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林散之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广汉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记述林散之近一个世纪艺术生涯的传记作品,对林散之的祖籍、家世和人生各个时期的活动,以及相关的人事、艺术渊源、学养等,都有翔实的研究和生动的描述,是一部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备的图书。

内容推荐

林散之祖籍为安徽省和县,出生于江苏省江浦县(现南京市浦口区),是一位从乡村儒者走上书法艺术高峰的卓越艺术大师,他不仅被海内外学界誉为“中国当代草圣”, 而且对诗、画也有精深的造诣,因而被称为诗、书、画“三绝”——“散翁当代称三绝”(赵朴初语)。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记述林散之近一个世纪艺术生涯的传记作品,对林散之的祖籍、家世和人生各个时期的活动,以及相关的人事、艺术渊源、学养等,都有翔实的研究和生动的描述,是一部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备的图书。

目录

题记

第一章 少年时代

 一、家乡和家世

 二、古镇乌江

 三、少年时代

第二章 求师记

 一、金陵学艺

 二、乌江两先生

 三、恩师张栗庵

 四、沪上求艺

第三章 江上草堂

 一、分家

 二、经营缑山

 三、读书习艺的乐园

 四、艺术创作的摇篮

 五、高品位的“文化沙龙”

 六、传道授业的“鹿野苑”

第四章 西游记事

 一、从孝义到嵩山

 二、风雨洛阳城

 三、西岳·博台、苍龙岭

 四、西京谋划

 五、“曾登太白”

 六、陕川道中

 七、蜀中三月

第五章 战争年代

 一、无端风雨

 二、生民之多艰

 三、地下的火焰

 四、双城记

 五、经行

 六、“中央来了更遭殃”

 七、西隐寺论道

 八、奇砚缘

第六章 圩董·“江浦令”

 一、圩董

 二、炼狱

 三、合肥驿站

 四、“水部郎”(上)

 五、“水部郎”(下)

 六、《江浦春修图》

 七、金苹果定律

 八、亚明夜访

第七章 玄武湖畔

 一、好风送我过江来

 二、湖上情思

 三、黄山寻根

 四、奇境觅空灵

 五、金陵四书家

 六、十竹斋

 七、“林家铺子”

 八、太极拳及其他

第八章 燃烧的荆棘

 一、妻子盛德粹病逝

 二、扬州·南京·扬州

 三、归江上

 四、洁白的里程碑

 五、赤县扶桑两地连

 六、求书者

 七、百子亭抄诗

 八、荣宝斋聚会

 九、1976年之大悲喜

第九章 金顶佛光

 一、“到冀州”

 二、金色的秋天

 三、学者林散之

 四、诗人

 五、国家一级美术师

 六、20世纪杰出的书法家

 七、曲子词、楹联和其他

第十章 雄笔映千古

 一、黄昏颂

 二、“生天成佛”

 三、无尽的思念

 四、雄笔映千古

余绪

林散之年表

试读章节

金苹果定律

当代经营管理理念中,有一个法则,叫金苹果定律。说的是管理者要在自己的员工的面前,设置一只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获得的金苹果,以激活员工的进取精神。林散之少时,也有一种“赶上走在自己前面的人”的精神,把前进目标锁定在一个比自己强的人身上。第一个人赶上了,他又去寻找第二个自己需要追赶的对象,如此不断努力,自强不息。但由于是在一个小的范围内、视野不远,在上世纪30年代初当学业和绘画艺术有了一些成就并获得某些声誉后,就有些裹足不前,后经其师张栗庵的点化,才负笈海上,师从黄宾虹学艺,领悟到艺术殿堂的雄伟、艺术的领域的辽阔。后经三年从师磨励、万里山川游历,加上较长时间的艺术实践,诗、书、画艺术才有了一个长足的进步。现在他的诗、书、画艺术,已非30年代可比,在江浦以及他原来涉足的皖东一带,他心目中“走在前面的人”已经很难发现,而且年事已高,便萌生了退休终养的念头。如果按此发展下去,虽然按照他的艺术成就最终也可能成为大家,但从他以后艺术成长的全过程看,这时只能算艺术旅程的一半。如以攀登黄山作比,也只能算是登上了文殊院,以后的旅程——上天都、攀莲花,那才是艺术生命的顶峰。

1958年江浦县划归南京市管辖,任江浦县副县长的林散之以党外民主人士的身份参加了南京市政治协商会议,并被选为常委,次年又成为江苏省政协委员。人民政协的各级组织为各界代表人士组成,人才荟萃,尤其是六朝古都南京,民国期间是同家首都,集中了宇内各方面的精英人士,虎踞龙盘,一时为东南之最。林散之有机会将自己融入这一特有的文化圈子里,广泛结识了南京学界、艺术界的代表人士,这里既有诗坛高手,也有书画艺术界的翘楚,更不用说金陵深厚的绘画艺术传统被世人推崇。他似乎觉得前面矗立着座座大山,或者像本节开篇所讲的悬挂着一只只灿烂的金苹果,需要自己去奋力撷取。

1959年,在南京市政协会议上,林散之结识了著名学者、书画鉴赏家、书法大家、南京大学教授胡小石。胡小石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使他顿生仰慕之情。1937年蒋介石50岁生日,国民党宣传部长张道藩曾到胡宅,要他为蒋介石写一条幅以示祝贺,遭到他的拒绝。张道藩说:“你知道,你是住在南京呀!”胡小石当然听得出威胁意味,冷静地说:“我这把年纪了,死得着了。”张道藩无法,只得悻悻而去。

林散之对胡小石十分敬慕,曾濡墨展纸为他画了一幅题为《蜀江旧游图》的山水画,并题诗相赠:

君名早自震人寰,我独穷乡滞行迹。

两不相及风马牛,一居江南一江北。

平生素昧空仰止,风雨怀思永晨夕。

聊将此纸报先生,写我胸中之所积。

他将自己与胡小石相比:一个已经是名震寰宇的名流,一个还是独处僻乡的寒士。不用说,这时的胡小石已经成了他心目中那个“走在前面的人”了。一个时期以来,萦怀在他思想上的“卜居归田”、“乐三余”、“享三乐”的心态有所改变,表示要趁余年努力提高艺术水平,用自己的笔墨去点染山川。在他以后的诗作中,有了不少抗心图强的抒怀,如“钻他几破窗前纸,豪情应让白头人”等,生命中那种“吐气千万里”的豪情,又一次被激活了。

在众多的文化精英中,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有陈方恪。他是民国年间学界宗师陈散原老人的七公子(大排行),其长兄陈衡恪,书画篆刻,蜚声海内;六兄陈寅恪,为学界泰斗。陈方恪本人,亦博学工诗,享誉金陵。1949年南京解放时,陈毅将军曾举行一次宴会招待各界名流,其中就有陈方恪。林散之曾精心绘制了一幅《秋林叠山献图》并三首诗赠陈方恪,诗中盛赞他的家族在学业上的建树和自己对他的仰慕之情。陈方恪是否给林散之也写过诗,现在已经无法知道。按说诗人之间的馈赠唱和,应在情理之中,如果陈方恪先生有诗稿传世,应该能觅到些踪迹。

虞山朱剑芒,与黄宾虹同是南社诗社社员,两人有很深的交往。已经是耄耋之年,依然神情矍铄、风神隽逸。林散之将他奉为师辈,对他十分尊重,与之倾谈,并写诗奉呈:“诗如秋鹄坚还瘦,人比寒松老更苍。”也是在这次会议上,朱剑芒告诉他,往昔黄宾虹曾和他说:“传吾道者,乌江林散之也!”

政协会议期间,他还结识了苏州的范烟桥、周瘦鹃以及程小青、陈庭延等硕儒耆宿、文坛诗界高手。会上,他们纵论国家大事,会余,诗词酬唱不断。林散之极其兴奋,每天沉浸在诗的意境和韵律之中,诗如潮涌,几天就写了几十首诗,这种情况在他也是极少有的。以往,在乌江、江浦期间,虽然也有刁遁庵、邵子退、邓西亭等人做为诗友,时有唱和,但一次与这么多诗人兴会还是第一次,且都功力深厚、不同凡响。几天的会议终将结束,短暂的相聚像浮萍一样,又将离别。林散之十分珍视这次相聚,依依惜别之情不能自已,只能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向新结识的诗友珍重道别,叮咛他们回去之后,如果在驴背上吟成了诗,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江上的林散之。

北宋年间,在汴京城里,有一批文人雅士,包括苏东坡、李冬眠、米元章、黄庭坚、苏子由等聚会于驸马王诜府中的西园,吟诗作画、操琴读书,即历史上有名的“西园雅集”;现在,在古都金陵,又有一批文人雅士聚集在一起连日酬唱,成就了士林的又一段佳话。(P142)

序言

我第一次知道林散之这个名字,是在哥哥夏明典先生的住处。哥哥虽深得传统文化的薰陶,但从未见过他的住处有什么字画;这次却意外地出现了,是用浆糊粘贴在墙壁上的一幅字,好像写的是一首诗,字写得极其潇洒、自然、独特,并有着一种难以言传的悠然的神韵,落款是“林散之”。确切的时间是不记得了,也许是“文革”后期,也许是“文革”前;字是写在一张质地并不见好的宣纸上的;但那名字却从此就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后来从友人那里、从乡亲处、从媒体上也渐渐得悉林散之的一些情况,这才对林散之的印象逐渐加深起来。

使我对林散之及其艺术有比较全面、比较深刻的了解,则是在读了王广汉先生的这本传记以后。这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扎实的、有相当深度的学术著作。可以想见,著者为此耗费的心血一定是很不少的。

传记材料丰富,内容翔实,取舍亦精当。整个构架是好的。叙述平实,却活泼多姿,衔接巧妙自然,不少地方有传奇味,许多章节像优美的散文,特别是谴词造句十分讲究,显得颇有诗意而且隽永,加上必要的点拨和评析,常令人怦然心动也。

贯通全书的学术观点无疑是深刻的:林散之的伟大艺术实为林散之生命的体现,是林散之生命的追求,心灵的依托,所以才能成就他的“三绝”,成就他的高寿;若是为名为利,则纵是天才,怕也难以成功呢。所以,传主心灵与自然、艺术的融为一体,简直就贯通了整部传记,尤其是第四章和第八章表现得最为鲜明。正因为抓住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这一“事物的根本”(马克思语),所以作为艺术家的林散之的形象也就鲜活了起来。

我又想,这也许正是著者写作本书的旨趣所在;或者可以换个说法,这也正是著者本人的精神追求!要不然,你就无法解释,在当下这个社会风气比较浮躁的时代,早就年逾古稀的著者竟能花上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写作这部传记;要不然,你也无法解释,作为一个学人的著者在采用资料时的令人感动的诚实;你也许还无法解释,著者对艰深艺术诠释时的颇带感情色彩的得心应手和洋溢在字里行间的那种激情,此种激情正表达了著者在写作时的忘我与欢欣……

记得毛泽东曾经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我由此常常联想到“幸福”的关键:有钱,不一定幸福;有权,不一定幸福;有名,不一定幸福;年轻貌美,也不一定就幸福。我想,幸福是永远属于那些有着健康精神追求的人。

《林散之传》,似乎再一次印证了我的幸福观。

不过,《林散之传》也还存有缺陷:某些评论虽可窥见著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却略嫌枝蔓;如何使传主更具立体感,使其更丰富、更复杂,也更深刻,似也值得著者深长思之。

               2006.11.11,于合肥寓庐之望云斋

后记

这些年为写这本《林散之传》,我曾经遇到过不少事,接触过不少人,得到过不少同志的帮助。在这本传记行将付梓的时候,这些事和人一时都浮上心来,萦绕在我的眼前,不能不作一些交代,这是当前通行的一种做法,也是于情于理都极应该做的一件事。

像接力赛跑一样,做任何事情都是要在前人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做得好,做得成功。写这本传记也是这样,所用资料,除直接来自林散之的诗、文、书、画和采访中得到的可称之谓第一手资料者外,很大一部份都得之于在我之前的专家、学者的一些著述成果。我用了很大的精力阅读、消化、吸收这些著述成果中的精华,像蜂之采蜜、蚕之吐丝一样,将它们转化为这本书内在的血肉和骨骼。现择其要者,列述于后:由林昌庚先生执笔,林生若、林荇若、林昌午共同撰写的《林散之》资料集;林散之研究会主编的《林散之研究》第一集;南京市书法家协会编写的《金陵书坛——林散之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专集》;田恒铭先生整编的《林散之序跋文集》;伊为先生编写的《林散之先生年表》;庄希祖先生著的《林散之书法艺术解析》;陆衡先生编写的《林散之笔谈书法》;以及邵川先生编著的《种瓜轩诗稿》、《风义集》、《种瓜老人研究集》等。这些著述有的是研究林散之的专集,有的是与林散之有密切关系的文集,它们是我撰写这本传记的主要参考资料,没有这些资料,也就不可能有这本传记。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我还得到许多同志的无私帮助和鼓励。除了在《题记》中已经记述的林荇若、李秋水先生、林昌庚教授、田垣铭研究员以外,为我提供帮助的尚有:安徽省社科院夏明钊研究员,安徽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安徽文化周报》编辑、《古典与现代·黄宾虹论》作者王永敬,和县原政协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陈其才,和县原政协副主席、和县作家协会主席金绪道,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马维围,安徽省书法协会会员、林散之研究会会员邵川,和县第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徐斌,以及我的至亲、安徽省舞美协会秘书长蔡传厚等等。他们或积极为我提供资料,或认真为我审核书稿,或给我以热情的激励和鼓舞,从各个方面协助我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尤其要提出的是,耄耋之年的李秋水先生,抱病为我审阅了书稿,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我对诸位先生的衷心的感激之情。

绪,既可以系事,也可以寓情。固作《余绪》,兼述以上两端!

                   2006年4月19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39:32