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论道德的谱系善恶之彼岸/尼采文集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作者 (德)尼采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世界著名哲学家尼采的《论道德的谱系》、《善恶之彼岸》两部作品的合集,《论道德的谱系》探讨了善恶的本质和起源问题,而《善恶之彼岸》则是是尼采善恶彼岸道德的价值理想的第一步。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你一定可以最这位哲学大师的观点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内容推荐

《论道德的谱系》是尼采道德哲学的代表作,是尼采“重估一切价值”主张的集中体现。本书以考察道德偏见的起源为起点,着重批判了善与恶、好与坏、人之良心等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指出奠基于犹太人“怨恨精神”和“残酷本能”的基督教最终只能把虚无的禁欲主义当作自己的理念。全书论题鲜明,结构紧凑,条理清晰,论述充分。就理论完备性而言,是尼采最为成熟的著作。

《善恶之彼岸》是尼采的豪放力作,是极度自由精神的产物。该书见解独到,语言绚丽,格言警句比比皆是,以深邃和叛逆惊世骇俗。尼采横空出世,鞭挞哲学与道德的谬见,鼓吹“生命力”和“强人”,把金发碧眼的野兽作为对付生物退化的解毒剂。他宣布:“上帝死了!”彻底否定了欧洲几千年来的道德与哲学,使欧洲人的信仰出现了可怕的空白和虚无。他用以填补空白的便是他那饱受争议的“超人”学说。

目录

代总序

尼采,一位应该被超越的伟人

论道德的谱系

——一篇论战檄文 谢地坤译

前言

第一章“善与恶”,“好与坏”

第二章“罪孽”、“内疚”及其他

第三章禁欲主义理念意味着什么?

译后记  谢地坤

善恶之彼岸

——未来哲学的序言 宋祖良 刘桂环译

前言  西尔斯·玛丽亚·奥伯恩加丁

第一章 谈哲学家们的偏见

第二章 自由的精神

第三章 宗教的本质

第四章 格言和插曲

第五章 论道德的本性史

第六章 我们学者们

第七章 我们的德行

第八章 民族和祖国

第九章 什么是贵族?

来自高山上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看到,这些哲学家并不是禁欲主义理念的使人信服的证人和法官!他们考虑的是自己,“圣人”与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考虑的只是他们不可或缺的东西;他们想要摆脱强迫、干扰、喧闹、事务、职责、操心;他们想要头脑清晰,思想的旋转、跳跃和腾飞;他们想呼吸到像高山之巅一样清新的空气,它稀薄、纯净、自由、干燥,让所有动物都因此变得聪明起来,展翅高飞;他们需要家家宁静,各家各户的狗都系上链子;他们不想让虚荣心所撕咬:他们需要的是谦和恭顺的仆人,让他们如同磨盘一样勤奋工作,却又离之甚远:他们的心是陌生的、彼岸的、未来的、后世的——总而言之,他们设想的禁欲主义理念,是一种神圣化的禁欲主义和羽毛业已丰满的动物的轻松愉快的禁欲主义,这种动物翱翔于生活之上而不安于生活。人们都知道禁欲主义理念的三个伟大而炫耀的词语:贫穷、谦恭、贞洁。现在,人们应当仔细地看r看所有伟大的、有成就的和富于创造的思想家的生活,从中可以不断发现,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这三个特点。不言而喻,这与他们的“德行”毫无关系——这样的人要德行有什么用!这是他们最佳生存和获取最优秀成果的最基本、最原初的条件。当然,他们的主要的才智,极有可能首先对无所节制、容易激动的傲慢加以约束,或对放纵不羁的性欲加以约束,也有可能用他们的遁入“荒漠”的意志与那种追求奢侈豪华的癖好相对抗,虽然这样的意志还不足以对付挥霍放纵的癖好。但是,他们的主要才智依然发生行动,而且是在所有的本能中作为可以实现自身要求的主要的本能而发生行动的——它现在还在行动;它若不行动,它就不是主要的。这里决不存在“德行”。除此以外,我刚才说的那个“荒漠”——也就是天性强健、独立的思想家退避独居之所在,与有教养的人士所梦想的荒漠有多大的差异啊!在一定情况下,这些思想家也是有教养的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一切有才气的演员根本不可能在荒漠中坚持下去。对他们来说,荒漠早已不够浪漫,不够叙利亚风情,不够舞台化!虽然那里并不缺少骆驼,但却统统都是与骆驼相似的东西。在那里,或许有随心所欲的模糊不清;有一种对自身的逃避:有卑微的职位,日常生活的繁琐,还有某些宁可秘而不宣的私事;或许还可以与那些不伤人、快快乐乐的小鸟等小动物玩玩,颐养身心;有一座用来进行社交的山峦,但不是沉寂的,而是有眼睛(湖水)的山峦;当然不可缺少客栈。有时甚至在拥挤、平常的客栈里找到了一间房子,人们在那里肯定不会被识破,可以与任何人聊天而不受惩罚——这就是“荒漠”。请相信我,这样的所在是够让人寂寞的!如果赫拉克利特退回到巨大的阿耳忒弥斯神庙的庭院和柱廊之中,我倒认为,那样的“荒漠”是更庄严的。为什么我们没有这样的神庙? (我们或许并不缺少这样的神庙。这倒使我想起我那漂亮精致的书房,春天的圣·马可广场,尤其是在上午十点到十二点时的情景。)然而,赫拉克利特当年所逃避的与我们现在所要避开的,是同样的东西:噪音和埃菲苏斯的民主主义者的鼓噪,他们的政治,他们关于“帝国”的新闻(我讲的是波斯帝国),还有他们关于“今天”市场的传闻等——我们哲学家最迫切需要的是宁静,而且首先是“今天”的宁静。我们崇尚安宁、冷静、高尚、致远、历史和一切根本性的事情,面对它们,我们的心灵无需自我防卫和自我关闭——我们可以坐而论道,而无需声嘶力竭。人们只需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一个思想者都有自己的声调,并且喜欢自己的声调。比如,那儿肯定是一个鼓动者,或许还是一个头脑空空的家伙,凡是从他那里走过一遭的东西都是迟钝和臃肿的,伴随着庞大空间的回音而变得更笨重。那个人说的话基本上都是嘶哑的声音,难道他进行思考时也是嘶哑的?这有可能,人们可以问问生理学家,但是,谁在咬文嚼字地思考,谁就是演说者,而不是思想家。(这就暴露了这个事实:这个人不是思考事情,不是就事而思考,而是只考虑与事情相关的东西,他真正考虑的是他自己和听众。)第三位说话者喋喋不休、令人讨厌,他紧紧地靠在我们身边,他的喘气哈在我们耳边。我们不情愿地闭上了嘴,虽然他只是通过一本书在与我们说话,他的语调道出了他的内心深处:他没有时间,他很难相信他自己,他或者是现在说话,或者就不再说话。然而,一个思想者能有自知之明,说话语调平和,他阐幽发微,稳健可靠。人们识别一个哲学家的方法,就在于看他是否回避三种荣耀显赫的东西:名誉、君主、女人。不过,这并不是说,它们并不去找哲学家。哲学家害怕过分强烈的光线,因此他害怕他的时间和其中的“白昼”;他在其中就像阴影一般,照射他的太阳越下落,他就变得越大。至于他的“谦恭”,这就如同他忍受阴暗一样,他也同样忍受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和昏暗;更有甚之,他害怕闪电带来的干扰,他看见形单影只、孤立无援的树就会畏缩不前,因为任何恶劣天气都会向这棵树发泄自己的情绪,而任何情绪又会带来恶劣天气。他的“母性的”本能,对自己身上所滋生东西的隐秘感情,都向他指出,在什么情形下他不允许考虑自身;这就如同女人的母性本能迄今仍然坚持女人的依赖性。这些哲学家所要求的确实不多,他们的格言是,“谁是占有者,谁将是被占有者”。这并不是像我反复强调的那样,出自一种道德,出自一种值得赞许的追求知足和素朴的意志,而是因为他们的最高主宰就是这样明智和无情地要求他们的,这位主宰只把一件事看作有意义的,其余的一切,时间、力量、爱情、兴趣等,都是为此而聚集和准备的。这样的人既不喜欢被敌意所干扰,也不愿意为友谊所打动,他们容易健忘和忽视。他们觉得,做殉道者是让人讨厌的事情,他们把“为真理而受难”的事情留给了好虚荣的人、精神的舞台英雄和有足够时间去受难的人。(而他们自己——哲学家,却应当为真理而行动。)他们很少说大话,有人说,“真理”这个词甚至都是与他们相悖的,因为这个词听起来像自我吹嘘……至于哲学家的“贞洁”,其结果最终并不表现在子孙上,或许也不表现在他们的姓名的延续上和这些渺小的不朽性上。(古印度哲学家毫不隐瞒地说:“你的灵魂就是世界,你要子嗣又为什么?”)在这里,贞洁根本就不产生于禁欲主义的忌讳和对性的仇恨,这就如同角斗士和赛马手的性节制一样,与贞洁毫无关系。贞洁就是他们的主要本能,至少是在其伟大的孕育阶段。每个杂技演员都知道,性生活在极度精神紧张和准备工作中是多么有害:对最强壮、最天才的演员而言,属于他们的首先不是经验,不是糟糕的经验,而是他们的“母性的”本能。这种本能为了正在形成的作品的优先地位而支配力量的一切储备和积蓄,支配动物生命的一切力量;于是,大的力量就利用小的力量。根据这种解释,我们就可以正确理解前面所述的叔本华的情况。他显然是在看见美的情景下受到触动,其本性中的主导力量(思考力和洞察力)得到刺激,瞬间释放出来,并成为其意识的主宰。因此,不应当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属于美的真正属性的特有甘甜和充实,确实可以来源于“性欲的”成分(成熟的姑娘所怀有的“理想”出自同一个来源)。性欲就像叔本华认为的那样,并不是在美出现的时候就消失了,而是仅仅改变了外形,不再作为性刺激进入意识。(关于这个问题,我将在以后研究迄今尚未被触及和阐述的美学心理学时一并讨论。)

P74-77

序言

面对一座万仞高山,我们常常会有说不出多少话来的感觉。同样,面对德国近代哲学家、诗人尼采(Nietzsche,Friedrich Willhelm,1844-1900),我们也有类似的感觉。这个尼采,他曾宣告:“上帝死了!”使西方世界大为震撼。这个尼采,他大讲“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真正理解他的却只是极少数人——他终其一生都与孤独为伴,像很多不幸的天才一样。曾深受尼采影响或对他极为推崇的,既有弗洛伊德、萨特、加缪、海德格尔、萧伯纳、梁启超、鲁迅等文化巨擘,也有希特勒等反面巨人——希特勒曾亲自拜谒过尼采之墓,并曾把《尼采全集》当作寿礼送给另一位大独裁者墨索里尼。

尼采学说的复杂性,尤其是二战时纳粹分子对其学说某些部分的肆意曲解和利用,一度使尼采几乎成了“恶魔”。然而,尘埃落定,今天我们终于逐步对尼采有了一个更公正的认识。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网上投票选举“千年十大思想家”,尼采的名字便赫然在榜,同时入选的还有马克思、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等。尼采无疑是一位伟人,一位值得我铘]带着批判精神去学习研究的、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伟人,一位有待也应该被后人超越的伟人。

尼采其人,首先值得我们研习的是他作为一个真正的思想者的永远具有人性光辉的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在精神寄生虫们依附于苏格拉底等古代大师的十九世纪,尼采却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的学说表示异议,这当然是需要超群的勇气的。更令人吃惊的是,在基督教一统天下的西方世界,尼采发现基督教约束了人性,腐蚀了人心,因此他进行“价值重估”,不仅对基督教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斥之为“最要命、最蛊惑人心的谎言”,而且还发出惊天动地之语:“上帝死了!”无疑这需要更加非凡的勇气,因为这样做在中世纪意味着上火刑架,即使在相对更开明的十九世纪,也会为千夫所指!

如今的世界,各种理论风行,偶像崇拜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必需,甚至连邪教都能一呼百应——现代社会的症结,就在于物质的发达已使很多人因智性活动的减少或因思想程式化而逐渐失去了个人的思考力、判断力,失去了个人的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今天,我们真应该听听尼采一百多年前是怎么说的:“神是一种假想,但我希望你们的假想别超过你们创造意志的范围。”单从对人类的精神奴性的批判来看,尼采就无愧于伟人的称号。

尼采的学说,精华与糟粕并存,他的“超人哲学”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权力意志”便是如此。尼采是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他崇拜英雄,呼唤强有力的超人出世,认为普通人是粗制滥造的产品,主张由“高等人”统治世界。在个性受到压抑甚至被泯灭的时代,读尼采是极有意义的,因为他极大地张扬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假如社会的大多数人都能自励自强,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其实即使是在没有人性压迫的时代,读尼采也同样有意义,因为改良人口素质始终是人类进步所必需的。

尼采的“超人哲学”作为一种英雄主义学说,无疑有其颇为可取的一面。几乎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因为在知识、智慧和胆略起决定作用的特殊时空下,一个英雄或杰出人物常常胜过千军万马。但是,尼采的英雄主义又是极端的、褊狭的。因为与英雄生活在同一天空下的绝大多数人毕竟是普通人,这是永远无法改变的——没有普通人的衬托,哪里还有“英雄”之说呢?如果英雄与普通人不共戴天,像尼采主张的那样要向庶民开战,天下必定大乱,英雄也难以继续当英雄。英雄人物善待普通人,这种仁慈即使是出于被迫,也是英雄得以长期自保所必需的。在有奴役的地方,谁都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不知尼采是否想到过这一点。尼采说:人应该生活在山顶。假如“超人”或“高等人”是人类之山的山峰,而山峰要摒弃它赖以耸入云天的山体,这不是很可笑吗?  “超人哲学”导致了尼采对贵族政治的极力推崇,这就决定了尼采的反民主倾向。这与历史大潮显然是悖逆的。尼采主张由“高等人”统治世界,希望建立“一个以最严酷的自我训练为基础的庞大的新贵族社会,在那里有哲学思想的强权人物和有艺术才能的专制君主的意志要给千秋万代打下印记0’。这作为一种个人信念和主张,本来也无妨。遗憾的是,它被希特勒等进行了别有用心的利用(纳粹鼓吹日耳曼民族为最有资格统治世界的优等民族,其实尼采并不过分赞美德国和日耳曼民族),结果给世界造成了空前的灾难。这罪,当然不在尼采,因为尼采只是一个思想者。(只有黑暗专制的社会才把与众不同的思想者作为异端予以排斥和迫害。)

从尼采的“消灭千百万个粗制滥造者以塑造未来的人”的主张看,尼采是缺乏宽容精神的。这或许与他对基督教的“博爱”与“同情”的教义颇为反感有关。他认为真诚、主动的博爱是不可能的,那不过是恐惧的结果、被动的产物:我害怕他人会伤害我,所以我使他确信我是爱他的。假使我坚强一些、大胆一些,我就会公然表示我对他当然的轻蔑。诚然,尼采此说并不是毫无道理,因为毫无条件的爱的确是难以想象的——即使只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安慰而行善,其中也有利己的一面,更何况基督教许诺了那么大的一个天堂!然而,尼采主张消灭弱者和劣者,未免过于偏激,谁能在所有方面超过别的人呢?假如人与人的关系只能以敌意为基础,有几个人还愿活在这世界上呢?中国古代政治强人、诗人曹操有诗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一种植根于孔孟“仁爱”理想的理想性情怀,尼采这位苦坐书斋的教授、诗人恐怕是从来没有体会过的——尼采的学说具有浓厚的“优胜劣汰”的达尔文主义色彩。尼采是冷酷的。

尼采对爱与同情持否定态度,这最典型地体现在他对女人的态度上。他向来对女人颇多微词。他说:“男人应当训练来战斗,女人应当训练来供战士娱乐。其余一概是愚蠢。”他在作品中借老妪之口说:“你去女人那里吗?别忘了你的鞭子!”他是把女人当作劣者和弱者来鄙弃的。不知他对抚育他的母亲持何态度。在他眼中,女人不强也不美。他说:“有什么比赖凶猛而发出光辉的老虎更美的呢?”他崇尚的是强力的美。有意思的是,他视爱为恐惧的产物,以强悍为美,然而罗素却认为尼采对女人的态度折射出了他自身的某种虚弱——尼采终身未娶,有人怀疑他患有厌女症或恐女症。在现实的女人面前,尼采或多或少有弱的一面,尽管他在精神领域完全凌驾在她们之上。古希腊神庙有箴言日:“认识你自己。”看来这句话对尼采也同样适用。

尼采的著作里颇多惊世骇俗之语,因而恶之者斥之为“狂人”。设身处地想想,我们真的应该谅解他的偏激之处。他自幼身体多病,35岁时已不得不因病退职,44岁时精神失常,此后大部分时间在精神病院度过,并且至死不愈。他是一个不幸的病人,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计较一个病人的偏激呢?相反,我们倒是完全应该对尼采表示充分的敬意。一个病人居然有那么强的生命力、那么可贵的独立人格和那么无畏的批判精神,居然能写出那么多富于独特见解的著作并对同时代及后世的人们产生振聋发聩的深远影响,这难道不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吗?难道不值得我们肃然起敬吗?

尼采在哲学、美学、诗歌等众多领域都有独特建树。近一百年过去了,时间已证明尼采是一位伟人。同时,尼采本人和他所处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又决定了尼采是一位有待也应该被超越的伟人。尼采说:“人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同样,尼采也是应该被超越的,虽然造就一个尼采这种级别的横空出世的人物,光靠个人的努力显然不够,还需要时代的合作。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说:“你们尊敬我,可你们尊敬的人某一天倒下了那又将如何呢?当心啊,别让一根雕像柱把你们压死!”假若有人能在某方面超越尼采,推崇强者的尼采如在地下有知,料想是会感到高兴的。  超越前辈伟人是历史对后人的要求,不然人类还有什么进步的希望?而超越的前提是认识,是批判性的扬弃,对尼采也是如此。彻底地探索和了解尼采的整个体系,无疑是有关学者的重任。但即使是彻底了解了尼采,也仍然是不够的。前不久有朋友极力推崇国内学界一名人,赞其率先向国人弓I进了国外多种热门理论。我问朋友那位仁兄是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想体系,因为那更令我感兴趣。朋友说:“你的要求太高了。”在如今的文化界,号称“学富五车”之士不少,而真正具有自己独特独立见解和思想开创性的人却太少了。要想在某种意义上超越尼采等前辈大师,我们多么需要真正的思想者,多么需要尼呆向我们昭示的思想者的独立精神、批判精神和开创精神啊!这三种精神对我们来说,甚至比尼采的学说本身更为重要,因为它们意味着“自由”!

当然,对一般读者而言,读一两本尼采著作,能够对尼采的思想作有益于自己的人生的理解,也就够了。比如说,简单一点,认定尼采的“超人哲学”就是说“人应该自强不息”,然后在人生旅程中实践它,这样也就没有白读尼采了。吸其精华,为我所用,何在乎是否不求甚解!有时候,读书而不求甚解,也是一种乐趣,甚至是一种境界。不是吗?

凌晨三点五分完稿于桂林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后记

《善恶之彼岸——未来哲学的序言》是尼采的重要著作之一。内容新颖,论述有力,语言活泼,是尼采散文篇章的力作之一。

《善恶之彼岸——未来哲学的序言》由宋祖良和程志民合作完成。宋祖良译前言及第1—222节,程志民译第223—296节及《来自高山上》。

宋祖良先生已于1995年11月去世。谨以《善恶之彼岸——未来哲学的序言》作为对他的纪念。

程志民

1998年1月

书评(媒体评论)

他的思想穿过当代人的头脑,犹如闪电劈开阴云,恰似劲风撕破蛛网。

——杜兰特,美国哲学史家

尼采的人生特色主要表现为其超常规的生存方式。他没有现实生计和职业,没有生活圈子,既不结婚,也不收门徒,仿佛不食人间烟火。他离乡背井,四处流离,似乎在寻找一直未找到的东西。然而,这种超常规的生存本身,就是本质所在,它是尼采全部哲学活动的方式。

——雅斯贝尔斯,德国存在主义大师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鲁迅《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

十九世纪中,德意志之哲学界有二大伟人焉:日叔本华,日尼采。二人者,以旷世之文才,鼓吹其学说也同;其说之风靡一世,而毁誉各半也同;就其学说言之,则其以意志为人性之根本也同。

——王国维《静庵文集·叔本华与尼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5: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