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集兴会淋漓的阅读思考,从书籍到影视,直到身边的人和事,都被敏锐的作者读出了有关美国的情趣和新知:牛仔文化的还原透视,殖民时代的宗教情操,“911”以来的新觉醒,二十一世纪“全球大学”的文化意义,捐赠风尚与园林审美的诗意辨析,巧克力嗜食者的奇思妙想,性骚扰的苦恼和情欲爱恋的化学分析,从寒山的情仇拼杀到断背山的同志畸恋,以及在美华人移根另栽中的春华秋实……讲趣事,说人物,述理论,表风范,每一篇明晰而信息丰富的文字都迭显出“美国精神”的天光云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看美国精神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作者 | 孙康宜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集兴会淋漓的阅读思考,从书籍到影视,直到身边的人和事,都被敏锐的作者读出了有关美国的情趣和新知:牛仔文化的还原透视,殖民时代的宗教情操,“911”以来的新觉醒,二十一世纪“全球大学”的文化意义,捐赠风尚与园林审美的诗意辨析,巧克力嗜食者的奇思妙想,性骚扰的苦恼和情欲爱恋的化学分析,从寒山的情仇拼杀到断背山的同志畸恋,以及在美华人移根另栽中的春华秋实……讲趣事,说人物,述理论,表风范,每一篇明晰而信息丰富的文字都迭显出“美国精神”的天光云影。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著名华人学者孙康宜女士在近四十年的移民生涯中,对美国社会诸多变化表象下美国精神的捕捉。作者伸展敏锐的阅读触角,从书籍到影视,由建筑至宗教,见身边人事,阅东西文化,透过一个个焦点事件中不起眼儿的寻常物事,兼及相关历史人文,剥离出与众不同的解读,见证美国的情趣与新知,文化的渐进与互渗。丰富驳杂,清新流利,在严谨的学术思想外,洋溢出文化视野的捷才博学和兴趣真情;在生动的实例表述中,潜藏着与传统或现代的中国精神相关的比较情怀。 目录 简体版序言 我看美国(自序) 辑一 美国精神 美国的牛仔文化 美国的“寒山” 捐赠与审美 《耶稣受难记》在美国 辑二 美国文化新探 巧克力文化症 断背山与罗浮山 21世纪的“全球大学” 基督教与美国大学校园 “伤逝”的教育 辑三 美国男人 “童化”与“教化” 我所认识的迪克 布鲁姆访谈 一个外科医生的人文精神 我的美国学生在台湾 辑四 美国女人 爱情的化学化 “文字流”与“时间流”——论后现代美国女人的读者反应 两个美国女人的故事 性骚扰与《耻》 辑五 美国移民 卡内基的阅读精神 “快人”夏志清 美国学生眼中的张充和 我的耶鲁同事苏炜 移民精神——一个步行者的游思写作 附录 另一种文化精神的比较 蔡文甫现象 道德女子典范姜允中 试读章节 美国历史虽然始于东岸,但许多人都说,美国西部的牛仔文化乃是美国精神的最佳代表。最近有机会勤读耶鲁同事霍华德·R·拉马尔(Howard R.Lamar)(1992年上任的前耶鲁校长,也是著名的美国西部史教授)所编的那本既庞大又详尽的《美国西部百科全书》(The New Encvclopedia fo the Amertcan West,1998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更加使我相信“牛仔”在美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通常一提起“牛仔”,人们自然就会想起美国“西部”(即密西西比河以西的领域),而“西部”乃美国后来开拓的新领域,它代表着美国人不断前进和冒险的精神。就如拉马尔教授所说:“西部将继续是美国的过去和未来之象征。”换言之,离开西部文化,无法谈所谓的美国精神。 有关牛仔与西部文化,我自己曾经有过一段颇为切身的体验。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们曾经住在颇为偏远的南达科他州,那儿正是充满牛仔和印第安人的社区,该地并以拉什莫尔山区(Mt.Rushmore)的四总统石像著称。每到周末,我们就去参观当地的农场,故对“牛仔”(其实是农场工人或牧童)的情况知道不少。当时我最感到惊奇的是:原来“牛仔”的实际生活完全不像好莱坞电影里所描绘的那种英雄式的浪漫——他们平日的生活极其艰苦,白天在太阳底下工作十多个小时,晚问还要照颐牲畜的安全,而且住宿条件极差,工资很低,让人看了十分同情。其中不少牛仔工人是印第安人,这一点也与美国电影中经常描绘白人牛仔如何与印第安人厮杀的镜头有所不同。倒是当地那些作秀骑术竞赛(rodeo)中的“牛仔”还多少表现出电影中那种强悍的英雄气概。记得当年我很喜欢看骑术竞赛的作秀,几乎每个月的演出我都准时报到,而且自己经常打扮成“女牛仔”的样子,混在观众中,很是过瘾。最有趣的是,我的一位英文系教授保罗·杰克逊(Paul Jackson)还经常扮演骑术竞赛中的骑手。看他骑在马上,一副无所畏怯的姿态,很是佩服——他骑马速度之快捷令人心惊胆战,仅在刹那间,就已抵达终点,速战速决,何等风光。我当时正在研究美国文学(专攻美国西部作家,如威拉·卡瑟[Willa Cather]、N·斯科特·摩马代[N·Scott Momaday]等),杰克逊教授能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给我第一手资料,确实是我的幸运。至今想来,还觉得当年那种“纯西部”的体验是极其宝贵的。 由于受到杰克逊教授的启发,我逐渐学会了如何欣赏西部“牛仔诗歌”。我特别喜欢牛仔诗歌中坦白直率的声音——在那些诗中,我们听到了一群任劳任怨、孤寂而又经常面临生命危险的牛仔工人之心声: 整群牛就狂奔不止,会有很多伤亡。 唉,出生入死的日子呀, 与牛为伍,来日茫茫 以上诗句译自19世纪美国牛仔诗人詹姆斯·巴顿·亚当斯(James Barton Adams)的诗集,《活泼自在的西部诗歌》(Breezy Western Verse,1889年)。亚当斯年轻时曾在新墨西哥州的一座农场做牛仔工人,后来转行成为新闻记者。从他的诗中可知,多年后他仍忘不了从前所经历的那段牛仔生涯。原来,当年正值美国南北战争结束,许多年轻人(包括南方人和北方人)都面临失业的困境,在走投无路之际,他们纷纷远走西部,于是当牛仔工人就成了他们的唯一出路。总之,牛仔的人数在南北战争之后突然比往常多出了几倍。 本来牛仔只是一群失业、无家可归的失意青年。但不知怎的,牛仔工人后来却被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西部电影刻画成浪漫英雄的形象。从此,“牛仔”变成了美国精神的代表——在电影中,他们表现得坚忍无比、所向无敌,每到一处总是像罗宾汉一股抑强扶弱。经过这样的渲染,牛仔们所穿戴的牛仔帽、靴子等也自然成为大众所向往的英雄标志了。可以说,当时的电影开始运用牛仔的形式来创造一种新的“偶像”。时至今日,众所周知,牛仔裤早已成为所有男女最喜好的穿着了。但很少有人知道,今日的牛仔裤名牌“Levi’s”当初在19世纪中叶时,只专产牛仔工人和矿工的粗制长裤。一直到后来,“牛仔”成了电影中渲染的对象后,“Levi’s”牌的牛仔裤才开始广泛流行。我想“Levi’s”的创始人利瓦伊·斯特劳斯(Levi strauss,于1853年开创牛仔裤的商标)若地下有知,一定会对今日牛仔裤在全球的时髦景象感到惊奇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牛仔都来自失业而走投无路的一群。例如,不久前我那位长年住在科罗拉多格兰比山中的师母陈效兰——即著名历史学家兼汉学家牟复礼(Frederick W.Mote,l922—2005)的夫人——告诉我一个有趣的故事。据她说,举世闻名的富豪卡内基先生的孙女芭芭拉·M·劳森(Barbara M.Lawson)居然自愿放弃富家的享受,成为一个“女牛仔”,每日在农场里过着艰苦的养牛生活。原来,多年前芭芭拉曾嫁给一位瑞典皇室的伯爵,并育有子女,终因夫妻不和而离婚。后来,有一次芭芭拉到科罗拉多山中度假,偶遇并爱上一个在农场工作的“牛仔”,两人不久之后结婚,并在山中买下一座农场,从此过着简单艰苦的牧牛生活。他们的农场就在牟复礼和陈效兰山中别墅的附近。目前芭芭拉和她的牛仔丈夫已过世,农场由她的女儿(即卡内基的曾孙女)负责经营。(有关富豪卡内基本人的故事,请见本书《卡内基的阅读精神》一文。)P3-7 序言 本书的简体版能顺利在中国大陆出版,首先要感谢台湾九歌出版社的蔡文甫、陈素芳、林秀忆等人的支持和努力。当然这也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诸位同人的热心帮忙有关,我在此也要衷心感谢他们。 六十多年前,当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在进行中时,我出生于北京。两岁时随父母迁居台湾,再往后又辗转移民美国。浮生奔忙,大半辈子已在美国过去。在这本《我看美国精神》的集子中,所收短文就是有关我多年来身为美国公民的见闻和思考。 首先要说明,本书所写的“美国精神”仅反映了我个人的观点。美国文化千汇万状,且一直都在变化之中;本书所言,不过管窥蠡测,略见一斑而已。如果说书中文字还有其独特的一得之见,那就是我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所力图勾绘的“美国精神”。我在美国这个移民国家中经历了做一个移民的酸甜苦辣,因此对新旧移民中某些人物的事迹特别关注,写他们的成就,也正是诉说自己受到的启发。例如,美国移民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megie,1835—1919)的故事尤其令我感动。他一生以自我奋斗、追求人文理想为目标,身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富商,每天却活得十分安静质朴,总是不忘读书、不断思考。他曾经说过:“人活着不只需要面包。我亲眼看见有些百万富翁因缺乏人文精神的滋养而面临人性的饥饿;相反,有些所谓的穷人却在精神上十分富有,远非百万富翁可及。”我以为,这种对于“富有”和“贫穷”的崭新定义乃是最好的一种“美国精神”,也是在金钱变得越来越重要的今日中国,对各位读者特别富有教益的声音。 我的美国朋友理查德·H·布劳德海德(Richard H. Brodhead)常对他的学生说:“应当记得,你们所有活动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求得智慧,不是为了忙碌。”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很多人都倾向随波逐流的当今世界,如此恬淡的劝诫便显得特别发人省思。它告诉我们,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应当让我们滋长心灵的丰富,即使此身处于学习和工作的繁忙中,此心也应保持宁静的沉思。在本书中的其他篇章里,我大都是以这种个人亲身的见证来阐释我所认识的一些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态度。 我当然不是说,美国什么都是好的。与其他国家相同,美国也有许多严重的缺陷和危机,其中最受批评的就是日渐轻浮的大众文化。但美国毕竟有其深厚的人文传统,有其对人的基本尊重和关怀,和对工作的严格要求等。因此,我所见证和得益的“精神”也就根植于此深广的传统。 这本书将在我的出生地——北京——出版,令我特别感到欣喜。我希望能从故乡的读者群中得到某种文字上的共鸣。 孙康宜 谨识 2007年4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