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是成功的关键,识人是用人的基础,没有识人的本领,所用非人,结果自然惨痛。但如何识人,世人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这其中的种种区别,主要源于识人者的个人阅历和学识修养。真正善于辩识人才的人,不仅要有高远的志向、敏锐的感觉和深邃的眼光,还需要有“阅人多矣”的社会经验。而这些,其实可以统统归纳为一门辨识人才的专业知识,通过接受这方面的专门训练,完全能够强化识人的能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物志一日一品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陈洋 |
出版社 | 哈尔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用人是成功的关键,识人是用人的基础,没有识人的本领,所用非人,结果自然惨痛。但如何识人,世人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这其中的种种区别,主要源于识人者的个人阅历和学识修养。真正善于辩识人才的人,不仅要有高远的志向、敏锐的感觉和深邃的眼光,还需要有“阅人多矣”的社会经验。而这些,其实可以统统归纳为一门辨识人才的专业知识,通过接受这方面的专门训练,完全能够强化识人的能力。 内容推荐 《人物志》就是这样一部专门强化识人、用人的专业能力的奇书。此书以古为鉴,纵论得失成败,专讲识人之术,素有“识人宝鉴”的美称。它融汇了儒、道、法、阴阳等诸家思想,集道德、仁义、才能、功利等多种观点,系统地阐述了鉴定人才之术、量能用人之方,并对人性进行了深度剖析。该书首先论述了人的才能的实质,提出从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等九个方面的外在表现,并由外及内,再由内到外,来察知一个人内在的性格特征。该书认为人的素质以“中和”为最可贵,主张神必须平淡、精必须坚刚、筋必须劲精、骨必须植固、气必须清和、色必须愉悦、仪必须肃正、容必须端直、言必须缓和才是真正意义上有才能的人。并且,《人物志》从人的体貌、禀赋、道德、职业等方面将人才分为兼德、兼才、偏才三类,并详细分析了各类人才的特点和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表现;又从观察选拔人才的角度出发,考察了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各种方法的得失,主张用人者不能要求手下的人各个多才多艺,而要注重挖掘其特长,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量才而用,量能授官。 目录 自序人 才之重 “得士者昌,失士者亡。”历史已然证实了人才的重要性。明确有效地 识人、用人,可以使人才找到自己的位置,得到优化分配,形成“主逸臣 劳”的运作体系,从而成就事业。 一、人才毕竟宝贵 二、孔子的人才理念 第一章 九征——人才的九种表达信息 人的内在性情,可以从外形上读取:神必须平淡、精必须坚刚、筋必须 精、骨必须植固、气必须清和、色必须愉悦、仪必须肃正、容必须端直、言 必须缓和。学会解读这些信息,便可以破译人的心性。 一、 人的外表勾勒出心灵轮廓 二、“中和之质”为上品 三、 人“性”中的阴阳成分 四、 人“质”中的五行因素 五、 九种信息表达心性 六、 “偏才”露锋芒,“通才”透和气 第二章 体别——人才各有不同的秉性 具有中庸“品格”的人是完美的人才,兼有儒家的浑厚、道家的睿智、 法家的坚忍、纵横家的功利、阴阳家的神机。不谙中庸之道,便是偏才。 一、“中庸”是完美之才 二、 十二种人才的长处与缺陷 三、 人性难以改变 第三章 琉业——不周职业遣用不同的人格类型 才性有别可以分为十二种职业。而做领导的则超越出这十二种职业之外,应该聪明平淡,使各类人才各司其职,这就是所谓的“君道”。 一、 十二种人臣之才 二、 独具气象的“领导” 第四章 才理——人才的修养与常理相合 懂得理性地生活,使修养与常理相合,则成为优秀的人才;若任“隋” 犯“理”,修养与常理相左,则导致人才的素质失衡,产生各种各样的缺 陷。理性生活与放任自流,这就是偏才与兼才的区别。 一、 世间的四种常理 二、 九种不“合理”的人才 三、 兼有八种才能的通材 第五章 才能——量才授职星第一原则 人的素质不同,这叫做“才”,某种素质能胜任相应的工作,这就是 “能”。人分“八才”,各有特点,关键要看怎样搭配使用,大材小用是一种 资源浪费,而小材大用则很可能引发危机。 一、 才能无大小,须量才使用 二、 八种才能与通才 三、 君才在“用”,臣才在“行” 六章 利客——不周人才的优点与缺点 做事的手段是双刃剑,谋求成功的同时也容易伤身。只有明察利弊, “舍”与“得”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才是真正懂得“利害”之人。 、用品行感化的清节家 一、 用“刑”与“赏”约束世人的法家 二、 用“刑”与“赏”约束世人的法家 三、 用谋略调控事态的术家 四、 “富贵险中求”的智囊人士 五、 掌握着舆论双刃剑的臧否人士 六、 绍兴师爷的伎俩 第七章 接识——彼除识人过程中的障碍 人在识人时只认可同类型的人,这就是识人的最大障碍。在形形色色 的人才中拣选出能为我所用的人才,才称得上“善用众人之力”。 一、“以己度人”有偏差 二、 人才须有识者赏识 三、 识别兼才和偏才 第八章 英雄——兼有“英”与“雄”者可堪大用 聪明出众,叫做“英”;胆力过人,叫做“雄”。在人的素质成分中, “英”偏重于人的智慧、计谋,而“雄”则重在人的勇气和胆略,二者结合 起来,才能成就事业。 一、 做英雄的素质 二、 问世间,谁是英雄 第九章 八观——八种审察人才的角度 看心性中的善恶、看情感的变化、看品质与名声的偏离、看做事的动 机、看爱敬、看欲望诉求、看缺陷、看聪明,这就是八种观人的方法。 一、 看人心性中的善恶争斗 二、 神色与想法是否合拍 三、 品质与名声是否相符 四、 从动机看人的作为 五、 爱心也是一种智慧 六、 看人欲望的诉求 十章 七谬——识人易犯的七种错误 鉴定人物时有七种常见的谬误:名声不准;爱恶取物;看不明心志;早 慧与晚成的资质难以识别;把人定位错了类型;有才能的人有展才的机 套,也有受屈的时候;奇才不易识别,不能以常理度之。 一、 名声并不是实力 二、 莫被情绪左右了眼光 三、 识别人的心志 四、 人的资质有早晚之别 五、 只推崇同类人 六、 时机不到难显才华 七、 非常人物,不以常理度之 第十一章 效难——选取人才的难处 了解人才而有效验有两种难处。其一,了解人的难处;其二,了解却无 法举荐的难处。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一、 人不易知 二、 人才不得其用 第十二章 释争——以不争为争 谦让并不能埋没人的才华,老子所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 争”,是有深刻道理的。一个高明的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做到“不 争”,既不争强好胜大出风头,又要时刻以谦让为本。人有三等:没有功劳 却自恃有功,一等;虽有功劳却骄傲自满,二等;功绩最大却不自夸,三等。 一、 以不争为争 试读章节 相对说来,眉宇呈现气质,眸子流露精神,举止渗透思想,神态反映情致,人外在的先天相貌和后天言行这一有机组合正在告知我们其内在的才慧和命运.人在外表上有“九征”,即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九种信息它们表达了人物的内在情性,平陂、明暗、勇怯、强弱、躁静、惨怿、衰正态度、缓急。获取了这九种信息,就可以知道人的内在了。 平正和偏邪的资质在于心神,人的神主宰着质,所以神气平和的人气质上也显得平和:神气猥琐的人气质也不佳。 聪明还是愚昧取决于精,精是心的根本,精气清爽心地就明快;精气浑浊心智就愚昧。 勇敢或怯懦取决于筋脉,筋脉是气魄的基础,筋脉强就显得有气势,弱就显得怯懦。 坚强或懦弱的根源在于骨质,骨骼是人的质地的关键,所以骨质粗壮就显得强悍;骨质纤细就显得懦弱。 急躁还是宁静取决于脾气,脾气是决断的基础,气盛就急躁;气平则宁静。由面部的气色可以发现一个人的苦乐,气色是精气的外现,所以内心悲惨就脸色憔悴;心情愉悦就显得容光焕发。悲伤还是严肃会在仪表上反映出来,仪表是形体的外在表现,身体有了毛病,仪表就显得疲惫;身体肃穆,仪表也显得端正。态度的变化表现在脸内心活动的标签,内心悲哀表情也悲哀;内心镇静表情也适度。和缓急躁的情绪会在言谈中流露出来,言为心声,宽恕必然言语快。 这就是“九征”的用法 庄子也谈过“九征”,和这个有所不同.是考察人的九种方法:将人用观察是否忠诚;放在近处使用观察是否恭敬;频繁使用观察他的才能;突然提问观察是否机智;急促给他期限观察是否守信:委托财物观察是否仁义,告诉他危险观察节操;使他喝醉而观察仪态;使他男女杂处而观察他的表情。九种征验,指忠诚、恭敬、才能、机智、诚信、仁义、节操、仪态、表情。 古人对于仪、声、神、目的判定有着很深的认识: 1.仪容 从人外在的仪容情态可以推出其内在心性。如果一个人说得非常动听,而表情与言语却不协调,心中一定有不合情理的地方;如果一个人语无伦次,可是底气十足,神色又很诚恳,那是因为他不善言辞,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可疑的用心;没有说话就怒形于色的,是因为太愤怒了:言语和怒气同时喷发的,是这人急于要强迫别人改变他认为不对的事情。凡此种种,虽然当事人想竭力遮掩,但内心的真实活动与外在的对应表现却总难随意支配。 2.声音 心气粗糙的人,他的声音就会沉重而散漫;心气周详谨慎的人,他的声音就显得平和而有节制;心气鄙陋乖戾的人,他的声音就粗犷:心气宽缓柔顺的人,他的声音就温和圆润。讲信用的人心气柔和平易,讲义气的人心气从容不迫,和气安详的人心气简易随和,有勇气的人心气雄壮奇绝。用这种方法来观察人,叫做“听气”。 俗话说,“高声畅言却不大张其口,低声细语牙齿却含而不露”,这是声中之较佳者。而发音之后,散漫虚浮,缺乏余韵,像荒郊旷野中的孤牛之鸣;急急切切,咯咯吱吱,断续无节,像夜深人静的时候老鼠在偷吃东西:说话的时候,一句紧接一句,语无伦次,没完没了,而且嘴快气促;说话的时候,口齿不清,吞吞吐吐,含含糊糊,这几种说话声,则流于鄙俗。 音,是声的余波或余韵。音跟声相去并不远,它们之间的差异细微的地方还是可以听出来的。穷困的人说话只有声而无音,显得粗野不文;圆滑尖巧的人说话则只有音而无声,显得虚饰做作。俗话所谓的“鸟鸣无声,兽叫无音”,说的就是这种情形。普通人说话,只不过是一种声响散布在空中而已,并无音可言。如果说话的时候,一开口就情动于衷,而中饱含着情,到话说完了尚自余音袅袅,不绝于耳,则不仅可以说是温文尔雅的人,而且可以称得上是社会名流。如果说话的时候,虽然口阔嘴大,却声未发而气先出;口齿灵俐,又不矫造轻佻。这不仅表明其人自身内在素养深厚,而且预示其人还会获得盛名隆誉。 3.神色 察“色”所以能知人,是因为人的心气虽然隐藏在内心深处,但可以通过人的脸色去把握它。真正聪慧的人一定会表现出难以言说、无法穷尽、明朗而坦然的神色;真正仁厚的人一定具有值得尊重的温柔神色;真正勇敢的人一定具有不可威慑、自负奋发的神色;真正忠诚的人一定具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神色;真正高洁的人一定具有难以玷污的神色;真正有节操的人一定具有值得信任的神色。质朴的神色浩气凛然,坚强而稳重;伪饰的神色游移不定,让人烦躁不安。这就叫做“察色”。 《近思录》日:孔子给人的感觉就像天地间沛而不发的元气;颜回则如春天阳复的地气般和煦温暖;而孟子身上则有一种肃秋杀气。孔子的,气象无所不包,而颜回貌似愚笨,却具自然和谐之气象,可在无形中感化攀人;孟子则才情毕露,气势夺人。总之,孔子宽如天地,颜回暖如和风,孟人的气色在一生、一期气色为淡,所谓的淡是气勃色明;壮年时期气色为艳,所谓的艳,就是气丰色艳;老年时期气色为素,所谓的素,就是气实色朴。气色早晨开始复苏,白天充盈饱满,傍晚渐趋隐伏,夜间归于安宁平静。 观“神”的要领是:在事件谋划进行之际,看其眼光气度,应对的度及分寸,在事情办妥之时,看其手腕细节,活计做得如何。外表小心谨慎的人,往往愈是表现得小心谨慎,举动就愈是不精细,欠周密;而外表率直豪放的人,愈是率直豪放,举动就愈是慎重周密,做什么都一丝不苟。 4.眼眸 孟子认为,观察人的眼睛,可以知道人的善恶。他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膝焉,胸中不正,则眸子吒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庚哉。”这说明,人的心底是善是恶,都能从无法掩盖的眼神里显示出来。古罗马诗人奥维特也说:“沉默的眼光中,常有声音和话语。” 神情纯正者有两种表现:双眼处于静态之时,安详沉稳,光华内敛,静水流深,含而不露;处于动态之时,精光乍现,敏锐犀利,宛如秀木吐春,新芽初生,隐含王者之气。或是静时目光清明沉稳,旁若无人,独处悠然,如老僧入定。动时目光厉烈迅捷,锋芒外露,宛如劲箭脱弦,一发中的,不怒而威,隐含霸者之气。 神情奸邪者有两种表现: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有如萤火之光,微弱而闪烁不定: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有如流动之水,虽然澄清却游移不定。以上两种目光,一是善于伪饰的神情,一是奸心内萌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总是像惊鹿一样惶惶不安。以上两种目光,一则是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的神情,一则是深谋图巧又怕别人窥见他的内心的神情。具有前两种神情者多是有瑕疵之辈,具有后两种神情者则是含而不发之人,都属于奸邪神情。P30-39 序言 【原文】 夫圣贤之所关,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是以,圣人着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祗庸之德,躬南面则授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 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惶惶而信,以明为似之难保。又日: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译文】 圣人贤哲认为没有什么比聪觉明察更美好的,而在聪觉明察中最可宝贵的品质,便是识人的能力。若果真能明智有效地识人,那么各种人才便会得到其应有的位置,各种事业政绩便会兴盛发达。 所以,圣人写“爻象”,以言辞确定了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地位;撰《诗经》表明意旨,区分风雅俗正之不同,以文章教化天下;制定《礼记》《乐经》,考察六种才能(礼、乐、射、御、书、数)以及恭敬恒守的道德,面南背北,亲临帝位,选拔才留的手段。 一旦因此天下笃定,大功告成,那么用人者与被用者就一起名垂青史。所以,唐尧以能明识才德出众之人而受称颂,虞舜因推举十六位贤才而建功勋,商汤因提拔伊尹而享盛名,周文王因举荐吕尚而受敬仰。这样看来,圣贤之人振兴德业,有谁不是使用聪觉明察的能力来寻求人才,并因合理运用他们而获得安逸的呢。 所以,孔子虽然未被推举,不得任用,却仍将他的门生按序排列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广泛论述各种人才以区分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三等。又盛赞“中庸”这种至德,以突出圣人的德行,崇尚道德,以劝勉好学而可堪造就之才;用“愚”、“荡”、“贼”、“绞”、“乱”、“狂”弊病来戒除偏才之人的不足;深思激进和保守之人的个性特征,使他们冲动或拘谨的性情归于平和,以便各尽其能;憎恶看上去诚恳却不讲信用的人,以说明这种貌似忠厚者的不可靠。又提出考察的办法:看一个人素常安于什么,看他做事的方式,从中了解到他的行动始终。古贤对于人物的观察,达到了如此审慎的地步。所以我冒昧地依从圣人的教诲,对人物进行记录和排序,希望能补充辑集忘记的人物,也希望学识广博之士能来裁鉴品评本书蕴涵的道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