综合研究的领域,本书试图在构建制度哲学研究平台的基础上,对中国制度变迁和社会发展进行探索性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制度哲学导论/社会和谐与发展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杨俊一 |
出版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在《制度变迁与管理创新》上的后续研究,在研究中,作者发现制度变迁不单纯是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中国化的应用,社会发展也不是社会学转型理论在中国的重建,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哲学综合研究的领域,本书试图在构建制度哲学研究平台的基础上,对中国制度变迁和社会发展进行探索性的。 目录 引论:制度与发展 一、马克思“生产—制度”理论的思维范式 (一)马克思制度变迁的生产理论 (二)马克思关于制度变迁的所有制理论 (三)马克思制度变迁思想的当代性 二、马克思“生产—发展”理论的思维范式 (一)马克思“史前史+史后史”的思维范式 (二)马克思“冲突+重建”的思维范式 (三)马克思“村社+跨越”的思维范式 (四)马克思“科技+变迁”的思维范式 三、制度哲学的理论视野 (一)制度变迁与发展的实践基础 (二)制度变迁与发展的多维视角 (三)制度变迁与发展的分析构架 第一章 行为、制度与创新 一、行为与制度 (一)人与“制度人” (二)制度本体论:起源与结构 (三)制度认识论:知识与博弈 二、“制度资本”与制度功能 (一)信念与“制度资本”再生产 (二)制度的结构与功能 (三)制度的实现形式:集团和国家 三、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一)产权变迁:外部收益内部化 (二)诱致性制度变迁 (三)强制性制度变迁 (四)制度创新的诺思模型 (五)制度变迁的布罗姆利模型 第二章 秩序与政策:制度系统论 一、制度与秩序的关系 (一)制度性规则以及秩序的发生机制 (二)关于秩序的含义的界定 (三)秩序的等级系统机制 (四)经济、政治和文化秩序的变迁 (五)关于社会秩序的社会历史观 二、秩序优化与社会政策 (一)秩序优化与社会结构整合 (二)社会政策与社会秩序的均衡 (三)社会政策与秩序变迁 三、公共政策的选择与社会秩序的构建 (一)公共政策与公共选择理论 (二)公共政策与社会资源的动员 (三)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秩序的构建 第三章 竞争与合作:行为动力论 一、竞争行为与效率结构 (一)竞争与秩序 (二)竞争行为及其社会学的阐释 (三)人类的生存竞争史 (四)资本主义的竞争 (五)竞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限制 二、合作行为与效率结构 (一)合作的动力机制 (二)合作与效率 (三)合作的组织形式 (四)合作理论的制度经济学的阐释 (五)合作与科层制度管理 (六)合作与道德风险 三、制度创新与效率结构 (一)制度供应与制度均衡 (二)制度需求与制度均衡 (三)制度收益与制度创新 四、行为动力学系统 (一)人性假设与行为 (二)行为动力学的制度规制 第四章 产权、技术与管理、组织动力论 一、产权制度与组织变迁 (一)产权与产权制度 (二)产权的结构与功能 (三)委托一代理与道德风险 (四)产权安排与团队生产、组织结构及文化 二、技术创新与组织变迁 (一)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 (二)技术创新与组织结构 (三)技术创新与企业组织应变 三、管理创新与组织变迁 (一)世界管理的变革和发展趋势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创新 (三)组织内部的资源整合 (四)组织动力系统的结构 第五章 效率与公平、群体动力论 一、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 (一)帕累托最优 (二)资源配置效率 (三)规则公平与“漏桶效应” (四)公平、效率与主体的价值判断 二、理论干预与市场纠正 (一)消费者主权原则 (二)市场失灵及其纠正 三、“福利制度”及其模式 (一)福利国家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二)福利国家模式 四、群体动力系统 (一)收入差异及其激励 (二)社会比较激励 (三)社会正义与社会公平 (四)群体动力的要素结构及互动机制 第六章 经济转型的制度分析 一、计划经济及其制度反思 (一)“单位制度”对计划经济的社会整合 (二)历史哲学视角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二、计划经济衍生制度缺失 (一)社会创新与激励的制度缺失 (二)社会文化与道德的制度失范 (三)市场经济:一架精巧的机器 三、市场转型与社会不平等 (一)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 (二)市场转型论的理论诠释与质疑 (三)混合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分配 四、公民社会的制度变迁 (一)公民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人” (二)公民社会及其社会功能 第七章 企业制度变迁与政府职能转型 一、企业制度变迁与人性模式的转型 (一)企业制度变迁的历史经验 (二)经理革命的专业化基础 (三)经理激励制度与企业创新 (四)企业制度变迁与企业边界的拓展 (五)意识形态在企业文化管理中的价值功能 二、政府职能转换与分共领域的兴起 (一)政府职能转换的理论脉络与演进逻辑 (二)政府缺陷的界定和公共物品供给职能 (三)由传统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变 三、政府职能创新、公共领域再建构与社会结构转型 (一)开放型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创新 (二)开放条件下的企业创新与政府职能转变 (三)公共领域再建构与社会结构转型 第八章 农地制度变迁与农业社会的转型 一、农地制度的变迁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的历史变革 (二)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 (三)农地制度的权利结构与农地流转分析 二、农村组织结构的转型 (一)农村组织的发展 (二)农村社会经济改革与农村基层组织结构的转型 (三)农村组织结构转型的社会张力 三、农业社会转型的制度安排 (一)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农村经济制度安排 (二)以村民自治为主的农村政治制度安排 (三)以社会保障制度为主的农村社会制度安排 (四)农地制度创新的效益分析 第九章 社区制度变迁与公民社区构建 一、中国社会制度的演变 (一)传统农耕经济下的农业社区 (二)作为过渡形态的政治社区和企业社区 (三)单位社区——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形态 二、企业制度变迁与公民社区的构建 (一)企业制度变迁与单位社区的边缘化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社区的形成 (三)公民社区与政府的张力结构 (四)第三部门的兴起 三、社区制度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 (一)社会结构的分化 (二)社会组织多元化与社会结构的重建 (三)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社区基础 (四)社会结构转型中“体”与“制”的张力 第十章 意识形态与社会秩序的构建 一、意识形态理论的变迁与拓展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形成 (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三)从意识形态到知识社会学 (四)意识形态概念的否定性和肯定性的统一 二、意识形态理论与经济秩序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理论 (二)意识形态在经济秩序中的功能 (三)意识形态与经济秩序的双向建构 三、意识形态与社会秩序的合法性构建 (一)意识形态的社会控制功能 (二)意识形态与政治秩序的构建 (三)意识形态与文化秩序的构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