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被视为罗素散文中的一本名著,拥有广泛的读者,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被视为人类获得幸福的指南与向导,人类心灵避免致命伤害的盔甲与保障。被视为人类有史以来的最佳图书,久经历史考验所沉淀下来的经典名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罗素论幸福人生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英)罗素 |
出版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书被视为罗素散文中的一本名著,拥有广泛的读者,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被视为人类获得幸福的指南与向导,人类心灵避免致命伤害的盔甲与保障。被视为人类有史以来的最佳图书,久经历史考验所沉淀下来的经典名作。 内容推荐 罗素以哲学家名世,但真正纯哲学的著述,尚不及其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他之获诺贝尔文学奖,也不是因为他的哲学与文学,而是因为他的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作出了贡献。这本书就是这种贡献的一部分。自由与幸福,是罗素认定的人类两大基本生存价值,他以为知识分子的使命,就是为人类找到到自由之路与到幸福之路…… 目录 那穿越时空的仁慧目光——代出版前言 赢得幸福 前言 上篇 不幸之源 第一章 什么使人不幸 第二章 拜伦式的不幸 第三章 竞争 第四章 厌烦与兴奋 第五章 疲劳 第六章 忌妒 第七章 负罪感 第八章 虐待狂 第九章 舆论恐惧症 下篇 幸福之源 第十章 幸福是可能的吗 第十一章 热情 第十二章 爱 第十三章 家庭 第十四章 工作 第十五章 非个人兴趣 第十六章 努力与放弃 第十七章 幸福的人 幸福四讲 第一章 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幸福观念 第二章 怎样才能自由和幸福 第三章 如果我们想幸免于这个黑暗时代 第四章 没有恐惧的生活 悠闲颂 前言 第一章 悠闲颂 第二章 “无用的”知识 第三章 建筑与社会问题 第四章 现代迈达斯 第五章 法西斯主义的家世 第六章 社会主义问题 第七章 西方文明 第八章 论青年犬儒主义 第九章 人与昆虫 第十章 教育与规纪 第十一章 斯多葛主义和心理健康 第十二章 何谓灵魂 婚姻与道德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母权的社会 第三章 父系的社会 第四章 生殖器崇拜,禁欲主义与罪恶“ 第五章 基督教伦理 第六章 浪漫的爱 第七章 妇女的解放 第八章 性知识的禁忌 第九章 爱在人生中的地位 第十章 婚姻 第十一章 卖淫 第十二章 试婚制 第十三章 现代的家庭 第十四章 个人心理上的家庭 第十五章 家庭与国家 第十六章 离婚 第十七章 人口 第十八章 优生学 第十九章 性与个人的幸福 第二十章 性在人类价值中的地位 第二十一章 结论 论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 前言 第一部 教育理想 第一章 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 教育的目的 第二部 品格教育 第三章 出生后第一年 第四章 恐惧 第五章 玩耍和想象 第六章 建设 第七章 自私和财产 第八章 诚实 第九章 惩罚 第十章 伙伴的重要性 第十一章 爱与同情 第十二章 性教育 第十三章 幼儿园 第三部 智力教育 第十四章 普遍原则 第十五章 十四岁前的学校课程 第十六章 最后几年的学校教育 第十七章 走读学校和寄宿学校 第十八章 大学 第十九章 结论 译校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三章 竞争 如果你随便问一个美国人,或是一个英国商人,在他的生活中,什么是快乐的最大妨碍?他会说:“生存竞争。”他这话是肺腑之言,他相信确是这样。在某种意义上,这话是对的;但从另一层意义、而且是更重要的意义上来看,事情未必这样。当然,生存竞争是确实存在的。如果我们是不幸的,我们就得去为生存而斗争。例如,康拉德小说中的主人公福尔克就得如此。在一艘被遗弃的船上,他是仅存的两个拥有武器的人之一;除了对方,已经别无他物聊以充饥了。在这两人吃完了原先一起分享的最后一点儿食物后,一场真正的生存斗争开始了。福尔克赢了,但是从此以后,他却成了一位素食主义者。这并不是商人们所声称的“生存竞争”。这一词语对于商人来说,只不过是他们用以赋予实质上琐碎的事以重要性,随手拈来的不精确的表述。试问一下,他们这一生活阶层的人中,有几个是死于饥饿的?再试问一下,在他的朋友破产以后,会发生什么情况?谁都明白,一个破产的商人,在物质享受方面,比起一个从来还没富裕到有可能破产的人来,条件要好得多。所以,人们平常说的生存竞争,实际上是追求成功的竞争。他们在竞争中感到可怕的,不是第二天早晨起来能否吃到早饭,而是他们将不能战胜自己的对手。 令人奇怪的是,人们似乎很少认识到,他们并没有处于一架无法摆脱的机器的支配下,而是处于一架踏车上;他们没有注意到是踏车未能把他们送到一个更高的地方去,所以依然处于原来的位置。当然,我这里所指的实际是那些获得成功的大商人,他们已经有了相当可观的收入,只要他们愿意,就能依赖这些收入生活下去。但是,在他们看来,这样做是不光彩的,就像面对敌人临阵退却。如果你问起他们,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何种公益事业时,他们在对紧张生活中那些广告的陈词滥调寻思苦索一番之后,依然哑口无言。 试想一下这种人的生活吧。我们假定,他有一套华丽的住宅、一位美丽的妻子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清晨,当所有的家人尚在梦中,他一觉醒来,急急忙忙地赶往办公室。在那儿他的职责就是展示自己作为_个大经理的风度才干;他下颚紧绷,说话明快果断,旨在给除公务员以外的每个人留下一种精明强干、谨慎持重的印象。他口授信函,和许多要人通话联系,研究市场行情,然后与某位正在或试图与他做交易的人共进午餐。下午,一样的事情继续进行。精疲力竭地回到家里,又赶着换好衣装去赴晚宴。餐桌上,他和另一些同样疲劳的男士还得在女宾面前装作快活高兴的样子,而这些女宾还丝毫没有倦意。谁也说不准还要过几个小时,这个可怜的忙人才能摆脱这种场面。直到最后,他才得以入睡,让绷紧的神经得以松弛几个小时。 这些人的工作日就像是一场百米赛跑,但是这场赛跑的唯一目标却是坟墓。那种适合于百米赛跑的全神贯注,在这儿最终达到了极点。他对自己的儿女有什么了解?平时他待在办公室里,星期天则在高尔夫球场度过。他对妻子了解多少?当他清晨离开她时,她仍在睡梦中;整个晚上,他和妻子出席社交活动,在这种场合里是不可能进行亲密交谈的。他在男人中也许没有一个真实可信的朋友,尽管他可能会有许多故作亲密的朋友。春华秋实,他只有在它们对市场带来影响时才有所感觉。他或许足迹遍布许多国家,但眼神中却流露出倦怠之情。对他来说,书籍毫无用处,音乐是故弄玄虚。时光荏苒,他变得越来越孤独;他的全副心思专注到生意事业上,业余生活变得枯燥无味。在欧洲,我见过一个这种类型的中年美国佬,他正和妻子女儿一起旅行。显然是妻儿们劝这个可怜虫该度个假期了,该让女儿们有个机会来看看欧洲了。妻子和女儿们兴奋地围着他,向他指点每一处令人惊奇的有趣的景象。这位一家之长呢,却显得疲惫不堪、心绪烦乱,此时此刻还在担心办公室里业务进展如何,棒球场上比赛情况怎样。最后他的一家子女人们全对他失去了希望,认为男人们全是腓力斯人。她们从未想过,他正是她们的贪欲的牺牲品;确切地说,在一个欧洲旁观者眼里,他实在同殉夫自焚的寡妇不相上下。或许十有八九,这个寡妇为了贞洁、名誉和教规律令,是自愿自焚献身的。商人的天命和荣誉感促使他去挣更多的钱;因此,像印度寡妇一样,他是非常惬意去接受痛苦折磨的。如果这个美国商人要想使自己幸福,首先他得改变自己的信念。只要他在追求成功的同时,还完全相信男人的职责就是追求成功,否则就是一个可怜虫;只要他的生活依然如此紧张、如此令人焦躁不安,他就不可能得到幸福。以投资为例,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会选择利润率为百分之八的风险投资,而不要百分之四的安全投资。结果是,金钱不断地丧失,人则为之担忧烦恼不已。就我来说,我希望从金钱中得到安逸快活的闲暇时光。但是典型的现代人,他们希望得到的则是更多的用以炫耀自己的金钱,以便胜过同自己地位一般的人们。美国的社会等级是不确定的,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因而所有的势利意识,较之那些社会等级固定的地方,更显得波动不已。而且尽管金钱本身很难使人声名显赫,但要达到声名显赫,没有金钱也不行。再者,一个人挣钱多少成了公认的衡量智商水平的尺度。大款一定是个聪明人,反之,穷光蛋就肯定不怎么聪明。没有人愿意被人看成傻瓜,于是,当市场处于不景气局面时,一个人便会像年轻人在考场上一样惶惶不安。 我认为应该承认,破产所带来的真正的,虽则是非理性的恐惧感常常会进入商人的焦虑意识里。阿诺德·贝奈特笔下的克莱汉格,无论他变得多么富有,却总在担心自己会死在工场里。我毫不怀疑地相信,那些在童年时饱受贫穷折磨的人,常常为一种担心自己的孩子遭受同样的命运的恐惧所困扰;他们还常常产生这种想法,即很难积聚百万钱财来抵挡这一灾难。在创业者一代中,这种恐惧很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但对于从来不知一贫如洗为何物的人来说,则很可能没有什么影响。不管怎样,他们只是问题中一个较小的例外而已。 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过分地强调竞争的成功,以至于把它变成幸福的主要源泉。我不否认,成功意识更容易使人热爱生活。比方说,一个在整个青年时期一直默默无闻的画家,一旦他的才华得到公认,他多半会变得快乐幸福起来。我也不否认,在一定的意义上,金钱能大大地助于增进幸福;而一旦超出这种意义,事情就不一样了。总之,我坚信,成功只能是幸福的构成因素之一,如果不惜以牺牲所有其他一切因素以得到它,那么这个代价实在是太昂贵了。 问题的根源在于流行于商界的那种生活哲学。客观地讲,在欧洲,仍然存在着一些享有崇高声誉的职业。在有些国家,贵族阶层依然存在。在欧洲,除了少数几个小国之外,那些需要学问的职业,如陆军和海军都受到极大的尊敬。的确,不管一个人的职业是什么,成功中总有竞争的因素。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为人们所尊重的不仅仅是成功,还有那优异的表现。不管其形式如何,成功都得依赖于这种表现。一个科学工作者也许会去挣钱,也许不会。如果他去挣钱,他不会因此受到更多的尊敬。看到一位著名的将领或舰队司令生活清苦,没有人会感到惊奇。在这种情况下,从某种意义上说,贫穷还真是一种荣誉呢。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在欧洲,真正完全为了金钱的竞争仅限于部分职业内,而且它们大多影响不大,也不是最受尊敬的。在美国,情况正好相反。根据他们的标准,军队在国民生活中的作用是很小的,影响也不大;至于说到那些需要学问的职业,外界没有人能知道一个医生懂得多少医学知识,或是一位律师是否确实精通法律,因而判断他们成就大小的简便方法,便是根据他们的收入以及生活标准。说到教授,他们不过是商人的雇工,同那些古老的国家相比,他们受到的尊敬要少多了。这一切的后果是:在美国,专家紧随在商人后边,亦步亦趋,而不是像在欧洲那样自成一家。因此,在整个成功者阶层,没有什么东西有这种功能,它能减少那些完全是为了金钱成功的竞争。 美国的儿童从小就知道这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如果哪一项教育里没有金钱的价值,他们就不愿意为此下工夫。教育曾经被公认为是一种欣赏和享受能力的训练——我指的是对那些更为高雅的事物的欣赏享受,这对从来没受过教育的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在18世纪,对文学、绘画和音乐的鉴赏情趣,是“绅士”的标志之一。今日我们也许不同意他们的爱好,但至少这是的的确确存在的。现在有钱人则是另一种类型。他从不读书。如果为了扩大自己的声望,他试图建立起一个艺术画廊,那么对于绘画作品的选择他得依靠专家去做;他从中得到的快乐不是对这些作品的欣赏,而是因阻止别的有钱人拥有这些绘画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快乐。至于音乐,如果他正好是个犹太人的话,他也许真有点儿欣赏力;否则,就像在其他艺术方面一样,他也没有任何修养。这一切的后果是,他根本不知道如何打发闲暇时光。他变得越来越富,因而挣钱也越来越容易,最后,一天里只要花五分钟,他挣的钱就多得叫他都不知如何去花了。于是这可怜虫反而因为自己的成功无所适从。只要成功本身被当做生活的唯一目的,其结果必然如此。除非一个人懂得获得成功如何去应付它,否则,成功的获得必然使他成为厌烦的猎获品。 心理的竞争习惯很容易侵入本来不属于它的领域。以读书为例。读一本书,往往出于两种动机:一、因为你欣赏它;二、因为你可以借此炫耀一番。在美国,小姐们每个月读(或者看起来读)几本书成了一件常事;有的读完了,有的只读了第一章,有的只看评论,但是谁都把书摆在书桌上。然而她们不读名著。从来没有哪一个月读书俱乐部推荐过《哈姆雷特》或者《李尔王》,也从来没有哪一个月似乎有必要让大家知道但丁的名字。因此,人们只读那些完全是平庸之作的现代作品,而从来不读名家名著。这也是竞争带来的一方面的影响,虽然这并不全是坏事——如果让我们刚提到的那些小姐自己去挑选的话,她们读的书比那些文学大师向她们推荐的还要庸俗低劣,更不必提什么名著了。 现代生活中对于竞争的过分强调,同文明准则的普遍堕落是有关的,这种情况开始于奥古斯都时代之后的罗马帝国。男男女女们已显得没有能力欣赏那些志趣更为高尚的娱乐了。例如,一般的谈话艺术在18世纪的法国沙龙里已发展得臻于完善了,40年前依然为人们所继承。这是一门非常精致的艺术,为了某种几乎是转瞬即逝的事物,将人的最高潜能发挥到极致。然而,在我们这个时代,还有谁关心这等闲事?10年前,中国的这门艺术还很繁盛,不过在我看来,从那时起,国民党人的如传教士般的狂热早已把它一扫而空了。美好的文学知识在受过教育的人当中很普及,可是今天只有少数几个教授才对此通晓。所有高雅的娱乐都被抛弃了。春天里,几个美国学生带我到他们的校园边上的树林里散步,那里鲜花灿烂,可是我的向导中没有一个能叫出哪怕是其中一种花的名称。这样的知识有什么用?它又不能给任何人带来收入。 问题并不仅仅在于个人方面,个人在他孤立的情况下也不能防止它。问题在于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生活哲学,按照这种哲学的看法,生活就是一种奋斗、一场斗争,在这场斗争中,荣誉属于胜利者。这种观点导致了对意志力培养的过分强调,而这是以牺牲各种感觉和才智为代价的。也许,这么说我们是本末倒置了。清教徒中的道德家们在现代总是强调意志的作用,虽然他们本来想强调的是信仰。也许清教主义时代产生了这样的一种人,他们过度发展了意志,却强行压抑了自己的感觉和才智,因而他们把竞争哲学当成最适合自然的哲学。不管怎样,这些现代恐龙,像他们的史前原型一样,他们的巨大的成功就在于不要智慧而要权力。这种成功使得他们到处被人模仿,结果成了世界各地白人的榜样;在今后几百年里,这种情况也许会日盛一日,不过,那些不随时尚的人尽可放心,因为远古恐龙最终并未赢得胜利,它们互相残杀,结果让聪明的旁观者占据了它们的王国。我们的现代恐龙正在毁灭自己。在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每次婚姻,都只生下两个不到的子女。在这一点上,他们从清教徒那儿承袭下来的过于狂热的哲学就显得与世界不怎么适应了。那些对生活感到如此缺乏乐趣,以至于不再关心生儿育女的问题的人,是在生物上注定要灭亡的。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被更为快活幸福的新一代人所替代。 把竞争看做生活中的主要事情,这种观点太残酷、太顽固,使人的肌肉太紧张,使人的意志太集中,以至于如果将它当做人生的基础的话,连一两代人都难以延续。经过这样的一段时间,它一定会引起神经疲劳,各种形式的逃避,对快乐的追求同对工作的追求一样紧张艰难——因为松弛宽裕已经不可能了——最后,因为不育症,导致整个家族消亡。不仅工作受到竞争哲学的毒害,休息也一样深受其害。那种安逸闲适、神经松弛的悠闲生活也令人感到厌烦无聊。这一切必然导致连续的加速运转,其自然的结局便是吸毒和崩溃。治疗之方无他,就是承认在一种平衡的生活中,理智的、安适的快乐享受是必要的。 P17-20 序言 1920年,一个48岁的英国人应北京大学和梁启超的邀请,来到正是风云急变的中国访问讲学。在中国的一年时间里,他做了几次演讲,害了一场差点儿死掉的大病。离开中国后,于1922年出版了《中国问题》一书。对历史如此悠久、事端如此复杂、当局如此腐败的中国的问题,这个英国人能看出什么呢?能写出什么呢?实际上,其中许多透辟的见解,至今仍深具启发意义。顺便看一例吧: 他说,“中国文化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此变化可追溯到西方的“军事”优势,但将来促使中国发生激烈变化的,将是西方的“经济”强势。中国如何应对外来的影响所致的剧变?他建议:“假如中国人能自由地吸收我们文明中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而排斥那些他们觉得不好的东西,那么他们将能够在其自身传统中获得一种“有机发展”,并产生将我们的优点同他们自身的优点相结合起来的辉煌成就。”在希望中国有足够的智慧选择“有机发展”的同时,他加了一个“但书”——中国“只有在避免了两种相反的危险以后才有可能”在“自身传统”中“有机发展”,这两种危险一是中国可能会完全被西化,其本身所具有的民族特征全被磨灭,世界上只不过是多了一个不知疲倦的、聪明的、产业化的、军事化的国家,而这样的国家正在折磨着不幸的地球;二是中国在抵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也许会被逼到除了军备以外,在各方面都强烈排外的保守主义的道路上去。他认为,中国应当实现工业化,控制人口生育,中国将会发展起来并在世界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提醒中国不要重蹈西方国家发展的后尘,不要走上“涸泽而渔”地追求发达的绝路。 在这本《中国问题》出版27年后,中国历史中发生的事情,从“强烈排外的保守主义”、全面破坏文化传统的“文化大革命”到今天有良心的中国人无不为这个“世界工厂”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所致的环境恶化、资源枯竭而担忧的事实,在在应验了他的预见。迄今84年过去了,不由你不佩服这位英国人那穿越时空的睿智目光!他在北京甚至认识到中国明清古典家具的价值而最喜购藏! 他还有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洞烛机先,随手再举几例吧: 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20年预言,日本会侵略中国并与美国交战,而最后被打败;指出当时日本往军国主义发展,因为“日本人采集了西方的缺失,并保留自己的缺失”,而穷兵黩武会给日本带来灾祸。 他预言中国由于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和胁迫,本来爱好和平的中国人会被激动成布尔什维克分子,最后放弃传统儒家的仁容思想,走上激烈的路线。 他因1920年去美国旅行演讲,在实地观察了美国社会后于1922年预言:“美国将会开始其帝国主义的生涯——不是领土方面的侵略,而是经济上的征服。”他对美国听众说:“美国不是被华盛顿政府所控制,控制你们的是油田和摩根(指金融资本),美国是遍布全球的金融帝国,要是由眼光狭窄和残忍无情的人所控制的话,人类将面对一个可怕的恶魔。”同年,他还访问了苏联,并会见了列宁,然后预言说苏联的大业会最终干不成。 他在1928年预言:“世界可能会有一段长的时间,在美国和苏联之间形成两大对立的集团。前者将控制西欧及美国本土,而后者将控制整个亚洲。” 这个英国人被许多人视为时代的先知,但他并不是神奇通灵的预言家。他是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享誉世界的著名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20世纪最著名、最重要和拥有最广泛读者的思想大师之一。罗素被称为“世纪的智者”,当年中国知识界即称他为“新时代的大哲”、“世界哲学泰斗”,孙中山先生曾高度评价罗素是“唯一了解中国的英国人”,甚至诗人徐志摩也是为了“从罗素”才到剑桥大学去留学。 罗素出生于英国贵族之家,祖父在大英帝国最强盛的维多利亚时代曾两度出任首相,教父是著名学者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罗素幼年时父母即相继弃世,由祖母养育长大。祖母具有强烈的道德信念和虔诚的宗教信仰,在政治上较为激进。她曾在罗素12岁生日时在送给他一本《圣经》的扉页上题写了“不要跟随众人去为非作恶”,这句话成为罗素一生奉行的箴铭。罗素喜爱数学,少年时代便开始哲学思考,但一直在家里接受教育,1880年18岁时才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怀特海指导下研究数学,1893年获数学荣誉学士学位一级,接着跟麦克塔格改学哲学,1894年获道德哲学荣誉学士学位一级,并一度成为新黑格尔主义者,但1895年,罗素与英国哲学家摩尔反叛了新黑格尔主义,转向新实在论,提出了外在关系学说。不久,罗素即受任三一学院的研究员,1896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专著。按一般人的想法,罗素此时可谓春风得意,所踏上的人生道路的前景真是无限美好。然而,也许是造化弄人,后来罗素的人生之路却是复杂曲折的。 1900年,罗素受到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的启发,开始用新的逻辑分析技术研究数学的基本概念。1901年,南非爆发了布尔战争,激起了罗素的政治热情,但他经过反省而从一个帝国主义分子变成了一个反对战争者。1907年,罗素竞选议员失败,政治抱负受挫。1908年,罗素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从1900年至1914年,罗素主要从事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的研究,他在这个领域中最重要的工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罗素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愿理》成为数理逻辑研究的划时代巨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罗素更加关心社会问题。罗素致力于反对战争与争取和平,得到的是人们的嘲讽、师友的背弃、当局的罚金和被剑桥大学在1916年的革职。从1916年至1930年后期,罗素成了一个自由职业者,以写作和公开演讲为生。从1920年至1940年,罗素主要从事哲学方面的研究和讲学。1918年,罗素因所写鼓吹和平的文章被政府视为异端而被关押在监狱里半年,在狱中他仍著述不辍。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罗素的人生观及其著作方向。随后的著作中,罗素关于性欲、道德、婚姻、教育、宗教等的理念很有革命性,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尽管罗素已有很高的国际学术声望,但仍为英美主流社会特别是权力阶层所不容,认为罗素反道德、倡淫欲、毁宗教,例如,1940年,纽约城市学院拟延请罗素为教授,但受到守旧势力的阻扰而未果。 1944年,罗素重任三一学院教职(直至去世)。1945年,原子弹的爆炸使罗素开始热衷于核裁军。1949年,罗素已得到英国社会的广泛承认,成为英国科学院的荣誉院士,获得了英国奖励平民的最高荣誉功绩勋章。1950年,在诺贝尔奖设立50周年之际,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罗素“多产而重要的哲学著作,并以此成为人道主义与自由思想的代言人”,诺贝尔奖委员会称赞罗素“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是“西方自由言论和自由思想的无畏斗士”。罗素是迄今少数几位不是靠纯文学作品获得此项大奖的人之一。 鉴于杀人武器越来越尖端,世道人心越来越浇漓,罗素对人类世界的前途充满担忧,并将后半生的大量精力投入到社会和政治活动之中。罗素积极参加与领导了世界和平运动,还创建过和平基金会,反对战争、争取核裁军,曾参与调停古巴导弹危机、调查肯尼迪遇刺、调停阿拉伯与以色列冲突和中国与印度的边界冲突、反对美国的侵略越南的战争等事件。1955年,罗素发动许多著名科学家签署了反核武、争和平的《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因参加人民群众的静坐抗议活动而被迫入狱7天。1967年与萨特发起建立了一个民间的国际战犯审判法庭,并传讯发动越战的美国总统约翰逊。罗素的和平活动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并获世界和平奖。罗素还曾两度担任亚里士多德学会的会长,多年担任理性主义者新闻协会会长。 1931年,罗素世袭爵位,但几乎从未在公开场合使用过这个头衔。罗素一生结婚3次,还有几位情人,有孩子3个,世袭其爵位的康拉德曾是英国受人尊敬的议员。 罗素对科学的发展有惊人的洞察力,他是最早认识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意义的少数学者之一,也是最早认识到科技成果的力量可能被误用和滥用的人士之一,他反复提醒要以人类的智慧来善用科学这把双刃剑。罗素所说的智慧,既包括全面和客观认识和预见问题的能力,更包括对人类的仁爱之心。罗素始终认为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他曾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影响了许多人。 罗素学识渊博,涉猎极广,通晓学科之多是20世纪学者中少有的,其人生经验非常丰富,思想博大精深。罗素从青年至高龄均勤于著述,一生写书数十本、著文数千篇,在哲学、数学、逻辑学、伦理、政治、历史、教育、社会、政治等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罗素在1952年时甚至开始创作小说,1959年出版了名著《西方智慧》后,开始了自传的创作,并在1967年95岁高龄之际完成了自传的写作。罗素哲学理念常变常新,以善于吸取别人见解、勇于指出自己的错误和弱点而著称,由此他在言论上也常出现矛盾,思想上表现出调和色彩。罗素力图作为大众良知最热情的发言人,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其著作总是能够出色地把艰深的学术思想深入浅出地普及于大众,即使是从纯文学的角度看,这些著作也是卓尔不群的。 罗素的学生、控制论的创立者、当年著名的美国神童维纳在晚年写的自传中说,罗素的个人特点很突出,但除了说他像个疯子以外,再也无法描绘他了;罗素一直是个杰出的、有贵族气派的疯子。罗素本人的说话总是妙趣横生,讲授清晰晓畅,让学生领会很深,维纳认为自己确实从这位大师那里得到许多深挚的教益。哲学家奎因说: “罗素漫长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在这波澜壮阔的生涯的一端,他是一位逻辑技术的改革家,既是数学家的哲学家,又是哲学家的数学家。在其另一端,他是一位社会改革家,倡导家庭变革和性道德的变革,他还与世界的政治领导人有联系,为决定人类帝国的命运而殚精竭虑。” 罗素说:“三种极其单纯然而非常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悲悯。”罗素的一生都在为人类的未来担忧和奔走,但从未放弃过这个希望:人们经由理性和同情,能够缔造一个和平、正义与合作的更美好的世界。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人道主义、深切的社会关注,而不仅是其超越时代的睿智,罗素的作品吸引了大量读者。在中国有很多喜欢罗素著作者,从专业研究者到一般大众,从知名知识分子到大学新生都有。 近年来,罗素著作的中译本时有出版,但基本不成系统。今由两位对罗素有较多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崔人元、杨玉成遴选了罗素精品,并组织一批优秀译者悉心译校,奉献给广大读者,这些名作包括罗素获诺贝尔奖的《婚姻与道德》、图文并茂的《西方的智慧》,以及《赢得幸福》、《自由之路》等一些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给我带来了数不清的快乐时光。”与罗素的作品有缘的中国读者,想必也会从这些书中得到与爱因斯坦同样的体验。 应提醒读者的是,罗素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错误看法,我们应该以批判的态度去理解。 后记 罗素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又是著名的数学家、散文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数理逻辑和分析哲学方面所做的精深研究和卓越贡献奠定了他在现代思想界和学术界的重要地位。与通常的隐居书斋脱离世事的纯学者不同,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几乎终其一生都热衷于政治活动和社会事务,并且撰写了大量的关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通俗著作,他在公众中的声誉主要就来自他的通俗著述和社会活动。罗素的兴趣广泛而又多样,他的通俗著作广涉科学、政治、伦理、社会、历史和宗教等领域,他几乎在人类关注的所有方面都提出自己的新看法,因而被认为是20世纪最博学多才的著作者之一,人们称他具有“洞悉现实的慧眼”。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是罗素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因而对自由和幸福这两个人类基本生存价值的探讨就成了罗素为大众而写的通俗著作的主题。他对知识确定性的追求,他的重建社会的理想,以及他对战争、政治、道德、信仰等方面传统观念的怀疑,其目的在于探求如何使人类摆脱愚昧和迷信,获得健全的理智和良好的生存环境,也就是如何获得自由和幸福。他对人类走向自由和幸福的必由之路的研究,就是通过其大量的社会政治和伦理教育等方面的著述表达出来的。罗素曾经坦言,他的非哲学的通俗著作是以遭受世界苦难现状的普通人的身份写的,他谋求的乃是改善世界的生存状况,表达出世人谋求自由与幸福的心声。罗素一生中哲学观曾几度改变,但他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信念却始终如一。 基于上述的考虑,我们以自由和幸福为主题选编了罗素的有关著作和论文,以作为罗素期待人类走向自由和幸福的拳拳之心的见证,同时,这对于当今正在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人们也是不无裨益的。罗素的文著分析细密、论证清晰、文笔优美、引人人胜,读罗素之书,既可获深刻、睿智的见解,又极富趣味。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真的是历久弥新。 如今再读此书,对于我们还有另一层的意义:10年前我们精选北京大学的一批优秀博士共同译书的情景如在眼前。趁再版之机,我们对原译文又进行了校正,但因原译者天各一方且出版时间紧迫,我们未及与原译者商量,改动失当之处理应我们负责。在此我们还要特别向颜楠、张迎辉两位表示感谢和敬意——你们认真负责的编辑工作对提高本书质量大有帮助。 崔人元杨玉成 2006年秋 书评(媒体评论) 生命应该像花朵那么温柔可爱,像峰峦那么稳定而清晰,像苍天那么高深不可测度,生命是可以这样的! ——罗素 阅读罗素的作品给我带来了数不清的快乐时光。 ——爱因斯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