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2006上海文化漫步(关注2007事件作品评论)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事件、作品、评论”为基调,邀请沪上文化评论家撰稿,以大特写的手法对2006年度上海文化活动的重要事件、重要作品,以及当前的文化政策、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等诸多热点问题进行叙述与评论,是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连续第五年编印的依托上海城市文化大背景,客观记录当年上海出现的文化现象、文化作品及文化思潮的评论集。

内容推荐

该书以“事件、作品、评论”为基调,邀请沪上文化评论家撰稿,以大特写的手法对2005年度上海文化活动的重要事件、重要作品,以及当前的文化政策、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等诸多热点问题进行叙述与评论,是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连续第五年编印的依托上海城市文化大背景,客观记录当年上海出现的文化现象、文化作品及文化思潮的评论集。该书由陈东任名誉主编,吴贻弓任顾问,迟志刚任主编。共收文章12篇。

目录

序 我们在憧憬中漫步/1

文学

属于个人的观感/1

几个事件

慢慢消解……

关于鼎盛期

我的观感

电影

沧海百年始作舟/25

主旋律直面市场

新生代导演的困惑

民营公司郁郁寡欢

上海电影与“谁”共舞

电视

五味杂陈道人生/53

不落俗套《白求恩》

《暗算》算中收视率

《乔家大院》持续热

雅俗共赏现代剧

戏剧

“百岁挂帅”忧与喜/81

文化遗产的“大户”

昆剧拒进博物馆

百年越剧亦争锋

菊坛新星已当家

“东方讲坛”讲戏曲

“单位人”到“社会人”

遥望东方百老汇

美术

梦想与现实博弈/105

双年展:探索中的反思

艺术家的血性

一棵花树

抽象画的冷板凳“吱吱作响”

中国画属于年轻人吗?

戴上锁链的“少女”

突然冒出许多美术馆

我的一个白日梦

书法

波澜不惊涌潜流/131

酝酿一件“大事”

周慧瑁:骄傲又惭愧

叩问书法的“灵魂”

独树一帜女书家

群众性转向学术型

寻求社会介入点

学术研究十年磨剑

摄影、广告

影像世界“力”与“魅”/151

国际摄影周换装登场

手机摄影亮相美术馆

华视影廊半岁夭折

上海影像多元格局

作品拍卖锤声初响

上海广告寻求突破

一家报纸的个案剖析

音乐、舞蹈

交互融合“雅”与“俗”/179

“上歌”走过五十年

“狮王”吼破100场

“百姓音乐”重归来

两场特别音乐会

新作品颇受关注

“舞林大会”起波澜

旅游、民艺

城市景观可圈点/203

游不完的上海

过不尽的佳节

赞不休的珍宝

做不够的品牌

网络文化

是洪流还是潮流?/225

全面开花 网上文学

风波争论 网上现身

突破“底线” 网上“恶搞”

创意产业

打开新财富之门/253

关注:构筑国际视野

集聚:整合创意力量

期待:产业文化共舞

着力:形态功能并举

社区文化

“草根”“精英”同生长/277

活动中心唱新戏

“东方”品牌进社区

小区会所正时尚

呼唤“社区文化节”

后记/303

附:上海文化大事一览表/305

试读章节

对2006年的上海电影来说,有两个人不能不提,一个是陈逸飞,另一个则是贾樟柯。

按道理,我们不应该再打扰已经安息了的陈逸飞,但他今年才问世的影片《理发师》又把我们的目光引回到他的身上。这次,这位身份多变的传奇人物是以电影导演的身份进入我们的视野。当这部打着深深的陈逸飞印记的影片在黑暗中的大银幕上徐徐展开时,我们心中充满了对这位视觉大师沉痛的悼念之情。但这里要做的,不仅仅是对陈逸飞的追思。我们想说,这部影片代表了上海电影藉以发展的一条路线,即展现上海都市形象的上海题材影片。

上海形象在历史上的表现力与上海电影的曲折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上海都市文化的核心其实就是一种海派文化。这种文化最为集中地表现在早期的上海电影中。当年,绝大多数电影精英都汇聚在上海,在促成中国电影发达的同时,也把上海自身的影像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十里洋场,冒险家的乐园,或天堂或地狱,不管是什么形象,上海都一一展现出独具魅力的海派文化。建国后,海派文化被延安传统所取代,上海的影像虽然还经常出现在银幕上,但海派文化却逐步消融在新中国的新格调里,渐渐淡出了国人的生活。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作为一种经济实体重新焕发光彩时,国人才又重新见到久违了的海派文化。有趣的是,历史的车轮已经走到了20世纪90年代,但此时银幕上表现海派文化的上海形象依然停留在了1930年代。这个时候,整个华语电影都对老上海题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家都执着地认为能够体现海派文化的好像只有那个时代的上海。就这样,1990年代泛起了一股怀旧思潮,而展现当下上海面貌的影片却非常少见。此时,正从衰落中逐渐复苏的上海电影也敏锐地抓住这一热门题材,把它当成了上海电影崛起的一个重要门径。更何况,上海电影表现上海题材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怎么能随便地拱手相让呢。这样,虽然历史的时空发生错位,上海电影还是把老上海题材看作一个重要的表现对象,并且这种趋势在近几年是愈演愈烈,像今年,一下子就出现了《理发师》、《上海伦巴》和《伯爵夫人》三部同类题材的影片。

在这三部作品中,浪漫、唯美、怀旧、诗意的《理发师》最集中地体现出这段时间以来老上海影片的艺术格调。这是因为导演陈逸飞始终都在不遗余力地表现老上海的独特韵味。这之前,他就曾画过许多经典的老上海仕女图,拍摄了有着浓郁海派文化韵味的《海上旧梦》和《人约黄昏》,如今的《理发师》也是他有意识地朝这方面努力的结果。记得影片在公映之后,主演陈坤曾经说:,《理发师》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陈逸飞。”陈坤可能是在一种缅怀的心态下说出这句话的,但也在不经意间点出了这部影片的本质之所在。也就是说,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波折,但影片基本上还是完成了陈逸飞用画笔在大银幕上描绘老上海的心愿。

在《理发师》中,通过精细刻画高档考究的理发馆、华丽缱绻的夜总会,以及侧面刻画江南古镇对大上海的倾慕等各种手段,银幕上的老上海充满了十里洋场流金岁月的风韵,如同梦境般呈现出精致优雅的贵族气息与唯美情调。其实,这样的氛围我们并不陌生,1990年代以来的怀旧电影大概都不会错过类似的场景,比如《风月》、《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阮玲玉》、《红色恋人》与《长恨歌》等,都把夜总会等摩登奢华的公共场所当作上海最重要的表征。当然,我们这里必须考虑到一个时代背景。19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步入转型期,消费文化开始大行其道。而上海在此过程中充当起先锋角色。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成为当时全国经济文化中心的老上海,无疑为当下上海文化的重塑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模板。陈逸飞是一位艺术家,但同时他也是一名商人,面对这种局面,他并不想改变什么,相反,他会尽力地去抓住这个时代的潮流。于是在《理发师》中,他舍弃早期电影对老上海多方面的观照,抓住怀旧风潮中最典型的场景与画面,制造出一个优雅、华美和国际时尚的上海之梦。

《理发师》也可以看作是陈逸飞自身精神追求的一个自画像。这里,电影的叙事(理发师对女顾客的特别细腻和钟爱)和陈逸飞的人生现实(作为画家对女性题材的特别垂青和独到创意,作为导演对女性形象处理上的陈氏唯美主义态度)有一种同构关系:他热衷于一种美化人生(女性)的职业,特别是把女性身体作为一种最重要的媒介。《理发师》体现了陈氏伴其一生的女性情结,并真正地付出了其全部的生命和精力。

然而我们在这里要说的是,对于陈逸飞个人而言,《理发师》精美细腻,实现了他的艺术追求,是一部典型的作者电影,满足了他在银幕上描绘老上海的目的和其个人女性情结及唯美主义的表达。然而对于整个上海电影的发展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多么值得高兴的事。老上海题材的影片,在许鞍华、王家卫、侯孝贤等导演做出开创性成果之后,开始陷人一种自我循环的境地。在对一种怀旧时尚的追逐下,老上海失去了鲜活和独立,无一例外地化身为一个身着旗袍的曼妙女子,在一举一动中流露出自恋的风情。陈逸飞的《理发师》也不可避免地被典型的“老上海想象”的元素束缚住手脚,走人了一种模式化的狭径。至此,展现上海都市形象的上海题材影片就转化为有着浓郁海派风情的老上海题材影片,而这种影片目前还陷落到如此一种自我复制的保守境地。上海电影要想更快地发展,看来必须要用一股鲜活的力量进行冲击。

而这股鲜活的力量就是以贾樟柯为领军人物的一群青年导演的存在,他们代表了上海电影藉以发展的另一条路线,即从吸引外来资源和培养青年导演两方面入手,为上海电影带来一种新鲜的活力。新的人才必然会影响到上海电影未来发展的样式和特色。未来上海电影将会有什么样的局面,与上海新成长起来的创作者的创作方式和表现主题有很密切的关系。

来自山西小城的贾樟柯,无疑是目前上海青年导演群中创作劲头最猛、知名度最高的人物,把他封为他们的领军人物毫不为过。贾樟柯从北京时候的“地下导演”起步,2005年与上影集团合作《世界》之后,才从“地下”走了出来,直到最近凭借《三峡好人》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拿到金狮大奖。说来有趣,无论是影像风格还是创作主题,贾樟柯的作品绝对是上海电影的一个异数,但贾樟柯就这样与上海电影联系在一起,并走向了世界。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位导演和正在高速发展的上海影业,贾樟柯与上影集团的联手可谓是双赢的局面。贾樟柯找到了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和强大的后盾,同时也给上海电影带来更大的知名度。如果说陈逸飞打出的是上海电影的“都市文化牌”,那么,随着贾樟柯的逐步成功,他已经成为上影的一张风格独特的“名气牌”。

P34-39

序言

《上海文化漫步》从诞生一刻起,就致力于品牌的塑造。五年来,正如成长中的孩子必得努力锤炼生命的品质,这本并不厚的书给我沉甸甸的分量感,让我再一次看到时尚喧哗的上海滩,有众多的文化人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敏锐的警醒力和富于自省的意识,潜心优化提升上海的文化品质,一遍遍淬火锻造,一遍遍精雕细琢,追求卓越,酝酿辉煌。

这种感觉,在我们回头盘点2006上海文化时,更加强烈了。

电视剧《诺尔曼·白求恩》犹如一股强劲的清新之风吹过荧屏,以不可抵挡之势风靡全国,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主旋律的魅力,引领新一波主旋律的热浪:电视剧《陈庚将军》、《遍地英雄》、《将门风云》,电影《天狗》、《大道如天》、《东京审判》,话剧《牛氓》,歌剧《江姐》,舞剧《天边的红云》等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既叫好又叫座,主旋律一步步与市场对接。

公益性文化活动花艳申城夺人眼目。东方讲坛的免费戏曲艺术赏析讲座,一票难求,越剧专场引来多达4 000名观众追星。星期广播音乐会由电台电视台同时进行现场直播,受益观众多达数十上百万。即将安放在现代广场内的高40米、宽5米的巨型抽象油画,彰显沪上艺术家不懈的求索和创新精神,而老画家张自申一组矿工题材的油画作品,昭示的是艺术家的血性和良心。

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大举推进,成就斐然:在社区学校上课学技能、听东方讲坛的专家讲座、看3元一场甚至免费的公益电影、到小区信息苑上网、参加星期六阳光健身……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开始以低廉的价格,在家门口享受现代都市的公共文化服务。

传统戏剧作为文化遗产的“大户”,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工作轰轰烈烈地开场了。昆剧老戏新戏交相辉映,志在成为2010世博会上海外观众必点剧目。名师亲授、名家云集的“菊坛群星荟萃”上海京剧实力派中青年演员传统节目系列展演、越剧百年庆典、淮剧进沪百年,一出出百岁大戏,一个个百年论坛,戏剧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

走下百家讲坛的《品三国》落户上海文艺出版社,让专业的史学问题,变成了大众的视听盛宴,带动强劲的传统文化热。上海民间艺术博览会在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开幕,流传于社会的民俗珍宝令人目不暇接。海派书法晋京展也在紧锣密鼓之中。

这边厢传统文化高歌猛进,那边厢新兴文化势如破竹。创意产业以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的姿态,喷薄而出。联合国全球创意产业研讨会上海会议以及首届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携手而来,30多个国家的创意产业机构,640多家创意企业和6000多件创意作品,在上海点燃冬天里的一把火,越烧越旺。

而我们也注意到,新兴的文化形态喜忧参半。手机摄影作品闪亮登场国际摄影艺术展,预示着视觉文化的一个新分支诞生。网络文化却鱼目混珠,散落于各网站上的博客写手,形成上海文学深不可测的浩瀚大海;“80后”领军人物韩寒与文学评论家白烨之争,演变为唾沫横飞的人身攻击;从宝山一间平房里诞生的《一个馒头的血案》让“草根”们众志成城地站到了所谓“精英”的对立面。新的传播方式正在考验民众的道德底线,如何应对是我们思考的重点。

当然,回望2006,我们真切地感到春潮暗涌,一轮新的飞跃正在悄然的孕育中,上海文化界铆足马力积蓄力量夯实基础。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海文化的繁荣将一年更胜一年。放眼全球,现在哪个国际大都市不是以人文、文化作为依托?先进文化是个软实力已成为共识。今天的上海,文化的影响力已得到来自上上下下的空前重视。是的,我们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迫切需要一个文化为全社会提供正确的公共价值导向,引导所有市民建立公共的价值观。2006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八次全国文代会、第七次全国作代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因此,我们广大文化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和谐文化将成为新世纪、新时期中国文艺工作者创作实践的主旋律和理论探索的关键词。作为经济重镇的上海,其深一步的发展必将依托高品质的文化来支撑,而201O年世博会,又加速了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那么,作为文化人,我们是理所当然的中坚,当挑起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年年,我们带着挑剔的眼光和滚烫的心,回顾盘点解构剖析过去一年的上海文化现象,就是希望汇聚有识之士的卓越见地,为上海文化建设建言献策。我们鼓与呼,亦不乏忧虑,但更多的是憧憬,而且我们还有很多梦想:梦想有朝一日将上海展览中心打造成一座可与卢浮宫相媲美的美术馆,成为每一个希望了解中国近现代艺术的人的圣地;梦想从正在建设中的华山路的戏剧大道,崛起一座“东方百老汇”,这里的星光能够辐射至世界舞台;梦想办一个与上海国际艺术节同样耀眼的上海社区文化节,给普通市民一个更广阔的舞台,展示社会和谐的百姓风采;梦想……

这不是说梦,这不是冬天里的童话。这是我们的追求、我们的期盼、我们的渴望、我们的呼唤。

2006年12月23日

后记

每年一本,转眼间《上海文化漫步》年度评论集已编至第五本了。五年来,坚持聚焦上海文化的热点事件、现象和人物,邀请沪上知名的专家学者,共同关注上海文化的生态与环境,解读文化的问题与困惑,思考文化的走向与发展。《上海文化漫步》已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与赞同,为我们继续编撰出版这本年度评论集增添了勇气和信心。

2006年是让广大文艺工作者值得关注的一年。11月,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庄严使命。作为文化战线的工作者,我们深刻地感到自己肩头的责任和使命。五年来,我们坚持编撰《上海文化漫步》年度评论集,正是基于对文化工作的一种不懈追求,对文化事业的一份执著热爱,对文化发展的一份上下求索的精神。坚持数年必有好处。我们相信,继续编辑出版这本评论集对上海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对提升上海城市的软实力,为我们的后人提供总结上海文化工作中的得与失,必定能起到积极作用。显然,编辑出版《上海文化漫步》已深深地融入到我们每一位编者的心灵深处,成为我们的一个责任、一种使命、一份光荣。

“事件、作品、评论”,“关注、解读、思考”。立足这十二字宗旨,在广泛听取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我们着重加强文化评论的深度与力度,努力形成“文化漫步”独特的写作与评述风格。回眸2006,我们在编撰的内容上,新增了“社区文化”、“创意产业”和“网络文化”,并根据当年上海文化的重点与热点,有针对性地将“美术”和“书法”章节重新分开。另外,我们还更换了一些篇目的作者,希望通过学者对上海文化的不同见解和评述,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全面,且有相互比较、碰撞的文化思考与判断。

在编撰过程中,《上海文化年鉴》编辑部为本书提供《2006年上海文化大事一览表》,得到了上海文汇出版社总编辑桂国强,责任编辑陈润华的鼎力相助,并对季桂保、张士放等同志参与统稿,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资料、时间和编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疏漏和欠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06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0:2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