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间赛宝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作者 罗晰月//李建伟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这是一件直径42厘米的青花大盘,上面绘有山水、楼阁图案,一条渔船泛于水面之上,一位渔翁坐在船中,仿佛正等待着鱼儿的上钩,在盘的板沿四周,装饰有四组花卉图案。

是康熙中期的作品,用的是典型的康熙时的“分水”画法——这种画法能显出深浅浓淡的效果。画风受明代晚期文人绘画的影响,构图简练,意境深远,清新明快,而构图的简练可以突出白瓷本身的质地。

盘子的边上有一些剥釉。这件瓷器在当时的外销瓷器中是属于非常精美的,同时画工精良,保存完整。

当时,宫中也很少定制这么大的盘子,因为盘越大,在烧制时越容易变形,烧成上有一定的难度。这件瓷器没有变形,造型很规整。

历史上,中国瓷器销往欧洲曾出现过两次高峰,一次是在明代嘉靖和万历年间,另一次发生在清代的康雍乾三朝。康熙二十三年,随着海禁的解除,大批中国瓷器被运到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港。据统计,这一时期每年运往欧洲的中国瓷器达到三百万件。从康熙开始,青花瓷器出现了“分水”画法,洁白的胎体上,青花纹饰呈现着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给人一种素雅、明快的清新美感。这种装饰效果受到了欧洲人的喜爱,中国瓷器很快成为欧洲贵族家中的陈设品。当时,普鲁士皇帝为了给他的婚礼增添特色,不惜用600名骑兵与邻近的君主换取了一批中国的瓷器。在销往欧洲的瓷器中,有相当数量的大件器物,即使清宫内廷也很少定制。通常器物尺寸越大,烧制时就越容易变形,当时能够大才比量烧造出器型规整的大件器物,足见制瓷工艺的炉火纯青。

明清以来的外销瓷,从明代晚期到清代以来,光售往欧洲一个地方的就达6000万件,这还是不完全的统计。现在传世完整的,在欧洲传下来的有一百万件,但是这件大盘子,为什么能够入围?我们评论主要是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这个大盘子好在什么地方?第一,尺寸大,它表现了当时康熙外销瓷的烧造工艺。评价盘子一般主要是看尺寸,尺寸大小差一寸,在市场上的价格就非常悬殊。另外就是看画工,这件瓷器的画工非常精细,意境也非常深远。

另外这个盘子应当是康熙兴盛时期外销出去的一件器物。我们一般评论康熙瓷器的时候,不强调官窑和民窑,只看它做工的精细,因为官窑里边也有好多不打官款的,而民窑里边也有很多非常精细的。有一种说法,就是到康熙的时候,官民竞争,官窑受到了民窑很大的挑战,这是促进清代陶瓷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在评论康熙瓷器的时候,只看它的优劣程度,不看它是官窑还是民窑。

从万历三十五年以后,民窑的生产蓬勃发展,而官窑的生产基本停止了。在官窑停止生产的过程中,官窑的材料跟工匠都往民窑转移,所以,这个时期民窑的生产质量大大提高,尤其是原料,官窑的原料转移到民窑以后,一直到康熙年间,质量都非常精良。

有人认为康熙以前似乎没有出口,这是不对的,实际从万历三十五年之后,民窑的出口一直没有停止过。上海博物馆曾举办了巴特勒家族民窑瓷器展,大量的外销瓷非常精美。另外高岭土的使用由官窑转移到民窑以后,使我们瓷器的烧成温度大大提高了,白度提高了,精细度也提高了。所以到了康熙以后,民窑瓷器的质量跟官窑不相上下,有的比官窑还精美,尤其是艺术方面。

这件康熙山水青花大盘,我觉得它的绘画内容不完全是中国传统的题材,中国的出口瓷有些是根据外销的需要,根据外国的风土人情特别烧制的,这件瓷器不管题材、技法上都有国外一些题材的表现,因此这件瓷器的出现,除反映青花瓷器本身的成就外,也是研究中国瓷器在世界上的影响、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实物见证。  P090-093

后记

首届“赛宝大会”过去已近一年,成功喜悦之外还有两件事情值得我们思考,它们不仅是现实的存在,也是我们所要面对的事实。

现实之一收藏者认可的东西,专家未必认可。一位藏友很早就收藏了一件红山时期(红山时期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的钩云形玉佩,玉佩的质地近白色,器型较大,做工精致,两面带工。据藏家介绍,这是一件标准的红山玉器,当地的人们也普遍认可。于是收藏者把它送到了我们节目组,却被专家组先后两次拒之门外。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现实,一些已经被收藏者接受的藏品,却往往得不到专家们的认可,由此出现了一种说法,认为专家只是书本文章,缺少实践经验。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个矛盾的焦点。果真专家的实战经验不足,水平不够吗?就在这件玉佩第二次摆在专家组面前的时候,一位专家说了这样一段话:“在学术公认的红山玉器中,钩云形玉佩只有一面做工,这是目前考古发现的结果,也是学术界认定红山钩云佩的依据,这件两面做工的器物,尚无明确的考古结论支持,如果得到认可,势必就要颠覆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而且必须要有可靠而充分的证据”。是否可以“颠覆”,那是专家们的事情,是学术界的研究活动,而公认的研究成果对专家来说就是一个标准,一个评判体系,否则就会出现混乱。

这种现象的存在,并非完全是眼力上的差距,而是因为存在两种不同的评价体系:收藏者认可某件藏品,是依据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是对一种经验样本的认同;而专家的认可,却依据一种科学体系标准,是对标准样本的认同。两个体系重合的部分是大家的共识,不重合的部分是彼此的分歧,重合与分歧是必然的。有些东西一目了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开门”,但是我们经常面对的是那些“不开门”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用两个样本进行比对。当然,暂时不被专家认可的东西并不说明就一定不对。随着科学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这种分歧必将越来越小。对于一个开放的媒介来说,我们能做的是重合部分,而我们要做的是为了更大的重合。

现实之二收藏态度不明,导致心理失衡。前段时间我碰到这样一件事,一位藏友带来三四十件瓷器,希望通过专家组评定后参加节目,结果专家一致认为他所收藏的这些瓷器都不够上节目的标准。而与这位藏友同来的朋友却有一件瓷器入选,这件瓷器恰恰又是这位藏友在来之前送给他的。于是这位藏友心理就不平衡了,原本都是我的东西,为什么专家要厚此薄彼呢?其实专家并不认识这位藏友的朋友,即使认识也不会“任人唯亲”,问题就出在专家与持宝人的两种不同眼光上。

这样的情形我们经常能够遇到。常有藏友跟我说,为买这件东西花了多少多少钱,专家怎么就不认可呢,不能理解,甚至不能接受。其实这里面并不完全是花钱的问题,除了以上所说的“分歧”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心态,也就是收藏的心理和收藏的态度。

文物艺术品市场开放以来,增值的诱惑力使收藏队伍快速膨胀,其中投资群体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他们显示出的气魄和购买力,无不令传统藏家瞠目结舌,往往就在传统藏家还在盘算值不值的时候,东西早已落入投资者的手中。这些投资者在投资之前,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而且有着明确的投资态度,什么东西该买,什么时候买,多少钱买,心里非常有数。可能最初他们并不懂艺术品,但是他们可以聘请一大批有水准的顾问,同时还做好了投资失败的心理准备,所以他们能够每每得手。而对于传统藏家来说,他们以各自的爱好和专长度量着每一件藏品,没有十拿九稳轻易不会出手。虽然他们采用的是两种不同的路数,但是都有一个明确的心理态度,收就收我能力所能及的,我的力量所能为的,所以他们的藏品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即使如此,他们也还是照样交了“学费”。

评价体系和收藏心态是不能回避的现实存在,无论是已经从事收藏还是准备进入的人们,对此应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做好心理准备,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开阔眼界。

            “赛宝大会”总导演 李建伟

                2006年12月24日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谈震憾之美的CCTV民间赛宝

第一部分 民间赛宝——书画篇

“赛宝大会”金奖书画藏品

南宋苏显祖《风雨归舟图》轴

“赛宝大会”银奖书画藏品

明晚期董其昌书札册

“赛宝大会”铜奖书画藏品

明晚期宋珏“贺寿诗行书轴”

清代铁保古诗四首草书册

唐代佛名经残卷

“赛宝大会”优秀奖书画

明晚期李流芳山水扇页

清晚期侯坤元《海战图》轴

现代宋文治《南京长江大桥在建设中》镜心

明晚期佚名人物山水通景屏

清代翟云屏山水仿古十二帧

第二部分 民间赛宝——瓷器篇

“赛宝大会”银奖瓷器藏品

唐代白釉双龙耳瓶

“赛宝大会”铜奖瓷器藏品

唐代邛窑青釉红绿斑瓜棱水丞

宋代黑白瓷象棋子

宋代青白釉瓜棱执壶

明早期龙泉窑青釉刻花碗

清康熙青花山水纹盘

“赛宝大会”优秀奖瓷器藏品

清乾隆蓝地粉彩花卉纹碗(两件)

“赛宝大会”其他入选节目瓷器

金代褐釉鱼纹“郅庆”款大碗

元代钧窑月白釉红斑双耳罐

清代米黄釉绞胎弥勒佛坐像

第三部分 民间赛宝——玉器篇

“赛宝大会”银奖玉器

明早期白玉云龙纹带环

明早期白玉镂雕荷花形洗

明晚期玉玲珑绳纹手镯

清代青玉狩猎图山子

“赛宝大会”铜奖玉器

清中期白玉龙首带钩

“赛宝大会”优秀奖玉器

明代双龙耳谷纹杯

第四部分民间赛宝——家具篇

“赛宝大会”金奖家具

明代黄花梨围栏杆供桌

“赛宝大会”铜奖家具

明晚期黄花梨圈椅

“赛宝大会”其他入选节目家具

二十世纪初酸枝木嵌螺钿镜屏

二十世纪初酸枝木嵌石芯座屏

第五部分 民间赛宝——金属杂项器物篇

“赛宝大会”金奖金属杂项器物

唐晚期大日如来及八大弟子木雕护经板一

“赛宝大会”银奖金属杂项器物

明正德阿拉伯文字铜炉

“赛宝大会”铜奖金属杂项器物

战国青铜铲

清中期金团龙纹带饰

“赛宝大会”优秀奖金属杂项器物

清晚期银垒丝鎏金花卉扇骨

“赛宝大会”其他入选节目金属杂项器物

唐代龙凤纹铜镜

后记

序言

2006年春节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为全国电视观众奉献了一道节日文化大宴——首届“赛宝大会”,开场有一幅楹联是“收藏捧出五千年文化,赛宝留住八万里春光”。

赛宝大会的珍宝是从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报送到北京的3万多件民间收藏品中,逐层筛选出来的。依据赛宝大会鉴赏专家评委拟订的三项标准: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采用初选、复选和终选三个过程,从3万多件中选出490多件参加复选;复选进行了两轮,第一轮从490多件中选出1 56件,第二轮从1 56件中选出46件;终选是从46件中确定36件进入节目,并从中评选出金奖、银奖和铜奖。

最终获得金奖的有3件:南宋苏显祖《风雨归舟图》、明代黄花梨围栏供桌及唐晚期大日如来和八大弟子护经板。获得银奖的有1 2件,获得铜奖的有1 4件。获得金奖、银奖和铜奖的每一件珍宝,在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上都有各自的鲜明特点和个性,有的是开启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文明史,有的是代表了典型的文化传承,有的是工艺流程的鼻祖,有的在当时可谓是登峰造极之作,到如今又成了极为稀罕的孤品,其价值很难用数字表示,也不能仅凭数字估计,只好说是价值连城。

2006年春节初一到初七的晚上,参与和未参与“赛宝大会”的民间收藏爱好者同广大电视观众,都把目光聚焦在中央电视台二套的荧屏上,都被这道节日文化盛宴所吸引。一个在8000年前奏出七声音节的鹤骨笛,一件高温1 300度烧制的唐代邛窑水丞,一坛至今尚存浓郁香味的西汉美酒,一件明代白玉透雕绳纹手镯等等,都讲述着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都附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都延续着历史的记忆,为我们增添了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学到的知识,也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得到的艺术享受。

赛宝大会摆脱了以前的“玩古董”,打开了民间收藏宝库的大门,贴近了群众,贴近了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古玩,越来越多地走向人民大众,正如唐代刘禹锡的怀古诗所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民间收藏是从个人收藏和家庭收藏开始的,逐步进入流通领域,现在已逐渐形成了一项专门事业和一种专门学科。我认为像散沙一样无处不在的传世文物,仅靠国家文物部门的收藏保存是远远不够的。文物艺术品收藏保护不能光靠国家操作,民间收藏者的触角无所不至,其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国家收藏源于民间收藏,是收藏的高级形式,只有国家收藏与民间收藏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是保护文物遗存,避免和减少其消失的正确途径。

当前在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好形势下,也要进一步开放文物艺术品市场,包括民间的收藏市场。2002年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新增了“民间收藏文物”一章,从法律的角度充分肯定了民间收藏的重要性,规范了民间收藏文物的合法途径,允许民间收藏文物可“依法流通”,这无疑给文物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一定会从根本上改变民间收藏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局面,促使文物市场走向规范经营、有序流通的轨道。

民间收藏文物应置于国家统一政策法规的指导监管之下,与时俱进,逐步完善和发展,致力于满足人民的鉴赏要求,增进人民的文化素质。现代民间收藏并非是以前的玩古董,应该是对文物艺术品的收集、保护、利用和交流。任何事物只有发挥出效益,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社会上一些传世文物通过合法的公开交易进行流通,使文物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

               原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 吕济民

内容推荐

一场关于民间收藏的盛宴!CCTV首届“赛宝大会”致力于寻找民间的文物珍宝,普及文物鉴赏和收藏知识,是中央电视台继“鉴宝”之后奉献给观众的又一收藏盛宴。本书集中展示了36件民间收藏精品,讲述收藏背后的精彩故事,介绍收藏的基本知识,揭示顶级专家一对一的精彩点评。

编辑推荐

民间宝物能不能赛出“三六九”等?赛宝大会能不能在“鉴宝”的基础上取得突破?随着首届“赛宝大会”节目的播出,终于有了答案。通过对3万多件民间藏品的层层选拔,有36件藏品脱颖而出,进入了最终的节目展示,可谓“百里挑一”。本书集中展示了36件民间收藏精品,讲述收藏背后的精彩故事,介绍收藏的基本知识,揭示顶级专家一对一的精彩点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